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机精灵创始人雷浪声的励志故事【最新7篇】

大学生活多姿多彩,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许是平凡的,但却是生活的见证。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刷机精灵创始人雷浪声的励志故事【最新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1

临到上课,不到20岁已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

教“刑法总则”的老师讲到李大钊的死,讲错了,李敖立刻纠正。教英文的老师满口上海腔,把“Lib?鄄erty”念成“喇比利台”,李敖听了当场大笑。教“经济学”的老师有一次被李敖劈头大声问道:“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缺点啊?”他应声脱口而出:“当然有啊!”李敖追问:“缺点在哪里啊?”他厉声回答:“我不敢讲啊!”全班为之哄堂大笑。而这位老师更是李敖纠正的对象,两人甚至在课堂大吵过。

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连考试都懒得应付。大一时8门课,有3门不及格,甚至连中文都差点不及格。大一总成绩,第一学期只有71。31分,第二学期只有65。45分,成绩之烂,一望便知。但李敖从不作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屑,而且他觉得自己也不需要好成绩,他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比获得一个好成绩更重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敖始终自认为有学问,只是不屑上课和应付考试而已。

那时候,香港有本杂志《大学生活》称台大有“四怪三丑”,而“怪丑之尤”便是“长袍怪”李敖,可见李敖在台大的确特立独行,够狂够野。他自己更宣称: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个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瞎子也得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还是聋子。

为什么大热天穿长袍?李敖有自己的理论,他在《长袍心理学》一文中自述他穿长袍时的情状:一袭在身,随风飘展,道貌岸然,风度翩翩然,屈指算来,数载于兹矣!不分冬夏,不论晴雨,不管女孩笑于前,恶狗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

在法律系学习了287天后,李敖突然向所有人宣布——弃法从文,重考文学院!

李敖本来志在学文,不在弄法,只因几分之差,没考入台大文学院,进入法学院。但台大学生不能重考本校,得先自动退学才成。退学后李敖恶补数学,考了59分,得以在1955年考入台大文学院历史系,从此告别了法学院。

当他走进文学院的课堂后,很快又发现这里的学者根本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神通广大,六七个外文系的大一英文教师都搞不清美国文学家萨洛扬是谁!一个大学一年级的“饱学之士”,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

那个天堂般的大学怎么是这样的呢?

但是这一次,李敖真的安定下来,他决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从此,李敖不再为台大的美景所吸引,他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人“各自东西南北流”的道路,教授教他们的,李敖学自己的。

李敖拿起一本书,躲进树荫里,任风儿将书吹到哪一页,他便从那里开始读,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回宿舍。

李敖邀上好友,游山?玩水?喝酒?吵架,深更半夜在草地上大谈到天明……从这些社交活动中,李敖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

李敖也像文学青年一样多愁善感:为朋友纷争,为女友离去,为事业无成……他甚至尝试自杀,但终能从痛苦中走出来,锻铸出钢铁般的性格。

在台大毕业答辩的时候,3个教授坐在李敖面前半小时后对他说:“李敖,你答辩通过了。”李敖说:“你们什么也没说啊,我也没讲话啊。”教授说:“我们知道一开口肯定会被你驳倒的,所以还是不说了。”

李敖用他的“我行我素”,达成了无人管的心愿。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2

刘晨,80后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选择回到农村创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建成了5座集种植和养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蔬菜大棚,每年收入达50多万元。

从市民到农民的身份转变

出生在新疆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的刘晨,其父母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面有170亩的棉花地。2010年,学化学专业的刘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还当上了组长,每月的工资有近四千元,成了昌吉的市民。这一切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自豪。

2012年春天,库尔勒地区遭遇了“倒春寒”、“沙尘暴”等灾害性的天气,各地的棉花遭受不同程度减产,看着年迈的父母无奈的眼神,刘晨开始考虑如何保障父母的劳动成果,让父母不再“看天种地”。

“既然没有办法控制天气,那我就自己建造大棚,营造适合种植的‘小气候’。”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刘晨发现设施农业的风险小、收益大,不仅能种植,还能用来发展养殖。他感觉找到了既能帮助家人,又能自主创业的好路子。

满怀兴奋的刘晨到家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父母怎么也无法接受跳出农门的孩子,又要跑回来当农民。火冒三丈的父母甚至把刘晨赶出了家门。

刘晨很理解父母当时的反应。他说,以前的那份工作年收入有五六万多元,而且在乡里他也算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扔下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家当农民,一般人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成才的父母。

理解归理解,但本着想为家里人减轻负担并干一番事业的刘晨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获得了父母的同意。

