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集中两到位整改实施方案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

两集中两到位 1

1.1基本情况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两大主业已成为支撑集团公司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总收人693.67亿元,两大产业呈显出较快增长势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产品包括了多个领域的产品及服务,具体包括:卫星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特种车辆及高端汽配、煤炭装备、石化装备、节能减排环保、空间生物、装备制造等领域,每个领域包括多个系统级、分系统级产品。各单位的产品和客户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不同程度交叉重叠现象。根据汇总统计,各单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类别,即多达300余种。航天服务业涉及领域为:卫星及地面运营服务、金融与投资服务、国际化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工程、咨询监理服务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15家专业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专业公司下属多个研究所、公司、工厂,从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独立法人单位在300家以上。集团公司现在为总部一院、直属公司一厂所、子公司三级架构,各个单位均为独立法人。各厂所、子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两大主业的经营主体,负责产品从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两业收入占据两业总收人的70%以上。

1.2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两大主业营销管理现状

1.3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两大主业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2相关建议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仅从营销管理的角度,本文提出观点供读者参考:

2.1在各院设里市场部,加强营销战略、营销管控、市场策划、产品规划方面的能力。逐步推进所属三级和四级公司的市场职能上升

2.2按行业分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集团公司级的营销资源和渠道平台

两集中两到位 2

到2000年底,沪深两交易所共有106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929家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130家是1994年《公司法》出台以前的定向募集公司,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以推荐的特殊方式在两家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此外还有一家是通过换股上市的。本文研究首次公开发行对市场指数的影响,130家历史遗留问题新股和换股上市剔除在外,929次首次公开发行的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在证券市场早期,市场总规模有限,新股发行可能会带来市场指数的变化,所以本文着重研究1995年后的新股发行对市场指数的影响。1995年到2000年共有681次IPO,接近所有IPO的七成半,本文将这681次IPO作为研究样本。在这681次IPO中,集资规模最小的为3300万元(0736),集资规模最大的为78.46亿元(600019)。发行市盈率最低的为8.25倍(600870),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为88.69倍(0993)。681次IPO的集资规模和发行市盈率的分布情况请参见表2。

在1995年至2000年间共72个月中,IPO频率最高的月份是1997年5月,这个月有40家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另外有10个月份,没有一家公司发行新股。这10个月中有7个月是在1995年,另外1个月是在1998年,2个月是在2000年。其他大多数月份IPO次数少于20次,低于8次的有31个月,9到20次之间有24个月。有7个月的IPO次数超过了20次,全都集中在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上半年之间。

如果按照集资规模划分,单月IPO集资规模最大的是2000年11月,这个月由于有宝钢和民生银行招股,虽然IPO家数只有18家,集资规模却达到201.53亿元。月度IPO集资规模超过60亿元的,共有12个月;30亿元到60亿元之间的有21个月;低于30亿元的有29个月。另外,有10个月由于没有新股上市,集资规模为0。

二、假设

假设一:不同集资规模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是否不同?大盘股是否会导致市场指数下跌?本文将681次IPO集资规模排序,排在前68位的为一组,后68位的为一组。前68位的集资规模都在7亿元以上,称为大盘组,后68位的集资规模都小于1亿元,称为小盘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二:发行市盈率不同的IPO,对市场指数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将681次IPO发行市盈率排序,排在前68位的为一组,后68位的为一组。前68位的发行市盈率都在28倍以上,称为高价组,后68位的发行市盈率小于14倍,称为低价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三:在大盘处于高位和低位时,IPO是否会对市场指数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每个新股刊登招股说明书当日的市场综合指数,减去1994年年底的市场指数,再除以1994年年底的市场指数,得到各个新股发行时市场指数的相对水平。然后根据该数值的排序,分别从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挑选出排在前34位的共68只新股,作为高位发行组。同样挑选出排序在后面的68只新股,作为低位发行组。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四:不同发行频率的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是否不同?本文用两种方法衡量发行频率。第一种方法用发行次数的频率,将月度发行次数最高的3个月作为一组,称为高频组。该组每月发行次数几乎都在30次以上,共有102次IPO。将月度发行次数低于7次的月份的IPO作为一组,称为低频组。该组共有20个月份,78次IPO。第二种方法用月度集资规模指标,将月度集资规模最高的三个月作为高频组,该组每月集资规模都在116亿元以上,共有93次IPO。将月度集资规模低于24.5亿元的作为低频组,该组共有18个月,共有95次IPO。通过比较两组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差异,检验该假设。

假设五:在不同的新股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是否不同?从1999年起,发行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因此本文将1999年作为标准,1999年以前的474次IPO作为旧发行制度组,1999年后的207次IPO作为新发行制度组。通过检验两种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比较方法

本文主要检验新股发行对市场指数的短期影响,因为单次IPO对市场指数的长期影响应该是比较微弱的,所以本文考察刊登新股招股说明书后一周内5个交易日的市场指数变化。本文假设市场指数短期内的走势服从带有短期趋势的随机行走模型,即:(t=1,2,3,4,5)其中,为刊登招股说明书后5天的市场指数回报,是一个白噪音序列,是市场指数回报的短期趋势,在这里用刊登招股说明书前5个交易日市场指数回报的均值替代。

根据该假设,应该服从均值为0,� 同样的,也应该服从均值为0,� 因此,通过检验IPO后的的分布,可以判断IPO对市场指数短期走势的影响。如果IPO对后市带来系统性一致影响,那么IPO后的的分布会有显著的变化。同样的,对于两组不同的IPO,那么应该服从t分布,其中分别为两个子样本包含的样本数量,分别为两个子样本的估算方差,分别为两个子样本累积超额收益的均值。通过检验它们之间CAR的差异是否显著,可以判断据以分组的因素是否对市场指数带来显著影响。

四、结果

1、总体样本中IPO对市场指数的短期影响

681次IPO平均对市场指数5天后的累计影响不断增加,到第5天达到-0.39%,因此总体来看,过去6年IPO对市场指数短期走势带来了微略的负面影响。但是,各期累积超额收益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这种负面影响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分组检验结果

