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论文优质6篇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尚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下面是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论文优质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摘要: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影响,都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通过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探究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影响

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活动来说,其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整个大学教学活动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对学生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虽然当前高校教学体制实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客观的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多数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教育和体能教育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无论是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是其课程开课状况都较不理想。在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未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形成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从很多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上看,很多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很容易对其成长和学习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要求。但是客观而言,目前在高校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从而使得多数老师和学校未能及时察觉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但是其只是把整体教育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教学的表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了解和认知。最后,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较为广泛,教学元素较为陈旧,教学互动性较差,教育反馈并不及时,因此,这就限制了整个高校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大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来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思路极为必要,特别是在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及时引导和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完善,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都只是从教学的表面来切入,无论是教育的及时性还是其先进性都较为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探究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机制,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以茶为基础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内容,茶文化的核心市场,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而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将茶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也极具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实际上就能够为当前我们所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育基础和帮助,比如,在茶文化体系中,除了相应的行为理念之外,还包括成熟的心态文化,而成熟的心态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将茶与人生哲学理念相结合,从而提升了整个茶文化的高度。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备了完善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应用到当前社会生活中,便能够实现良好的价值体系,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备的物质文化之外,其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体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能够给当前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复杂的系统化教育工程而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理疾病的风险,从而帮助其逐渐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理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和实施方法,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当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生活环境和条件更为优越,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全面、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存在相应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如今完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以往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素材融入,对于大学生培养则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机制的缺失,最重要的在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等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

4、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事实上,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必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处事思维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行为规范。而核心要求就是人应该在社会中怎样正确的处事规则,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缺乏对学生处事态度的正确引导,所以,以茶文化为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必然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从而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自省和审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平和稳定的状态,进而引导自身能够有效处理自身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其次,茶文化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实现修身养性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静心修身,而这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在饮茶的同时,感受个人的生活理念和态度,通过不断求索,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解和认知,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很多学生,或者是存在较为自卑或者未能对自已形成有效的了解,如果能够运用茶文化理念,便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考试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诚信理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品茶的同时,领悟茶道精神理念,重新塑造自身人格理念,进而对其培养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其形成全面完善的素质,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就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掌握正确的处事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从而形成完善的综合素质。最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体系化创新,其关键在于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有效完善。所以,相对于这种传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多数学生和老师未能认识到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无论其重视程度,还是其实施理念都较为欠缺,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是一种行为上的丰富与完善,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价值要求,探索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就极为必要。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资源体系内,不仅有着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其中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通过对这一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看,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其更多考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老师的关注度,其都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与应有的关注。所以,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困难就使得学生很难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认知。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和一般普通大学生相比,往往承担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现就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产生原因作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心里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他们 www.huzhidao.com 有着许多共同特点,但因为未来发展目标和社会待遇等差异而又具有个别性。就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来说,我们更应该特殊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3年初,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占43%,大二学生占39%,大三学生占18%。调查统计分析显示,大约30%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因为就业竞争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占46.5%;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学生占20.5%;因为人际交往所带来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17%;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学习压力的学生占10.5%;另外,还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需要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然而,这些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们,当自己一人无法从困境走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选择了向父母、亲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专业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医生。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当前困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压力,调查中虽然只有大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实习,但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总之,目前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就此而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忽视。另外,还有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例如:抑郁症、精神间歇性失常、行动怪异、孤僻症等,虽然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因此,应该引起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人生重要课题。从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症状:孤僻、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冲动等,造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因素。

1、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

当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职院校后,远离亲人和朋友,陌生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这就使很多学生面对实际困难时不知所措,难免会产生思家念旧的情绪,进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看问题常常有失偏颇,这就影响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理想和现实出现脱节,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清醒的面对现实,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失意灰心,进而对生活产生无望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虽然能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们的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懈,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往往会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更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必要的物资设备。有些院校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跟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应该放在首位。家庭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但是人们对这种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另类”教育,觉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高职生,仍然认为是因为当初分数不够理想,无可奈何才作出的选择。另外,随着现代前卫生活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态失调,形成诸多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频频出现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盗行为案件等。

对于当前高职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和,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9)。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2007.(11)。

[3]候淑芳。关于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6):59—6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摘要: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4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51—154。

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5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6

第一部分

时光的沙漏不停的行进,来不及告别叹息,昨日便已卷入时间的长流中旋转着成为回忆,然后一点点透明,最终消失。

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这漫长亦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一步步成熟,走向成长的彼岸。

在我看来,我的人生路应该算是比较顺利,无论是小学,初中或是高中,似乎学习就是我的全部,所以我一门心思的把学习搞好,就在我充满自信的参加高考的时候,我遇到了我迄今的最大挫折:高考落榜,一时间我无法承担这样的打击,但是我的性格告诉了我,如果我屈身去上三本或者专科的话,无非是对自己的看不起和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因为我的成绩一向是很好的,就连我的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会考不上,然而高考的竞争就是如此的激烈,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最终选择复读。

在复读的日子里,我的思想逐渐有了转变。不再去幻想明天是多么的美好,不再去可以的和别人相处,不再去钻研哪些深不见底的难题,一心想着的就是高考那道坎。曾今有人和我说复读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可是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理解其中滋味。当一个人变的很现实的时候,一切的梦想或者是幻想都将不复存在,人或者自然就不会太累。

当我看到同一届的人都在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就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只是上天觉得我不够成熟,所以让我在锻炼一年,仅仅一年而已。

现在回想这个,“寒窗苦读十二载,一心只问今朝”这已不算什么,重要的设平静的看待生活,平静的看待未来,活在当下,因为今天是为明天准备的,把握好今天才能过拥有美好的明天。

