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立夏绘蛋作文精彩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与立夏相关的民间谚语很多。有盼望下点儿雨的:“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有盼望在炎热开始之后身体仍然健康的,于是“称人”:“大秤称一称,流汗去百病。”有表现这一天烹茶、饮茶的:“不饮立夏茶,一夏苦巴巴。”
立夏,是四月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每逢这一天,皇帝必亲自带领公卿大夫到京城的南郊迎夏,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仪。这种迎夏礼,为历代统治者所承传。到宋代时,皇帝还要向大臣们赐茶、赐冰,以防暑防病。
古代为什么如此重视立夏呢?
我国素以农立国,春天插秧是禾翟的肇始,到了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农事活动,否则难有秋获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视这个节气。同时,皇帝迎立夏于南郊,原本是一种祭祀,“汉朝帝永平二年,是岁,初迎气于五郊”(资治通鉴);“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服皆赤,歌未明,舞如迎春”(《续汉书》)。
为什么必须在南郊迎夏呢?因为南是祝融的方位,属火,祝融本身就是火神。
民间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尝新馈节以及称人、烹茶等活动为主。
尝新即品尝时鲜,如夏收麦穗、金花菜、樱桃、李子、青梅等。先请神明、祖先享用,然后亲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
立夏烹制新茶,是宋元以来的习俗,实际上是民间茶艺比赛。家家选用好茶,辅料调配,汲来活水,升炉细烹,茶中还掺上茉莉、桂芯、蔷薇、丁檀、苏杏等,搭配细果,与邻里互相赠送,互相品尝。一些富豪人家还借此争奢斗阔,用名窑精瓷茶具盛茗,将水果雕刻成各种形状,以金箔进行装饰,放在茶盘里奉献。文人墨客则要举办“斗茶会”,品茶食果,分韵赋诗,以示庆贺。
立夏称人,此俗时兴于南方,据说起源于三国时的蜀国。刘备死后,诸葛亮把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请刘备的继室孙夫人带养。这一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悉心养护,到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长多少。此后便流传开去,成为立夏称人的习俗。当然,立夏称人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法。
在古代的立夏称人,分室外、室内两种。于室外悬秤于大树上,主要是为老人和孩子称体重,以验一年的肥瘦。室内则悬秤于屋梁,妇女们互相称量,笑语纷飞,成为一种闺房游戏。清代诗人蔡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称量燕瘦与环肥。”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传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蛳,吃“五虎丹”:红枣、黑枣、胡桃、桂圆、荔枝,是立夏尝新古风的遗存。
我们班在“立夏”这天进行了“拄蛋”活动。
同学们都带了不同的蛋来参加活动,孔晨涵和吴诗珩开始了他们鹅蛋的“拄蛋”比赛。只见她们用力地顶住对方的蛋,面红耳赤不分上下,突然“啪”的一生,吴诗珩的大鹅蛋被顶破了。
我和石忆益开始了比赛,我带了一个茶叶蛋,她带了两个鸭蛋。我们先用尖尖的箭头顶了一会,鸭蛋先碎了,接着圆头对圆头,我们用尽全力狠狠地顶向对方,“啪”的一声鸭蛋又碎了。
石忆益她害怕了,不肯拿出另外一个鸭蛋跟我比,想不到笑笑茶叶蛋赢了比它大了许多的咸鸭蛋,太开心了!
“拄蛋”太有趣了,明年“立夏”我要准备一个大鹅蛋,争取拿个“拄蛋”王!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让我告诉你吧,今天是立夏节气。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斗蛋比赛。第一局我和我的同桌斗蛋,我同桌认输我自动胜出。
第二局我和张左右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蛋和张左右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输了。但我并不服输,我又拿了一个“宝蛋”又和我的同桌何靖斗。我胜利在握地说:“我的蛋肯定会羸,你还是乖乖认输吧!”何靖什么也没说就开始应战。突然蛋壳破碎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以为是何靖的蛋碎了,一看原来是我自己的蛋碎了,我怀疑何靖用了“调包计”,可是这个问题立刻被我否定了,我灰溜溜的回到座位上。
这时我看见舒帅就要得到“蛋王”的称号了,我想去阻止他,但又无能为力。最后舒帅成了我们班的“蛋王”我懊恼极了。
说起立夏,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那转暖的天气,还是只是一个节气。对于我来说,立夏是一道美食,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更是美好的童年回忆。
记得去年的一天,爸爸看着挂在墙上的日历,一拍脑门说:“今天是立夏,我们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总是会烧立夏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的童年吧!”一听说要烧立夏饭,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立刻跑到外公家院子前那宽敞的场地上,找石头、搭灶头。一会儿工夫,灶搭好了,我的汗也来了,手也红了,可我却乐此不疲 。爸爸也拿来铲子在灶膛里挖了个坑,并放入一些小石子,我很疑惑。爸爸笑着答道:“挖坑能使灶膛更大,空气更流通,有利于燃烧。放一些小石子可以使热量不会很快散去。”噢,没想到玩中也能学到知识。科学知识真是无处不在呀!这时候,妈妈把淘好的米、洗好的豌豆、切好的咸肉,一并放入锅中,最后放入适量水。一切准备停当,就开烧了。橙色的火焰在锅下跳起了舞蹈。我的心情也像火焰一样无比兴奋。一会儿,锅里的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水开了。我愈加兴奋了。但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了不把饭烧糊,我改烧小火。当锅里传来哔哔叭叭的声音时爸爸让我停火。紧接着,饭菜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中窜出,我不自觉地咽口水。几分钟后,我打开锅盖,一股浓浓的饭香味扑面而来。白的饭、青的豆、红的肉,那副可爱的画面引入我的眼帘,刻入我的心间。我赶紧用筷子夹起一口尝了尝。啊,怎一个“鲜”字了得?