(1)大盘组与小盘组的差异

无论是大盘组,还是小盘组,都对市场指数带来了负面影响。大盘组发行公告后5天对市场指数产生的累积影响为-1.13%,而小盘组的累积影响则达到-2.18%。尽管两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是两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t检验值仅为0.63。

出乎意料的是,小盘组对市场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大盘组,这可能与本文的分组方法有关。因为样本期间内,单个新股的集资规模逐年扩大,使得小盘组68次IPO全部集中在1998年以前,而大盘股68次IPO绝大多数集中在1998年以后。为了回避这种分组方法的影响,本文采取另一种分组方法,即分别在各年度中选取集资规模最大和最小的IPO,组成大盘组和小盘组,检验两组市场影响的差异。

分年度分组的结果显示,大盘组和小盘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大盘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7%,小盘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1.5%,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0.58,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判断,IPO集资规模的不同并没有导致市场表现的差异。

(2)高价组与低价组的差异

高价组与低价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有所不同,高价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82%,低价组的5天累积影响为0.21%,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05,显著性水平接近90%。可以判断,高价组和低价组对市场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市场指数会对IPO发行市盈率做出不同的反应。

(3)发行时机的差异

市场处于高位时发行的IPO,在公布招股说明书后5天内,对市场走势累积有-1.33%的负面影响,而在市场处于低位时发行的IPO,对市场的走势几乎没有影响。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40,显著性水平接近95%,表明不同的发行时机对市场影响的差异十分显著。

(4)发行频率的差异

按照月度集资规模划分,高频组和低频组对市场走势的短期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只有0.86。按照月度IPO家数来分组,高频组与低频组对市场走势的短期影响也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只有0.36。由此可以判断,发行频率对市场指数的短期走势没有影响。

(5)发行制度的差异

新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的累积影响为-1.08%。而旧发行制度下,IPO对市场的影响不到1‰,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42,显著性水平接近95%。这表明,在1999年发行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后,IPO对市场的短期走势开始产生负面影响。

有关图表显示了市值配售发行方法的市场影响,市值配售组5天累积对市场走势的影响为0.23%,非市值配售组对市场走势的5天累积影响达到-1.33%。两者差异的t检验值为1.59,显著性水平接近95%。这表明市值配售发行方法对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要显著地小于其他发行方法。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上述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受发行市盈率、发行时机和发行制度的改革因素的影响,发行节奏和集资规模的影响不大。然而,对发行市盈率、发行时机和发行制度改革三组序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序列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当市场处于高位时,IPO的发行市盈率也偏高,反之,发行市盈率则偏低;发行制度改革前,发行市盈率和市场指数水平都偏低,发行制度改革后,发行市盈率和市场指数水平都偏高。这种相关关系会直接影响前面的分组检验结果。

为了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5年至1998年的IPO作为子样本。在这一时期内,由于采用固定市盈率发行,绝大多数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都在15倍左右,所以子样本中发行时机和发行市盈率两组序列没有相关性。本文将每次IPO后5天累积超额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两个因素对其回归。由于子样本是包括沪深两市4年的混合数据(PanelData),在这里采用固定组差异模型,回归方程如附注1所示。其中,和是虚拟变量,当IPO在深圳发行时取1,取0,反之,则相反。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发行时机和发行市盈率两个因素,在控制了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另一个因素的作用仍然十分显著。这表明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都会决定IPO对市场冲击的力度。

将上述子样本扩大至总体样本,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发行制度改革因素,考察在控制发行市盈率和发行时机因素后,发行制度改革是否仍然存在影响。回归方程如附注2所示。其中发行制度改革为虚拟变量,IPO时间在1999年前,该变量取0,否则取1。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发行制度改革因素的作用不显著,表明发行制度改革之所以会影响IPO对市场指数的冲击,并不是因为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发行制度改革后市场指数和发行市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导致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对市场冲击的力度加大了。

注1:90%水平值是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排在第90%的位置上的值。在这里样本总量为681,即排在第614位的值。10%水平值的含义相同,即排在第68位的值。

结论

两集中两到位 3

陋规成为显规则,贪墨公行。众所周知,清朝在许多制度上沿袭了明朝,在官员的薪水上,明清两代实行的都是低工资制,而清朝甚至比明朝还要低。如果官员们真的安心于这种低收入的话,他们的生活水准将比大多数平头百姓还低。明代清官海瑞,官至方面大员,却无法给自己多买一套衣服;母亲庆生,不过买两斤肉吃,还被上司拿来开玩笑。至于京官,收入更是低得可怜。清朝末年,刘光第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就因为知道京官薪水极低,如果不是有一个联宗的盐商每年给他提供几百两银子的补贴,他只能选择辞官不就。

作为对这种低工资的补偿,清代的官员们有许多被称为陋规的灰色收入。陋规中最大的项目,莫过于官员之间的相互馈赠――说是馈赠,其实是有着半合法外衣的公然贿赂。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进京办事的地方官向京官行贿,和京官到地方公干时打秋风,此外,则是京官被放为地方官时,向同僚行贿。道光二十七年(1847),张集馨被任命为四川按察使,晋见咸丰皇帝时,咸丰勉励他做一个曲突徙薪的能臣,并要求他赶快赴任。但前脚从紫禁城出来,后脚就得按照已成显规则的陋规办事――向各个相关部门的官员送礼,称为“别敬”。此别敬范围之广,耗费银两之多,令人咋舌:军机大臣,每人白银四百两;军机章京,每位十六两,其中有交情,或者有较大实权的,则八十到一百两不等;六部尚书、总宪,一百两;侍郎、大九卿,五十两;同乡、同年及年家世好,均要一一送礼。也就是说,他的这些别敬,几乎把整个中央政府稍微有点权力和地位的官员都送了个遍――幸好当时官员的数额不像今天这样众多。这一番送下来,一共花去银子一万五千余两。