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要建就建最先进的大棚。”今年年初,辞职回家的刘晨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借了数十万元,投入100万元建成了5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茬菜就丰收了,他掘得了“第一桶金”。

刘晨的水泥结构的蔬菜大棚在和什力克乡格外的显眼。刚一进大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只见大棚里种植的黄瓜青翠欲滴,生长开的藤蔓足有一米多高,沿着吊在空中的绳子蔓延,行距株距均匀得几乎一致。刘晨正在大棚里干活施肥、浇水、剪枝……动作轻巧而娴熟。他开心地说:“这批黄瓜和西红柿元旦过后就能上市,库尔勒市市民过年就能吃上我种的菜了。”

“别看这几个大棚只占地十几亩,一年下来赚的钱可不比种170亩地的棉花挣的钱少,最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看天种地了,我们现在是自己调节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自己掌控种植环境。”刘晨母亲程会兰高兴地说,今年种了两个棚的葫芦瓜,10月份就熟了,卖完一算净利润3万多元。按一年种两茬菜算,5个棚一年种菜就能纯赚10万元;等到夏季,在大棚里养鸡,一年算下来,收入能达50万元。

“除库尔勒市农业局育苗中心外,刘晨建的温室大棚可以说是库尔勒市现有大棚中最现代化的。”据库尔勒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晨的温室大棚配备了放风膜和自动化增温设备,可以随时控制棚内的温度,而且墙体里层和外层都是砖混结构的水泥墙,比普通大棚的墙要厚的多,这样不仅结实而且保温性很强。刘晨说,自己实现了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说起刘晨和他的事业,他上个月刚娶进家门的媳妇刘春花也是满心欢喜。“嫁给农民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俩好好的干,一年的收入不比城里人挣的少。”刘春花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农民合作社,把村里的菜农都带动起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未来的打算,目前,村里不少菜农种植蔬菜不是很规范,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又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的指导,经常导致蔬菜卖不上好的价钱。因此,他想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对蔬菜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最大效益,共同致富。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3

孙妍珊是澳门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2012级学生。自幼身患“脑瘫”,至今无法自如行动。幼年时更是为了学迈步付出过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累了就多坚持一会。”

也正因这种艰辛,将她打磨成了一个独立坚毅的女孩。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参加各种比赛,包括征文、演讲、英语配音、笔译比赛等,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她更看重体验这些比赛奇妙而紧张的过程和赛后总结所带来的精神收获。

孙妍珊,这个来自澳门的身患脑瘫的小姑娘,如今已然可以自信地站在舞台上,为改善国内残疾人生活现状而满怀激情地演讲。她说,尽管我有肢体缺陷,但我坚信,一次次从跌倒中爬起,我可以和别人一样能真正地站起来。我期待着更富有挑战和机遇的将来。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4

许德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研究生。1990年11月6出生于苏皖交界的一个偏僻乡村,3岁时,他的父亲被卷进搅拌机齿轮,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的肩上,16岁时,他的母亲罹患胃癌晚期,最终不治而亡。母亲临终前,对他说“帮我把眼角膜捐了”。面对这样的家庭变故,他奋发自强,顽强拼搏刻苦学习,最终考入东南大学。

或许是深受母亲这种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对志愿服务有了一份特殊的情结。在东南大学,许德旺是最有名的“志愿服务者”。在校期间他倡导设立“东大土木筑梦奖学金”,开展助学活动;到准格尔旗世纪中学支教一年。

在多舛的人生里,他积极向上,成为大学里最闪耀的志愿明星。他多次谢绝社会捐赠,坚信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让父亲过得更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的含义,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榜样。他说,爱心可以弥补遗憾,自强可以创造美好。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5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校许多同学躺在屋子里睡大觉,也有的同学苦于经济困难,不愿四处奔走,只是放任自流地听天由命。

刘忠学,湖北人,我校机械学院毕业生。他是当时的机械学院记者站站长,经常请我去给小记者们传授新闻写作知识。这个学生脑瓜灵活,我平日里闲聊中的许多话他都一一牢记在心。毕业的时候,他借了不少钱用于跑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后来听他说,他去过重庆、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深入到用人单位求职。因为他口才好,具有相当的文字水平,重庆的一家部队科研单位和北京清华大学一家企业都看好他。后来,他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离他老家较近的湖北省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那里做报纸编辑工作。当他的工作定下来之后,很感慨地对我说:“都说工作不好找,你不去找当然不好找了。我光火车票就花了2000多远,其实很多用人单位还愁找不到合适的人呢。”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6

