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发展史(5篇)

有航天一线工作者,也有在校学生、艺术专业从业者以及航天爱好者。其中不乏中小学生画面色彩丰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本次征集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参与航天事业的热情。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航天事业发展史(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航天技术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大数据;航天遥感;战略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航天遥感和航天遥感系统

近些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 IT 领域最流行的词汇,并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出现,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从2012年3月开始,美国开始投入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发展规划被列入科学信息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相关部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获取、存储、处理等方面展开对遥感信息技术的研究。本文以航天遥感的现状为基础,分析航天遥感系统的技术现状,得出航天遥感系统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结论,以便于迅速采集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满足人们对航天遥感的需求。

遥感是为了获取远距离物体的相关资讯,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勘测,适用于面积广阔的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较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勘测过程中不需要通过物理接触,而是通过电磁波的反射以及辐射,通过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实现对物体的远距离探测,获取包含物体的遥感数据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不等同于信息,数据承载有效的信息,在目前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事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信号,都属于遥感信息源。地物的空间信息的获取方式需要通过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来获取。

二、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适应时展需求所衍生出来的概念,顾名思义,大数据所指的数据数量十分庞大,通过传统的收集渠道不能帮助企业采集、管理有效的信息,也无法立足于时代背景,向企业提供与经营相关的策略。直到2009年,“大数据”才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以难以预计的速度进行扩散。研究大数据的目的并不是采集数据,而是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处理、应用,增强数据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使用数据的功能,从而挖掘有应用价值的资讯,大数据技术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大数据时代在信息通信、海量存储等方面有利于解决航天遥感系统迅速采集信息、处理数据,本文的重点放在数据存储方面,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促进航天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航天遥感技术迎来的机遇

1.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意义

航天遥感可以对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勘测,也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控。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航天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航天测绘已成为获取空间信息资源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服务,与卫星定位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密切相关,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小卫星技术对于推动遥感、导航定位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2.大数据时代航天遥感技术的机遇

(1)云存储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可以使用云储存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包括对数据副本进行实时更新,占有极少的硬件资源,广泛应用于亚马逊等电子商务行业中。存储虚拟化技术是云存储系统的关键所在,包括主机、基于网络、基于存储阵列三种,为了将设备的物理属性屏蔽,完成对异构存储设备的统一映射。基于主机需要使用虚拟化软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增大主机端的负载,无法拓展主机的空间。基于存储阵列需要安装虚拟控制程序,将逻辑存储单元与多个物理磁盘设备相对应,这种操作具有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性能的要求,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方说拓展性能较差,无法延伸设备的拓展性。存储虚拟技术采用基于网络的形式可以集中上述两种存储虚拟技术的优点,在满足用户对存储性能需求的同时,保持设备一定的拓展性,因此很多企业都使用基于网络的主流形式。

(2)数据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数据并非以文字的形出现,归属为非结构型的数据和文档,数据呈现半结构化的发展趋势。在云存储系统中,NOSQL数据库需要以数据增长需求为考虑因素,分析数据的实用性和可用性,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勘测各方面的需要。再进一步细化,数据库使用弱一性的特例,保证用户最后的运行个结构是类似的。一般情况下,NOSQL数据库分为四种,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储存。

四、航天遥感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信息的过程,是目前大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可以从遥感大数据中勘测出地表的变化规律,了解社会以及自然的变化过程。随着对地观测遥感的大数据不断出现,遥感信息语义的复杂性、数据维度语义的丰富性、传感器语义的多样性等特征使航天遥感技术对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一地物的不同粒度、时相、层次、方位观测数据即该地物在不同观测空间的投影,在实际观测过程中,遥感大数据需要考虑多分辨率、多源影像那个特有的特征表达模型,以及模型如何进行相互间的转化,从纹理、光谱、结构等低层结构出发,抽取多元特色的本征表示,建立可以跨越差异的目标特性,达成遥感数据一体化的目的。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指的是挖掘遥感大数据信息,实现遥感观察数据向知识转化的前提,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统一、语义的遥感大数据表示,为后续的数据挖掘作铺垫。遥感大数据的自动分析包括数据的检索、表达、理解等方面。