这次别敬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作为正三品的按察使,张集馨向品级比自己低的军机章京送礼(军机章京一般从各部门的中下级官员中抽调,比如清末主持变法的军机四卿,虽然在任命为军机章京后都得到了破格提拔,但品级仍不能和按察使相比,只是正四品),这说明赠送别敬已蔚然成风,并不仅限于向比自己级别高的官员送礼即可,还得向虽然级别比自己低,但手里有一定实权的官员行贿。别敬敬的不是人品,不是感情,甚至也不是级别,而是权力。同时,这也是对陋规这种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的尊重,否则,你就没法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第二,如果这些别敬从张集馨的薪水里拿,他一家人只能去喝西北风。作为正三品级别的高级官员,张集馨的合法收入为岁俸银一百三十两、米一百三十斛,加上从雍正年间开始发放的因官位不同而数额极其不等,但大约为岁俸十倍的养廉银,他的年收入大概在两千多两银子左右。这笔钱,不仅要负责他和家人的生活,还得支付手下一大批为他工作的幕友的工资。两相对比,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张集馨送礼的这些钱,显然来自于他薪水以外的收入,说白了,不外乎是在地方上做官时捞到的好处。

腐败触目惊心,官场视为理所当然。与贪污贿赂相伴相生的必然是腐败。在张集馨年谱里,对腐败的记载多如牛毛。但从他平淡无奇的记述文字来分析,作为清政府的高级官员,他本人早就对腐败见惯不惊,甚至还隐约有几分炫耀。

张集馨统计他在陕西粮道任上的腐败花销,发现连同进京的炭敬在内,一年需要五万两白银。张自承,他每年的� ――按照清制,他在这一职位的工资应该是年薪为银一百零五两、米一百零五斛,加上大约十倍于此的养廉银,其所有收入也不过银两千两。两相比较,差距竟然达三十倍,可见作为贪墨的陋规带来的好处,要远远高于看似廉洁的低薪。如果说低薪是海面上的冰山,那么陋规才是海水下面那更庞大的基座。张集馨本人似乎也觉得这种迎来送往,吃吃喝喝的官场生活过于奢侈,在回朋友的信时,曾自我批评说,“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有识者耻之”,然而,“耻之”不过是一种口头的说辞,骨子里,他和这种腐败生活已经水融,片刻不可分离。

张集馨任福建汀漳龙道时,其上司闽浙总督伯焘被革职,这位为官一任却没造福一方的封疆大吏返回故乡广东时,必经之地是张集馨治下的漳城。数天前,张即接到通知,要求他做好伯焘过境的接待工作。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有为伯焘运送家财的夫役过境,每天多达六七百名。初十,伯焘及其卫兵、苦力、家属和仆人到境,人数多达三千余名。张集馨为此每天得安排酒席达四百桌之多。伯焘一行在漳城驻扎了四天,漳城县令蒋某向张集馨诉苦,说是县中供应“实不能支”。张集馨不得不贿赂伯焘最信任的黄守备,巧妙地让伯焘及时上路。张集馨对伯焘行李之多感到奇怪,蒋某告诉他,除了伯焘自家的行李外,伯焘随行的警卫和仆人,争相去包揽了一些商人和客栈的货物,代为运输。这当然不是警卫和仆人在学雷锋做好事,而是他们可以通过伯焘的身份,合法地利用驿站免费运输,而商人们的运费,则成了警卫和仆人的外快。

官员颟顸无能,愚昧无知。如此贪墨腐朽的官员,如果他们在治理国家的本职工作上还算称职的话,也许民众的气愤会稍微减轻一些,就好比养了一只贪吃的猫,如果它还能捉老鼠,主人家大抵会容忍它。但非常遗憾的是,张集馨的同僚们,几乎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颟顸之辈,不仅无能,而且无知。

张集馨在汀漳龙道任上时,恰好遇上了英军入侵的***战争,而他的上司伯焘之所以从闽浙总督位子上被革职,乃因其对英军的抵抗荒唐可笑:英军入侵福建前,守土有责的伯焘认为英军根本就不堪一击,――他好像对英军此前在广东和浙江的战绩一无所知。为了守卫厦门,他下令把各地的巨炮全部集中于厦门海口。这些早年所铸的巨炮极其沉重,要几十个人才能拉得动。伯焘为了节约经费,拒不造炮车。手下人劝告说,炮台在城墙外边,如果在打完一炮后,不用炮车把炮拉回来,兵丁是不敢出墙去装药的。伯焘非常自信地说,英军不堪一击,只需打一炮即可灭贼,何须再装药?等到英军进攻厦门时,守城的士兵远远地看到英军的帆影就开始放炮,炮放完后,全都躲到城墙上。结果,皮毛无损的英军军舰对着炮台一阵狂轰滥炸,清军除了挨打,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至于伯焘本人,“衣物并失,仅以身免”。

与伯焘对英军的轻敌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个位列总督的高级官员,即两江总督牛鉴。“先是夷船在上海,总督牛鉴见敌辄奔。”牛鉴逃到镇江,英军也接踵而至,牛鉴不作任何抵抗,又逃往南京,“夷亦尾追”。这位守土有责的封疆大吏,几乎成了英军进入内地的称职的导游。

两集中两到位 4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融合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行会计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已成为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各级财政部门普遍实行,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尚未全面推广。笔者认为,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两者实行有机融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之可行性

国库集中支付指以国库单一账户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央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的用于工资支付、政府采购、经费支出等集中清算的财政集中支付专户,以及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日常支出的零余额账户。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财政制度,但有着多相同之处,它们表现在:一是两者的目标一致。都以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二是两者都是对单位资金、财务运作体系直接介入,实现财政资金使用过种中决策权与执行权的两权分离,相互制约。三是两者都体现了“集中”,都能形成财政资金的单一账户,把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从而在各自范围内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收付、集中管理。四是两者都以公正、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出发点;财政资金使用都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预算单位都具有预算编报责任,拥有预算资金的使用权和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地位等。五是两者都在预算执行环节中发挥作用。六是两者都坚持了“会计责任主体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自主权与审批权不变”的原则。七是两者操作主体均为财政部门。

