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读课题。介绍这篇文章选自梁晓声的《母亲》片段。
2、结合题目分别给“慈”、“深”组词。
3、把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再读课题。
4、练习,凭借着预习印象来填写练习纸。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测试题: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躁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5、幻灯片出示这段文字,学生对照着订正。
6、指名学生来读。相机正音“龟裂”( 评价:不怪你,怪习惯,你被习惯撞了一下腰)和“攥”。
7、看见到“龟裂的手”吗?给大家描述下你看到的龟裂的手。(学生:奶奶的手,外公的手…师鼓励孩子“大声地读”、“自信地读”、“肯定地读”)
8、写“攥”,这“攥”字写全,不多不少23笔,来,伸出你右手食指,张开你左手,用食指在左手上清清楚楚得写一遍。好的,确信你已经写完23笔,而且牢记在心的,请把你的左手攥紧。好的,这个“攥” 字不但攥在你手上,而且还攥在你心里。
9、学生齐读这段文字。
10、“鼻子一酸”,读一读这个词,再读,“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呢?(难过、伤感、委屈)这些感觉搅和在一起就是——生读“鼻子一酸”
11、母亲给钱了吗?(一元五角,一分也不少,可以买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了。)心情本应该怎样?(高兴、激动、兴奋)但是“他”所有的反应只有一个就是,读——鼻子一酸
孩子们,坐好,看大屏幕,为文中的母亲,为你的母亲,为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献上“懂你的心”。
伴乐《懂你》,欣赏一组“母亲”图片,浓浓的亲情洋溢其中。
幻灯片结尾“献给全天下平凡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著名作家梁晓声写母亲的一段文字。
生:齐读课题。
师:当“慈母”两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闪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衣服。
生:一早起床为我烧早饭。
……
师:把自己的想象、感受放进去读。
生:再读课题。
师:为什么老师在“深”字下加着重号?
生:因为梁晓声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
生第三次齐读课题
师:梁晓声为什么用“深”形容母亲的情?深在哪里?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三读课题,体会一次比一次深,朗读一次比一次深情。
师:凭你的预习,不看课文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学生各自填好后校对、修改。
指名读这段话。
师指出“龟”“攥”的正确读音。
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你见过“龟裂”的手吗?说说你见过的龟裂的手。“攥”是什么意思?一起做动作。
师:齐读这段话,你脑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这道填空题的设计非常巧妙,既帮助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大意,又学习了生字词,还引出了中心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师:你问母亲要过钱吗?要钱有过鼻子一酸的感觉吗?
生:(略)
师: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划出你有感触的地方。
NO.1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书价一元多钱,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那个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挣钱,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师: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群):心情很烦,难受!想远远地躲开!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
生:根本没有停过!
师:证据?
生: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生:母亲“大声”问我来干什么。
生:“妈——”“妈——”,在这个标点里面可以看出来,我叫了妈两声,一声比一声响!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就在身边的人,还需要喊。
师:是的!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群):母亲太不容易了!心里难受极了!
引导学生抓住“震耳欲聋”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特别是老师一连串的设问强化了学生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的感受,体会了母亲的不易。
NO.2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生:一连写到三次“我的母亲”。
生:是排比句。
师:这都不特别。
生:每次都把“我的母亲”放在了句子的后面。
师:把它改成平常的说法,读一读,你觉得那句话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生:(略)
师:既然是慢镜头,让我们慢慢地看,细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背?
生:僵硬的!瘦弱的!弯曲的背!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背?
生:挺直的,坚实的背!
学生带着感受读这段话。
师:母亲转过身,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
生:布满皱纹!蜡黄的脸!疲惫的,眼睛深凹的脸!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白净!有光泽!溢满青春的脸!
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融进去读一读。
师: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疲惫不堪!
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眼睛?
生:炯炯有神!清澈的,会说话的眼睛!
师生轮读这段话。
师:如今,我的母亲坚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群):消失在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里了!
师:如今,我的母亲光洁的脸哪里去了?
生: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了!
师:如今,我的母亲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
生:消失在为我们日夜操劳中!
师:假如你就在现场,看到母亲这样的面容有什么感觉?
生:难过,想哭。
师:看到这样的母亲,我的鼻子怎能不一酸呢?
