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原文及其翻译最新6篇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1

【关键词】动物文化 差异 翻译教学

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动物的词汇,单个词汇很好翻译,直译就行,但是如果出现在句子里或者谚语、习语里,同学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了,直译吧,很可能带来诸如译文呆板,生硬,甚至是错误的,不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等不利因素,那么这种情况,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反映在文化上的差异,否则,翻译就失去了等效、等值的可能。本文试图从短语、句子、和习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来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动物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成功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首先,要精读两种语言;其次,还要注意语言和语言之间所含的文化差异。语言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正如L. R.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所阐述的的那样“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语言通常以实现社会目的,充当与其它民族建立和保持某种关系的媒体,同时也是记录和传播文化成就并促进其发展的手段,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又受制于文化,文化是指某些特定人群的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形成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对某一事物所共有的态度和情感。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文化差异使同一个词,或同一表达方式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并且容易产生误解,毫无恶意的言辞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却全然不知幽默之所在。由此可见,语言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社会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不是单纯语言理解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并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二、动物文化差异与翻译

自古以来,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不同民族对同一动物在生活习惯、认知角度以及喜好的不同导致了动物在不同文化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所以对动物词汇的翻译不能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文化来理解、翻译其它民族文化的动物。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从短语、句子和习语的文化内涵来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文化的差异。

1.短语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搭配在一起,我们把他们翻译过来,满以为“把握十足”实则却是“失之千里”,原来,英语中有些词组,短语和句型结构,表面上看可以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译词或表达方式。而实际上他们所表达的却是与字面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意思。英语中有些专有名词构成的短语,都可能有一定的来历或有趣的故事,但现在已失去了其本意。因此,不可照字面意思直译。如:black sheep。如果直译成黑羊,就错了,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该短语的含义为:a recessive black―fleeced individual in a flock of normally white―fleeced sheep,汉语的意思就是:在任何一群白色的羊群里都有混杂其间的黑羊。但是,人们为什么对黑羊如此感兴趣,以至于出现这样一条短语呢?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还有一个原因,人们认为黑色代表邪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在中国也是如此,比如人们常用“洁白晶莹”,“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纯洁。而用“黑心肠”这样的说法比喻罪恶。现在,人们用这一短语表示:a member of a group that stands in conspicuous and unfavorable contrast to the other members。也就是汉语中常同“害群之马,败类”这样的意义。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谚]到处都有害群之马。再比如短语as strong as a horse,在历史上战争频繁的西方,没有马便无法生存。而在中国,牛则是生活之本。马在古代西方役使工具的作用相当与中国的牛,因此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上句话当然不能直译。所以英语把“力大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horse。horse power(牛劲),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eat like a horse(狼吞虎咽),talk horse(吹牛)。由此可见,不同民族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

2.句子的文化内涵

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动物文化,那么学生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只能局限于表面字义,而不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The couple are leading acat―and―dog life这句话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就容易翻译成“这对夫妻现在过着猫狗般的生活”,按照中国文化,这样的翻译似乎也合理,说明这对夫妻比较贫穷,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西方文化,你就会知道,在西方社会里,家家都有养猫养狗的习惯,狗和猫常因食物发生争斗,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夫妻不合比作cat―and―dog life正如东方文化中的夫妻不合常用打得鸡犬不宁一样,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对夫妻经常吵架”。agree likecats and dogs[口]像猫和狗一样合不来,live like cat and dog[口]整天吵架。再例如:Dog eats dog是“你死我活”的意思,而不是狗咬狗。不难发现,理解句子的难点不全在于语言知识,文化差异的干扰也是很大的。翻译时如果不知道文化差异是很难翻译成功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句子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是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关键。

