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我们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要大力加以完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下面我谈谈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坚持把基层基础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所在。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安则全局稳,必须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强化基层组织创新,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其次,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取向。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改善和服务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自觉地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在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突出服务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多 做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服务性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另外,坚持把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社会管理要素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单靠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运用和优化管理,必须坚持体制立基、依法管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机制创 新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 力、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制度设计,从制度层面解决事关公共安全、社会公平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力构建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最后,坚持把社会参与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必须坚持多方参与、社会协同,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两新组织等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扩大参与度,提高协同化水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多元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提升社会管理的效能与品质。第五,坚持把责任落实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效好坏,制度执行到位与 否,关键在于推动落实的力度和决心是否够大、够强,必须坚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单项问责、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等责任措施,完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积极发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导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应公务局的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共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新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培训,这为我们学习创新和社会管理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次培训的学习交流、对社会管理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将集体经济建成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带动农牧民增收的辐射源。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增收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延长产业链条,做到以工促农;才能切实服务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二、以理念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实践的创新。 “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经济发展越快、越要重视社会管理”等新理念,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轮并驱、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两手并重成为新导向。
三、以方式方法创新提升社会管理的实效。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群众利益上,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柔性化的社会管理,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注重运用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使之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翅膀,对面广量大、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实现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四、以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管理的活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社会管理就犹如有源之水,畅流不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社会管理对姚庄村而言,集中反映在化解社会维稳问题上,必须破除过去僵硬的、静态的思维,结合课程的理论方法,实践中可从四方面对我村社会管理进行优化。
(一)调整利益分配。加关注农村和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利益。开展新一轮农村改革,制定市场化的征地补偿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开发利益分配新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包括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
(二)更新治理理念。把社会矛盾处理的观念从统治转变为治理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共赢互利的理念,树立共同治理的理念
(三)拓宽表达渠道。为每一种利益群体、每一个公民的自由表达和政治参与创造足够的空间,让村民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组成决策咨询和村情民意征集的智囊团,拓宽聆听社会各界声音的渠道
(四)健全调解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调解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发展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人民调解的质量和公信力。不断加强各类调解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相互抵触和消减现象。
通过学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 122 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
三、加强领导,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一是健全组织。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委负责人要成为第一责任人,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抓落实。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路子,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从方式上不断创新,动员公众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转变作风。干部风清气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决定因素。密切干群关系,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三是加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综合体系,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以基层工作为落脚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夯实基层基础,为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当中,把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化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要求是依托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和城乡文明社区建设,以区域化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党委领导、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协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基层综治区域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系统化、管理方式精细化。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随着南昌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基层的社会团体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必须整合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资源,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综治部门牵头、群众组织参与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内设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提升待遇保障,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2.加大基层社会管理投入。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置少,基层问题的核心地位被忽视。要改善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现状,就要不断加大资源配置。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加大相关制度和经费保障,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高基层生活待遇。另一方面,加大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建设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不断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和专职巡防队伍建设,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等。此外,还应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不断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形成一个人防、物防、技防三合为一的治安防控体系。
