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规模宏大的新版《红楼梦》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至沓来。有留在人们心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比,新《红楼梦》自然而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无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身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207月,同样规模宏大的新版《红楼梦》亮相山东电视台影视频道及国内多个地面电视频道,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至沓来。有留在人们心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比,新《红楼梦》自然而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无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身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总体而言,旧《红楼梦》有着更为浓厚的古典情怀;新《红楼梦》则是娱乐资本运作的一个结果,烙上了艳俗、热闹的消费时代审美特征。
关于故事结局
旧《红楼梦》:宝玉沦为乞丐,结局很悲剧
新《红楼梦》:宝玉高中,结局成喜剧
在新版大结局中,宝玉和贾兰去考科举是贾府的一桩大事。而这也直接减缓了贾府分崩离析的速度——— 成绩出来后,宝玉中了第七名,贾兰也考了第137名。皇上大悦,大赦荣府,贾珍、贾政能够继续世袭官位,而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偿还。
在旧版中,宝玉沦为乞丐后,中秋夜提着一只花灯走在桥上,没想被一队官府人马推倒在地,灯碎了(连这点最后的念想也没了)。这时湖上漂过来一只吹吹打打的花船,在船头焚香祭月的浓艳歌伎正是史湘云。
有红学家认为,宝玉是绝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因为他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同时,皇帝也不可能对贾府大赦,因为曹雪芹的父亲当时被皇帝放了,但并没有将家产归还,从这点来看,《红楼梦》中贾府也不可能得到大赦。
在新版《红楼梦》的大结局中,巧姐“出嫁”的情节占了不少篇幅。而巧姐最后也没有像87版那样堕入青楼,而是跟着刘姥姥到乡下避难。
而在旧版中,刘姥姥带着已长成少年的板儿,千里迢迢去找巧姐,最后终于在一家青楼打探到了她的消息。
有红学家认为,巧姐肯定被卖入了青楼,而且也是刘姥姥去救的她,这是研究红学的专家们都一致认可的。
另外,新版中宝玉出家后,宝钗似乎并没有太过伤悲,镇静自若,她此时已怀了宝玉的孩子。而旧版中宝钗的结局是最后被宝玉抛弃独自守寡。红学界有一种考证就是宝钗婚后还是处女之身,因为宝玉出于对黛玉的怀念,没有和宝钗同房,再说他们结婚的时间也不长,不可能就怀孕了。同时高鹗很封建,总是觉得应该有儿子来送终,但曹雪芹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新《红楼梦》沿用了120回的版本,虽然后40回评价不高,但编剧的出发点就是忠于原著。而旧版《红楼梦》则吸取了当时红学界的研究成果,舍弃了后四十回的主要情节。从这一差别来看,新《红楼梦》反而显得很保守,旧《红楼梦》的观念则相对更加“超前”。
关于台词
旧《红楼梦》:语气舒缓,容易听懂
新《红楼梦》:照搬小说,听着费劲
在新《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画外音被一致认为比较雷人。在第十五集中,宝玉从房间里追出来和黛玉说话,企图表明自己对黛玉的爱意,跟黛玉说让她“放心”,此时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浑厚的画外音,说黛玉听到宝玉这番话,心里如何如何的感动。这一浑厚的画外音让很多观众惊愕不已,突兀的画外音把两人间细微的情感荡涤得一干二净。
而在前两三集中,为了交代故事由头,画外音出现得更是十分密集,难怪有人用“看图解说”来讽刺李少红。在旧《红楼梦》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新《红楼梦》中,台词基本上都来自原著小说,有观众曾经拿着书对照过,结果显示,“演员们都照本宣科,李少红几乎是在做一部广播剧”,真是“太忠于原著”了。
当然,由于原著小说中的一些词句比较生僻,这也导致很多观众“整不大明白剧中人物说的啥意思”。在这方面,旧《红楼梦》则显得不太忠于原著,台词基本上都是现代白话,基本能为普通观众所接受。但是在人物说话的语气上,旧《红楼梦》显然更具古典气质。而新《红楼梦》中虽然一句句都是原著小说中的话,但是节奏太快,依然不免心浮气躁的现代病。
关于人物形象
旧《红楼梦》:就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
