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鲁迅小时候的故事23个(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齐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能够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细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我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我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向读到17岁。在那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之后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大家明白: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所以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修改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夏天的天气好热,可家里又没有冰箱。为了能吃上又甜又凉爽的西瓜,聪明的小鲁迅请保姆长妈妈找来一个篮子,把西瓜放进篮子里,吊着浸入井中,让西瓜在凉凉的井水中泡个澡。几个小时以后,再把西瓜捞起来切开。哇,红红的西瓜,咬上一口,甜甜的,凉凉的,真爽口啊!谗(chán)得小鲁迅吃了一块又一块。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齐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明白是谁出了个主意:此刻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chái)火,我们能够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立刻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齐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qiǎng)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冬天,百草园里到处都是厚厚的雪。小鲁迅就和小伙伴一齐扫开一堆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短的小棒支起一面大大的竹筛( www. shāi)来,下头撒(sǎ)上一些稻谷,棒上系(jì)一条长长的绳子,几个人悄悄地躲在一边,远远地牵着绳子,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地面,等着小鸟下来吃稻谷。等到小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小鲁迅将绳子用力一拉,便把小鸟罩(zhào)住了,大家乐得跳了起来。看,小鲁迅多会动脑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