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
宋金哲
2021年5月22日的下午,打开新闻,一片黑白色的照片映入眼帘,一副老农民般的面孔上满是饱经风霜留下的一条条沟壑。新闻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永远地沉睡了过去,他面色安详,去世时还面带着笑容。在去世之前,他就算于病危之际仍在关心稻子的长势。袁隆平,最终于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脚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以这番贡献,先后获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学术和职务。
他曾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买的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在香港,一百元我买了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不论袁爷爷有多少钱,地位多高,他仍只是种水稻的人,一个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而无私贡献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他一生的最好证明满分作文网。
送君一日,稻香千里
赵村一中——于欣可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是他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是他让中国人不在忍受饥饿的威胁,是他击败了美国人的嘲讽,他就是袁隆平,袁爷爷。
袁爷爷在大学时的志向是一明飞行员,本来他已经离他的梦想很近了。但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株大约有三百多粒稻穗的稻子。当时他就想,如果每一颗稻子都有这么多稻穗的话,那中国人民就不会再受饥饿的威胁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航天梦,他要研究出来一种水稻,产量高,对生活环境要求少的水稻。
当时美国人还不相信我们,肆意嘲讽我们。但袁爷爷可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美国人看!
他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稻子有高粱那样高,稻穗有扫把那样长,他高兴极了,坐在稻穗下乘凉。虽然袁爷爷努力了一生,也没能完成这个梦,但他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这是我们在以后所遇到的突发灾荒时,可以使出来的“王炸”。
他去世的时候,是笑着走的,他的家人、护士一遍遍唱着他生前最喜欢的曲子,他是在2021年5月22日13点09分去世的,享年91岁。
国士虽去魂永在,此生无愧中国人!袁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张烁莹
风吹稻浪,那是他的灵魂回响。
——题记
清晨的薄阳笼罩大地,山风微微,蝉鸣依稀响起,“嘀嘀”,老人骑着小电瓶,他贯穿了一片片稻田,贯穿了一个中国的时代!
老人出生于动荡的年代,那时候隔三差五地闹饥荒。世态炎凉啊,当个能吃饱饭的凡人就好,他偏不,他就是心怀大志,他说他要让大家吃上饱饭,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6年他成功了,也终于让大家都吃上了饱饭。
他的一生活在了稻田里,稻香弥漫,他的精神随之飘扬,他守着一片中国人的稻田,守住了中国人的尊严,他贯穿着稻田,更是贯穿了中国的一个时代!他亦是中华民族的无上荣光,他是多少人的救赎,是多少暗黑里的光!他说过,等稻谷长得很高很高时,他就在底下乘凉。
2021年5月23日,他却抛下自己心爱的稻子走了,他大概是骑着电瓶车,贯穿着一片片稻田去了天堂。
他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老一生俭朴,荣光冠冕多得数不尽,他却只乐于穿着白衬衫,趁着早晨到稻里忙活。我只能以这段拙劣的文字去祭奠袁老,愿他能知道,人间的稻谷什么时候长高,他能回来乘凉。
他去天堂种稻了吧,他在人间撒下的稻种,会长得很高很高,等他回来乘凉。
“袁隆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今天,我要说的是我家的“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看上去就像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整天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虽然戴个大草帽,皮肤还是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清福了吧,可他还不肯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退休已经十多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旱稻”来。他说,这种旱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解决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
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旱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天天下田观察、记录,常常忘了按时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样了不起!
霍金去世,我可以说我不懂时间;冯志去世,我可以说我不懂航空;钱三强去世,我可以说我不懂***。但当袁隆平爷爷去世,我怎能说我不懂粮食?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获得过许多的奖。在一次发布会上,他曾经说过他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但他也说过:“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
袁隆平爷爷用他一生时间关心在杂交水稻上,直至九十岁还在工作。而他也用行动兑现了当初说的话,实现了当初的梦。他不仅让中国人端牢了饭碗,还让杂交水稻在印度、越南、
菲律宾等国实现了大面积种植。
可是英雄也会有垂暮之时,袁隆平爷爷最终还是因多器官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袁隆平爷爷到殡仪馆之前,灵车带他去了长沙杂交水稻中心。
路边,许多群众围在灵车行驶道路的两边,哽咽地说道:“袁爷爷,一路走好!”
终于,灵车到了长沙杂交水稻中心,并在那停留了许久,而袁隆平爷爷,面对他钟爱的杂交水稻,也应该心满意足,感到未留遗憾!
我想对袁爷爷说:“袁爷爷,祝你一路走好;这个世界,因您少了饥饿,也感谢您曾经来过。时间无情,但人民有情。愿您在天堂看到‘禾下乘凉’!而我们也会一直铭记您的教诲,不会浪费粮食!”
袁隆平爷爷于5月22日13:07因多器官衰竭,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举国哀伤。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说过:“我亲眼看到过人们被饿死的样子,所以我长大一定要让中国人吃的很饱”。他做过一个梦,梦到了他和他的助手,在种满水稻的树下乘凉,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就是这样的梦想一直激励他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有人不看好袁隆平。有一次,有人一下拔走了袁隆平爷爷稻田里的700多只秧苗,幸好袁隆平爷爷在井口发现五株秧苗,拿回去继续研究。还有一次,他的秧苗又被人拔掉,但袁隆平的助手另外藏了几株继续研究,像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特等发明获得者”,,中国科学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p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9月8日荣获“未来科学大奖”。袁隆平爷爷的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袁隆平爷爷曾经说过,一粒粮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也可以使一个大国进步。他走了,但是他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和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袁爷爷,您好好休息,我们一定好好吃饭!