2.大数据时代航天遥感安全问题

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航空遥感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缺乏协调和规划,相关的资讯和信息无法进行资源共享,无法对行业内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利用,再上航天遥感技术的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遥感迈入产业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技术与资金的不断投入,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系统开发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五、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航天遥感技术,可以由航天、地面观测台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观测系统,提供定量、定时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完整性和机密性是航天遥感技术的重要特点,航天遥感技术涉及国家政机密,因此如何保障完整性和机密性是航天遥感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所以发展航天遥感技术的时候需要根据上述特点进行发展。面对当前的形势,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雷达卫星遥感日益受到青睐,遥感技术的监测精密度将不断提升,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

2.新时代要求航天遥感技术人才培养发展展望

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航天遥感技术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航天遥感技术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可以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应该增加与此相关的专业设立,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培养航天遥感人才需要结合大数据的知识背景进行学习,让从事航天遥感的人才跟上时展的需要,重点掌握与遥感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航天遥感技术的人才进行培养,定向向人才灌输有关大数据遥感的知识,让学生规划在航天遥感领域的发展,为学生毕业从事航天遥感方向的工作奠定想学术基础。

3.新时代下航天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新时代背景下,数据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加上我国政策对航天遥感技术的大力支持,包括数据库、云计算在内的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应用将推动航天遥感技术的变革。航天遥感技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各行各业进行资源的调整和整合,新时代背景下的航天遥感技术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呈现多平台共存、综合应用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展现市场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使航天遥感技术行业呈现全新的面貌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汤国安等编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国杰。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战略与决策研究,2012,6(1):647-657.

[3]乔朝飞。大数据及其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启示[J/DK].测绘通报,2013(1):107-109.

航天事业发展史范文 篇2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是中国航海事业历史与现实织就的一幅壮丽图景,是航海人继往开来,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集中体现,势必对航海事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让那片云帆重新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是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先生缅怀郑和壮举的疾声呼吁。他的政治宏愿在一步步地变为更令人鼓舞的现实。从增强国人的意识层面讲,对再现那片云帆的人怀有敬意。对那些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研究者和普及者来说,那也是“好风凭借力”。

“海博会”主馆中,那飘扬着郑字旗的巨型仿古船船首,聚焦公众惊羡的目光,也在笔者的脑海中时隐时现。在慨叹历史辉煌的同时,也对航海史的研究、普及者送上赞许。了解到筹备、布展的幕后点滴,上海市航海学会等单位的努力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应该是整体力量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毕其功于一役”的胆识,向成功迈进。烟波浩森,更迭纷繁。郑和史料传世不多,郑和研究争议不断。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海博会”,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和声,是改革开发、和平崛起的时代主旋律的吟唱,世人瞩目。活动规格高,意义重大。这也是航海界的一件盛事,尤其在中国第一个“航海日”诞生之际。作为航海工作者科技团体的航海学会,致力于提升学术地位和科普水平,克服人手少、起步晚、资料缺等困难,以“当仁不让,只许成功”的魄力,承担起“郑和七下西洋和中国航海史展览会”的筹备和布展工作。一年有余,学会及相关的专业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千方百计,朝着成功的那一天不懈努力。

以“踏破铁鞋”的毅力,想方设法搜集、完善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确凿、翔实是布展的立足之本。历史的尘封,“海禁”的抹杀,硝烟的侵蚀,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零星散落,学术研究纷争莫属。航海学会重任在肩,迎难而上,沿着郑和在国内的足迹和与郑和研究相关的线索,奔赴各地,从各种渠道搜集、拍摄资料,力争使布展资料客观、完善而有新意。在北京、福建长乐、马尾、湄州岛、厦门,云南,江苏南京、太仓,广东深圳,浙江舟山等地,留下了忙碌的身影,采集了大量的有关郑和航海和中国航海史的图文资料,从拍摄的一万多张照片中精选。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郑和七下西洋”专题片摄制组、有关出版社、图书馆、档案中心、研究世家的个人珍藏,也都在搜索、采集的视野中。在分析研究中,还有新的发现,如中国第一艘以“郑和”命名的商船,等等。郑和下西洋史料的每一条线索和郑和研究的点点滴滴,牵动着学会领导的神经,“作最后的努力”成了口头禅。

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航海学会尊重历史,尊重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学术观点。在形成共识的问题上,注重以实证说话和展示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感;在争议未果的问题上,遍访各家,聆听见地,分析比较,不主观推断,不回避争论,如实阐述。还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体平台,刊各家之言,呈各派雅论,欢迎学术探讨。既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史实脉络,把握了办展尺度,正确引导公众,也推动了郑和研究工作。

