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个人感悟(汇编五篇)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是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12月30日,他们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一起来学习他们的事迹吧!下面小编整理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个人感悟5篇,欢迎阅读。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1

时间回溯到2013年7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提出了自己的时代之问:能否打破国外几十年的垄断,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也被称为“贵族码头”。2013年10月,青岛港经过反复遴选,任命了既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张连钢,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我23岁大学毕业就进入青岛港,37年来一直在码头上摸爬滚打。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是我多年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来了!”接到任命时,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张连钢兴奋得像个孩子。

2013年10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强、王延春等8个核心成员加上其他骨干共25人,其中党员21人,成立了攻关团队,在张连钢的带领下,开始了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不准下车,不准拍照,不提供任何数据。

“他们说凭咱们现在的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成熟技术!”随行翻译板着脸低声对张连钢说。

“仅仅一个口岸业务的小小模块,外国供应商就报了5000工时,折合人民币780万元,如果全部用国外方案总花费更是不可想象。”团队信息技术组负责人徐永宁回忆。跑了一圈,没求到“真经”,却让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得靠自己。

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是ECS系统,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唯一供货商是荷兰TBA,不仅技术不开放,还有捆绑销售等问题。掏钱买人家的东西,只能用不能动,“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张连钢决定:摆脱垄断掣肘自己干,与上海振华联合开发ECS系统。

“最艰难的时候,是我们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几十亿元的投资可能转不起来了,开工时间也得拖后好几年。”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告诉记者,那天的会议室一片死寂,最后,张连钢打破沉默:“做不好,我们就排队跳海。我第一个跳!”

从那天起,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10点前熄灭过。10个月后,当GE资深专家Simon看到项目组整体方案时大为震惊:“不可思议!我必须说,你们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建设方向的模式!”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2

太平洋的海风吹来,偌大的码头空无一人。目之所及,只有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在穿梭,机器人自动拆集装箱锁垫,把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运到堆点,整齐排好。

12月25日下午,在“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录制现场,随着大屏幕上的镜头拉近,一个现代化的自动化码头跃然屏幕。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着“中国制造”烙印,并且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码头,正是由“连钢创新团队”缔造的。

“那时,一股热血上来了,我要接这个项目。”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这样说起七年前接下任务的瞬间。此前,由于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他怕身体状态无法支撑,两次拒绝了邀请。“但我心中,还是不甘心。港口领导第三次问我时,我很痛快就答应了。”

张连钢在港口码头的业务操作、设备、技术、管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具备丰富经验,被大家寄予厚望。以他为中心,擅长软件开发的李永翠、擅长装卸业务流程设计的李波、醉心发明创造的张卫、擅长土建的周兆君等8人组成了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带领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时3年半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用了3年半,__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拼了命还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铿锵有力的话,从张连钢口中说出,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那段燃情岁月。

回忆码头建造初期,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自动化码头怎么布局、设计什么流程?脑袋是空白的。”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李波说。“去国外学习,不准我们下车细看,有时连码头现场都去不了。”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张卫说。“为了争口气,我们不采用国外方案,要设计属于中国人的全自动码头!”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

要干,就要争第一。2017年3月,自动化码头首次进行靠泊作业,1000多个箱子只用了7个小时就全部装完了。外国船长赞叹:这就是中国速度!每每回忆起这个瞬间,李波都满满自豪。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镜头里,“连钢创新团队”家人们的面孔一一闪现。殷健的老母亲,怕耽误儿子工作,偷偷卖了房子,没打招呼就搬到了养老院。回忆往事,殷健的眼泪没能忍住。“在女儿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却缺席了。这是我永远的遗憾。”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哽咽着说。

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修方强说,张连钢的妻子曾讲过一次特别的约会。“周末逛街,连钢总带着她坐公交车一直坐到了终点站。有什么好逛的?原来,他是要看人家怎么换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同事的“调侃”,让张连钢忍不住红了脸。