如果说曾经的我们时在父母伞下胆怯的雏鸟,那么现在的我们便是渐渐高

翔的鹰。我们奋斗,我们拼搏,我们自豪!我们将点燃种子的希望,召唤候鸟的飞翔,像飞扬的蒲公英一样,沿着梦想的轨道,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

第二部分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 摘 要] 近年来,受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恋爱态度轻率,恋爱观念开放化 、恋爱行为公开化等特点,体现 出重功利价值、重物质享受、 重生理需求的本质。为此,应从加强性道德性识教育,自主性教育,健全学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正处在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对恋爱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他们认为,恋爱是大学的“ 必修课” 而不是“ 选修课” ,不经历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 不全面的。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恋爱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特点

1 。 恋爱态度轻率化。当代大学生只注重恋爱的过程, 而不注重恋爱的结果。多数学把恋爱描述为“ 体验幸福” 和 “ 充实大学生活” 。有些学生以选择理想对象为由, 见异思迁, 频繁更换对象; 少数学生出现“ 三角恋” 和“ 多角恋” , 以至在同学之间造成感情纠纷, 甚至发生冲突, 酿成悲剧。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只一味追求爱情的浪漫,而忽视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未婚先孕就是当代大学生恋爱轻率化的最好见证。

2 。 恋爱观念开放化。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传统道德意识逐渐淡化,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据 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中,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的比例为54.08%, 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 75.3%…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大学生多角恋爱、在外同居的现象时有出现。

3 。恋爱行为公开化。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持“ 不赞成、不反对” ,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的各种行为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然而在高校大学生中都存在这样的想法:不谈恋爱的人被视为弱者, 不谈恋爱被 视为不正常行为。他们把谈恋爱作为一种荣耀, 每天出入成 双成对, 携手漫步于校园,上课 、吃饭、自习形影不离,行为上一点也不遮掩,甚至臵校纪校规于不顾。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愿意对周围的人公开恋情的大学生比例为87.6%,愿意在校园里各种环境下有亲呢行为的:教室23.7%、 图书馆 37.5%、 食堂68.6%、校园绿地86.2% 。

二、 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综合各因素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注重功利价值。他们在择偶标准上,趋于功利化,更注重对方的实际价值。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及求职中的“ 不正之风” 对大学生恋爱观产生了一定影响,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把自己今后的前途寄托在恋人及恋人家长身上而急于谈恋爱。

2 。 注重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大或者爱慕虚荣、沉迷于高消费等原因而选择恋爱。他们企图通过恋爱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或者在经济上赚取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名誉,采取欺骗的方式同时进行几段“恋情”。

为追求享乐和地位而恋爱,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

3 。 注重生理需求。大学生的年龄界限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有了追求异性的欲望,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 ,产生了性亲近的要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有83%的大学生有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渴望拥有爱情。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这一原因的驱使下,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现今高校普遍存在的同居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 新型恋爱观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恋爱观受个人生理、心理成长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发生着变化,但他们在诸多方面相对不够成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具体从四方面阐述 :

1 。 受社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网络、影视已经走人人们的生活,也带大学生进入恋爱的世界。由于社会上一些文艺作品中对 爱情的过分渲染,更有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 使 大学生难辨是非。同时受西方的“ 性自由” 、“ 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相信网上爱情更胜于现实爱情。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及网络色情的影响,驱使他们渴望揭开两性之间神秘的面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恋爱起了一定诱发作用, 使一些大学生对爱和性的观念发生扭曲,缺失了应有的责任与道德。此外,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前景的不乐观, 竞争的激烈化, 为逃避现实及外界的压力, 他们亦然选择了恋爱。

2 。 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家庭的过分宠爱, 使他们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望而却步,为逃避现实从依赖父母转向对新的关爱的渴求, 过起了所谓的“ 二人世界”。第二,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念缺乏正确的指导,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致使他们的好奇心不断累积。到了大学,远离了家庭束缚,最终触发了体验恋爱的动机,进而诱发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产生。

3 。 受学校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 没有相关、具体的政策和制度给予指导。同时,在课程设臵上关于恋爱、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各类辅导讲座欠缺, 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加以科学引导和教育。

4 。受个人自身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按照青年心理学的划分,属于青年的中期,其生殖系统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但由于在校大学生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 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再加上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欠周全,使其恋爱过程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恋爱道德上的种种缺失。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恋爱观

1 。 加强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提高恋爱的道德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订阅报刊、定期辅导等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和性健康咨询服务, 为建立 良好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引导他们在恋爱问题上做出理智的选择,形成健康 、正确 的恋爱心理,使学生理解并懂得“ 两性区别,男女平等; 异性 交往,互尊互敬;自重自爱,自立自强”这些基本的性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性刺激的影响, 防止不良性行为的发生; 同时引导大学生用成熟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爱情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行为的高尚部分。

2 。 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 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就业观、成才观;要让学生认清现实,让学生知道恋爱问题和学生的理想、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促使大学生把学业放在首位, 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要让大学生认清学业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明白学业是大学生价值的主要支柱;要让大学生懂得恋爱是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它是建立在牢固地学业、事业基础上的。

3 。 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管理。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 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另一方面要加学生宿舍、公寓和校园环境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 围,杜绝大学生在外住宿现象的发生;最后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问题要实行引导、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于那些沉迷于恋爱而荒废学业的同学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使其迷途知返;对于那些在恋爱中违反校纪校规,违背社会公德的同学,要及时批评教育,必要时应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总之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短暂而宝贵的,当代大学生不 要把黄金时间消磨在花前月下,而应立志奋发成才。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智慧与才华发展最快的黄金季节,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把爱情融进成才目标中,才能使爱情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我们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动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