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汇编十篇)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精选10篇)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1

根据XX区农牧业厅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修编资料编报的通知要求,XX县农技推广中心对XX县特色农产品实际情况作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XX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XX县总土地面积5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常年维持在100万亩左右,其中杂粮杂豆30万亩左右,最高年份可达 4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甜菜种植面积7万亩,平均单产3吨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20xx公斤左右;向日葵种植面积 8.5万亩,平均亩产165公斤左右。

农业是XX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指导XX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XX县实际情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的步伐,选择马铃薯、向日葵、杂豆和甜菜产业作为全县突出发展的优势产业,不失时机地推动这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引导和扶持林西冷山制糖公司、马铃薯深加工产业、设施马铃薯、XX县老三区牌杂粮豆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扩大了生产规模,加强了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整体和集约化生产水平,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优势日益凸现。总的来看,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XX县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思路明确,布局科学,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根据农业发展定位和期限发展目标,我县农业发展的功能区块可划分为以下四块:一是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区;二是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三是杂豆生产示范区;四是向日葵高产高效示范区。

2、产业布局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一是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示范区3片,分别落实在统部镇水泉村、碧流汰村和统布村,重点推广脱毒优质种薯、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配套技术,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辛勤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马铃薯的品种专用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经营产业化,提升马铃薯的品牌,实现增产增收;二是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以粮油糖高产创建项目为支柱,以冷山糖业为市场依托,全面带动甜菜高产高糖示范生产,大力发展甜菜生产特色产业。三是杂豆生产示范区,XX县老三区牌杂粮响誉区内外,并直接供给,而且于 20xx年通过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在新城子镇和十二吐乡建立杂豆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杂粮豆产业,使杂粮豆产业成为XX县品牌的优势产业之一。四是向日葵高产高效示范区,在向日葵全膜双垄沟播及膜下滴灌项目的带动辐射下,向日葵种植辐射到统部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和官地镇4个乡镇,带动周边6.5 万亩向日葵生产。推广各类适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3.6万亩,包括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万亩,膜下滴灌技术1000亩,全膜覆盖面积860亩,目标产量150 公斤/亩,平均亩产204.5公斤,发展前景可观。

3、优势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马铃薯主产区平均亩产2720.6公斤,1.2元/公斤,亩产值3264.72元,成本 730元/亩,亩纯收入2534.72元,收益很高;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平均亩产3.1吨,520元/吨,亩产值1612元,成本530元/亩,亩纯收入 1082元;向日葵及杂豆实用新技术在高产高效示范区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示范区农业科技含量,促使示范区形成鲜明的主导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优势特色农业普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的样板基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在稳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发展特色型和经济型农业,进一步调大规模,调高档次,调大市场,调活机制,推动全县农业向优质特色、高效、发展,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重质量、讲效益的原则,坚持以科技为动力的原则,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原则。

3、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以优质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种植和特色杂豆产业为龙头,培育扶持优质马铃薯、杂粮豆、甜菜、油葵等主导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发市场,发展品牌农业,增强优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农业项目招商。按照工业项目的运作方式,做好农业项目的规划、可研、申批工作。

到20xx年,我县在稳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确保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力争马铃薯达到15万亩,向日葵10万亩,甜菜10万亩,杂粮豆30万亩,到20xx年全县优质专用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向日葵15万亩,县内甜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杂粮豆40万亩,年平均培训农民4.5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新品种应用率达到40%,种子精选加工率达100%。 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治、新品种引进等技术措施;积极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扶持发展规范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扩大品牌优势,农产品商品率达85%,其中无公害产品达80%以上。全县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5%。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8000元大关。种植业结构和品种进一步优化。 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0个,带动农户20000户,促进加工型、服务型、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产销衔接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到20xx年,我县将基本形成现代化农业,达到六化标准,具体指标如下。

(1)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现代化。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设施农业比重加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三灌有效控制面积达到80%。

(2)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居领先水平的种养业良种普及率达到90%;实用农业技术普及率达到85%。

(3)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4)农业管理水平现代化。农业和农村资源的生产要素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健全,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优质服务。

(5)资源环境优良化。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土地、水利、林木等农业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经济收益高效化。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特色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