3.习语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丰富的习语,英汉两种语言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的差异,于是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习语。习语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大多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由于习语的这些特点,给翻译带来了特殊的困难,比翻译一般语言更难以理解。例如:It rams cats and dogs,这是一个英语习语,意思是下着倾盆大雨,但是由于东西文化差异,我们很难理解下雨为什么和猫狗联系在一起,原来在北欧神话中,cat被认为是对天气有巨大影响的动物。每当猫不同寻常地蹦蹦跳跳的时候,水手就会感到风暴的来临。神话中还传说有一位神仙叫Odin,他掌管智慧、战争和农业,他常把dog带在身边,把它们作为刮风的信号,这样dog就被看成强风的象征了,因此,dog(风)伴随着cat(雨)而至,也就“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了。再例如,“Love me,lovemy dog,此句可翻译为“爱我连同爱我的狗”,在一些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国家里,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由于我们不难看出“Love me,10vemy dog”之说是有文化背景的。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一看到“Love me,lovemy dog”就会联想到“爱屋及乌”这个成语。语本《尚书大传・大战》中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一说,意思是爱那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后来,人们便以此来比喻爱一个人连带地喜欢跟他有关系的人和物。由于可见,英语中的“Love me,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参照物,却具有相同的含义,将此句翻译成“爱屋及乌”,既结合了中国的文化,又能使这句话更好地为中国人所理解、接受,起到与原文等效的作用。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2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注入 新的 活力

我校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文言文始终是困扰藏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一大障碍,但文言文是必须要学习的,因为当前的现代文是在文言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中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掌握不了古人语言中"魂"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和"三贴近"原则,为了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针对藏族学生的实际,我结合这些年来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中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把立足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相结合,这样既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就文言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蜀道难》,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诵读《祭十二郎文》,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读《六国论》,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便清晰可见;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品味其中的语言"骄其妻妾""施施从外来",齐人的形象"活"了。当然,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掌握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二、培养记写、查阅、翻译的能力

首先是"记写",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

其次是"查阅",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文言常识等,查相关的资料,进行疏理、归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再次是"翻译",我所教的藏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功底,可通过指导他们借助相关工具书、文章注释翻译课文。对翻译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口译;对翻译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笔译。通过翻译,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比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对词义、读音不同的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通过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

对古今异议词,如《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妻子"则专指妻子,通过比较,便于学生掌握"妻子"的古今含义。

换词比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卷"、"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通过对比,"卷"体现了风势之猛,"飞"道出了风吹茅草的快,"洒"写出了茅草散落之广。体现了作者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

四、温故知新

很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在讲新课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联系文言文教学中已学过的旧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把知识连贯起来,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多,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时,联系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庖丁解牛》中的"怵然"等进行综合列表。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时,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而且学习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这种比较方法,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课后的巩固也十分重要,可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配套练习来进行复习;也可以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温故知新",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给上好文言文课注入了活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声色影画面,能够拓宽想象空间;通过音乐品味,可以美化内容意境,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3

论文关键词 英语电影 字幕 翻译

论文摘要翻译英语影片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提炼和再加工,即要保持原片的风格,又要力图简明易读,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欣赏英语影片。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量入境影片的欣赏水平也日益增高。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市场对外语片字幕翻译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当前英语影片字幕翻译的标准很不统一。这无疑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本文旨在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就如何翻译英文字幕进行探讨。

一、保持原片风格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应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尽可能地保持原片的风格,从而让国内观众领略到英文原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近些年来,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国人的英文水平也普遍提高,所以在影片的中文字幕当中保持原汁原味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达到保持原片风格的这种要求呢?

1 准确理解原文,正确传达语意。中文字幕翻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做到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译者若遇到翻译不通或不确定的地方应仔细查阅工具书,不应望文生义,否则会影响原文的真正含义。例如,sweet meat是英文中很常见的一个表达方式,意义为“密饯”,但在某部影片当中却有人翻译成了“甜肉”。英文中还有一些相似表达方式,诸如红肉“red meat”,译为牛羊肉:白肉“white meat”译为鸡肉。在电影《公主日记2》中,主人公在讨论昆虫时提到的英国着名生物学家“大卫·艾登堡”竟被翻译成“福尔摩斯”。影片《钢木兰》有这样一幕:谢尔比对妈妈不满,她认为妈妈为自己的婚礼请了九个女傧相过于虚荣,就引用了爸爸引用过的一位诗人的话来讽刺她:An ounce of pretension is worth a pound 0fmanure,然而译者却将其译成“一份自命不凡能够换得一份收获”,不仅原来的讽刺意味完全消失,而且含义也与原文相距甚远。它的原文意思是“一盎司虚荣能换得一磅大粪”,虽然粗俗,却把诗人痛恨虚荣的心情表达得非常到位,直接翻译更能体现原作的本意。