周佳俊,1992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丹棱。他说丹棱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城,文化风俗源远流长,美食让人垂涎三尺,最出名的小吃是丹棱冻粑。

2010年,他来到遂宁就读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他发现遂宁人有一大特点就是爱吃,于是他决心将自己家乡的特产引进遂宁,跟大家一同分享。

工作对口却“不合口”,小伙萌生辞职创业打算

2010年,周佳俊刚入大学,选择了金融保险专业。他当时的想法就是:金融专业对自己以后创业有帮助。周佳俊的家庭不算富裕,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在乡下种果树,因此大学期间周佳俊拼命赚钱,做过各种兼职。

大学毕业后,周佳俊在遂宁一家金融公司当现货投资咨询员。“现货全称电子现货,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

在这家公司上班,的确算是专业对口。每天为客户做咨询服务,工资2500元左右。”周佳俊说,虽然这还算是一份较稳定的工作,但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因为周佳俊一直想自己创业,“与其这样上班,不如趁年轻去闯一闯,大干一场。”周佳俊说,这份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却不合口,于是2014年初便果断辞职。

周佳俊的父亲透露:“看到儿子在公司上班期间每天精神紧绷,感觉他的情绪也不好。当他提出辞职创业的想法时,我们是双手赞成的。”

替美食“牵红线”,引进家乡特产冻粑

在这个城市里穿梭,匆忙也好,悠闲也罢,周佳俊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尤其是这里的小火锅,香辣入口。他发现家乡丹棱还没有这样的地道小火锅,于是他便有了把遂宁火锅带回丹棱的想法。大二暑假期间,他回到丹棱时却发现小火锅市场已被人抢先引进。

虽然遂宁的火锅引进了家乡,那能不能把丹棱特产引进遂宁呢?周佳俊茅塞顿开,一提到丹棱特产他首先想到的是唢呐,然后便是冻粑。于是他便开始规划起了新的创业蓝图,当遂宁和丹棱美食的“红娘”√★√。

2014年2月,周佳俊带着“丹棱冻粑梦”分别在眉山、成都和遂宁3个地方一边进行详细考察,一边跟随着冻粑师傅学习。在遂宁开店为什么在成都考察呢?

周佳俊说:“我发现丹棱冻粑在成都已经发展得很好,几乎普遍到了区县。而遂宁离成都这么近却还没引进冻粑,这更加坚定了我的创业决心。”通过对遂宁大街小巷的“踩点”,寻找店铺,2014年9月,周佳俊的“丹棱冻粑”店在遂宁老二中附近正式挂牌营业。

在创业中积累经验,“丹棱冻粑”终获认可

“丹棱冻粑”店开业后,周佳俊的父母也前来帮助他,一起打理生意。“其实开店并不容易,前期找店铺的那段时间更是困难,我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最终才确定了下来。”周佳俊说,店虽然开起来了,但事事总不如人意,开业前几天还行,后来生意就相当清淡。面对持续萧条的经营状况,周佳俊感受到了压力。

“经营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那个位置其实是个‘假口岸’,人流量多但有需求的顾客却很少。”10月中旬,考虑到老城区人流量密集以及租金便宜,2015年1月14日,周佳俊将“丹棱冻粑”搬到了南小区菜市场附近。

“说实话,生意冷淡的那段时间,总在怀疑自己的这次创业是否正确。后来幸好转移门店,不然肯定会陷在里面。”

冻耙店搬迁后,每天门庭若市,冻粑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么好的生意周佳俊自己也没想不到。周佳俊透露,现在每天能售出冻粑600个左右,节假日会售出700多个,营业额达1200元左右。

大学生励志小故事 篇7

李五一,化工学院85级学生。这个女孩子在校时就很有闯劲,发表演说竞争上校学生会副主席。遗憾的是她毕业时正赶上动乱,学校一个学生也没留,她只好到我帮助联系的广州一家食品企业工作了。后来因为户口不好解决,她不情愿地回到了新疆老家,干的是造纸专业。一连几年我没有听到她的消息。直到后来,她终于按耐不住躁动的心,只身一人跑到北京中关村发展。开始,她在一家电子公司打工,当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黄了的时候,她在客户的支持下,勇敢地创办自己的公司。我知道她不是学电子的,但是她善于用人,就像我当初对学生讲的:“我可以不懂专业知识,但只要我具备了人格魅力,我就可以雇高级专业人才为我服务。”五一正是如此,她雇来了清华大学少年班毕业的高材生,一直在帮助她发展公司,现在,五一已经做得很好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