我县部分特色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只有2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使一些加工企业,因缺乏原料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另外分散经营问题十分突出,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杂豆、向日葵等产业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甜菜产业由于规模小,分散种植成本高,加之加工能力过剩,致使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双向影响加工和经济效益。

2、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弱

随着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县内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由于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单一粗放、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基本没有开发,经济效益偏低。优质粮、牧草等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弱。如甜菜只有冷山糖业独领风骚,甜菜的加工转化率低,影响了甜菜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其他产业突出的龙头企业也寥寥无几,加工转化能力有限。

3、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完全稳定建立起来,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尚未形成

基地与农户、基地与公司之间缺乏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而未能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由于农企之间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利益关系,农户难以稳定地给加工企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料,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常常脱节,丰收的年份往往销不出去,歉收的年份又使得各厂家争相抢购原料。利益联结机制的缺乏,致使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标的实现。

4、产业链短,标准化生产不够,最大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

我县马铃薯、杂豆、向日葵等产业处在粗加工初级阶段,深加工还基本处于空白,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

四、对策和建议

1、树立大农业思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抓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全县优势产业的整体发展。当前首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用好、用活优势资源,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享受自治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集中土地资源,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发展贸易和外向型农业,提高产业层次。我县很多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合作联营已是大势所趋,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封闭,积极吸引外部资本与管理尽快进入,建立联合舰队,也可以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依托县外大型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壮大自己,争取能够在全国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捷足先登,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从建立和创新机制上解决问题

一是要集成政策,扶优扶良,鼓励先进。对发展突出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原料基地,给予以奖代补奖励或贴息支持,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效益 ,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二是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自治区的扶持资金要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要补贴到技术服务、良种、农机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引领效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包括防范疫病和价格风险在内的农业风险基金和产业保险体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内在稳定器和缓冲台。四是要支持和引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五是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信用评级以及担保机构等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流向农村和农业产业,解决农业产业资金不足的贫血问题。

3、做大做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

第一,重点发展、集中扶持产业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马铃薯、向日葵、甜菜和杂豆产业的经营,提高层次,使这四大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极产业。第二,积极支持和推动特色明显、有潜力的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对这些产业要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生产,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4、鼓励和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鼓励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好中介组织连接农民与市场、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好彼此关系,形成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格局,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开辟市场。促进建立机制灵活、功能齐全、层次分明、体系完整、开放有序的各类市场,开辟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各级干部要学会跑项目、跑市场,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搭建平台。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注重培育、打造和保护XX县知名品牌,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获得较大的比较效益。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2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__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__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__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__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__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__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__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__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__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__年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3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xx年“”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__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__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6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兔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xx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8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温度12.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时,无霜期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辖11个县市区、1个工业新区和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总人口442.4万,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全市耕地面积8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占耕地面积83.4%。衡水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均粮、棉占有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xx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2.5万亩,总产量378.9万吨。其中:夏粮183.3万吨、秋粮195.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96.5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11.1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26.4万亩,蔬菜产量438.1万吨。瓜果播种面积19.5万亩,产量7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38.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4万吨,牛奶产量9.6万吨。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9%。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20xx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量达到378.9万吨,实现九连增;棉、油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5万吨、29.4万吨、9.6万吨,分别增长2.0%、0.1%和13.3%;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6167元,比上年增长15.2%。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业、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共同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xx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396个,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饶阳、武强、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饶阳、景县的瘦肉型猪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二是20xx年设施蔬菜面积种植达到82.6万亩,外销占比达到72%,形成了桃城区、武邑、武强、饶阳、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98%和73%,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养元智汇、格林新大陆、顺尧、汇源、东方绿树、津龙、京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截止到20xx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46家,市级示范社100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产业及所有特色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了3家4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新增1家,省级重点企业新增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8家(20xx-20__年度),20xx至20xx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初评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初评情况看,达标企业总量已超过300家。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旱作农业、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衡水湖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内街道硬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通信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到20xx年共建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农村危房1.48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县、安平县、桃城区、武邑县实现整县推进。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因素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六、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理念,推动思路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六)开展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七)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一是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9

一、基本情况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__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__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__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

建议政府加强对投入的引导,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综合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主体作用以及种养植大户的生产主体作用,组织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与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产业基地建设新模式,让“龙头”真正能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汇编 篇10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