3.要创新基层管理方式方法。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加强虚拟网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提高涉稳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水平,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群体性的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在具体工作方法上,社会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深入基层调研,以“预防为主、服务为先、基层为本”为指导思想,在基层一线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以法制建设为着力点
构建以法治理念为导向,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涵盖政府调控、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利保障以及应急机制等内容的社会管理新体系,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1.完善相关立法规范。地方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规范,为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及时性与可控性提供法律制度依据和保障,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规范化的先决条件。
2.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整合调解组织和调解机制资源,是健全调解机制的关键。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和延伸地方和谐平安多级联创功能平台,构建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多方协作机制;完善专业调解组织功能,成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物业管理、残疾人维权、劳动保障以及安全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调解委员会,实现和谐平安联创和矛盾纠纷调解组织机构的全覆盖。
3.加强规范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深化和完善岗位练兵、轮岗交流、队伍督察、内部制约四大机制建设,加强政法领导班子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政法队伍公正廉洁执法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处理群众上访事件,防止“闹事解决问题”等歪风邪气的蔓延;强化残疾人利益和责任意识,防止特殊人群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
4.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完善执法监管体系,建立起由党政部门领导、行政执法部门自查、监督管理部门督察、广大人民群众监察的执法监管构架,敦促执法部门依法办事,树立法律公信力和法律执行权威,从而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法制意识。
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当中,关注民意、回应民生、集中民智、维护民利,注重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凝聚社会组织力量,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到服务为先、创新为民,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模式向服务性管理模式转变。
1.加强社区服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政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要不断加大政府社区事业投入,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步伐。社会管理创新要以基层社区为单位,着力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把人、地、物、事、组织全面纳入区域化网格管理当中,做到情况清楚、服务到位、管理规范。
2.建立健全第三方参与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仅依赖于政府,而且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管理规范、资金到位、网络健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面广,功能效益好的社会救助体系。
3.创新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市外来人员管理平台、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外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合理规划,统筹新建外来人员公寓等基础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外来人员的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三集中”模式。同时,依据南昌的成功经验,加大外来人员管理模式创新,大胆探索“老乡管老乡”、“农民工公寓楼”等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模式,切实解决好外人员的就业居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
4.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特色人群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综治、司法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面构建融教育、管控、救助、矫治、就业于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把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作为重点,按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区社工专业运作”的模式,全面深化城镇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配备专业社工,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涉邪涉毒人员等特殊群体进行集中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助和管理改造,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这次专题培训活动的学习,特别是听了培训老师的精彩授课,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下面谈谈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治国理政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发展
社会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创新并自觉践行社会管理理论是各级党和政府必备的基本功。社会管理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掌握其目标体系、方针原则、方法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丰富社会管理内涵,改善社会管理环境,改进管理模式方法,是检验领导干部统筹兼顾、把控大局、协调发展、狠抓落实的能力与作风的重要标准。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积极创建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显得尤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适时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问题关键,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创新社会管理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我认为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贵在重民生,就是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上,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坎中,反映在为民谋利的行动上。就是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生发展大计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民生大计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原着力点,要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谋在顺民意,就是我们在谋划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等“高层设计”中,要时刻以民声、民意为基础和方向标,着眼人民群众现实和长远需求,顺应时代发展、人民群众愿意需要,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智慧。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正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顺民意,就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决策部署考虑更周全些,把困难问题想得更严重些;就要统筹兼顾,照顾各方,协调一致;就要现实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公平管理,科学决策,切实把群众想办、愿办的事情办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难事办成。成在解民忧,就是要在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忧愁中使实劲、见实效,把主要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为民办实事上,用在主动联系、沟通群众感情上,下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敏感、解决难度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诚挚之心、真诚之举赢得百姓实心实意的满意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障部门应高举民生大旗在为民解忧、创新社会管理上尽心尽责