航天发展范文 篇3

关键词:陕西航天;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航天事业的发展

陕西航天工业企业众多。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辖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中,西安就有第四研究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院等,下属企事业单位20多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属的二一所也在西安。陕西航天涉及宇航、战略、战术等多种型号的固、液体发动机研制生产,卫星通信、遥感及测控。特别是航天六院作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承担着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任,他们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发动机屡屡创下航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金牌”的发动机确保了100%的成功发射,六院也被誉为了“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在陕的航天企事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12年底这些航天企业的总收入超过25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近四分之一。

2006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了部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10年11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又升级为部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升级与发展,陕西各航天企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航天技术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四院在复合材料、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支柱,并开发出一百多种产品。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通信、导航产品的开发中所研制的伞型便携天线、充气式便携天线在地震应急通信、防洪、救灾、新闻采集等领域广泛应用。航天六院开发了热能工程、特种泵阀、化工生物、石化、环保、印包等重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形成了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三大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消防、交通、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航天九院16所作为航天系统历史最久且唯一从事液浮惯性器件研制生产及其相关惯性仪表、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科研生产所、厂,具有很强的研制及精密加工能力。771所建设的集成电路封装、印制板、电源、民用仪器仪表等产业化项目也已取得新的成就。以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航天民用技术和产品为陕西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陕西航天职业教育的现状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有丰富的各方面人才的智力支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历史上陕西的航天单位中有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其中有六九一厂(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延河无线电技工学校”,骊山微电子公司(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骊山职工大学”,航天四院举办的“向阳技工学校”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举办的“六七红光技工学校”等,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机械加工、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等。当时这些学校的业务均由陕西航天管理局(七级局)统一管理,统一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

现在,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仍在继续办学。航天四院拥有“陕西航天技术学院”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拥有“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和“西安航天技工学校”。这四所学校开设有航天制造技术(特种焊接技术)、航天制造技术(数控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CAD方向)、模具制造技术(橡塑膜具)、电子装配技术(智能流体量表装配)、供应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特种密封技术、特种覆膜技术、特种材料成型技术、高能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20多个专业,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二个层次培养学生,目前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

特别是航天六院所举办的两所学校地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主要被产业基地所属的企业所录用。该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先后培养出了多名选手参加陕西省和国家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涌现出了6名陕西省“技术能手”,特别是2012年学校代表陕西省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工程设计—CAD全国选拔赛,有3名学生进入全国前20名,有1名选手进入了国家集训队,为陕西职业教育赢得了荣誉。该校还自主开发了适应于信息现代化的“陕西省参加数控大赛培训系统”和“一体化教学系统“软件,不仅为各类学生的技能提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填补了陕西省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的教研空白。针对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企业在陕西的兴起,该校不仅及时开设了这一专业,而且还利用自身航天系统的优势,开发了用于学生实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这一现实问题。

尽管六院所属的两所职业院校办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规模小、校舍面积不足,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办学的看法和政策上的不一致性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企业看来,自己所举办的学校除了为自身培养技能人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解决了地方政府所辖区域的人口就业问题,企业已经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产业和产品上,不应该再去为学校扩大而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在地方政府看来,企业办学是为了自己企业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而为的,办学所需的经费应该由企业来负担,政府有限的经费首先要用在自己所管的学校发展上。这样的结果使得目前的航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处在了“两难”境地,有需求无空间,要发展无资金。要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三、促进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对发展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航天事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航天科技是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其综合科技实力位列全国第三,是中国科学研究、国防科技、高等教育、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西安也是中国航天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动力之乡”。而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各类高素质的、能够适应航天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

第二,要认识到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1世纪是航天科技走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早就预测,2010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将超过15800亿美元。据国际宇航协会报告,航天科技走向民用产业化发展,每投入1美元将产出16美元,相关产业带动比是1:12。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将“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西安、航天成都”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在建设中的“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推向了高速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陕西省的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搭建起了平台,符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同时也为陕西经济实现“拐弯提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航天骨干企业。推进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加速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其责无旁贷。航天科技民营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要认识到航天军工产品和航天制造技术的特殊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军工产品是高科技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产物,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四新”基本要求,而且航天制造技术在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工艺方面,也有着与其它制造业不同的特点。因此,举办具有航天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天企业的环境中,结合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开展教学和实训,培养掌握航天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对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精湛的军工产品技术,是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功在千秋之举。