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结合,切实将两者整合、融合,以充分发挥财政和会计工作的各项职能。

(一)会计集中� 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应该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而实行部门预算的前提,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所有资金将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中,所有开支在经过单位审核后,再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到专款专用,保证重点支出需要,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二)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三)会计集中�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之模式构思

如何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实施财、税、库、行、单位联网,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各项收支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运行,预算、控制、异地查询、统计、监控均在界面上实现。

(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一是设立国库单一账户,由财政国库管理机构监督和使用,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内资金(含基金及财政各专户撤销并入的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按预算收支科目和单位设置明细账。二是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由支付中心监督和使用,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采购支出,财政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实行资金实拨制,与国库实时清算。三是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分账户,该分账户分预算内外分户,由核算中心按预算单位进行分户核算。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及财政授权支付,实行零余额管理。预算单位到核算中心报账时,由会计核算中心从预算单位零余额分账户支付资金,并实时与财政零余额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户清算。四是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和明细账。五是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三)规范操作程序。

1.收入收缴方式。收入收缴分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直接缴库是由缴款单位和缴款人按有关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按有关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

2.收入收缴程序。直接缴库的财政性资金,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缴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将资金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指小额零散资金和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3.国库集中支付流程。预算单位每月向财政归口科室填报下月“预算经费请拨单”,财政归口科室审核后,按预算内、外资金性质,分别报送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相关机构审核后将计划批复给预算单位,并分别抄送支付中心和归口科室。

直接支付程序:由预算单位填写直接支付申请书,连同相关凭证一起交支付中心,支付中心根据国库管理机构核批的当月用款预算,审核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后开据通知单,经国库管理机构审核盖章后送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与银行根据支付凭证和通知单办理资金划转手续,支出中心同时开具直接支付凭证送银行办理支付。支付中心在办完审核手续后将相关凭证交核算中心记账。

授权支付程序:支付中心每月核定授权支付额度,开出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报国库管理机构审核盖章后送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同时将支出明细加盖支付中心印章后送交银行。预算单位按规定使用授权支付资金时,填制财政授权支付凭证,核算中心审核盖章后送银行,银行将款项从财政零余额账户拨到预算单位零余额户,然后办理支付。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根据授权支付通知单等和银行办理资金划转手续。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模式之优越性

采用上述融合模式可以体现六大优越性:

(一)将使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工资统发等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融为一体,综合推进,将为财政综合改革打造良好的操作平台。

(二)有效整合了预算内外的财力,统一了政府财政,解决了政府财权部门分割,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问题,有效整合了财政闲散资金,扩大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度空间。

(三)通过实行资金“直通车”管理,减少了中间化解,财政资金运行速度加快,使用效率提高。

(四)这将使财政监督关口前移,范围延伸,领域拓宽,对财政资金实现了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的账户的全过程监督,有效解决了财政监督的缺位问题。

(五)集中了账户,集中了资金,使“小金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有效杜绝了滥收乱支,财政资金运行更加公开、透明,有效遏止了“暗箱操作”。

(六)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的平稳过渡,具有方式简单、容易操作,可以减少财政改革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7

两集中两到位 5

同志们: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功能和作用,推进以归并行政审批职能为核心的“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县直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县“两会”、“三干会”、工业强县大会以及招商引资大会精神,研究部署“两集中、两

到位”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取得实效,为我县追赶跨越、崛起争先创造宽松优质的外部环境。为开好这次会议,县行政服务中心按照要求,开展了大量的考察调研、论证座谈工作,为顺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打下了基础。刚才,大家观看了浙江象山县开展“两集中、两到位”的专题片,xxx同志宣读了《县直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立足大局,切实增强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是县委、县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政策所向、大势所趋、发展所迫。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内在要求。《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便民的原则;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应当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要求,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要组织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同时,《行政许可法》对电子政务、办理时限等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是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法律依据。“两集中、两到位”体现了《行政许可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重要举措,“两集中、两到位”做到位了,《行政许可法》的这些原则和规定就落到了实处,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客商、群众的满意度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xx政府网

第二,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是改善我县投资环境的迫切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是我县实现追赶跨越、崛起争先奋斗目标的根本措施。县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的实践证明,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有许多优越性:“一站式”服务拉近了政府部门和群众的距离,“阳光”操作真正实现了政务公开,强有力的监管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同场竞技”提高了各部门改善服务质量的自觉性,等等。政务行为公开规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提的要求也不少,但收效总是不够理想。现在通过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利用行政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来操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必将得到较好地落实。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速度、提升政府形象的角度来认识“两集中、两到位”工作。

第三,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成立中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应该说,县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客商的好评,但是离“进一个门、办全部事”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从目前中心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项目不配套、服务不完善现象,导致不少事项还需要群众在中心和部门之间往返奔波办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便民程度大打折扣。中心及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征求意见时,不少企业和群众都提出了把各级政府保留的行政许可和相关的便民服务项目纳入中心、统一办理的要求。因此,我们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就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就是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呼声,打�

第四,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是加强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县行政服务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通过推行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全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便民利商上迈出了脚步,在推动和完善公开透明、规范公正的行政审批服务机制以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滋生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有的单位只设窗口不办事,窗口成为“接待型窗口”,发挥的是“收发室”的作用,群众办事两头跑、办事流程复杂、审批环节过多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心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与便民利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接待型窗口”的存在,必然导致审批环节多,效率不高,同时也会造成部门驻中心人员的工作量不足和队伍不稳定,这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心的管理难度。解决“收发室”问题是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破

解这一难题。行政服务中心要成为优化投资环境的一流平台,实现从“接待型窗口”向“审批型、服务型窗口”转变,就必须实施好“两集中、两到位”,以此促进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省内外已普遍推行,我市也有成功的先例,起到了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窗口形象、降低行政成本的作用。因此,各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确保“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顺利实施。