新《红楼梦》:就像现代人穿上了古装
早前新《红楼梦》剧组公布片花时,就有人觉得蒋梦婕演有点太胖,没有林黛玉“我见犹怜”的气质。等到电视剧一播出,蒋梦婕版的林黛玉一出场,果然给人这种感觉。
显然,很多人依然更喜欢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有观众认为:“陈晓旭演的林黛玉更具有林妹妹的气质。形象十分柔弱,而且举手投足都很有古典气质。蒋梦婕则太浅薄了一点,脸上看不出什么内容。”
在《红楼梦》中,少年和成年林黛玉都由蒋梦婕一人扮演,但是少年和成年宝玉则由两个不同的演员饰演,其中于小彤饰演的是少年宝玉。少年宝玉一亮相,其清秀俊朗的外形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但是也有观众表示,这个贾宝玉看着实在太像个孩子,所以和林黛玉眉目传情时,像是在搞“姐弟恋”,尤其贾宝玉暧昧地拉秦钟的手,让人觉得挺别扭,小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的情节因此也颇为雷人。
邓婕在旧版《红楼梦》中饰演的王熙凤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对于新版“凤辣子”,观众自然也格外期待。但新版“凤辣子”姚笛的首次亮相,气场明显不足。老版的邓婕一出场就给人不怒自威、八面玲珑之感,姚笛造型虽华丽,但举手投足间总有些牵强,表演的痕迹过重,刻意往“狠”、“辣”上面使劲,骨子里却依然温婉。
有网友总结,也许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氛围就比现在要更古典一些,所以经过培训,旧《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一样,而新《红楼梦》中的人物则缺乏这种古典气质,怎么看都像是现代人穿上了古装。
关于音乐
旧《红楼梦》:意蕴深远很动情
新《红楼梦》:“咿呀”声声像鬼片
旧《红楼梦》的音乐一直被奉为经典,那首《枉凝眉》更是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据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回忆,作曲家王立平是流行歌曲的作者,当年四十岁的王立平主动找到王扶林,跟他说:“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我试写一个主题歌,如果你们觉得好,你就用我;如果写的不好,我一分钱不要,我自己就走。”于是,王立平与剧组一起待了四年,其中《枉凝眉》一首曲子就花了一年时间。王立平用四年心血谱写了这些传世经典音乐,被称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
在新《红楼梦》中,音乐显然成为其中的一块“短板”,其中经常出现的“咿呀”的声音显得“太阴沉”。另外,新《红楼梦》的主题曲显然也没有像旧《红楼梦》一样能深入人心。
关于拍摄资金
旧《红楼梦》:总投资680万
新《红楼梦》:总投资超过1亿
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表示,当年拍《红楼梦》的总投资为680万,除了山东的几家企业投了250万,其他都是官方拨款。在1987年“飞天奖”评选中,《红楼梦》获得了特别奖。评奖委员会发给剧组一万块钱的奖金,分到导演王扶林个人手里,是400元。拍了5年《红楼梦》,王扶林得到了400元奖金。
比较起来,新《红楼梦》就显得财大气粗了。该剧总投资超过一个亿。该剧出品方之一——— 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立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红楼梦》开拍之时的投资是100万一集,而当时市场上大部分电视剧的投资都在60万一集左右。拍摄期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也追加投资,并为红楼梦剧组提供了16个摄影棚,保证了“元妃省亲”等大场面的拍摄。“最终全剧的总投资超过一个亿,平均200万一集。但因为我们很早就卖到很多电视台,所以还是稳赚不赔的,盈利空间在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4000万吧。”
拍一部完整的旧《红楼梦》花的钱,还不够新《红楼梦》拍四集。但旧版播出即成经典,新版一播却收获一地鸡毛。原因也许很复杂,但商业对审美的伤害,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著名红学专家、山东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马瑞芳教授,最近接受了搜狐娱乐的专访。她对新《红楼梦》的态度是批中带褒,褒中带刺,并担心“李少红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此时的背景是,《红楼梦》在地面频道开播已有数日,关于新《红楼梦》的批评声仍在与日俱增:“画面像《聊斋》、黛肥钗瘦演员稚嫩、旁白太多不易懂”——逼得导演李少红在上海录制节目时情绪失控,指责媒体“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并专门发表声明称,只接受过《人民日报》及《成都商报》的专访,其余回应都是“断章取义”。