作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肩负着社会保障和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管理的繁重民生任务,是社会矛盾、社会焦点、社会敏感问题相对聚集的部门,既要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社会的公平正义,又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既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价值需求和现实物质追求。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我们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扶持创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提携等重点难点问题列入社会管理创新范畴,在不断发展中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形势任务需要;要下移工作重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工作视野、触角延伸至村屯社所,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政策信息公布到社区村所;要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上做文章,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要坚持把就业放在民生之本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市场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上求突破,以低登记失业率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要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实现社会保障范围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保障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上有作为,提高各项待遇发放水平,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惠及的成果,使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点一滴增加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明确责任分工。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责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事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落实到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是否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审批,未经批准或虽经批准但涉稳重大隐患尚未消除的不实施。各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和下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并把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考评体系。
充分把握参考依据。
一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法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所涉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 序。二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合理性。主要看重大事项的制定实施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按照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有无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三是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科学性。主要看在重大事项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出台政策或进行决策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遵循科学方法,是否违背科学规律等。
认真遵守工作程序。
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相关程序。
一般说来,大体可分为六个程序:
一是责任部门先期自行评估。决策作出部门、政策提出部门、项目报审部门(单位)、改革牵头部门、工作实施部门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直接责任部门,应在提出决策和开展工作之前对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适时性等先期自行组织评估。
二是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责任部门自行评估后形成《自评报告》,送主管部门审定。主管部门可邀请维稳、法制等有关部门以及重大事项直接责任部门参与评估。
三是主管部门确定实施意见。主管部门根据评估情况,将重大事项涉及的相关情况形成《综合评估报告》。该报告应对评估事项提出实施、部分实施、调整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等意见。
四是维稳部门进行备案。主管部门综合评估完成后,在将评估意见反馈责任部门之前应把评估报告送同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五是责任部门落实措施。在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责任主体根据分析评估情况,严格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稳定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
六是维稳部门和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督导。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指定监管部门全程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动态信息,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鼓楼区水部街道组织全体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管理创新”培训,先后邀请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书记林丹、南街街道杨桥河南社区书记崔蕊芬、温泉街道河东社区书记黄永凡、鼓西街道后县社区书记章欢芳、鼓东街道庆城社区书记何窦灵前来授课。通过本次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林丹书记讲述了“深化‘135’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创建宜居宜业社区”的先进经验。在坚持结合实际,创新载体,科学发展,全面落实“三有一化四服务”,着力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和加强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据,求突破,探索出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乐天泉社区党委于11年7月1日被水部街道党工委命名为“红旗社区党委”,说明我社区在党建工作方面的成绩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然而我社区并未能做出类似“135”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说明在理论综合归纳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2012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一方面我社区应当继续深化“135党建工作模式”,着力强化党委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作用,以“五在”活动为载体,夯实社区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综合归纳,创出有我社区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
崔蕊芬书记以“拓展社区文化内涵,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主题,讲述了杨桥河南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2012年是中国文化建设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昂扬进军号。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兴旺发达。乐天泉社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发展,先后建有社区文明图书室、数字电影广场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并于日前同福州市图书馆结成共建单位,成立福州市图书馆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图书流通点,让文化惠民,让广大居民享受文化书籍大餐。我社区还要借鉴学习杨桥河南社区先进工作经验,多开展带有我社区特色的文化工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黄永凡书记以“发展社区服务,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谈了河东社区在加强社区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传统的社区服务只局限于“互助、自助”,而现代社区服务是在社区内,由于居民生活需要,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由政府提供,社区组织或承办、配合的一项公共服务。乐天泉社区全面施行“一站式综合服务”,上月初搬迁新会址后,社区综合服务站场所有了明显的改善,立足服务于民的宗旨,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如今,水部街道在全力推进“网格化社区管理”建设,我社区在施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着力实现让社区成员分工不分家,以便在为“网格”配备“一格三员”时,让管理员、综合协管员都能做到对所管辖“网格”内的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做到迅速反应并加以解决。
章欢芳书记向我们传授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到香港学习“社会管理创新”的心得体会。香港的社区主要是为促进居民交流而成立,并不承担政府职能,这和我们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我社区在吸取香港社区管理的先进经验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加以转化。其中,香港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让我感受良多。我国的慈善机构还是以政府成立为主的,我社区曾发起为辖区一位困难党员的精神病患女儿募捐,数次送她前往医院治疗,关心她的病情,在人、事、物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健康。
何窦灵书记围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书记,用行动服务辖区居民群众”的主题,讲述了她从事社区工作数十年来一些工作经验。何窦灵书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区干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要求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加敏锐的政治敏感度,更加迅速的掌握近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心任务。虽然我不是一名社区书记,但我会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努力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
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