二、突出重点,明确要求,扎实做好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

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是行政审批体制的创新,涉及权力格局、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任务艰巨,工作复杂,希望各单位坚持做到进度和质量并重,按照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重点要把握“一个核心”,明确“三项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

(二)明确“三项要求”。开展“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快进度是前提,人员培训是基础,授权到位是关键。

三是要确保授权到位。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行政许可工作由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并要明确一名分管的同志具体负责。要保证分管的同志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到窗口现场办公,指导、协调处理行政审批中遇到的问题;分管的同志无法到窗口办公的,要采用委托或授权的方式,由行政许可科科长负责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工作。在行政许可办理过程中,要保证窗口审批、盖章、完成文书制作“三道程序一次性到位”,由行政许可科长独立完成审批工作。要本着方便群众、提高效率、便于操作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将行政许可项目、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增加透明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各有关部门要对行政许可科进行充分授权,使其进驻中心后,能独立完成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工作,真正做到进驻到位、授权到位、服务到位。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牵涉到许多部门,涉及到部门内许多科室,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处理好、协调好。

一是正确处理集中许可与监管服务的关系。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后,大家要认真思考集中许可与监管服务的关系,不能因行政审批的职能集中到窗口后,单位其他科室人员觉得无权无职、无所事事而降低行政效率、磨灭工作热情。实际上,各单位行政审批职能前移到行政服务中心,单位内部减少了行政性事务,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加强监管和服务,可以有效地克服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等现象。因此,单位内部要切实将工作重心从审批转移到加强服务及后续监管上来,做到行政审批与监管服务两不误、两提高。希望大家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认真解决。

二是正确处理权力集中与规范运作的关系。行政审批权集中到窗口后,可以说,窗口的权力加大了,集中了单位的审批权。如何用好这个权力,使其规范运作,避免产生腐败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规范,明确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程序清楚、明白,并向外公布,使其置于监督之下。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机制。各单位实行“审管分离”后,要进一步研究建立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行政审批全过程进行监督的机制,努力形成审批与服务、审批与监管并重以及审批与责任挂钩、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新机制。

三是正确处理窗口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关系。中心是一个分散的联合体,运行、管理难度大,困难多。各单位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作为本单位的外派办事机构,与行政服务中心发生了内在关系。要把中心窗口视同局内的一个科室,对窗口工作和窗口工作人员既要加强管理又要切实关心,必要的工作经费要予以支持和保障。在完成窗口工作人员选派的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选派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求窗口工作人员定期向本单位述职,汇报工作情况,接受单位监督。对行政服务中心从大局出发作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的联审协调,要积极予以配合支持,不得无故推托,更不得消极应付、抵触不办。行政服务中心要理解窗口单位,主动帮助单位窗口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督促管理,密切配合沟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各窗口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真正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流程最短、手续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一流行政服务平台。

三、加强领导,搞好配合,务求“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两集中两到位 6

一、燃气集团干部选拔任用干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燃气集团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呈现出了“三多”的特点。一是测评单位及单位形态多。以2013年为例,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共计31家,单位形态有分公司和子公司,有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党组织建制包括党委、总支和支部。二是选拔任用人数多。2012、2013两年所属单位选拔任用中层正职都在110人左右。三是参加测评职工多。从2011年起,每年参加测评的职工人数均在1200人以上,2013年参加评议的职工代表和党员人数是1404人,占到了集团全体职工人数的13.1%。对选拔任用中层正职测评总人次为5773人次。

二、“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选人用人工作是党组织“三重一大”决策议事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在选拔任用领导人员中,应严格履行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的规定,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这决定着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决定着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公信度。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的开展,实现了对所属单位党组织贯彻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工作的量化考核,促进了此项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2011年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六个测评维度满意度80分以下占比情况对比是:对本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评价占比由17.24%下降到3.23%,对本单位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占比由17.24%下降到6.45%,对本单位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评价占比由17.24%下降到6.45%,对本单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评价占比由13.79%下降到6.45%,对本单位新任用中层正职管理人员的总体评价占比由10%下降到4.17%,对新提拔人员个人的评价占比由6.5%下降到5.4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六个维度满意度80分以下的占比情况均有大幅度明显下降。说明了“一报告两评议”在促进所属企业党组织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营造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环境,提升选拔任用的公信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做好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针对燃气集团“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三多”的特点,笔者认为抓好此项工作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开展已经是第四年,燃气集团所属各单位党组织及职工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持续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依然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随着燃气集团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领导人员凸显了调整力度大的特点。越是调整任用干部的力度大,越要提高对各级领导班子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政策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形成风清气正的选拔任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迅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都十分迫切,企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从事干部管理岗的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有的党组织负责人缺乏党务工作经历,组织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岗位工作经历短,业务不够熟悉,政策理解不到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本单位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最终影响评议结果。因此,上级党委要始终注重做好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包括日常做好党务人员培训,评议前召开专题会议布置落实,评议中做好解释说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人员贯彻落实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各级领导人员和广大职工对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认识。

2.精心组织,确保测评过程严谨有序

在确定评议对象前,要划定时间段。因所属单位多,燃气集团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民主评议测评一般在11月份启动,因此确定每年的“一报告两评议”时间段是从上一年度的11月到本年度的10月。在测评开展过程中,要向大会做好解释,以免参加测评人员产生误解。各单位上报调整任用人员名单要准确,做到应评尽评。要做好评议结果的统计工作。针对测评人数多、统计工作量大的实际,燃气集团人力资源部规定统计工作由测评单位派出工作人员协助,在评议现场完成。明确要求统计工作不能到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要主动接受上级测评组人员监督。统计结果出来后,由两位统计人员签字,现场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人员带回。这样,既使全集团公司的评议统计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评议过程的公平公正。针对目前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形态多的特点,对股权结构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在燃气集团派出高管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和党的建设工作的企业,此项工作在民主评议述职大会上进行。对于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企业党组织在贯彻“党管干部”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要适应合资公司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赋予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提名聘任权, “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也可选择通过党员大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供总经理参考。