“红楼”类似国球,这活儿不好干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对新《红楼梦》有一段判词:“有争议再正常不过,怎么拍对主创来说是艺术追求,对观众来说是见仁见智,但我认为李少红至少是可靠的。”马瑞芳也赞同潘凯雄的意见,无论最后口碑收视如何,她认为新版电视剧至少在推动普及《红楼梦》上有贡献:“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缺钱就卖《红楼梦》,今天李少红是在向全国推广《红楼梦》,我认为这首先是件好事。这两天看世界杯,在巴西足球是国球,‘红楼梦’对咱们来说也类似于国球,这个活不好干。”
“只要你一说翻拍,接受的那天就会有几百万人来指点你,这个要怎么拍,那个要那么拍,李少红其实很不容易”,马瑞芳表示:“我一直认为王扶林、李少红他们才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旁白好比蒙太奇,数量上应该有度
在目前的地面频道播出中,有观众做了统计:开篇两集共90分钟,旁白占去60分钟,文言古语让不少人直呼“不看字幕等于听天书”。但对于讲了30余年《红楼梦》的马瑞芳来说,旁白恰恰是最出色的地方:“旁白我是肯定的,比较出彩,把不能用镜头表现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起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
这一番话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马瑞芳是力挺“红楼”派,但她随后表示:“谁说我力挺,我只是比较肯定,但没有力挺。比如还是旁白,数量上应该有所度,至于这个度是多少,我觉得见仁见智。比如对于我搞了一辈子红学的人来说,多少我都不嫌多……”
始终批评造型:额妆伤害人物形象
“对于这部剧里的人物造型,我始终是批评的”,马瑞芳很不客气地表示。
早在7月,她就曾撰写过一篇文章,评价叶锦添的服装妆容造型“几乎气得某些《红楼梦》热爱者吐血”,并建议其“参考沈从文先生关于中国历代服饰的几本专著,参考启功先生讲红楼梦的专著,还有本清代画册可以给人物造型和服饰设计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但李少红最后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她有她的解释,但我当着她面也是要批评的。这个额状贴片,非常损害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大观园诗会,林黛玉头发散了,宝玉和宝钗不同的举动,反映出微妙的人物关系,但用了额妆就拍不出来。而且同一个人,用不用额妆差别非常大,林黛玉初进贾府很好看,贴片后我说像苏三起解了。”
不欣赏音乐:唱段一句词都没听懂
在目前观众的反馈声中,《红楼梦》另一被质疑的重点是:该剧充满了李少红的个人风格,缓慢悠长的特写镜头,演员却又时不时地上演“凌波微步”;哀怨的插曲音效,令整部戏的风格不似“红楼”反像“聊斋”。
“我也不能欣赏剧中的音乐”,马瑞芳表示:“但我也不觉得是《聊斋》的味儿,聊斋还不是这味儿。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她这些插曲不太易懂,我看了20多集,第一句词就没听懂。”她同时举出了87版的《红楼梦》作为辅证:“王扶林导演跟我说,《枉凝眉》不是用笔写的,而是他们花了一年,跟剧组同步进出,沾着血用心写的。虽然加入了通俗音乐的成分,但一听就真是那个味儿。”
成也忠实败也忠实,李少红吃力不讨好
“在我看来,新版《红楼梦》比新版《三国》好,因为它忠实原著,没有糟蹋原著”,马瑞芳表示:“这是我这做了一辈子红学的人的看法,但对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是有出入的。”
“李少红这版,拍了很多87版无法完成的镜头,譬如太虚幻境。这也是很多观众觉得新版完全就是复刻原著的原因,忠于《红楼梦》,专家是会点头的,但观众不一定。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少红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快结束采访时,马瑞芳补充了一句,大概最能代表红学专家的心声:“其实在我想象中,谁也演不了《红楼梦》,这本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在场签名售书的李少红始终沉默少语,只表示:“看红楼、读红楼,如果能掀起这样一个全民运动的话,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于小彤饰演少年贾宝玉
中山大学教授曾阳华对新版红楼梦的评论
曾教授认为,新版因为珠玉在前不太容易。他表示,从看到部分来说还是可以。不过邢夫人和王夫人年龄偏大,特别是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年龄太老,而邢夫人本是填房夫人,应小家子气,剧中气质却比王夫人还要显得高贵。另外有些地方不够细致,林黛玉进府后忽略一重要细节,就是贾母对林黛玉住处的安排。还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也忽略了。贾宝玉两次出场,对贾宝玉描述不够。