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老师用看“慢镜头”的方式,带着学生细细地、慢慢地品读这段话,让学生把记忆中的母亲与现实中看到的母亲相比较,母亲憔悴的容颜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都产生了“想哭”的感受。
NO.3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这是“快镜头”?
生:“立刻”。
师:四个“立刻”,谁来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生一口气读完,读得受不了了。
师:你们读得都受不了了,但我的母亲却是这样工作的!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找找近义词。
生:马上、立即、赶紧……
师:梁晓声是作家,为什么用词这么贫乏?你们认为要不要换词?
(学生换词比较读后)
生:换词后读得不通顺。
生:四个“立刻”说明这四个动作是一起完成的。
学生再读这段话。
师:从用词的角度,你认为哪句话给你的感觉更单调、更枯燥、更乏味?作者难道感觉不到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母亲的工作本身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
学生再读这段话。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口气而立刻坐了下去?
生:因为我要多挣些钱养家糊口。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伸个懒腰而立刻把背弯了下去?
生:因为我要抚养我的儿女。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而立刻把头俯了下去?
生略。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好好将息一下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生略。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我的鼻子怎能不酸呢?
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四个“立刻”,体会了母亲工作繁重、辛劳,同时体会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唤起了学生语文意识。另外,读的层次性非常鲜明,每一次读,学生的理解都更多更深一层,在反复读中,学生深刻领悟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NO.4
师:当我要钱买书时,我的母亲怎么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内容。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钱可以“递”给我,可以“交”给我,为什么会是“塞”?
师:你对哪个细节特别有感触?
生:母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
师: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
生:迅速地塞。
师:把这个词放进去读一读。
生:充满期待地塞。
师:把这个词放进去读一读。
……
师:是啊,这是慷慨地塞,充满期待地塞,毫不犹豫地塞,把这种感受放进去读。
生齐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
生(群):是爱!是温暖!是希望!是汗水!是无私的情感!
师:请你回忆母亲工作的情景和塞钱给我的细节,从中你感受到了
生(群):慈母情深!
再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抓住一个“塞”字,体会慈母情深。
NO.5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
我的成长,和慈母的深情有什么关系吗?
师: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学生想象写。
交流。(每个学生交流完,老师都以母亲的身份呼应)
师:文章写的是“慈母情深”,为什么写“我长大了”?
生:因为作者体会到慈母情深才感到长大了。
师:让我们为所有母亲献上一曲《懂你》,录象同时放母亲爱子女的一个个镜头,配上一首首小诗。
一首《懂你》把全场师生引入慈母情深之中。
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课堂,让所有人的心灵都沐浴在诗意中。王老师每引领学生品悟一词一句时都紧扣主题,反复回环,一唱三叹,深入浅出地让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的真谛。听完课,每个人都由梁晓声的母亲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全天下的母亲,感受到“慈母情深”,鼻子都酸酸的,眼角都湿湿的,这就是王崧舟老师的魅力,这就是诗意课堂的魅力!
师:一起恭恭敬敬的读课题
读好“深”字,在深字上加上着重号,为什么?
生:母亲对我的深爱
师:再读课题,对这个深字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爱有多深?
师:我们大声的来问下(再读课题)
师:打开练习纸,在括号中填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之后出示答案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 攥 )着钱跑了出去。”
生自己校对。指名读
有个词的读音很怪——龟
谁见过龟裂的手
生:妈妈冬天洗衣服,手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师:读龟裂一词
有个字形特别烦——攥,自己伸出手用食指写写
再读这个字,齐读整段文字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
师:震耳欲聋什么意思?声音大到什么程度?欲是什么意思?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呆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地问。师:为什么?生读,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的女的大声喊道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师:为了表达母亲的情,这句话能少吗?这一次次的大声说能少吗?这就叫做语文意识(板书)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鼻子一酸”的原因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齐读语段
师:这段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
生:我的母亲几个字出现多次。
师:再读体会这个词语
谁的背直起来了——
谁的身体转过来了——
谁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为什么“我的母亲”放在最后而不是最前面呢? 再读
出示句子比较: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看过电影吗?记得慢镜头吗?哪一句话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生:第一句
师:那就让我们慢慢地看,仔细地看。生读第一句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生:弯曲的背,
生:瘦弱的背
生:脊椎骨突出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生读第一句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的`?
