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研究【优秀10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发展研究【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xx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研究 篇2

一、生产业的创新特征

一方面,生产业本身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Gruble & Walker(1989)指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那些厂商,它们是高技术人力以及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主要使用者。尽管生产业不是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生产过程的唯一渠道,但它却是现代经济中实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换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产业所提供的是专业性的服务,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和知识。从行业分布看,生产业所从事的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如金融业、猎头、培训等);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土程等);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维持运转、后勤等);与产品的推销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市场营销、广告等),均特别依赖于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创造的附加值也更多地是体现在设计和营销等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活动,而这类附加值更是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因此,生产业是人力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的,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

另一方面,生产业具有创新溢出性。生产业既是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向外溢出的主要媒介。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观点,生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市场外部性和市场网络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企业不具备内部生产功能的知识技术资源,或者企业拥有的专业化知识技术不能达到生产功能的要求时,只能选择外部化。外部性导致经济产生了报酬递增式的增长,外部效应的主要创造和传导部门恰恰是由生产部门来承担。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了专业化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生产业的发展扩张了市场的网络效用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即各种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联系更加紧密且从整体而言构成了一个更加有机的大系统,使得生产业的创新溢出作用还具有不断扩大,不断积累的特点。

二、生产业的创新路径

(一)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

生产类企业是生产产业创新的主体,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影响是企业之间知识流动最主要的形式,是生产业获得知识,进行创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生产业业内的企业创新不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还要依靠与外界的合作。技术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流动,企业之间通过各自知识、技术的交流,在相互学习、共同创新中,一个企业的知识扩散到另外一个企业。这种知识的流动是在某种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合作带来了丰富的技术源泉,获得了由人力资源和技术财富互补而构成的协同效应,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业的整体创新。

(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技术流动

研究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研究机构大量地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生产业内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这些研究不仅为企业提供基础科学知识,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了新方法、新仪器和有价值的技能。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展研究活动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能够促进技术的快速流动,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商业化,从而有效提升生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创新技术主要以扩散源为中心向外扩散。由于技术商品是一种知识商品,从技术扩散的要求看,如果采用者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技术转移就难以实现。因此,技术水平越高的潜在采用者越容易获得创新技术。生产业属于知识型服务业,其从生产过程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其具有对技术创新的强烈愿望,也更容易通过承接技术转移,通过消化吸收的学习方式以较小的成本应用新的技术,使技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四)人才流动

人才是知识与技术活的载体,人才流动必然导致知识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对于创新而言,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特定知识的转移,而是创新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转移。生产业的生产方式富有弹性,服务内容的提供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也高于其他产业。现实中,生产业往往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人才流动的主要聚集地,大量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汇集在生产业中,对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生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拥有大量人才的生产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地推进深化社会分工,在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生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发展

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是现代知识和技术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技术、咨询、金融、法律等众多专业性知识型服务机构本身就属于生产业,同时在生产业整体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向生产业内的企业和社会提供自身的创新型知识,并帮助企业实施主要由企业自身开发的新知识,不仅是创新的载体,更是创新的推进器。因此,需要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发展,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为知识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促进一部分科研机构向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转化,促进民间各类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创新行为,壮大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实力。

(二)加强生产业的产学研联系

加强产学研联系是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特别鼓励民间借助各种非正式的平台和机会,围绕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民间各种非正式的交往,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特别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健全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产学研联系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企业之间和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企业创新联盟和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形成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推动生产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促进各类人才流动

人员流动的目的是知识流动和促进创新。促进生产业的创新发展特别需要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入生产业,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生产业的创新水平。同时,生产业的创新发展除吸引产业外部的人才外,人员采取合作研究、兼职、咨询服务、顾问等各种方式,在产业内部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产业的人才流动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复合流动,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在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人才向生产业内的企业流动外,更要重视生产企业员工向相关研究机构流动,如合作研究和进修实习,这将有助于生产企业员工掌握科技最新动向、开拓知识面、学习研究方法、运用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有助于生产业创新能力的长期可持续提升。

(四)加强生产业创新的软硬环境建设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产业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生产业 机遇和挑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60-02

生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生产业已成为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业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提升农业和工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的概念。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业分别是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一、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发展生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改变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生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亲和力强等特点,发展生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在制造业投人中的比重,充分激活和优化配置制造领域中的各类产业要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2.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的良性发展。许多生产,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制造业是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从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供应到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等整个过程,生产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够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业的有力支撑。

