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思想品德论文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目标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感悟
与传统品德课不同的是,品德与生活课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加凸显了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强调让学生在生活性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最终生成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培养基本道德观、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品性的目的。这样的目标设置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内容安排上,强调应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世界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人心,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输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倡导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得品德教学逐渐走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死胡同。所以,教师一定要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给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采取手段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景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老师可以借助于创设情景的手段,借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并导入活动主题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扣紧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正反两方辩论、小组合作、情境表演、以身示范等。让学生易为接受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价方式上,趋向于发展性评价
老师们更要注重考虑到每个个性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强调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指向性作用,尝试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自强、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因而,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一节课中,老师的评价方式除了显性的言语评价之外,还有更多隐性的非言语评价,如老师用赞许、鼓励的眼神专注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或给学生一个热情的拥抱等。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学生与教师的心灵在对话中生成同感,形成共鸣,教学就有效。
途径上,要与班队活动、社区活动紧密相连。
新课程拓宽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根据需要走出课堂,如在校园中观察、做个小调查,在班队活动时开展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在社区中锻炼锻炼,巩固所学到的行为要求。
总之,学生的品德教学需要教师用心的一门艺术。
一、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限制因素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让学生具有社会谋生的本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完善的人格,在思想与物质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学重视度不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互动环节明显缺少,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正确思想品德观点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方法
1、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
要促进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开始做起。国家应当关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试图与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相协调,从而帮助中职学校建立起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规范以及学生的在校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健全做起。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体制完善了,才能让教师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教育局以及财政局、中职学校本身,应当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预算,从而让各项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地实施。
2、开发更多科学的中职思想品德教育载体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随意开展的,要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体。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明确了,才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得到有效的培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法制观念不健全、是非观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善恶观,明确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中职学校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氛围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从而促进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品格与个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社团开展一些思想品德类的活动,加强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宣传,从而促进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美化。寻找科学有效的载体,能够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率更高。
3、从学生特点出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针对性。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让学生认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中职学校更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实践培训与学习。中职学生,对于新的社会思潮比较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思想内容,教师需要去学习,找到教育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些思想的不合理性。另外,学校更要组织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学主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需求,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像讨论活动、实践调研活动都可以成为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需求的满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显示出来的,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中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中职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提升。学校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底,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主体性,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进步。
一、在识字教学中推动德育
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词、句,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护”字时,学生组了“保护、爱护”等词语。教师让学生结合听说训练让学生从小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又如,教“打”字,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骂别人。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指导朗读中感悟德育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让学生通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又如,在指导朗读《桥》一文时,让学生用严厉的语气读出村支书执著,沉着冷静、威严的表现,用焦急慌张的语气读出人们在洪水来临时的表现。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徇私情、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了德育。
三、在习作教学中深化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练习中也不可忽视。写作练习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如,在训练《我最敬佩的人》《美就在身边》等习作中,学生都能把人物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触发了种种思想感情,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本人以写作训练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让学生在《今天我当家》《我学会了》习作中既体会到了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让学生受到了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
四、在课外活动中践行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途径之一。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等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一、新媒体的环境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依托互联网、手机等终端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即时发生、即时传递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的节奏总是不断加快,不断向前的,这种生活状态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的,也是最能为其所接受和适应的。小学生天生追求快节奏,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新媒体的特点相结合是非常适宜的,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定时、定向的传递信息,新媒体对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任何定时定量的限制,其时效、快速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手机信息、QQ、微信、微博等成为小学生沟通的新工具,借助新媒体小学生们可以快速的获得所需信息,避免他们注意力时间短、精力不集中、耐心不长久等问题。
二、新媒体的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语言冲击小学生基础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网络词语就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些由数字、符号谐音组成的特殊语言或者文字,这些网络词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其影响范围和人群逐年递增,其蔓延和渗透之迅速,是很多网络专家、学者始料不及的。网络语言不仅改变了社会的语言体系,也改变着小学生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非常容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正是处于学习语言的基础时期,如果将网络语言带入课堂,将会严重影响其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效果和程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效果。