生:结实
生:高大
师:闭上眼睛,师范读第二句
你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怎样的脸?
生:憔悴
生:布满皱纹的脸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光洁
生:红润
师读一二三句,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眼睛?
生:疲惫
生:布满血丝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
生:炯炯有神
师:这一双清澈、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工作淹没了
生:岁月消磨了
师:我的母亲怎样挣钱,就是这样挣钱的?
再读——
看到母亲累成这样,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酸吗?这句话能少吗?这几处“我的母亲能少吗?”这就叫做语文意识。
师:继续交流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出示句子
生齐读
师:刚才看到的是慢镜头,现在你看到的是——快镜头。哪儿看出是快镜头?立刻。一共用了几个?四个
指名读,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
生:迅速
生:立即
生:马上
师:这文章谁写的?他是谁?词汇那么丰富,为什么非得用立刻?
出示句子比较
“马上……赶紧……迅速……立刻……”
师:改不改?为什么?
生:一次又一次“立刻”体会到母亲的忙碌
师:齐读,能停吗?能歇吗?指名读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立刻又坐了下去。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伸一个懒腰?而立刻弯曲了背?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立刻又把头斧在缝纫机板上了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好将息一下,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四个立刻可以省吗?这就叫做——语文意识
师:我的母亲竟然赶得这样疲惫,当我伸手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是后。母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
生:母亲说……
生:母亲掏出一叠……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再哦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齐读
师:老师相信其中有一个细节会让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
师:怎样的塞?
生:使劲,生读
生:迅速,生读
生:坚定,生读
生:毫不犹豫,生读
师:这是毫不犹豫的一塞,这是迅速的一塞,一起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生:还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期待
生:包含着母亲对我的希望
生:母亲的心血
师:是爱,伟大的爱,汇成四个字——慈母情深
慈母的情深在震耳欲聋的机声里
慈母的情深在疲惫不堪的眼神里
齐读课题
师:配乐
我攥着母亲的心血
我攥着母亲的爱,跑了出去——
我心中一遍遍对母亲说,此刻有无数的话要对母亲说,拿出笔来,写下你的感受,你的幸福……
交流
师:有了这四个春风化雨的字——慈母情深
有了这平凡而伟大的字——慈母情深
有种爱总让人泪流满面——那是——
为母亲献上一曲《懂你》的心声吧!
1、为什么“我”向母亲要钱会鼻子一酸呢?打开课本,静静地读,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描写、哪些细节让“我” 鼻子一酸?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划下你有所感触的句子。(师巡视,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鼓励孩子边读边圈画。)
2、交流学生的体会。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师:抬头,看大屏幕,我想了解一下,咱们们同学们画了这句的请举手。(没有)不出我所料,这句话在你们看来
太简单,太普通,太一般了,不信,咱们一起读(生读)。不行啊,孩子们,不能这样读,什么时候你把“震耳欲聋”这个词读好了,那么,这句话你就找到感觉了。(引导孩子读句子)
好极了,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想一想,什么是“震耳欲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同学们,假如你在这震耳欲聋的环境里,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生交流:烦 捂耳朵 想离开)但是母亲可以吗?母亲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读这句话。“欲”什么意思?(快要、将要)
同学们听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烦)你愿意呆在那个地方吗?把这种感觉带进去,再读这句话。
同学们,这躁声停止过吗?消失过吗?到文中找依据。(“大声地说”“喊道”)
这躁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再找!(带着找出的感觉来一再地品读这句话)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你们刚才说,这样的环境让人烦,而母亲却一直在这样的躁声里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挣钱?凭借生活常识,同学们可以推想,昨天的母亲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读这句话)明天?(读这句话)夏日炎炎?(读这句话)寒风凛冽?(读这句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母亲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十几年。
假如当时就是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所有的感受搅和在一起,汇成一个词,就是“鼻子一酸”,把这种感觉带进去再读这句话!
传授语文功力突飞猛进的秘诀。(学语文不光要看写什么,还要问一问为什么写,怎么写)
B“背直起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为什么画这句呢?(疲惫的眼睛显出母亲及其辛苦)划下这个句子的请举手。读一读这句话。
朗读体会这段中的特别的地方?