3.抓好测评结果的运用,使此项工作切实发挥好推进本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的作用

两集中两到位 7

[关键词]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区位熵;误差修正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下,安徽省经济金融快速发展,金融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并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Goldsmit[1]创立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Vicente Galbis[2]修正了Shaw,E.S[3]的一部门模型(One-Secto:Model),提出两部门模型(Two-Secto:Model)。刘世锦[4]是国内较早关注金融与产业问题的学者,之后,范方志、张立军[5]、陈志楣、杨德勇[6]、滕春强[7] 、刘红[8]、石沛,蒲勇健[9]等通过研究指出金融集聚可以对金融业本身和其他产业产生正的效应,促进该地区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之后丁艺和李树成[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孙晶[11]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全国各省(直辖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本文则选取中部重点省份安徽的“双核城市”合肥、芜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法对合肥、芜湖金融集聚现状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二市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研究区域金融集聚现状及测度

2.1研究区位概述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全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肥―芜湖双核在省域内整体实力雄厚,两市面积仅占安徽面积1.7%(按2013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计算)、人口仅占安徽总人口的15.8%,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的1/3(2014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占35.8%。

2.2研究区域金融集聚现状

2.2.1合肥金融业总体发展状况

合肥现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科技中心,除了拥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外,还拥有南洋商业银行、瑞穗实业银行等4家外资银行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年末,合肥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69.58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940.21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66.79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1220.75亿元,增长16.4%。

2.2.2芜湖金融业总体发展状况

芜湖市坚持先行先试,推动金融创新,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金融企业338家。截至2014年年末,芜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22.95亿元,比年初增加146.9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82.60亿元,比年初增加232.56亿元。

2.3基于区位熵法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

本文选取区位熵指标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方面测量比较合肥、芜湖市金融集聚程度。

2.3.1银行业集聚区位熵

银行业的发展水平本文选用银行当期期末存款余额来代表,因此测度银行业集聚的区位熵公式为:

2.3.2证券业集聚区位熵

证券业的发展水平本文选用A股筹资额来代表,因此测度证券业集聚的区位熵公式为:

2.3.3保险业集聚区位熵

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本文选用保费收入来代表,因此测度保险业集聚的区位熵公式为:

根据式(1),计算得到 2006―2014 年安徽省合肥、芜湖两市银行业集聚区位熵,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第一,2006―2014年,两市银行业集聚区位熵均值都大于1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两市银行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第二,2006―2014年,两市银行业集聚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可见其银行业发展势头不足。第三,合肥银行业集聚区位熵不论是均值还是统计各年都高于芜湖。这是因为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在资本积累、人才建设、市场化程度和制度改革方面都优于芜湖,有利于资本的集聚。

根据式(2),计算得到 2006―2014 年安徽省合肥、芜湖两市证券业集聚区位熵,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一,2006年,两市均没有发行股票,因此区位熵为0,其余年份合肥、芜湖两市证券业集聚区位熵均值都大于1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两市证券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第二,2007―2014年,合肥证券业集聚区位熵指数波动上升,总体比较稳定;芜湖证券业集聚区位熵波动较大,2007年、2008年、2012年三年区位熵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年份芜湖多家上市公司大量增发A股,如海螺水泥、鑫科材料、芜湖港、精诚铜业、鑫龙电器等且筹资额较大。

根据式(3),计算得到 2006―2014 年安徽省合肥、芜湖两市保险业集聚区位熵,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第一,2006―2014年两市保险业集聚区位熵均值都大于1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两市证券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第二,就全省范围看,2006―2014年,全省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最大,保险业居中,证券业最低。第三,2006―2014年,不论是全省还是合肥、芜湖保险业集聚区位熵变化都比较稳定,各年波动不大。

3合肥、芜湖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

3.1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1.1产业结构升级指标

本文根据合肥、芜湖的实际情况,选用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安徽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记为y)这一指标来衡量。

3.1.2金融集聚指标

如前文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所述,本文使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合肥、芜湖的金融集聚水平。

3.2模型设定

考虑到合肥、芜湖数据统计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合肥、芜湖两市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通过修正,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明显提高,可决系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值也提高了很多,使得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得到增强,方程更加显著。

3.4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探究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目前学术研究中普遍使用的Granger因果性检验来验证协整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5中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合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作用,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的原因。这与合� 芜湖产业结构升级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的原因,但是保险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可能是由于芜湖的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金融集聚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实证结果分析

文章首先利用区位熵法对合肥、芜湖双核城市2006―2014 年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算,结果两市金融业存在集聚趋势。随后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两市金融集聚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合肥、芜湖金融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存在均衡关系,但由于合肥、芜湖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有限,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还不是特别突出,同时合肥、芜湖两市金融业内部的发展以及两市分别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都存在很大差异。文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2政策建议

4.2.1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集聚总体水平

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因此,合肥、芜湖应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等优势,吸引金融工具、金融人才、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等金融资源的不断聚集,提高集聚水平,深化集聚层次,以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在金融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皖江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4.2.2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持金融集聚秩序

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社会信息的搜寻成本,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形成金融集聚的重要保障。合肥、芜湖两市政府可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司法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持金融秩序稳定。

4.2.3强化金融行业自身实力,并逐步寻求协调发展

近年来合肥、芜湖两市在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传统金融行业中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合肥、芜湖总体金融实力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金融行业内部,二市银行、证券、保险的发展也不均衡。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合肥、芜湖两市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推动金融业改革;保持证券业平稳发展,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险服务保障水平,规范金融市场,促进金融行业协调发展。

4.2.4加强地市合作,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整合力度

合肥是典型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绝对优势。芜湖则在发展现代工业上具有明显优势,而智力和资金相对缺乏。通过加强两市合作,加大相关产业重组力度,可以有效避免两市相同项目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扎堆,从而可以减少对有限金融资源的无端浪费,降低发展成本,加强各地市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化无序竞争为合作共赢,增强产业间协调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刘世锦。增长模式转型与发展战略选择[R].“广东学习论坛”第十九期报告会,2005-07-27.