3.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生产业已经全面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和传播者,制造企业希望能从中获得资金支持和财务管理、信息沟通和风险规避、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以及贯穿整个生产供应链的物流服务等,这就要求生产业的经济分工细化,以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满足生产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求。

4.生产业的发展能够改善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以往的服务业仅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进行的单一的、独立的、各自为政的生产和经营,而生产是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的保障,它贯穿于企业生产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诸环节。它应生产的需求而从现代服务业中独立出来,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并引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服务理念,拓展了新的功能和领域,形成了生产业特有的模式和特征,从而改善了产业结构,带动了产业升级。

因此,山西省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产业,为实现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振兴、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就业、构建和谐山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外生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主要城市打造生产业集群、促进生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

1.完善的政策法规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生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鼓励并促进生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2000年英国颁布的《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电子隐私条例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促进商务服务业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在鼓励研发机构发展方面,韩国制定了《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并形成一整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措施,如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研究开发项目的,政府给予50%的研究开发经费补贴;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政府提供总经费80%~90%的资助。

2.特色产业集群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生产业出现了明显的集群发展态势。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生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完善集群服务体系,优化集群发展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生产业转移,吸引特色生产企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促进了生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3.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是促进生产业发展的关键。从国际生产业发展经验看,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加强和完善生产业的市场管理,是促进生产业发展的关键。例如,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等,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也对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商务服务业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的公认会计师协会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能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构建分层次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4.整合人才资源是生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与客户的不断交流和沟通上。生产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为生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

三、山西省发展生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1.山西省在政策上着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要使山西成为中西部的服务业大省,而且有一些具体措施已经酝酿出台,如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和大型企业集团。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并享有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的同价政策。鼓励和支持省内民营企业、国内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多种形式投资服务业,对其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经营限制。同时,在考核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加大服务业的比重。这些对服务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山西省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向自主创新性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借助生产业,推动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而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对于生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更强的驱动力。

3.山西省大多数企业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生产经营效率低、成本高;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与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无法有效协同与整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些相关生产业发展的不配套,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1.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压力正在加大,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目前都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加以推进。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中西部地区也都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与山西形成了抢抓发展先机、竞争服务市场的挑战态势。

2.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产业制约瓶颈,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先导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上难以形成更大规模和提升档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3.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在经营规模、管理理念、营销网络、技术优势等方面冲击中国市场,竞争影响已经加剧。山西作为内陆不发达省份,整个服务产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激烈。

四、推进山西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山西省发展服务业既没有东部沿海省市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又没有发达省市先期发展所积累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后天”优势,生产业发展必须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并且挖掘自己的优势来发展。主要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格局。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起完备的准入制度、行业标准和交易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业务,引进跨国服务机构及其伴随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对于功能稀缺、功能大且具有聚集性的服务项目重点引进。

2.加快生产领域的改革创新。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生产领域的改革。加快制定生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将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分类改革,把那些承担各种生产职能的政府机构、事业机构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剥离,指导职能划归政府部门,服务职能和机构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依法规范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商会、合作服务组织等,加强行业自律。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改革难度较大的生产行业,可以先搞试点,逐步推开。对一些公共服务行业也要按照鼓励竞争,加快发展的原则,深化体制改革。

3.结合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山西会展业的发展特色。以全国煤炭订货会和世界煤炭博览会为契机,发展煤炭、焦炭及其延伸产品的会展;建设重型机械设备、不锈钢及其制品、新材料等产业的全国性会展中心;以太原国际面食节为依托设立特色知名传统饮食文化产品展以及土特产品展。各地要因地制宜,利用品牌战略发展各具特色的会展业。

4.重点扶持一批有技术领先优势、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潜力的电子信息产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一流软件企业入驻,形成软件产品开发、销售、创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目前,北京、大连、上海、深圳是我国软件外包的一线城市,受开发人员人力成本的影响,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大量的一线城市软件公司准备迁移到二线城市。济南与武汉、西安等城市成为首选的地区。山西也要做好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准备,在IT外包服务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5.加强生产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生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日前,山西生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竞争环境,充分吸引国际和国内优秀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共同推动山西的人才储备工作,为山西生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积极鼓励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办学,以加快山西管理、金融、保险、物流、高新技术等方面紧缺人才的培养。