2、鱼龙混杂的浏览内容弱化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新媒体的特性呼应着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广泛的兴趣,对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让他们沉迷,长时间使用网络,小学生和电脑或手机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缺乏真实的交流,容易产生孤僻、冷漠、自闭的性格。
三、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索
1、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积极努力营建优良新媒体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呼吁有关部门能够整顿小学生的上网环境,希望能形成绿色、健康的网络世界。这个愿望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作为基础,就是完善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小学生的网络安全。例如,新加坡对互联网的管制方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开展了“分类许可证”制度,用户传输的信息都需要经过政府的电脑控制中心“中转”,这样做有效地过滤了负面的、非法的信息。如果不按政府要求办理“分类许可证”者,是要被处以重罚的。做到这样,(1)要建立健全网络督察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的蔓延,可以建立网络信息档案,定期督察各种小学生使用的网站、信息、视频、图片等,肃清小学生网络环境。(2)建立健全完备的惩罚制度,并依法追究责任。通过广泛听取专家、家长、老师、小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归纳总结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小学生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双向性、互动性,“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各种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并作及时引导,打开师生交流的渠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交流意见、发表观点,“校园手机论坛”、“网上聊天室”、“在线辅导”等,通过轻松的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和求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求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可以随时查阅信息,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与老师、同学沟通、探讨。这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及时沟通、探讨、交流,教育者将成为受教育者在道德完善途中的一个知心朋友。。
3、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指导。家长在提高自身网络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遵循老师的指导,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正因为如此,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在使用聊天工具的时候,不懂得保护自己,也容易受到消极观念、恶俗观念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做好人工“防火墙”,帮助孩子过滤掉坏的信息,“对家用电脑中青少年不宜的功能或网页加密等。要求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地点做出一定的限制和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动机和行为,指导并监督孩子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和学习的关系”放下对网络所持的片面态度,通过与孩子真诚、耐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所需和真实所想,就会避免孩子沉溺于网络。总之,家长通过正确的引导,家长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就会大大降低网络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网络生活是现今社会的常态化生活方式,要想使孩子有效、安全、合理的利用网络,最大程度的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在网络活动上起到榜样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合理的管理,网络将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好帮手。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相关政府教育机构、学校及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都过于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基础知识,而在课后又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之上。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甚至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教师及家长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发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总而言之,思想品第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它成为了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身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知识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品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还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例如,在学习《互帮互助一家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团队式游戏,让学生在真正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有助于课程效果。
2、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使相关教育机构、学校就家长都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现象给与一定的惩罚,例如思想品德课程被无故占用、取消等。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3、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且能够伴随其成长。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小学阶段都不应该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及考试分数,而应把关注焦点放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之上。应该坚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及条件反射,将这些训练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习惯。
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正被广大教师所关注。“活动化教学策略”是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为特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的确定有关。
首先,目标要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设计活动化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其次,目标要有发展性。即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在读书中进步》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和好书交朋友会长知识、有助于学习这些道理。但是,如何选择好书?怎样科学读书?这些问题还应指导。我在网络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读书体会,比一比读好书与读不良书籍的不同后果;学生推荐好书,说说理由;制作读书卡片等,知道读书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上网阅读,学会进入“儿童书库”,怎样挑选合适的书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拓宽了学生选择好书的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1) 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第2册中《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可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考察调查,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些教法应该说都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要有效得多,“后劲”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
(2)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
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可让学生看有关肆意破坏名胜古迹(如乱涂乱画等)的录像,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对于好的方案寄给园林管理处或新闻媒体。也可让学生自做标语牌、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宣传等。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形成了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
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活动化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活动化思品教学形成之后,需要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活动中的态度及“再认、再现能力”;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3)优化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化的思品教学中,学生更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更利于进行有层次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
(4)有层次的评价体现于: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层次要求不同。
(5)发展性评价强调达标性和发展性结合。
如在评价学生“环保”的认知、行为时,有四种情况:1。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2。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3。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4。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体现评价的“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摘要:导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导课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够确保其发挥有效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导课策略的有效性,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总体质量的关键。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和枯燥,加之教学方法不当,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1导课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1.1导课的理论内涵
导课又称为课程导入,是指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统称,是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总体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导课策略对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作用尤为明显。
