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2023年解决好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解决三农问题的感悟【精彩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解读“三配套”经验的基因密码
清欢季节,宜捧一本旧书,点一炉沉香,温一壶陈酒,来追忆往事。10月13日,纪念“莱西会议”30周年座谈会召开。站在“莱西经验”30年的历史节点,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发扬、继续创新。解读“三配套”经验的基因密码,融入新的精神内涵,展现时代特质,持续夯实,再上新台阶,让“三配套”经验在齐鲁大地上从“花开几枝”到“芬芳满园”。
半保留“复制”。“三配套”经验是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改革创新,是对标新时期三农问题整改的基层党建路子,复制“莱西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照本宣科地生抄硬搬,也不是口头上的“拿来主义“,而是“半保留复制”,一半吸收“莱西经验”的精华,一半刻入地方特色“基因”,丰富“莱西经验”基因库多样化。奖罚分明的“抓乡促村”责任制,“党建引领,信用支撑”的工作模式,让在外流动党员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风筝工程”,第一书记驻村、组建党建联盟的工作机制,是“三配套”经验的典型,是半保留复制“莱西经验”之外的“基因重组”,是“莱西经验”在半岛地区的“扦插之花”。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三配套”经验里的“半保留复制”永不停歇,它的另一半“复刻”,需要我们年轻干部,根据自身创新能力和地方发展目标去填补、去擘画。
选择性“转录”。“三配套”经验不是组织唱的一出“独角戏”,组织只管搭台子,唱吕剧还是梆子,《小姑贤》还是《王宝钏》,形式和内容都是群众自己的选择。“三配套”经验发掘的是一条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的农村基层党建之路,支部、党员、群众在乡村治理中拧成了“一股绳”,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共建共享,极大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说了算”的民主政治。近年来,基层减负、放权基层的呼声持续走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莱西经验”让农村发展看到了希望,“三配套”经验作为“莱西经验”的转型升级,为农村基层党建路子指明了方向。我们年轻干部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民谋利,务实担当,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键式“翻译”。“三配套”经验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莱西经验”中,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直接提炼出来的,是“莱西经验”在新时代的新版本,它诞生于母本,又加入了自己的“修饰语言”。不管形式如何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基因密码——服务群众的初“芯”没有变。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只有强化服务功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实惠、长受益,才能赢得群众拥护,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年轻干部更应该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传承经验,拾级而上,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清廉纯洁干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贡献。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当前中国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突出打好“三张牌”。
打好“党建牌”,建强堡垒促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只有把支部建强建好,乡村振兴才有主心骨。要着力加强支部政治建设,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开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上持续用力,努力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坚强依靠,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农村落地生根。要着力抓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坚持用红色基因滋润党员心田,不断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推进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进头脑、入灵魂。要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注重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上当先锋做表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保持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树立党员良好形象。
打好“产业牌”,壮大产业促民富。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把产业发展好、培育好,乡村振兴才能见成效、出成绩。发展产业,不能想到什么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谋划产业发展。结合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农田成片的情况,可以建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集中发展大棚蔬菜。也可以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针对当前市场热门产品,适当引进种植或养殖,成功之后推广。另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农村目前资源优势,走一条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比如山地多的地方探索种植脐橙、油茶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工业基础的农村探索农产品深加工,通过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利润。
打好“人才牌”,人才集聚促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才、努力引进人才?用情留住人才。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培育村“两委”后备干部,注重从致富能手、优秀党员、产业大户中选拔“两委”干部,尤其是要选好支部带头人,突出政治标准和群众基础,着力选出群众满意的农村带头人。要拓宽农村人才培养渠道,做强地基中的优质钢筋。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从机关干部中“派”、从本地能人中“聘”、从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中“引”、从大学生村官中“选”、从异地优秀村干部中“调”等多种方式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着力解决农村人才匮乏、后继无人问题,努力让农村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工程,支部、产业、人才这三样一定必不可少。只有支部强、产业旺、人才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才能有“源头活水”。
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
近日,央视网《联播+》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梳理,“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从地方考察调研到重要会议、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称之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三农工作是国家之“命脉”。古语有言,“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重视生产。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再到东汉、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清代时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都体现出了一个原则,农业生产是国家的第一大计,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基础,也是国力强盛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党的领导下,农业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消农业税,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人的吃饭问题,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成为了世界农业对外开放大国。让中国的农业,从原始产品生产,转变为全产业链共同发展。各地都开发了农业旅游、生态保护等项目,切实为人民、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三农工作是民生之“根本”。“食为人天,农为正本。”粮食是百姓生活中比天还要重要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近14亿的人口,对于农产品的消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如何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国启动了国家种子基地建设,建立起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52个杂交制种大县,100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芯片”。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为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工作是发展之“源泉”。南宋诗人陆游曾言,“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丰歉无常,当有储蓄”。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在年初新冠疫情来袭之际,全球粮食供应形势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农业部随即宣布,“粮食储备充足,口粮完全自给,米面随买随有,可供全国人民吃一年”,这个消息让全国人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人民应对疫情的底气,体现出了我国在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农,天下之大本。”农业发展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国内考察、国际论坛等重要活动中,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的良好发展事关到每一个民众的生活福祉,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根本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