[2]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J].金融研究,2004(11):36-48.

[3]陈志楣,杨德永。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滕春强。金融企业集群:一种新的集聚现象的兴起[J].上海金融,2006(5):5.

[5]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6):14-19.

[6]石沛,蒲勇健。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11(1).

[7]丁艺,李树成。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2(2):20-30.

[8]孙晶。金融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003―2007年省级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3):80-86.

[9]Goldsmith R..Financ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两集中两到位 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结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在我国目前的公共财政框架之内,充分的发挥财政政策积极作用,体现现代化资源配置的优势,服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同时还要增强政务的公开性,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做到既保证预算单位用款,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充分体现政府职能的透明、快捷、高速。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变财政的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从源头上堵塞支出漏洞。各预算单位在进行支出时,必须首先向财政部门提出用款申请,财政部门对支出进行审核同意后,通过国库拨款,将款项直接拨付给所购的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商。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是大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美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政府的公共会计核算融入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中,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有效的保障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有效运作,并且取得最大的收益。这种方式目前也已� 从我国自身的实践来看,有不少地区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说明这种制度在我国是可行的。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制度作用的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国库集中收付工作的对象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对象完全一致。第三,两制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通过改革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式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解决我国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关键

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手指不透明以及地方和部门利益不断强化的问题,尤其是在部分地区,管理部门失控直接导致腐� 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运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会计集中核算,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实现两种制度并轨的优越性变现在:第一,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两种制度都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便于统筹兼顾、上下联动,使物质、技术、信息、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更好的发挥工作效率;第二,两种制度的承担对象一致。

(三)国库集中支付需要会计集中核算的功能补强

我国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之后,仍然有大量的资金还需要通过财务核算,而且由于日常支出部分绝大部分都是零星开支,也不可能进行集中支付,但是这部分同样需要加强即时监控。在确保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前提下,就需要第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进行补强,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而诚如上文所述,这两项内容的改革主体和目的基本一致,二者相结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的途径

(一)将机构与账户结合

将会计核算中心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合并,并且整合人力资源,进行合并办公。合并后的中心重新在商业银行开户,开设两个账户,其中一个账户作为中心统一的零余额账户,其作用在于承担支付和与国库计算的业务。另一个账户则是财务部门为单位开始的账户,其作用在于承担单位的具体委托支付以及相关的过客结算业务。

(二)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在机构与账户合并的基础之上,要做到合并办公,还需要实施财政、税收、国库、银行以及具体的预算单位之间的联网,通过在上述单位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上述单位之间的各项信息能够得到高效的、及时的处理和运行,使得预算、控制、统计、监控以及查询功能都能够通过该系统实现

(三)规范具体操作程序

具体的操作程序也要得到规范,具体包括:(1)规范收入收缴方式,对于收入收缴可以对其进行规范,要求其分为两种方式进行收入和收缴,即,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财政性资金如果需要直接缴库,首先要获得相关机关的审核,然后才能够从开户银行将资金汇入到制定的银行账户之中,。对于集中汇缴的,应该有相应的征收机关在收缴收入的当天汇缴到指定账户;(3)国库集中支付流程的规范,预算单位每个月需要向相关的才正规口科室填报下个月的预算经费请拨单”,在此之后,经过对应可是的审批,报送对应的国库管理机构,并且向预算单位进行批复,皮肤需要抄送支付中心以及归口的科室;(4)直接支付程序的规范,如果资金属于直接支付,则相应的预算单位需要首先填写支付申请书,然后,将支付申请书与对应的凭证交付给支付中心,支付中心根据申请以及相关的支付规定,对支出的合理性和支出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则开具通知单,经过审核盖章之后,可以送交央行国库部门,央行国库部门与银行根据经过审核的支付凭证以及通知单办理自己划转手续。

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加强会计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在统一的调度之下能够减少运行成本,有助于实现收入的税收化、支出的预算化、账户的国库化以及核算的完整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合并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蒋辉。小议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J]. 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05,(03)

[2]赵娜,常瑛。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融合[J]. 陕西综合经济, 2005,(05)

两集中两到位 9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动员大会,主要内容是部署全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也就是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科室整建制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两个到位的工作任务。今天的会议很重要,会前书记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天的会议,市几套班子相关领导也都参�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责任感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实践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经过前两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市削减了审批项目,优化了审批流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0年底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窗口集中办理以后,累计受理各类事项140万余件,按时办结率和审批准确率达100%;相继推出了并联审批制、一审一核制、限时办结制、民间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制、重点项目“马上办”、电子监察等办事制度和举措,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如去年下半年按照“十项规定”要求,进中心的21个部门对182个事项的办理时限作出新的承诺,由总法定承诺时限为3967个工作日缩短1953个工作日,总提速50.8%,比原承诺时限提速40.8%;今年6月份成立“马上办”办公室,已召开8次联审会,对12只项目进行了联合审批,对5个项目进行现场踏勘;12个项目总投资8.5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4只,3千万元以上6只。

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化,政府转变职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原有行政审批运行模式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的支持,机构改革相对滞后,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进展难度大;行政审批改革,涉及政府内部上下层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影响了改革的质量和推进的速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政务环境已� 可以说,行政审批效率就是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就是政府形象,是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市的行政审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有些还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如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前置环节过多,办结时间过长;行政许可项目分散在不同科室,由不同领导分管,影响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受主观和客观条件影响,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数量偏少,全市许可事项388项、进中心219项、占56.44%,全市非许可事项212项、进中心39项、占18.4%,少数行政许可窗口授权不到位,成为“收发室”,审批周转环节多,效率低;一些部门只重审批,对于审批以后怎样加强后续管理,审批错了怎么纠正,不是很清楚,等等。因此,当前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加快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强烈呼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都对现行的行政许可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的问题是,实行许可与监管分离,大力推进依法许可、阳光许可、便民许可。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目的就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各行政部门的工作力量、运作机制作重新调配设置,实现批管分离,从而使行政机关从繁重的具体行政许可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监管上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是建好发展软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照群众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对我们提高行政效率的愿望,我市的行政审批工作与省内一些发达县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如重许可轻管理,行政许可集中项目少、即办事项少、窗口权限少,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中层干部和经办人员苛求程序、死套规定,不讲效率、不问效果,等等。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去改进、不从根本上扭转,必然会影响政务形象、政府形象,进而影响投资信心,影响创业热情。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可以尽可能地缩减、整合、归并行政许可职能,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期限,方便企业和人民群众。