谁发现了?(学生: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再读再体会。
孩子,平常我们说,会把“我的母亲”搁前搁后?用几个“我的母亲”?把原文换个句式,(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成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两种句式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味道不一样,不信,你自己嚼一嚼。(生放声读)谁来说说怎么个不一样?(1.改前的读要停顿一下。2. 改前的读要强调“我的母亲”。师评:语文学到你这份上,我这语文老师算没有白交)
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强调的地方。
看过电影,看过电视,我们曾经看过慢镜头,自己读这两种句式,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体会?
既然是慢镜头,就是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慢镜头,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们的母亲。背直起来了,你看到怎样的背?(弯曲的、佝偻的)
不对呀!记忆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挺拔的,笔直的……)
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枯黄、疲惫、瘦弱的脸)
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怎样的脸?(光滑的,红润的,洁白的,美丽的……)
是啊!我的母亲曾经拥有着光滑的、红润的、洁白的、美丽的脸,而现在,为什么找不到了? 慢镜头继续推移:背直起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眼?(许许多多的鱼尾纹,苍白的、布满血丝的眼……)
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的,母亲的眼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水灵灵、水灵灵的大眼睛)
这就是停顿背后想说又没说的话。现在我们说出来了,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同学们,什么滋味?(生答)什么心情?(生答)什么感受?(生答)是的,这一切搅和在一起,化作一个词,读——鼻子一酸。
母亲啊!母亲啊,你曾经挺拔的脊梁,你曾经红润的脸,你曾经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师生共读(老师读“我的母亲”,学生读其他。读完再交换着读一遍,主要是体会文字蕴涵的情感,三个“我的母亲”,读的语气不同)
现在知道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了吗?学语文不光要看描写了什么,关键你要会咀嚼品味语言带给你的芬芳!
过渡:如果说这段关于母亲外貌、神情的描写是“慢镜头”,文中还有段动作描写是“快镜头”,谁找到了?
C“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你从哪个词读出这个句子是快镜头(四个“立刻”)
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再快一点
孩子,读出母亲一点喘息机会都没有的感觉来,再读!
齐读!(快!快!快!慢!)
“立刻”是什么意思?
找近义词(马上,迅速,立即……)
梁晓声是谁?作家!语言那么贫乏?这么多词不用!他不用,我们用!(给文字换词,换成“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迅速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来读!要换不换?为什么?(四个“立刻”没有休息停顿,改后给人感觉还是有些歇脚的,师评:太有才啦!梁晓声要在,非认你为知音不可。)
刚才这位同学说时,用了很好的一个字眼,谁听出来了?咱们学语文,能滔滔不绝地说那叫水平,能专心致志地听那叫修养。你听出来了吗?那关键字眼真是一针见血,一言中的,总之,怎么夸你都不为过。(歇脚)
母亲就是这么一口气干活的。母亲就是如此劳累,如此拼命。语文就要这样嚼,再读!
母亲就是如此劳累,如此拼命,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钱?(生答:27元。师: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一天挣几毛钱?而我张口要多少钱?相当于母亲几天的工钱?(两天)是两天一家大大小小七口人的生活费。假如是你,你会好意思要吗?
然而,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时,当身边的女人大声呵斥我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母亲是怎么给钱的?读出这一句。
D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齐读
哪个细节会让你特别有感触?(“塞”)
把这个“塞”字圈出来。自由读这句话,体会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有体会吗?(学生:硬给,背后是爱)
(学生每说出一种,师作相应评价)
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爱、期待、希望……)
如果说第一句是“广角镜头”,第二句是“慢镜头”,第三句是“快镜头”,这“塞”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把四个句子放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母亲博大的胸怀。感受感受“慈母情深”在哪里?(师生分读课文)
师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音乐响起)
然而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分,我心里有许多许多话要对母亲说,孩子们,拿起练习纸,看第二题,把你的内心独白写下来!可以写忏悔,可以写决心,不管你写什么,妈妈这个高贵的字眼至少出现三次。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真情朗读自己写的文字)
教师评价:孩子,你长大了!
……(多个学生来读,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如:孩子,有你这番话,妈妈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我是——妈妈)
老师知道你们还有许多话,这一切的一切就是——鼻子一酸
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孩子们,学了课文你自然想到谁?(自己妈妈)师读作家梁晓声原文还写了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