2 学习原语所在的文化,做出恰当的翻译。翻译人员还会经常遇到涉及文化背景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让观众感到不知其所云。某部影片曾出现了这样的字幕:“他犯了第七诫”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的语句,中国观众恐怕很难读懂其中的涵义,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西方基督教《圣经》里“摩西十诫”中的第七诫为杀人,所以对白“Hecommitted the seventh commendament”可以翻译成“他犯了杀人罪”,这样的字幕翻译便一目了然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有些译者将“pulling my leg”翻译成了“拖我的后腿”(应译成“同我开玩笑”),还有,影片《木乃伊归来》中有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看似简单,如把这句译为“他去了美国的大西部”。好象很准确,但如果看了影片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片中被提及的人物已经死了,很显然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表达方式正是英文中“某人去世”的委婉语之一的话,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可见,影片对白可能会出现大量涉及原语所在的历史背景的内容,若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正确、合理地翻译。

3 了解专有名词,符合统一翻译。译名翻译要统一,按照惯例,人名、地名都是需要翻译的,WTO,CIA,FBI等大家都知道的缩写,可以翻译或是直接引用。译名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美国总统Kennedy,翻译成“肯尼迪”,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总统的名字。你非要翻成“克妮帝”,别人就不明白了。这些名称的译法可以参照辞典的标准,词典上没有的,可以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通常网页上会有相关译名。实在找不到的,可以自己按照音标翻译,但要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所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多人翻译,需要一个完善的翻译校对机制来进行规范。

二、译文应以简明易读为基础

电影是一种声画艺术,观看一部带有字幕的外国影片对于目的观众意味着进行一场剧烈的脑力活动,因为他们在解读密集的画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分散注意去阅读银幕下面的文字。为使字幕达到简洁易读之目的,下面以影片《断背山》为例,依据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字幕翻译,探讨影片翻译中译者应注意的几点因素:

1 避免译文出现“英语式的汉语”。由于中西方表达习惯的差异,翻译时应尽量使译文符合日常汉语的说话习惯。如埃尼斯的妻子让他给小阿尔玛擦鼻子。埃尼斯回答到:“ if i hadthree hands,l could,”译文:要是我有三只手。我就可以。显然这种翻译虽能达意。但书面味太浓。不如翻译成“我简直腾不开手。”再比如埃尼斯害怕妻子说出杰克和他的关系,因而举起拳头威胁道:"You do it and i 'll make you eatthe fucking floor'’。译文:你敢喊。我就让你啃地板。此种翻译让人觉得埃尼斯是在讲笑话。降低了威胁,警示的语气。如果改成:你敢喊,我就把你打翻在地。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既简单明了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译文应避免“罗嗦”。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书面翻译。它是通过画面。剧情和声音等多重信息渠道的共同配合来传情达意。有时翻译得太“全”反而使字幕的作用喧宾夺主。比如杰克说自己的妻子:“Lureen’sgood at making hard deals jn the machinerybusiness,”根据剧情翻译成:萝琳很会谈生意。但如果翻译成:“萝琳十分擅长做农业机械方面的生意,而且任何难题都难不了她。”则使译文变得冗长拖沓。

3 译文应降低“文化干扰”。字幕翻译应该削减文化隔阂对观众产生的理解障碍。例如影片中阿尔玛对丈夫埃尼斯所说到:“…it comegeneral delivery,”中的"general delivery"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普通邮寄。因为general delivery是以前美国邮局在不清楚收件人地址的情况下邮寄信件的一种方法。只要信件上写明受件人大概住在哪一带,便可将信件邮出。为了降低文化干扰可以把整句翻译为:不确定住址邮寄过来的。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4

关键词: 优势竞赛论 《长干行》 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

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许渊冲、许均:1998)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

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这时许先生从整体翻译这一点出发认识到“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2.2初步成熟阶段

八年后,许先生在其翻译实践中不断体验、思考的基础上,于《世界文学》1990年第一期上提出初步成熟的“竞赛论”思想,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译作和原作都可以比做绘画,所以译作不能只临摹原作,还要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将翻译比作绘画,形象且易懂。在这一阶段,许先生对初步萌芽阶段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此时,许先生将翻译的领域限于文学翻译。

许先生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认识问题。创作和翻译都可以比作绘画,创作以现实为模特,翻译不能只以原作为模特,而要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两种不同的文字要表达同一内容,总有一种文字表达得好一点,一种差一点,或者两种文字不相上下的三种可能。表达得好一点的就处于“优势”,差一点的就处于“劣势”,不相上下的就处于“均势”。西方文字之间差距较小,做到均势比较容易,中西文字之间差距较大,要做到均势不容易。因此,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应该扭转劣势,争取均势,最好发挥优势。发挥优势就是用目的语最好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发语已经表达了的内容(刘季春:1996)。