(三)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行政权力的运用,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公开、公平、公正,行政权力必须受监督、受制约。企业、群众甚至我们行政部门内部都有所反映,具体经办人员的“中梗阻”现象比较突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将分散的职能进行集中,可以大大减少行政许可过程中的用权环节,行政许可过程更透明,监督制约更到位,从制度上促进廉政。

(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也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去年就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工作的意见》,将“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省里和也有这方面要求,并开展了定期督查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前期市纪委(监察局)、发改局、人事局、法制办、行政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全市各部门行政许可项目重新审核,进行了清理规范,目前,全市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388项、扩权项目455项,基本完成了审核相关工作;通过农经局、经贸局、质监局三个单位的试点,实现了单位内设机构职能的调整和归并,做到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向一个科室(即行政许可科)集中,行政许可科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做到人员、职责、授权到位,完成了试点单位“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任务,为全市面上工作推进积累了经验。在企业和群众有需求、上级有要求、周边县市有成功经验,加上目前我市基础工作完成、试点工作已出成效的情况下,全市面上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是形势所迫、政策所趋、民心所向。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积极行动,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任务落实

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工作的意见》(平委发〔2008〕80号)已经对我市的“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这次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规范事权、归并职能为重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与程序,强化行政责任,创新审批方式,降低审批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体制,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有限责任政府。工作重点是:抓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即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科室整建制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两个到位。

围绕上述要求和工作重点,主要工作任务是:清理、调整、集中、到位。清理就是各部门进一步梳理明确本部门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对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把设定依据、申办条件、所需资料等内容规范整理并公开。规范各部门承办的非许可类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对保留的事项要参照对许可事项的要求,进行整理规范并公开。并积极做好与上级审批项目的对接,拟定审批职能调整方案。调整就是整合职能,设立行政许可科。以内设机构数、人员编制数、中层职数“三个不增”为前提,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进行审批职能整合,设立行政许可科,实行审批职能与监管职能相对分离,由行政许可科承担本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相应业务科室承担行政监管职能。根据各部门不同实际,采取不同方式,一是撤一建一,对内设机构职能作适当归并、调整后,撤消原有科室,改设行政许可科;二是并一设一,设立行政许可科,将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许可科集中,合并其他科室,将行政管理职能向其他科室集中;三是挂一合一,单设行政许可科确无必要的,可在原有科室挂行政许可科牌子,联合运作。集中就是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科整建制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能进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律进中心。到位就是授权到位,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以书面形式向窗口首席代表——行政许可科的科长进行充分授权,由窗口首席代表直接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窗口可直接批准的事项数要求原则上达到本部门(单位)所有事项的90%以上;要提高即办件和“一审一核”事项的比例,“一审一核”事项要占本部门(单位)所有事项的80%以上;审批时限在法定承诺时限的基础上压缩50%以上,一般事项审批时限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

市委、市政府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已经明确。就下步具体工作,我再强调几点:

(二)必须确保“真集中、真到位”。“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集中是形式、到位是关键。如果只有项目和行政许可科成建制到行政服务窗口,人员到位不够,窗口还是不能办事、只能成为“收发室”,所以必须授权到位。“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实施后,窗口作为部门履行行政审批职能的唯一科室,权力集中、责任重大。行政审批工作授权到位,行政许可科工作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各部门一定要把优秀人才放到行政许可科,放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特别是行政许可科科长一定要配好配强,要从部门全局工作的高度,把业务精、能力强、品德好的人放到这一重要岗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并把行政许可科的科长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将行政审批工作业绩作为今后提拔考察的重要内容。行政服务中心对各窗口的人员要统一管理,对相关单位作出工作人员评价和相关人同调整建议,并增加在考核中的权值,确保人员、授权真正到位,真正实现“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初衷: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方便群众。

(三)必须确保长效运行取得实效。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审批效能,营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良好政务软环境。“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行政服务中心要以新大楼、新形象、新作风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和完善新的行政审批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要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加强日常管理、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要把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的社保中心、公积金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票据中心等的窗口人员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营造新大楼整体新形象。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相互衔接的内部工作机制。按照审批和监管相对分离的要求,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沟通顺畅、衔接紧密的内部工作制度。纪委监察、效能办和考评办要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和监督。要进一步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网上审批,使行政审批的内部工作流程公开化,实现行政监察由单一的事后监察向事前、事中、事后监察相结合转变,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要在“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过程中体现工作速度和质量,打造行政审批和软环境建设的特色和“品牌”。在“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优化和改进政务环境建设的工作探索和研究。

三、加强领导,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表面看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实质是通过内部机构、职能的调整和归并,也就是通过机构改革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这是一场自我革命、自我完善,是一项破旧立新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各部门、单位必须强化大局意识,主动换位思考,勇于破除思维定势,敢于放弃部门利益,善于化解各种压力,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统一认识,态度坚决。“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是行政许可职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重大举措,是省、市对深化行政许可职能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一次权力和利益的重组调整,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领导。各单位“一把手”要负全责,杜绝怕失权、怕失利、怕失位的“三怕”思想,思想统一、态度坚决,不讲特殊、不搞例外,严肃工作纪律,确保“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任务保质按期完成。各单位务必切实按照“真集中、真到位”,高标准、严要求、按时保质完成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工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