吃中饭了,我把立夏饭也端上来桌。我们一家边品尝这初夏的美味,边聊着立夏那些事。
爸爸说,他小时候,同村的几个孩子会在立夏的前一天会分头行动:“偷蚕豆”的,抓野味的,带锅碗瓢盆的。第二天一大早,就会在门外的场地上忙活开来:搭灶、捡柴、开烧……我仿佛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噼噼啪啪声和着孩子们的嘻嘻哈哈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歌。
外婆说,她小时候,大人们在这一天会给小孩子称体重。据说:立夏称一称,体重不会轻。这样的说法可真有趣。我竟看到了,一家的几个孩子腰栓红绳,争着让大人称重呢……
饭后,我打开电脑,查询“立夏”一词,我看到了许多关于立夏的风俗:烧立夏饭、称重…→←…我还看到了,吃立夏饭还有一年四季五谷丰登的寓意呢!
立夏,快乐多多,情意浓浓!“美味”无穷!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交立夏节气。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被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缕烟鸣。又五日,贩绷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其实,按照现代气候学的标准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进人物候学上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骄《山亭夏日》)的夏季。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这时刚刚踏人春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多在18一20℃之间波动,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的仲春或暮春季节。
“立夏”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自古人们都十分注重。如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在立夏那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举行迎接夏天的礼仪。回来后要赏赐诸侯百官,令乐师教授联合礼乐,令太尉引荐勇武、推荐贤良,并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天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勉励农人抓紧耕作。天子还要在农官献上新麦时,要献猪到宗庙,举行尝新麦的礼仪。在民间,同样也要在“立夏”之日“供神祭先”。
如顾禄《清嘉录》云:“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这里的“神”指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先”指祖先。表示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想到的是献给神灵与祖先享用,且有告诉神灵与祖先,这些蔬菜、粮食已经收获之意。同时,“立夏”以后,天气渐热,危害庄稼的冰雹灾害会开始出现并渐多起来。
于是,古时农人又有立夏日于郊野祭攘雹神之俗,以祈消去雹灾获取丰收。如《高阳县志》云:“立夏节,置备祭品,并备墨鱼一尾,面饼一张,赴郊外十字路口旁,将鱼与饼埋于地下,祭祀雹神,祈免雹灾。”另一方面,“立夏’旧以后,暑热日胜,人常会出现身体不适,或消瘦,或食欲不振,或睡眠不佳,或整日昏昏欲睡、气虚神倦、乏力等“疰夏”症状。因而,千百年来,各地还形成了在“立夏”日魇夏的习俗,以祈免受疰夏之苦。其习俗有吠季、替麦穗、食梅、饮七家茶、试着葛衣等。
立夏时节,夏收作物进人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年景基本成定局,如农谚就有“立夏看夏”之说。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之农谚,则说明此时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大忙季节,同时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十分重要,所以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感叹:“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种田”。另一方面,江南在立夏以后,将进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梅雨季节。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农田管理既要防止渍涝灾的同时,还要谨防因雨湿较重诱发的各种病害,如小麦赤霉病。另外,在“四月清和雨乍晴”的乍热乍冷天气条件下,要注意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的暴发流行。管理上要早追肥、早耕田、早治病虫,以促早发。
就茶树而言,此时节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会老化,如民谚所云:“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因此要集中精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虽气温回升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对春小麦的灌浆以及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春作物苗期生长十分不利,应采取化控、中耕、补水等多种措施抗旱防灾,以争取小麦的高产和确保春作物幼苗的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