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生成创意的重要元素,如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5篇设计灵感来源_如何捕捉灵感,仅供借鉴。
怎样恰当的在界面设计中运用比例,达成一种平衡感?怎样选择色彩,是经典色还是趋势色?什么图案比较流行,是编制,是波点,还是条纹?
不过不要盲目跟从流行,要有自己的设计观念,以防过时。
尽管美食的图片越来越多,但是似乎人们越来越爱看。
作为设计师,在观看美食图片时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让这些简简单单的美食图片大受欢迎,让人食欲大增,让人垂涎三尺?我的设计该如何达到这种效果?
色彩、形状、质感、生活氛围,美食吸引人的地方值得设计师思考。
我在广告圈工作的时候,有一句话基本上所有广告人都知道的(不是那句”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创意就是旧元素的重新组合”其实套用在设计上也一样适合,一个好设计可以套用、借鉴和置换后成为一个新的设计(乔布斯也说过,伟大的艺术家靠偷!),以前听一个广告圈大佬级跟我们说,他走到哪,身上都有几个移动硬盘,几百个G的广告收藏,TVC,平面,互动媒体,户外等等的做了详尽的区分,甚至分类细分到,车类广告分为汽车,摩托,电动车等等这种程度,像我上一点说的那样,遇到同类别的广告创意需求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创意元素的置换。
把表现厨卫刀具的”薄”运用到”超薄手机”上,把表现汽车速度快的方式运用到快递”速递”上等等,运用好的话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意,如果拿捏不好尺度就容易让人觉得有抄袭的嫌疑。我也经常把这个叫做”乾坤大挪移”,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可以关于创意思维的转换单独做一个经验分享。
人都是视觉动物,在光影效果中产生复杂的情绪变化。
好的图像,不光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还可以应用到设计中(记得解决版权问题)。
强烈推荐National Geographic、Jill Greenberg以及 Levon Biss 这三个摄影站点,图像专业、动人,能带来很多设计感触。(而且这些网站本身设计的也不错)
另辟蹊径,在上下班的路上换走另一条没走过的路,也许会发现另一处风景。周而复始的重复某一件事的确会让你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但是,你也会因此把自己禁锢在固定的模式中,得不到半点改进,万物总是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事物。
约上朋友去KTV唱歌,即使你不会唱歌,那你可以跳舞,和大师挑战象棋技术,去公园喂鸽子,打电玩。。。
这些都是一种休闲,更是寻找设计灵感来源的方式,或许设计感就在你举手投足的瞬间。
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想法。”
你可以合并两个相关的思想,形成一个新的更好的想法,时常和你的朋友或同事沟通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并学会倾听,这些都比你一个人冥思苦想好得多。
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简而言之,灵感就是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new idea)。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 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艺术就是模拟自然的美丽,我们只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决不可能完美。因此,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这种真实的美。山峦是如何的壮丽,河边的百年老树还是那么充满诗意,还有有那条生命不息的长河……大自然中就是有一种神奇的东西难以界定,不是吗?
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你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随身携带的纸和笔,这样你才能随时记下你的心中所想,不让灵感悄悄溜走。
试着让你的思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样驰骋在你的脑海里。回忆你小时候做的愚蠢的事情、在本子上涂鸦、唱抒情的歌、相信自己有超能力……所有想的东西都藏在脑子里,只有你自己看得到。然后刷新下记忆,通过你现在的文字、技能、思维,重新思考从前那些愚蠢的想法,或许你能得到些什么。
这两年”匠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多了起来,尤其是设计领域,有的设计师把自己比做匠人,追求对作品的极致打磨,设计匠人的说法也不是不可以,我记得前一段时间”Helvetica”字体之父Mike Parker去世了,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为世界设计了这套最经典的字体,这就是我理解的匠人思维,做好匠人不易,在细分领域里做到熟练至极,熟练到别人模仿不来,记得刚接触设计软件的时候总会好奇和喜欢各种效果的表现(什么投影,浮雕,渐变等等你懂的),总缺乏在恰当的时候选用合适的效果形式。
当做到各个功能和效果熟练在心的时候很容易出来好的设计,这就是我理解的匠人思维,做好匠人不易,在细分领域里做到熟练至极,熟练到别人模仿不来,记得刚接触设计软件的时候总会好奇和喜欢各种效果的表现(什么投影,浮雕,渐变等等你懂的),总缺乏在恰当的时候选用合适的效果形式。当做到各个功能和效果熟练在心的时候很容易出来好的设计,这就是熟练的艺术,思维模式需要更新,但是表现手法需要熟练,熟练在熟练,这就像学外语语感一样重要。
找个地方单独待会,什么都不要想,让身心彻底放松。把寻找灵感的事放一边,安静的休息,哪怕是坐坐或者散步,让大脑放空,完全放松。
设计灵感无处不在,但是绝不在你眼皮子底下。每一次外出、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新面孔、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商场购物,甚至只是走过一条宁静的小路……都有可能邂逅灵感。当然,坐在你那小板凳上冥思苦想是没希望的。
灵感具有非常短暂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把握住好的灵感,它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出现。有时我们的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多数人会忽略它并让他一闪而过,这就使的灵感无用武之地。
出去走走,
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色彩与形状,看看花丛的色彩搭配,体会一下树木与岩石的材质感。
长期探索,积极思考
它是激发和捕捉灵感的最基本条件。“得之于顷刻,积之于平日”,灵感是在长期艰苦劳动后出现的。俄国画家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并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灵感是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柴可夫斯基),只有当自己完全被沉思占有时,才可能有灵感。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在长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丢开一切情绪,漫步于林荫道上或登高远望;荷锄于小园香径或卧床休息,都有助于产生灵感。例如,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的;爱因斯坦是在病床上想到相对论的;华莱士是在疟疾发作时想出进化论中自然选择观点的;凯库勒是在半眠半梦状态中想出苯环的结构的……
调节活动,展开讨论
善于调节自己的活动,往往能把自己从思维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助于激发和捕捉灵感。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他常把某个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而不去理它,当他捡起重新考虑时,往往发现它变得极为容易。此外,当你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如果能邀请不同专业的人员一起叙谈,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往往能使自己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启发自己思考,使头脑一新,从而捕捉到灵感。
随时想到,随手记下
灵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因此,必须随身携带纸和笔,一但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勃朗特年轻时,除了写作,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她在厨房煮饭时,总是带着笔和纸,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的思想写下来。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画家达·芬奇等也都是这样,他们经常随手记下自己在睡前、梦中、散步休息时闪过头脑的每个细微意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