6.打造一批特色生产业聚集区,鼓励生产业集群发展。在国际上,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我国也有许多生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如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等。未来应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以进一步强化生产业的聚集发展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生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2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仕权。生产业的分类、特点及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王晓玉。国外生产业积聚研究评述[J].当代财经,2006(3)

3.王子先。“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商机[J].经济前沿,2006(9)

4.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5.刘重。现代生产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6.李江帆。国外生产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7.胡惠。大力发展生产业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J].上海综合经济,2004(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20xx年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20xx年,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20xx年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20xx年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产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支柱产业;月饼产业;产业发展阶段

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忻州市神池县的支柱产业是神池月饼产业,2012年神池月饼产业总产值为1.2亿元,而2012年神池县的年生产总值为4.8051亿元,月饼产业占神池县2012年全县总产值的24.97%,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得出神池月饼产业就是神池县支柱产业的结果。所以本文力图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以神池月饼产业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县域支柱产业快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一、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1.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

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如下 :产业发展形成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产品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初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加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市场结构近似完全竞争;产品技术创新极为活跃;产品质量加速提高。产业发展中期特征为企业数量缓慢增长;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市场结构垄断竞争;产品技术创新减慢;产品质量缓慢提高。产业发展后期特征为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产品技术创新进一步减缓以至于停滞;产品性能成熟。

2.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认清神池月饼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是判断该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下面将从多方面分析该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判断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产业规模扩大。与神池月饼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化类似,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月饼产业规模扩大,产值额稳步升高。据当地年度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月饼业产值额为1.2亿元,2008年增为1.6亿,到现在直逼2亿。

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内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由于大量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大多携带着技术创新,而在位企业面对进入者的压力也技术创新,在双方争夺市场主流技术、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压力过程中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

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由于神池月饼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位企业为增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产量,无形中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力之后,企业变动成本下降。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和目前神池月饼业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得出神池月饼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为产业规模在扩大;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做比较基本吻合,由此可以判断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二、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1.产业缺乏竞争力。虽然神池月饼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比竞争力缺乏。首先,产业链虽然形成但是又短又弱,而且没有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其次,就整个神池月饼产业价值链而言,虽然企业的生产处于深度加工的下游区,但是龙头企业数目少且缺乏实力未形成规模经济。最后,就资源优势而言,所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缺乏企业家队伍,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是月饼产业的一个短板。其主要问题是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需要脱节。胡油是生产神池月饼的主要原料之一,胡麻作物的含油量直接关系到油的产出率和生产成本。但是神池县在品种选育和种植胡麻作物方面与生产加工脱节,满足不了月饼加工企业对优质胡油的需求。

3.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各方对神池月饼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多数政策措施存在落实不理想的问题。

三、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神池月饼产业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不仅要完善现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而且要适时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神池月饼产业已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包装、运输的产业链。推动月饼包装行业的发展能完善产业链,而月饼新品种的研发、胡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连锁经营能延伸产业链。

2.加快产品差异化调整。产品差异化调整可以通过几种方法。首先,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产品高、中、低档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就不同。其次,产品技术差异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个性化、创造性产品。最后,产品文化差异化。了解销售对象的文化取向差异,产品销售不同的文化。

3.落实和调整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现有政策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贷款优先、优惠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甄建英:让神池月饼更飘香[J].2007,(1).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一、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四大门类。食品工业是我市优势产业之一,是除机械装备制造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截至20xx年末,我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户,从业人员58933人,资产总额278.41亿元。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卷烟81.5万箱,同比增长1.9%;啤酒139.7万千升,同比增长7.0%;软饮料67.4万吨,同比增长92%;乳制品46.7万吨,同比增长16.7%。在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食品销售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14家,收入占50强的10.12%;在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8家,税金占50强的23.1%。

目前,我市食品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态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乳制品、大豆加工、啤酒三大优势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乳品、啤酒、大米行业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星奶粉”、“龙丹牌乳制品”、“完达山牌奶粉”、“哈尔滨牌啤酒”、“五常牌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殊荣。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有337个品种获得国家认证,绿色食品销售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86.5亿元。