第四,要看到航天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航天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航天企业不仅军工产品和制造技术具有特殊性,同样,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也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精神、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生命力的内在表现。航天企业文化是以“航天传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航天军工科研和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产品质量“百分之百”,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探月等空间活动“万无一失”,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航天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和掌握企业生产技术,是任何一个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都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航天企业更是如此。为航天企业培养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航天制造技术,同时还要在认同航天企业文化和适应航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达到自觉地融入航天企业环境的境界。在这一点上,航天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正确把握国家及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建立起“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去年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强调,职业教育办学要依据国家机制、国家标准、国家方向去做。具体讲国家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标准就是必须吸收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参加标准建设,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家标准体系;国家方向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陕西省教育部门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也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项目,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使校企深度融合。上述政策为振兴陕西航天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整合航天职业教育资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要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职教发展合力,国家层面靠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微观层面靠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要尽快组建或加入职教集团,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职业院校等6类主体的优势集中起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陕西是我国教育大省和国防科技工业大省,也是航天产业大省。目前陕西所设置的3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涵盖了航空、电子、兵器等国防科技工业,航空业甚至建立了两所院校。但目前航天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除了陕西航天职工大学(成人高校)与西安航天工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两所独立设置的学校,尚没有一所具有航天特色和航天背景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也是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上的不足。因此,整合资源设立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调整和改善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结构和布局的需要。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按照省市的要求,正在制定和完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按照这个规划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要做到职业教育与基地发展相协调,职业技术人才满足基地需求,形成适应基地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第二阶段要做到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建成适应基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个规划为设立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可能。

在发展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上,地方政府应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多为企业、行业排忧解难,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例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设立由四川航天七院主管的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就将当时政府所辖的一所占地近300亩的中专学校,以较低的成本划转给了该学院,而且原来中专学校教师的工资支出至今仍由地方财政负担,使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了重庆市“示范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在组建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可以将目前的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举办的学校合并,优化教育资源,以目前的“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为基础,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立“西安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出土地让政策,企业出师资引资金,共同发展航天职业技术教育。或者政府将目前已经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航天所属的职业院校整合,共同培养陕西航天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航天特色的高技能人才。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航天技术民用转化,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陕西建立起包括航天在内的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必将为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EB/OL]. / 2013-1-24

[2]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com/s/blog_54c5e6110101/ 2013-3-31

[3]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院长史平彦[EB/OL]. .com/n/2013/0106/c414-... 2013-1-6

[4]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中国居首 聚焦“民参军”模式[EB/OL]. /mil/2012/08-21/412.

航天发展范文 篇4

【关键词】航运金融 国际航运中心 航运金融产品创新

航运金融,通常是说从事航运业务的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活动,比如资金融通、航运保险、货币托管、计算等,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业务的总称。随着天津金融业的不断开发开放,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天津在航运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积极的摸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天津航运产业和金融服务的建设,都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

一、天津航运金融的发展现状

1、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航运金融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贷款,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世界领域中与航海运输相关的交融交易高达千亿美金。近些年来,天津与航运行业有关的银行贷款逐年提高,截止到2011年中,全市金融中介的贷款总额中,水上运输业贷款余额为185.8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53%,比2010年同期增长34%,高于贷款平均增速2.2%。同时,根据统计分析,截至2011年中期,滨海新区的金融机构就为114家航运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贷款余额为92亿元。

2、租赁业务持续增长

由于融资租赁具有不占用大量现金的优势,因为成为继银行贷款之后,航运企业使用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近年来,随着天津金融业的发展,租赁行业发展迅猛,截止2011年中期,天津东疆港保税区已注册租赁公司106家,其中单机公司55家,单船公司32家,现已完成租赁飞机38架、离岸租赁船舶22艘,租赁金额达30亿美元,逐渐形成以飞机、船舶为载体的融资租赁平台。这些企业中,与多家企业开展船舶租赁业务,融资的余额也在数十亿元,而且不断增长。

3、产业基金稳步发展

船舶产业投资基金是国际上通用的船舶行业融资模式,它是以多元化的服务为媒介,通过购买船舶的所有权,在租让的方式进行经营,2009年12月29日,天津设立建成了中国的第一家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先后投资60余条船舶,并将在近期完成市场运作。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对于扩展船舶企业的融资路径,支持航运发展,提升航运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4、航运金融衍生品标的指数初具雏形