2.3比较成熟阶段

此后许先生又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翻译思想,因而在《外国语》1993年第3期上撰文,以《语言文化竞赛论》为题阐述比较成熟的“竞赛论”思想,即“译作可以和原作竞赛,看译者能否发挥译语优势,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容;并看新译能否超越旧译,甚至超越原作”。

这一阶段,许先生将前两个阶段对“竞赛论”比较笼统的认识具体化,认为译者可以采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传达原作内容,进而与原作及其作者,或与旧译展开竞赛。

2.4完全成熟阶段

2000年的春天,许先生在《中国翻译》上发表《新世纪的新译论》一文,提出完全成熟的“竞赛论”思想,指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可是,这个完全成熟的“竞赛论”思想却遭到《中国翻译》同年第6期发表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评〈新世纪的新译论〉》一文的批判。鉴于此,许先生(2001)进一步重申自己的“竞赛论”思想,并指出就是“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宁济沅:2008)。

在完全成熟阶段,许先生将前三个阶段对“竞赛论”的笼统认识和具体认识综合起来,提出自己完全成熟的“竞赛论”思想,因为这一思想明显地表现为世界观上的笼统性(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和方法论上的具体性(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2.5阶段小结

许先生“竞赛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即许先生对比较成熟阶段认识的全面化,因为“与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容”相比,“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不但包括前者,而且蕴含一定程度上的异化的语言形式,正如许渊冲自己(1984)所言:“在原文高于译文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发挥原文的语言优势;在译文高于原文的时候,也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许先生的“优势竞赛论”从萌芽到成熟,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的竞赛对象彰显的阶段,就是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得失与成败。

显而易见,许先生“优势竞赛论”的竞赛手段只能是发挥语言优势,这可细分为发挥原语的语言优势或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张智中:2004)。对于同一原作的旧译及其译者可以理解为如下两方面:别的译者们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和许渊冲自己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基于此,我们看到三维度的竞赛对象: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许先生翻译过很多诗歌和经典著作,下面我们将举例进行详细分析。

3.从《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看“优势竞赛”的运用

《长干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诗。在诗中,妻子回忆了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时代;含羞的初婚及婚后的相敬如宾,以及丈夫离家后的触景生情。妻子在不同时候的不同心理感受,特别是她看蝴蝶双飞时那种淡淡的忧愁,以及对丈夫浓浓的思念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字里行间,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读者的同情而产生共鸣。

这首优秀的诗作,美国意象派作家庞德也忍俊不禁地将其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文化中去。因为庞德不懂汉语,英文译文是根据美国汉学家费纳洛莎遗留材料所作的第二手转译,虽有误译、漏译现象,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译文读者产生相同的审美体验。

当然,在中国,许多翻译大家将其翻译成英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先生酷爱翻译中国诗歌,对此当然尽心翻译。身在中国这个社会环境中,且熟识中国渊源而流长的文化,许先生的译作堪称经典。

汉语古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并且其中意象的文化蕴涵意义与英语诗歌存在差异。笔者将通过庞德译本与许渊冲译本的一些具体例证分析和比较,看看“优势竞赛论”在这两个英译文本中的运用和体现。

例1: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庞译: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许译:I was fifteen when I composed my brows.

To mix my dust with yours were my dear vows.

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

这一诗节的意思是说,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主要体现商妻坚贞的爱情。后三句是说一个意思,是说女子忠诚,爱得离不开丈夫,形式上用典,意思上有复沓的效果,是情感的加重加厚。《庄子・盗跖》云:“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原诗使用了典故“抱柱之信”和“望夫台”表现商妻忠贞不渝的性格。庞译与许译都试图通过释义方式体现原诗中典故的含义(顾帜:2008)。

中国的古诗字少而义多,且喜用典故,意义含蓄但隽永。其中的美感,如品茶一般,慢慢品方知其香浓。从庞德的译文看,意义直白,简单易懂,连续三次重复forever一词,使得商妻的“抱柱之信”丝毫未减,也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商妻的忠贞与无限深情。含蓄之意在反复的forever一词中体现,末句的反问,表明了商妻的痛苦和愤恨,多少增加了西方女子敢爱敢恨的特征。总体说来,庞译传情达意,但东西方文化终有差异,其译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思想。因此,译文和原文相比,稍有逊色。

