现当代文学论文优秀4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文学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1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一、《阿Q正传》展示的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温床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

《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二、从阿Q的生活方式看国民的国民劣根性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篇2

浅谈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教育

目前,大学中文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中,同时这种挑战也为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概括起来,目前大学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近几年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原来的大学中文系普遍由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张成为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乃至文化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的文学院。

上述某些新的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在教育制度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新专业的教学内容这些就成为鱼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大学中文教育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致使大学中文教育课程的合格要求设置太低,许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语学习或休闲娱乐上,大学四年读书太少,进步太小,当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成为缺少专业特长的万金油其三,

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非常欠缺,尽管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分量不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但往往流于肤浅空洞的形式和教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在大学中文教育中贯穿这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和文学观念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自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中文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和现代文学观念具有一种共生关系。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现代文学观念则通过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得到巩固和确立,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文学观念是一个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对文学一词的使用中对它作如下描述它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样式,它是情感的和想象的,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审美性、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能够起到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学可以说是很早就有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门类则是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现代大学分科教育制度产生以前,文学并没有得到系统深人的研究,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含混的只有当文学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个学科门类,人们对文学进行各种文学史、文学理论的研究之后,上述文学观念才逐步得到确立。

因此,现代文学观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中逐步得到确立的。

这一点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证明。

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满足人才成长的要求,这是目前大学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任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较为完善的人格修养,保持个体心灵的健康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找到适合的专业工作,满足职业的需要。

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应当立足于这两个方面,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中国现代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世纪年代以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难以满足人才成长的需要。

首先,就人格修养方面来说,大学中文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优势。

本来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格修养,保持个体心灵的健康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这是因为,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是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各个阶段的文学史正是以这种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建构的,学生通过对于文学理论、美学和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的学习,不难领悟到文学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格修养。

其中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品和文品是统一的,通过对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作家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能够领悟到这些文学家的光辉人格。

但是,大学中文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对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道路。

填鸭式的教学和过于简单的考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学经典和理论经典的阅读和学习都非常欠缺。

教材和讲义都是当代人编写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编写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偏见等各方面的局限,因此,它绝不能代替经典的阅读和学习。

经典是需要学习、掌握和领悟的根本性的东西,而教材和讲义只能是通往经典的辅助性手段,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对于教材和讲义的机械记忆代替了对于经典的阅读和学习。

教材和讲义的内容是属于老师的,它最终要还给老师,只有对于经典的阅读和李习才是自己的,才会伴随自己的终生。

其次,就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来看,社会上大概只有作家、教师和研究人员是单纯以现代文学观念的文学为专业的职业,在培育专业知识方面,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做得很不够。

众所周知,大学中文系并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在世纪众多有成就的现当代作家中,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可以说寥寥无几。

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成就的作家都近于天才,他需要创造性地打破既有的文学规范而大学中文教育则是确立文学规范,并用这种规范对学生进行规训,即使有所谓的天才作家的苗子,

通过四年本科中文教育,天才的苗子也被扼杀了二是大学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作家作为目标,社会需要不了那么多的作家,如果大学中文教育以培养作家作为目标的话,

那么即使是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社会也无法给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

以文学教育和研究为职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确需要大学中文教育的培养,然而我们的大学中文教育培养出了这方面的合格人才了吗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需要大师但缺乏大师的时代,所以不断有人站出来呼吁大师的出现,探讨大师稀缺的原因。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大学中文教育制度与现代文学观念之间的矛盾与背离。

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毫无疑问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理念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臻于完美的人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应当成为一种通识教育。

然而当落实在大学教育制度中去的时候,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则成为一种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对文化特殊性的强调固然能使人文学科获得独立性,但人文学科在成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同时也完成了专门化过程,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①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学中文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们并不清楚大学中文毕业应当达到什么水准,应当掌握哪些应该掌握的真正有用的知识,能够写作哪些文体,能够胜任哪些工作致使大学中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真正合格。

这一点所导致的危险在大学生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成为严重问题,在大学扩招和专业扩张所带来的就业危机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了。

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3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而经典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单纯从大学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一项历史性、经典化的活动,

并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发展的步伐,但是如果从创新课程体系角度来讲,就远远超过了教学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

而应该是一种经典文化的传播行为和文学史研究行为,明确这一点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正是因为它的严肃性,更加明确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教学过程中,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结构应该十分慎重和严谨,需要站在更高的视点看到更远的视野,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需要教学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而创新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现当代文学跨越的时间越长,新增的文学信息内容就越多,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负担,

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然而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学者不得不在教学中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简单、浅层的文学知识,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

第二步就是要科学整顿现当代教学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对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指导,这要求教学者要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学过渡到多层次穿插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

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篇4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的图像艺术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

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

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

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文学消亡”的论调,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附和。

这里,显然是把图像作为文学的发展的消极因素来看待的,把图像看作是文学的对立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图像文化的出现对于文学自身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化的出现来更好的促进文学的发展。

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称封面、插图、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将这些“附属物”正式纳入文学研究领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