航运运价指数是航运行业相关的规避海运运费起伏风险的工具,发展航运运价指数,对于构建航运中心意义非凡。目前天津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9月,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天津航运指数,该指数是反映我国北方航运市场运价波动情况的综合指数,填补了我国北方区域性航运指数的空白。已经开始的指数包括两类,一是北方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另一个是北方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这些指数的开发和,都为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进行了不要的积淀。

二、天津航运金融发展的不足

1、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航运金融的供给不足

航运金融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行业,每一笔业务、每一项交易都会涉及到众多的服务企业,比如在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中,其中需要船舶的检验、评估、登记、财务等诸多环节,目前,从天津航运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首先,船舶保险市场的发展还有待完善,从事船舶保险的企业比较少,导致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其次,缺乏再保险等中介机构,航运业是一个世界性的行业,整个行业是在全球的舞台上共同竞争,由于天津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的差距,使得行业面临更多的威胁,因而更需要各种中介机构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航运金融的机构规模偏小,航运衍生品品种稀疏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一年与金融相关的金融类交易规模庞大,其中船舶相关的信贷规模在3000亿美元,租赁规模在700亿美元,债券融资类的金融规模也在150亿美元左右,但是天津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差距还很大,即使是与国内的其他城市相比,比如香港、上海等,也都有一定的差距。

3、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航运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表明,航运金融的发展完善,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市场化、以及完备的监管体系,法律的保障必不可少,但是反观天津的整个航运金融的生态环境,关于航运金融的法律并不完善,比如在航运租赁、航运保险等方面还有不尽不足之处,对于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也受到很多的制约和限制。

4、航运金融的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航运金融业务的综合性,从事航运金融的人才就需要多元化、全方位的,因而需要从业人员不仅掌握航运和金融的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海商海事的国际法、国际会计等方面的只是,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之高,但是目前天津航运金融的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基本上都是出于初级水平,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程度上是不能适应航运金融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的,导致人力资本的极度匮乏。

三、天津航运金融发展完善的政策建议

1、构建航运服务体系

天津可以依托于东疆港所具备的政策优势,以天津港为基础,依赖于家堡金融服务区,构建航运金融服务体系,给予金融中介和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方面的优惠,吸引金融机构和航运企业进行航运金融的交易,形成聚集效应,提升滨海新区的航运金融品牌效应。同时争取外汇管理部门的政策,适当的给予利率浮动的政策,以及金融产品的审批和开发的权力,促进航运金融业的发展,以及衍生产品的创新。

2、鼓励金融企业参与航运金融业务

对于金融中介机构从事航运金融业务,创新航运金融产品,可以考虑适当的放松管制,给予优惠和补贴,丰富天津航运金融体系的产品,提升整体航运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鼓励天津的金融中介机构与外资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引进更多的成熟航运金融产品和运营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产品。

3、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天津可以支持发展航运金融的中介机构,鼓励中介服务企业、金融企业,航运企业之间加强必要的合作,通过适当的税收优财政支持吸引更多的境内外的航运金融的服务企业进驻天津,进驻滨海新区,同时积极鼓励天津本地的中小航运金融服务商的崛起和壮大。另外,可以考虑让金融机构参与到航运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构建过程中,减低航运金融的融资成本,发挥协同效用。

4、构建滨海航运金融产品交易市场

可以考虑允许适合条件航运企业通过适当的平台和渠道,可以定向发行企业债券,或是短期融资券等,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放开商业银行发行关于航运金融的理财产品给民众投资,放开证券公司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给投资者等等,形成航运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5、加强航运金融人才的建设

人才建设和储备是航运金融发展的必备基础,天津航运金融的人才建设,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依托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航运金融的专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基地;其次,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通过引进外脑,形成人才吸引力,共同为航运金融的发展献智献力;第三,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让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6、完善航运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

天津航运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特别要大力完善航运金融的保险法规建设,因而有必要建设一套形成体系的航运金融保险法规,对于船舶之间发生碰撞的责任划分,及责任保险。同时,需要不断修订《海商法》中的关于航运的条款和内容,促进《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不尽之处的改善,同时也要符合国内的金融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查贵勇,高峰。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SWOT及其路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0,(6).

[2]陈雪剑。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研究[D].2009.

[3]陈样燕。市场“新宠”:航运金融[J].海运纵览,2010,(4).

[4]戴勇。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J].上海经济研究,2010,(1).