1.2有效导课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能够迅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二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教师一方面可以迅速地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导课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导入策略的主要原则
2.1指向性
导课策略的指向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指导课部分的内容应当与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学目标等保持高度一致性,导课部分要体现出明显的指向性特征。二是导课策略中的教师感情因素要与授课主体内容和感情基调保持高度一致,让学生通过导课能够迅速进入到授课主体内容部分的感情情境之中,实现授课的平稳过渡。2。2趣味性导课策略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教师通过采用导课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好奇心理,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习效果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导课部分的趣味性尤为重要。
2.2简洁性
导课是课程开始的部分,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应当与其作用相辅,不能够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效的导课策略必须要求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不能繁复,影响主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导课部分教学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宜,以便于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3生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导课应当具备生动性,是指导课模式应当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模式及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生动地诠释了这个现象。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3对提高课程导入策略有效性的思考
3.1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导课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很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对于导课策略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应用导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忽略导课环节,采取“开门见山”式的方法,直奔课程主题。或将导课环节草草应付完毕,人为地割裂导课与课程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某教师在讲授礼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的开场白如下:“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礼仪有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来看看什么叫礼仪”。这种导课方式无疑是不够成功的,也不会起到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积极性的作用。
3.2建立有效的导课策略
笔者认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导课策略有如下几种:一是问题式导入。教师根据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在导课环节中大量应用提问的方式,用来迅速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们平时跟父母关系怎么样?”、“当你遇到难题或疑惑之时,会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呢?”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跟父母产生矛盾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教学信息导入式。教学信息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也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展示这些教学信息,达到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的目标。例如,在讲授生命多样性和价值性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组专题片,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物种,让学生迅速直观地了解到生命多样性的生动含义,为进入生命价值的授课主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点评式导入。点评式导入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预先布置和要求,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事先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点评,并导入授课主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国家政治制度的授课内容的过程中,某教师预先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准备一些实例。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这样点评:“刚才几位同学谈的都很好,有几个例子涉及到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政治制度”。通过点评式导入,教师很顺利地将授课内容进行带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人性本善,但成长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社会单独活动,无时不刻的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的青少年作为新兴的一代,从小接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冲击,不正的社会风气与错误价值观在身边无处不在。青少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索取不予奉献的自私性格。其次,现代许多九零后、零零后学生作为家中掌上明珠,接受过度溺爱容易养成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父母创造好的条件和无私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对父母的辛苦与付出感恩。再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没有创造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与教师重分数轻德育,在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确引导。没有好的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通过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表现感恩的题材与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了对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授业解惑之恩、社会帮助关爱之恩。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进行教学,耐心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温暖与爱心。通过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知识点与实例结合的授课方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将教材渗透于感恩教育之中。在讲授教材《走进父母》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请同学回忆与分享父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与汗水。通过学生的分享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羊羔还懂跪乳,父母的养育是否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进行报答。
2。营造情境,广泛传播
教学情境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深远。人都是有感情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人交流,融入社会活动,在这过程中接收来自各方的感受,都可以是感恩教育的真实题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营造社会情境,组织学生对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中有着切身体会的现象进行讨论,以真实直观的体验明白感恩的意义。小时候在公交车有人让座,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帮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关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他人座,帮助陌生人。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接收到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思想品德教学可以通过与时事结合,由教师搜集一些社会上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与探讨,对学生喜爱的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活动与事迹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利用多种平台,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其它课程中,也都有所涉及。例如语文教材中《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缇萦救父”、“黄香温席”,历史教材中父辈先烈为了民族大义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等。通过多课程的结实教育,更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创建多种平台,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班会活动中选取“感恩”为主题,渗透感恩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布置学生收集与感恩有关的小故事,为学生播放观看感恩题材电影,推荐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感受社会正能量等等。同时,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清楚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自家庭的影响,并扫清障碍,两者结合做好感恩教育。通过多种平台的合理利用,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感恩”氛围。
4。组织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实践活动的组织,将学生感恩意识发展为实际行为。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后,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将感恩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的好学生。例如:布置学生参照某公益广告为父母洗一次脚,爱护地球响应能源节约参与“地球一小时”全球性节能活动,引导学生领悟课堂所学感恩的意义,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亲情。其次,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在思想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上树立标榜,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信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必须学会对生活、对周围的人与事物怀有感恩之心。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法运用,引导学生培养感恩的良好品德,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向社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不断提升创造更和谐与安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