再看许译。许先生对这首诗当然理解透彻,见解独到。他将一些细节的东西补译在译文中,对于西国人而言,很易理解全诗的整体意境。同时也体现商妻的哀怨愁绪,只是和庞译相比,感情温和而少一丝强烈。笔者认为,这更贴近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和地位。此外,许译也以aabb的形式压了尾韵,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而庞译没有。

在这一句的译文中,就原作和译作来说,许译和庞译都各有千秋。但就两个译作来说,许译胜过庞译。在这轮竞赛中,许译获胜。

例2: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庞译: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I grow older.

许译:The yellow butterflies in autumn pass

Two by two o’er our western-garden grass.

This sight would break my heart,and I’m afraid,

Sitting alone,my rosy cheeks would fade.

这一诗节的意思是,八月里,黄色的蝴蝶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表达了商妻那种难以言传的缠绵悱恻和感伤含蓄。

庞译还是不讲究押韵,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原作之意。在第三句,庞德用一个they指代了上面的所有意象,而和下一句I grow older也看似缺乏逻辑联系,但这是庞德运用一个跳脱修辞,打破陈述性语言特有的句法结构,创造一个语义空间,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顾帜:2008)。在意境的保留上,却丢失一笔,将中国古代唐诗的意境美抛弃在一边。

许译将原诗的内在涵义尽量全部译出来,同时也不乏音韵的美感。其中,“afraid”和“fade”两词较好地表现了商妻的心里。许译是通过词译出此种心境,而庞德则是通过短句间的跳跃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原作和译作的竞赛中,庞译和许译都较好地还原原作,但不存在超越之说。在两个英译版本的竞赛中,两者各有可取之处,且高明之处皆有不同,耐人寻味。

例3:十四为君妇,羞颜尚未开。

庞译: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I never laughed,being bashful.

许译:I was fourteen when I became your young bride,I’d often turn my bashful face aside.

这一诗句的意思是,十四岁时嫁给你做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为君妇”庞译为“I married My Lord you”。女子在中国古时地位卑下,所以她自称“妾”;她对自己的丈夫满怀爱恋和尊重,称他为“君”。如果直接用英语中的人称代词“I”,“you”,显然就无法表现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无法体现诗中主人翁的款款深情,而庞译中嵌入冗余信息My Lord,就将上述谦卑克己的语气再现出来。但Lord一词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原诗并无此意。从某个角度说,确是不忠于原文。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诗译的影响。许译将其译为“I became your young bride”,虽然只是平铺直叙,但与中国的文化大背景相吻合。

在这一句的译作中,许译更接近原作,但还是居于原作之下。在庞译和许译的竞赛中,许译则胜过庞译。由此可见,本土人的翻译因为有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优势,在一些方面超越来自不同文化国度,拥有不同语言的译者。

4.结语

通过上面的理论介绍和对古诗《长干行》两个英译文本之间,以及它们和原作之间的比较不难发现,在一个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语言的优劣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语言背后强大的文化系统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许多多的译作就是在与语言和文化的竞赛中形成并慢慢走向成熟的。

许渊冲的“文化竞赛论”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在理论上指导译者的思想,在实践上帮助译者完成翻译活动。刘季春说:“如何发挥译文语言优势,非常值得研究,它是指引翻译实践登堂入室的一把金钥匙。”(刘季春,2008)以许先生的“优势竞赛论”为指导,关于古今中外的翻译作品仍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顾帜。浅析《长干行》庞德英译中的翻译补偿手段[J].安徽文学,2008(4):61-62.

[2]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学习许渊冲翻译理论有感[J].星辉翻译,2008(1):1-6.

[4]宁济沅。许渊冲“竞赛论”新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5-36.

[5]许渊冲。谈“翻译――文化竞赛论”[J].外语与翻译,1998b(2):11-14.

[6]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2-6.

[7]许渊冲。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J].中国翻译,2001(1):51-52.