航天事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天津航运;人才需求;航运教育;教育结构调整;航运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78

1 概述

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利用5年至10年的时间,基本完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把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成为各类航运要素聚集、服务福射效应显著、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综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所以天津航运航道的经济发展及航运人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对于天津航运人才需求分析

2.1 深水港建设人才

急需具有建港工程相关、施工、设计、规划、选址、新港址勘察等多种宏观把握能力的高级人才。

2.2 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

将天津打造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缺少天然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港。急需航道工程的相关研究设计人员、施工工程的监理人员、航道运输疏浚的相关机械工程人员、河流动力学专业以及河流泥沙和相关工程测绘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2.3 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

伴随我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相关建设的全面推进的展开,我国天津港的目前货物吞吐量正在呈现高速的推进状态,而且港口的货种结构也正在进行大幅度的优化调整,这种新型模式的调整也正急需大量的机械装卸相关的技术人才。

2.4 航运航道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航运航道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属于非常专门化的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种类:(1)船舶供应人才;(2)船舶人才;(3)船舶(船队)管理人才;(4)货运组织人才;(5)理货人才;(6)货运人才。

2.5 船舶驾驶与轮机人才

结合国际海上船员的未来发展进程,船舶运输急需一批具有先进航海技术并且精通英语的高级船员。

2.6 运费保险、货物保险、船舶保险以及航运金融等人才

运费保险、货物保险、船舶保险以及航运金融等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2.7 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

2.8 海事法律人才

必须精通国际法,熟悉不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外语的高层次海事专业人才。

3 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现状

3.1 专业结构

在天津航运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天津航运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航运人才种类与结构简单,在所有专业人才中,船舶驾驶轮机人员最多,占所调查专业人才总数的56.5%;其次是航运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占20.4%;立于第三位的是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人员,占18.1%;列于第四位的是科研教学人员,主要以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主,占4%。

3.2 学历结构

通过对中交集团天津航道局、航务工程局、渤海石油专业人才的第一学历调查,中专生占五分之二,大学生占五分之一,研究生占二十分之一,如果将船员学历纳人进行比较,其学历层次会总体下降。

3.3 人才资源评价

(1)航运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在整个天津航运的人才资源队伍当中,天津的航海运输航海轮机类占有较大的比例,深水港建设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极少;(2)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人才大多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水准,天津航运的高层管理人才普遍学历相对较低,其中中专毕业的管理人才人数则占大多数,真正的本科人数仅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还不到二十分之一,并且科研人才大多集中在相关的科学院所里,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将会对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3)人才分布极不均匀。海事法律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以及航运金融研究人才更是奇缺,并且在相对较为人才密集的港口机械以及工程技术等的行业人才分布也相对不均。经济管理的相关行业领域也出现了人才偏驳的传统现象,然而新兴的还是法律以及航运金融等的行业人才则又相对缺乏。

4 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现状对策

基于上述对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资源的要求和现状分析,为适应天津航运经济的发展,加快天津航运人才资源的建设应该从高校以及航运企业以及政策管理机制三方面着手:

4.1 高校方面培养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扩大航海教育规模,建立多元化航海教育体系。目前唯一能够真正解决天津航运人才短缺的办法就是不断扩大航海教育的规模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增强天津的航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航运学校的学科建设,形成完整适应天津航运发展的航运专业群;(2)以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信息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定位与导向;(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使学生成为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中流砥柱,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4.2 航运企业开发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要建立以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导向的高级航运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2)要推进人才机制创新。要加快复合型航运人才建设,增强人才优势。

4.3 政策管理机制开发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确立人才资本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航运业的相关人才必须具有人才资本的未来指导发展战略,另外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长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建设和时间难度,人才建设相较于基础设施的监视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适应北方未来的航运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相关制度的深化改革;(2)实施航运业管理人才引进机制。为了能够满足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地掌握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相关人才的储备工作,充分进行航运业的人才工程划建设。

5 结语

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要想取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航运人才以及航运教育结构调整必须先得到改善和提高。首先,必须从基础的航运教育入手,扩大航运教育规模提升航运教育的办学水平、能力以及层次;其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专业结构;再次航运企业要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对已有员工进行再培训;最后,政策管理机制要符合打造北方航运中心的趋势。只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及完善,才能使天津的航运教育、人才的发展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一致,从而加快天津航运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实力。

参考文献

[1] 哈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陈继红,真虹。改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软环境的对策研究[J].水运管理,2009,(5).

[3] 陈继红,真虹,宗蓓华。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8,(12).

[4] 罗萍,尹震。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J].综合运输,2004,(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