至于音乐方面,曾教授对诸如《好了歌》、红楼梦曲等等印象不深。同时,对于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有点像鬼片,他表示认同,并认为主要是幽怨的配乐所导致。
蒋梦婕饰演林黛玉
百家讲坛张世君教授对新版红楼梦的评论
张教授认为开头不错,严格遵照小说叙述的结构,且神话这段比较到位,国画、山水画都运用到镜头中,比较有鉴赏性。场景的精致是老版比不了的。只是变速又突然定格的镜头用得太多;文学语言太重,即旁白、画外音太多,不像电视剧倒有点像图文解说,开头用一点点尚可以,但是整个剧旁白过度,把我们当观众当弱智。
对于外界新版《红楼梦》某些场景像情色片,张教授表示,按照原著,这些都是正常的,“甚至下面的情节有露一些的场面,也是正常的。”同时她也认为,配乐以及变速的镜头,导致新版看起来像鬼片。她表示,自己更喜欢87版的,不过对于新版,应该也会跳着看,不过是研究而不是纯欣赏。
我眼中的新旧版红楼梦评价
最近才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看完了两个版本,很有感触,想对新版和87版发表一下看法。
这里的新版,自然是指2010版,自初二(1999年)第一次完整的读完小说(120回版本)后,直到今年,才看完了新版红楼的影视作品,之后接着看了87版。如果说有先入为主的问题存在,结论应该是倾向新版才对,不过很可惜,新版红楼的确有负众望。
若是一定要评价一下:
新版与87版相比,显得粗制滥造了。或者说,用这个词不恰当,李导肯定是个能人不用质疑,也知道红楼的分量,拍的好还自罢了,若是不如意则立马成为拍砖对象,一顶屎盆子是免不了的,结果不用多说,大家都看到了。新红楼梦肯定也是用心了的,不少演员们也必然对这部戏给予极高的期望,也自然是努力的。若如此,那么我说得粗制滥造应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拍红楼是一个大工程,必须精细再精细,这个精细是要用文化去填补的,这就需要强大的红学、国学团体加入并且费心、用心,此外演员们自身的素养也必须高,例如:若演员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古典美人是什么标准,什么仪容,又何以能表演出来呢?这都是文化!就像红楼里的词儿:世事洞明皆学问,对所演对象的形象和神态的把握与判断也自然是学问。
从形象上看,87版的演员在选的过程中的确是煞费苦心了,黛玉,宝钗,宝玉,王熙凤等等,与曹先生的原著描述比较吻合,如果你爱读原著,那么光从形象上,就立马分清楚了谁是黛玉,谁上宝钗,一目了然,这是87就艺术上远远胜出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有不少朋友说:看老版看不懂,因为分不清人物关系,看的很糊涂。对于这个问题,你得找找自身原因了,扪心自问,读过原著没?若读了,里面得人物关系大概搞清除了没?影视作品和小说都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影视作品绝不是用来大篇幅为你介绍人物关系的。新版红楼由于用了50集,所以补充了很多故事,并且整部电视剧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旁白模式,一直有一个旁白在剧中为你解释和补充一些材料,例如人物介绍什么的,诸如此类,说得很细,这样倒是适合没读过小说的朋友看,保管看得懂,有疑惑的地方旁白都叨唠出来了。就层次划分,高低不言而喻了。
87靠品,有点儿基础更能看出味道,精华所在,是要思考和悟的。我就按照自己所读过的和理解的,和大家探讨探讨。例如:史湘云和黛玉斗嘴那一段儿,新版演的差距太大。黛玉笑着挖苦史湘云大舌头,二和爱分不清,别小看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暗潮汹涌,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反正刺痛了史家妹子,正是这个原因,史湘云立刻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被贾母从候选人上拉了下来,失去了竞选资格,这是硬伤。所以史湘云也接着报复了一把黛玉,把宝钗搬了出来,并且说黛玉将来嫁给林姐夫之类的云云,此时宝玉就在旁边,这不是暗示黛玉:“虽然我比不了你了,但你也别笑我,你也没多大机会,宝钗把你比下去了”,这说戳中了黛玉的心病。看看两个版本都是怎么演的?87版,黛玉和史家妹子都是笑着说的,黛玉一开始说挖苦她,找个乐子,所以笑,却戳中史湘云的痛处,于是史湘云毫不留情,搬出宝钗,并用“林姐夫”的话回报黛玉,也笑,于是黛玉的痛处被刺痛了,追着打史湘云,但咱们看看,虽然两人都痛,无论语言对话,还是肢体动作,87版都不失大家闺秀的范儿,表面的嬉闹开心追逐戏,隐藏的却是苦,黛玉绝不是一个任性和小心眼儿的人,而是自尊自爱,又多愁善感,因此受委屈,但不管怎样,永远不失其优雅与骨子里的气质。谁演得好,大家自己多品品……新版红楼里的黛玉,绝不是贾母喜欢的。,因为已经失去了大家闺秀的气质,变成了一个小肚鸡肠的任性女娃娃,更没有才女的风采,要我是贾母,怎么放心让自己的宝贝孙子娶这样的媳妇儿?可能是新版红楼太过现代化、生活化的缘故吧,但这不应该是艺术追求的,起码得提炼提炼。