205月22日的下午,打开新闻,一片黑白色的照片映入眼帘,一副老农民般的。面孔上满是饱经风霜留下的一条条沟壑。新闻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永远地沉睡了过去,他面色安详,去世时还面带着笑容。在去世之前,他就算于病危之际仍在关心稻子的长势。袁隆平,最终于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脚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以这番贡献,先后获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学术和职务。
他曾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买的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在香港,一百元我买了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不论袁爷爷有多少钱,地位多高,他仍只是种水稻的人,一个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而无私贡献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他一生的最好证明。
韩宇航
多么希望这永远是一条假消息;多么希望再有一次辟谣。但是时间永远停留在了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91岁的袁隆平院士还是走了。
两年前,袁隆平还神采奕奕出现在共和国勋章的领奖台上,那慈祥的眼神仍荡在我心中,几个月前在抖音上刷到他在视频里的语言,还在我耳边回忆,让人怎么相信?时间只是让人错不及防的东西。
回忆袁隆平从平民到杂交水稻之父的历程:袁隆平是听了农民说:“施肥不知勤换种”,受到了启发,“对呀,为什么不培良种呢?”这是农业增产的途径,说到做到,袁老开始良优品种试验,可天不如愿,试验以失败告终,可是袁老的不服输精神,“天不如我意,那就逆天改命”于是他便对14000多个稻穗检查,在神圣的播种中袁老试验终于成功了,为世界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他对自己十分“抠门”他不讲究吃穿,有一次商场打折,衬衫才10块钱一件,袁老一下子买了几十件;同时他也是博学的,2017年在长沙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上,袁老献上一段流利的英文致词,一开口就把大家震惊了。
你是一颗红星照耀了中国,你有一种精神让我克服困难。你贴近大众,我们爱您爱得深,让万丈的深渊因您而美丽,黑暗的夜晚因您而光明。袁隆平院士,你一路走好!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解放了,但乡村农民的口粮仍因天灾连绵而吃不上饭。袁隆平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但自古以来,从未有人研究成功,所以有些人纷纷反对。袁隆平不理他们,仍在自家认真研究着。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们跑到家里去对杂交水稻进行破坏。
更为残忍的是,有一天雷雨交加,袁隆平担心水稻受损,急忙穿上衣服,拿上雨伞出门巡视。没想到,水稻已全部被拔掉。田中只有几棵被雨水泡得不成样子的稻草了。袁隆平大哭道:“谁干的?!”雨更大了,作文吧袁隆平爷爷见这里不适合研究,带上助手,前往宁静的海南岛研究去了。
成厅长闻知袁隆平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扫荡”,竟然丝毫不放弃,派崔主任前去找他。崔主任和袁爷爷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崔主任说:“自古以来,外国人技术比我国先进一倍,都研究不出来杂交水稻,依我看,还是放弃为好。”袁隆平冷笑道:“看来……你是来劝我放弃的。你回去转告厅长,我不研究出杂交水稻,不解决中国口粮问题,我绝不回去!”崔主任见劝不动袁隆平,只好退了出去。
不管做人,做事,都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有个坚强不屈的耐力,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一定会成功!
前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共有两位伟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一位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天下午,刚刚看到辟谣袁爷爷去世的信息,没过多久,又看见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便是难过。
感谢袁爷爷来到这个人间,为中国做出了伟大的壮举。其实,我也简单看了一些悼念袁爷爷的文章,也十分有感触。今天上午,谢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个时长二十分钟的记录片,袁老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在九十岁的高龄,他还不忘看水稻有关的书籍,由于年纪高,眼睛不太好,桌上摆着三个放大镜,他的两个梦想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这两个梦想正是袁老的一生追求。
现如今,杂交水稻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仍在不断努力,从低产到高产,再到超高产,在这么一段过程中,是他的汗水,是他的精神在滋养,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把杂交水稻运到外国去?他说:“为什么不能运到国外,全球粮食难道不是我们担心的吗?中国是农业大国,帮助其它国家,展现我们的大国担当!”
在记录片结尾,记者对他说:“今年,我三年之后再来采访你一次,希望到那时会有更好的收获!”袁爷爷笑眯眯的答应了。
可惜,他没有等到三年后。但他的精神和对水稻的期盼永无止境。
前不久,中非农业研讨会上,年届90岁的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完成了直播演讲,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近日,袁老接受了央视《面对面》的采访。即使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齡,袁老依然坚持上班。他的办公室码放着成堆的资料,而桌上的眼镜和放大镜格外引人注目。他表示:首先用眼镜,眼镜不行就用放大镜。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他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实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高粱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现在,每公顷稻子的产量可以高达18吨。当记者问他希望稻子能高产到什么份上时,袁老说:“这个是没有尽头的,不封顶。”
袁隆平爷爷,相信这是一个不用讲大家都知道的爷爷吧,对,他就是我们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2022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看到农民们粮食短缺,很多人都忍受饥饿,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世界上有一半人以� 他的研究养活了半数的中国人,大家再也不用饿肚子了,杂交稻甚至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了,还能为世界上更多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爷爷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竭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