[8]许渊冲,许均。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1998,(3):201-207.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5

【关键词】解决 初中 文言文 难译办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文言文和作文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困难最多。在这二者中,首当其冲的是文言文教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浅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以供同行们共同商榷。

在教学文言文中,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教师不知道要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要怎么学,更不知道有什么正确途径把文言文翻译好。于是,便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只要采用“五字”法,就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留。在教学文言文中,教师会时常遇到一些古代国家中的国名和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以及书名等,这些内容在文言文课堂教育教学中,要用直译的方法,无须翻译,直接保留其原来的内容就可以了。

②替。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留下来的文章,故有称为古文。由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在古代的有些语法、词义上也随之改变。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词又分为古义词和今义词两种。辟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今天我们说的“妻子”是指旧户结婚后的男人的老婆。所以,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是不能用直译办法,而是要用意译办法。

③调。由于历史的不断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语文在语法上的变革。在句子的语序上也有些变化和不同。因此,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句子表述上的不同。如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中“歌于途,休于树”意思是:在路上唱歌,在树下休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句子中颠倒的语序调整过来,与我们的现代文语法上的表达方式完全一致,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而读懂文章。

④补。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两者在语法上存在着不同,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句子的成分残缺现象。用今天我们的话说,就是句子表达不清楚。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国家不统一,文字也就不规范、统一。古代的文人在文章中就习惯于各国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述。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古文中句子成分的残缺,翻译古文时要补充句子的省略部分。如《挑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是: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在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来往。翻译文言文时注意补充句子成分。

⑤删。就是删掉,把没有实在意义的字或词去掉。这些字或词多数是语气词和句子的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类字、词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把删掉,可以不用翻译出来。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篇6

[关键词]目的论;字幕汉译;文化信息处理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变得越来越流行,不仅国产电影广受观众的欢迎,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经过翻译传人国内。电影翻译分为两种:配音和字幕翻译。配音和字幕翻译相比,成本较高,耗时较长。因此多数国外影片以字幕翻译的方式传人国内。电影作为产出国文化的载体,必定负荷了产出国文化。因此在英语电影汉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电影中负荷的文化信息字幕对于电影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发行至关重要。德国的弗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在其所著《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提出翻译目的论。该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其中的目的原则(skopostheory)被视为翻译的最高法则。而英文电影汉译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看懂电影并且能感受到电影本身所传达的意义,因此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最相关的信息就成了英语电影翻译中文化信息处理的重要准则。这样才能还原电影本身的魅力,使其能够为不同语言环境下,不同文化中的受众所接受。

二、理论概括

1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的建立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语言学取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目的论的提出在该研究领域独辟新径。该理论以行为理论(action theory)为基础将研究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目的的选择上。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就是为了“在目标语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Nord,2001)。该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这方面的研究始于桂乾元,他于1987年在“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这篇文章中率先引入了功能翻译学概念,并且在这篇文章中简单介绍了弗美尔“目的论”的内容。继桂乾元之后,张南峰和陈小慰于1995年也分别撰文详尽地介绍功能翻译学及弗美尔的理论。

目的论(skopostheory)中“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一词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是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的。“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的意图是要改变现存事件所处的状态,使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状态。在这一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起到不同的作用。客户(chent)通常是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由他们确定翻译的目的;译者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源语文化文本施受者(sender)的交际意图:目标文本的接受者(receiver)是文本的使用者。当然,不同的行为角色也可以由同一个人承担”(范祥涛,刘全福,2002)。目的论中的源语不同于以往理论中源语权威中心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源语处于从属地位,为翻译目的服务。例如:《格列弗游记》一书作者的原先写作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而该书的意图也在于讽刺当局。但是当这本书被引入国内,成为儿童读物时,讽刺全无,而题名也改为《大人国游记》或是《小人国游记》。这种在译入时所做的改动也是完全根据交际目的所做的调整。根据目的论,翻译规则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性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第一位,其次忠实性法则居于连贯性法则之后。目的法则认为任何一种文本的创作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译者必须使译文在受众的环境中发挥预定的效果并使译文如受众所期望的那样发挥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法不能在翻译中运用。也许在有些情况下字面翻译或是逐字翻译正是受众所需的。因此采取何种方法来译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定。第二法则连贯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忠实法则则要求译文和原文之间的连贯性,即译者所接受的原文信息、译者所译译文、受众解读译文的信息之间的连贯性。