二、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调整和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构性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滞后,制约行业发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 户,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1.26% ,规模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产品结构上,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传统低效益产品多,现代高效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不均衡,部分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市的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大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占我市农业经济重要地位的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资源产品方面的产业化进程却发展缓慢,仅停留在初级加工上,少部分深加工产品因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差而难以形成气候,目前仍没有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及深加工产品。而在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随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原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原料的供应已趋向紧张,原料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如我市乳品大户雀巢公司目前日加工能力1500吨,实际日加工鲜奶950吨,奶源供应不足,缺口严重。正大集团设计产能全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只,但多年来,因养殖基地建设滞后,肉鸡生产在20xx万—3000万只,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质量难以控制、成本较高以及供应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三)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食品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商业化的运作,使食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已经越来越困难。受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较少、上市融资竞争激烈、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我市由于受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招商引资的难度也比较大。黑龙江乳业集团自组建以来,运筹上市未成,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限制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市发展食品工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的幅员最大,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粮食商品量、奶牛存栏量、肉类、山特产品等原料居全国前列,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明显优势。20xx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24600亿元,比20xx年增长22.6%。我市实现产值197.4亿元,仅占全国的0.79%,说明我市食品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是0.41:1,远低于发达国家2~3:1的水平,这说明我市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很大。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拟采取以下措施做大做强我市食品产业:

(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食品产业整体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我市食品产业全面进入工业化进程。二是要引入科技创新机制,应用高新技术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加工资源利用率偏低、综合利用率偏低、质量管理水平偏低等老大难问题。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鼓励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搞好科研和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加速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四是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高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增加市场适销产品,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现代营销管理经验,提高技术创新科学性,防止盲目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六是加速食品工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和扩大国内和国际食品工业生产、科技、人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引导食品科研机构、大中型食品企业、食品商贸机构和批发企业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食品工业信息资源,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活力。

(二)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巩固发展已组建的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培育组建一批实行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证食品加工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需求来源。食品龙头企业应按照食品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殖,在资金、技术、设备、品种培育等方面对农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可能的投入,使农业切实能够提供加工所需的优质高产农产原料。进一步处理好农工关系,实行利益共享,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发展和培育农产品加工的食品龙头企业为纽带,开展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和开发区域经济的活动,推动县域食品工业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食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型食品集团,在扶持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群体优势,选择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或名牌“拳头”产品企业,组建“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各种形式的食品企业集团。这批企业应该具有原料良种化、质量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并拥有国内国际的著名品牌和世界最新科技加工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抗衡和国际竞争能力和潜力。组建现代生产经营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走小而专、小而精有个性的特色之路,进一步走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的连锁生产经营的路子,成为见效快、效益好、竞争力强、灵活性强,消费层面宽的现代中小企业。

(四)拓展融资渠道,多形式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效益好的食品企业上市融资。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向食品工业,使发展食品工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呈多元化。

(五)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粮食、乳品等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企业,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搞好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5个集群。一是乳制品产业集群。以完达山集团、雀巢公司、黑乳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协作,严格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使乳制品向功能型、多规格、系列化发展,重点开发生产各种液体奶、乳饮料、乳珍、奶油、乳酪、巴士杀菌奶、配方奶粉及功能性奶粉等产品,打造中国乳业之都。二是饮料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哈尔滨顶津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继续实施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战略,建立优质麦芽培育基地,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发酵、灌装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扩大高档啤酒、果汁饮料的比重,开发保健啤酒、低醇啤酒、纯生鲜啤酒及保健饮料等新产品。三是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九三油脂集团、哈高科、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发挥我省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大米、玉米、马铃薯等资源优势,开发精深加工品种,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从品种种植、基地建设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化生产格局。四是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金锣公司、北大荒肉业公司、大众集团、正大实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推进肉猪、肉鸡、肉牛深加工产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组建一批从繁育、养殖、屠宰到深加工全系列的大型现代化肉制品加工产业集团,完善肉制品的生产安全方面的保障机制。五是烟草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卷烟总厂为核心,依托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卷烟质量,增加优质名牌品种,争取达到年产100万箱的生产能力,成为东北地区的优势卷烟加工企业。

(六)促进食品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我省、我市的地缘优势,研究俄罗斯、韩国、日本市场需求特点,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给予企业从出口到海外销售再到省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支持,包括扶持政策、人材培训等多个方面,打造一批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一、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xx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一期2万吨生产线项目、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汇能红沙岗二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电力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目规模达20xxmw。规划到XX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力。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目、湘电风能(甘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中广核一期49.5mw风力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二期49.5mw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目、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目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生物质能运用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质能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气。农村沼气的应用,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今后开发生物质能燃料、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广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特变电工9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甘肃59mw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50mw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