“过去,桥吊工人苦练技术;现在,智慧港口不见人踪影。时代在变,码头的作业方式在变,但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不变。”在视频连线中,改革先锋许振超以这句话与“连钢创新团队”共勉,鼓励他们永不言败,始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更多世界纪录。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3

建设海洋强省,山东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2018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二期建设的号角。这一次,“连钢创新团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

如何抢占?从省情出发。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缺乏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白白浪费;5G技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新蓝海。跳出传统路子,“连钢创新团队”作出大胆尝试:“氢+5G”,成为二期项目主攻方向。

“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新朋友’陆续加入,团结一心,誓将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他们底气十足。

“工业互联网协议总是间断失效,视频信号时断时续,16毫秒延时的确会对生产造成作业隐患。”徐永宁回忆。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2018年11月,“连钢创新团队”再攀高峰,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

“这不再是传统的‘大块头’。”张连钢指向码头上的自动化轨道吊,“我们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为设备‘瘦身’,降低了设备结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而且发电效率高。”

短短18个月,2019年11月28日,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诞生了。“这次,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张连钢脸上洋溢着自豪。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连钢创新团队”赢得了这样的评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站在码头,安静如常。桥吊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远方,“中国智造”旗帜高高飘扬。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4

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矗立在茫茫雾海中,娴熟地伸开臂膀,抓起自动化导引车上的集装箱。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创造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青岛港奇迹的,正是“连钢创新团队”。

拉开国内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序幕

“25.9”“26.0”“26.1”……

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20时20分,数字定格在“26.1”!

有人欢呼雀跃,有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

桥吊单机效率达到每小时26.1自然箱,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开局很难!”“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娓娓道来,2013年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却没有一座自动化码头。

如何紧跟步伐,转型升级?25人组成的“连钢创新团队”率先拉开国内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张连钢受命担任组长。

中国有能力搞自动化码头?外界一片质疑。立项后,张连钢率团队出国“取经”,无奈国外同行“连捂带盖”,“连钢创新团队”四处碰壁,收获甚微。

返程路上,张连钢闷了一路,立志要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项目组成员如饥似渴补知识,通宵达旦连轴转。写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开了上千次的分析论证会。研究、争论、试验、修改……

徐永宁,码头数据中心建设调试的顶梁柱。项目关键期,妻子却罹患癌症。天尚未亮,他送妻子去医院化疗;白天,他一头扎进调试工作;晚上,他奔赴医院陪床。一米八的汉子,满眼血丝,瘦骨嶙峋,硬是没耽误半点工作。

“她还是走了。”徐永宁拭干眼泪,全身心扑在项目上。

2017年5月11日,一期投产成功。那天,徐永宁望着屏幕上的数字,偷偷背过身子,哭得像个孩子。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楷模,一定是把个人奋斗融入滚滚的时代洪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副书记王新泽说。

不断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

2018年3月13日,英国伦敦,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现场。

NAVIS码头系统总裁斯科特走上颁奖台:“获得‘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的是——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

过去,他们从未邀请过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加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连钢创新团队”何以让世界刮目相看?

“ECS设备控制系统相当于指挥设备高效运转的小脑。但这项技术被一家外国公司垄断。”张连钢说,“我们做了一个决定——摆脱掣肘,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ECS研发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我们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达不到需求。”项目组成员杨杰敏叹了口气,“码头几十亿元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

“采用非常规手段,彻底打破原来的思路!”杨杰敏带领攻关小组重新上阵,在上海长兴岛闭关3个多月。2016年8月26日,曙光终于到来:6辆自动导引车组成车队,在模拟仿真平台和码头现场同步开展系统实测,全部流畅运转。

“我们一直在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团队成员李波介绍,为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在抓放货箱两个环节,他们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要一秒一秒地细抠。”

创新为核,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来说话。

——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

——2020年12月17日,第六次刷新世界纪录,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47.6自然箱,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每小时44.6自然箱的成绩。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5

2017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19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18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