2 影视翻译特点

字幕是影视所说语言的书面形式,通常字幕在不超过两行的基础上出现在屏幕下方。原字幕和所译字幕各占一行。或单出现所译字幕。和其他类型翻译不同的是字幕翻译受到技术和文本的限制。电影播放过程中,画面、字幕、配音必须紧密结合,并具有时间、空间、内容、语音、人物的共时性。其中字幕翻译需考虑的就是时间、空间、内容的共时性。葛特利(1992:164)认为字幕翻译中存在两种制约,一个是质的制约、另一个是量的制约。质的制约是由影视内容带来,量的制约是因为字幕的空间因素造成的。通常阅读一排字幕需花费三到五秒的时间。

3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在功能翻译派中大致可分为两类:纪实翻译与工具翻译(Nord,1997)。而其中纪实翻译包括“逐字对译”“字面翻译”以及“注释翻译”。而工具翻译包括“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以及“类体裁翻译”。

三、翻译实例

《肖生克的救赎》于1994年出品,弗兰克・达拉邦特担任该片导演。该片荣获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提名。电影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肖生克监狱,也就是安迪被囚禁的地方。这个监狱在押的犯人多数都是极刑人员。基于这样一个场景,影片中的语言有很多的俚语和粗口,因此对于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的俚语和粗口的翻译会影响观众对此片的理解。据上文所叙,翻译发起人也就是影片引入公司翻译此片的目的在于让中国的观众在观看此片时能够理解内容并且起到该片的娱乐效果。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并结合电影字幕翻译的限制,译者的最终任务就是以最简洁的语言让观众理解故事情节发展。通过对该部影片中几处负荷文化信息的字幕处理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在下文中结合理论分析电影中文化信息处理方法。

例如当安迪在向法官描述妻子遇害那天晚上他们之间的对话时说:

It was very bitter. She said she was glad I knew, that shehated all the sneaking around. She said she wanted a divorce inReno.

这句话中Reno是美国一个城市的名字。雷诺是美国有名的“离婚城市”,在内达华州西部,凡欲离婚的人,只需在该市住满三个月即可以离婚。在这儿安迪的妻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在于她想尽快尽早离婚。所以如若译文译为:“很激烈。她说她很高兴我知道了一切,她讨厌总是偷偷摸摸 的。她还说她想在雷诺离婚。”观众看完该字幕后既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妻子非要在雷诺离婚,也不明白电影所传达出来妻子想尽快离婚的意图。根据以上目的论原则以及电影翻译的限制,在翻译此句时,想让观众能够明白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并且能够符合电影字幕制作要求。此句翻译只能采用等功能翻译法,即源语与目标语在相应的情景中有着相同的作用。故此句可译为“她说她想尽快尽早离婚”。这样观众就能够理解安迪妻子这句话的意思,并且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铺设作用。

在剧中,当有新的囚犯来到监狱时,老囚犯在狱中向外面大喊Fresh fish,fresh fish。fish这个词在这个地方是表示囚犯的意思。切不可翻译成“新鲜的鱼”。如果直译的话,中国观众会感到匪夷所思,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无论如何观众想不出鱼和犯人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译者巧妙的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中国观众都很熟悉的“菜鸟”这个词。所以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称呼时一定备感亲切,这样的处理更能够贴切地表达这些囚犯那种起哄时候的场景以及人物本身社会底层的粗俗身份。这样的一个小的转换看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目的论再翻译实践中的价值。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小的词汇的翻译上找到了交融点。

而在哈德雷抱怨美国的税收体制时说“Uncle Sam putshis hand i“your shin and squeezes your tit it's purple”。原作的翻译是“只要被美国政府沾上,就会被榨干!”如果直译的话可翻译为“山姆大叔把手伸进你的衬衫中将你的胸部挤成紫色”,这样就会违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首先,如果受众本身不具备基本的美国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山姆大叔,山姆大叔跟美国的税收有什么关系吗?其次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将剥削某人比喻成将某人的胸部挤成紫色,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字数过多。所以直译违背了质和量的原则。而原文的翻译却恰到好处,译者没有过多地解释山姆大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是抛弃了这个称呼,采用了意译,言简意赅,而且传达出了原文中强烈的愤怒语气。

四、结语

从以上翻译实例中可以看出,英语电影在汉译过程中,如若出现负荷文化信息的俚语或是词语。译者应该根据电影汉译的目的以及电影字幕翻译的限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英文电影汉译的目的。让观众能够理解电影并且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otlieb Henfik,Subtitling-a new university diseipline[M],InDollerup,c,&Loddegaard,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2,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orion-M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5(04),

[4]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06),

[5]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04),

[6]李运兴,字母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