(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力输入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目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鼓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 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用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的并网条件,在312国道、高速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干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武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二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以常规装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示范园区,力争形成民勤城东工业园区高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山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工作,以风电项目为依托,配套完善电网设施,力争在“xx”末将松山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 实施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

一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精心谋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壮大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光电、风电产业项目。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破解项目发展瓶颈。项目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在土地方面,要积极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用地途径,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用地供给。在融资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政银企三方要合力共为。三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目。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工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了责任捆绑,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签约项目,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好投产运行工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四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目,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大力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链,着力解决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问题。

(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高标准的技术开发中心,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生产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产业科技创新梯次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五)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推进新能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撑、优质的服务跟进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一是政策上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在资源、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重、特大新能源项目、高科技项目、龙头型项目要给予特殊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融资运作上的杠杆效应,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对标志性工程和新能源重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能源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服务上跟进。强化信息捕捉,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发模式,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早抢早抓快跑,第一时间向项目申报单位提供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申报项目,努力提供项目争取的命中率;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对已上报争取的新能源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盯办,积极衔接落实。三是组织上强化。要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新能源开发队伍力量,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审批、技术指导、要素供给、协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湖南 能源产业 发展研究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由于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已经将能源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随着人们对能源的不断开采和利用,我国的一些主要的能源也逐渐面临着枯竭的地步,这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就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而根据对我国湖南省地理体检和资源分布情况的相关分析,湖南省虽然是我国内陆的农业大省之一,但是其资源却相对匮乏,而想要促进湖南能源采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将目光投向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但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还响应了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面我们就对湖南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当前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1、能源产业发展的概述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有效的缓解了当前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目前在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注重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将其推广,以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样的能源开发单位或者企业所从事的相关工作,我们都将其统称为新能源产业。

2、能源采用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这就给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过由于我国幅员广阔,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自然源十分的丰富,为此对能源产业的发展上,我们就可以根据他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并且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提高能源生产的质量。此外,根据我国相关的调查分析,我国太阳能资源比较充足,而且又有着丰富的物资资源,所以我们也可以进行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进而现实了我国能源生产形势的多样性,缓解了当前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

3、发展能源产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从《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呈跳跃式发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

二、我国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我国湖南省能源产业的成就

在我国湖南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想要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于传统能源的利用,还要进一步的加强新能源的开发。目前,在我国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开发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核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方面,其中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太阳能

随着我国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而根据我国太阳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湖南省的年均日辐射量比较低,年日照时数只达到1400~2000h/a但是由于该地区的天气气候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在夏季,湖南的太阳能资源就比较丰富,这就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能源供应。

(2)风能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风能比较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但是,在一些湖泊和特殊的地区当中,风能也比较丰富,比如湖南、安徽等地区。而近年来,在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将风能资源的开发技术应用到其中,而且为了提高风能的应用效果,我们也要根据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实现新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核能

通过对湖南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对水利资源以及其他传统资源的开发已经逐渐接近于一个饱和的状态,而其他的新能源的开发其规模也比较小,无法事项大规模的能源生产,因此我们将目光投入到核能开发当中,从而用于对各个行业资源的利用。

2、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湖南省在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就,但是由于其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关的政策体系的影响,因此导致湖南省能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在我国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水电和太阳能能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之外,其他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投资成本都过于巨大。因此湖南省能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存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能源采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相关政策也缺乏稳定性和协调性,这就使得湖南省的能源产业无法得到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2)市场需求量比较薄弱

一直以来,人们对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缺少一个普遍的认识,这就使得人们在对能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能源企业只有对一些传统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就对湖南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行业素质相对低下,新能源发展瓶颈突出

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外,其它新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湖南省能源产业发展中采取的相关措施

早期各国发展新能源都首先发展技术,其次是示范工作和降低成本。只有成本足够低,市场才能发展。近几年,一些想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对未完成任务者予以惩罚。而且新能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行业优化升级步伐,自创和引进核心技术相结合,提高元件的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三、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在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支持新能源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进行融资。省财政对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且拟上市的省内新能源产业企业,优先安排上市引导资金,支持其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做大做强。鼓励对新能源产业提供风险投资。发挥省内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投资功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风险投资。支持新能源产业企业充分利用法人资本、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本等进入新能源产业领域开展投资业务。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对能源的需求,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接近于一个饱和的状态,于是为了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将新能源的开发作为当前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二、做好宣传教育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三、开展督促检查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