看新版红楼总有一个感觉,黛玉宝玉闹别扭,像现代得小孩子一般,这就错了!注意时代背景,人物背景,那个时代的人在意什么,忌讳什么,喜欢什么,都是学问啊。当然我前面说了,这些细节和文化上的东西,需要真正一流的大师团队亲自指导,这也是新红的硬伤!
曹公笔下的宝玉黛玉,虽然年纪小,但你仔细读读,却是按照接近成人的思维方式写的,所以新红这个宝玉的形象就扭曲了,新版红楼里的少年宝玉像一个健康的天线宝宝,哪里会懂什么诗词、什么情啊爱的,看着这样一个宝宝谈恋爱,总觉得别扭。
形象不必多说,没什么可争论的,不接受观点的自己读原著。要明白的是,不是说一字一句按照原著演,就是尊重原著,符合原著,关键是形神皆备,那味儿得出来!书中想表达得东西、暗示得东西,能体现出来,这才是精髓。
细节是新红的痛处:光看服饰,就没得比了,对比一些黛玉的服饰,差距太大,大家闺秀穿什么,拿什么,丫鬟穿什么,拿什么,路该怎么走,步子该怎么迈,都是一整套的学问,很讲究的,需要精雕细琢啊!毕竟,要明白: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之类的含义,服饰、穿戴等细节就是良好的体现之一,是需要重点刻画的……
《红楼梦评论》的译文
我国国民的精神,是现实的,乐天的,所以代表国人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处不附带着这种乐天的色彩:开始于悲剧结束于欢乐,开始于离散结束于复合,开始于窘迫结束于通达;(如果)不这样而想满足读者的心意,困难啊。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长生殿》中(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月宫)重新团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所以我国的文学中,那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的,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罢了。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的解脱:沧桑巨变,亲眼目击并且亲身经历,不能自己醒悟,却被张道士的一句话点醒;并且(侯方域)跋涉数千里,冒无法预测的危险,被囚禁在牢狱之中,所寻找的女子,才得以见面,却因为张道士的话,一下就舍弃她,如果不是三尺孩童,那谁能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是来自外界的约束;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自我内部的约束。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故事,来写故国的悲戚,而不是以描写人生为主。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作品);《红楼梦》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作品)。这就是《红楼梦》大大违背我国国民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啊。
《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啊。……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它们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缘故啊。像前两种悲剧,我们对像蛇蝎的人物和不可知的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但因为它罕见的缘故,还庆幸我这一生可以避免,而不必寻求躲避(痛苦)之地。但在第三种,就可以看到这种不同寻常的势力,足可以破坏人生的幸福,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不平可以鸣告:这真可说是天下最为惨烈的事啊。像《红楼梦》,则正是第三种悲剧啊。在此就以宝玉、黛玉的事来阐明这种看法: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和香菱的事,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而自己与凤姐(的倾向)相同,也是自然的形势。宝玉对于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他的祖母讲,则是普通的道德使他这样;更何况黛玉一个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分离,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在其中作怪呢?不过是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这样的悲剧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