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的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看到书名时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脑儿堆积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正在读的,永读不完,它太长,又有意思,你也别想着摸清它轮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发生在身边,不由自主把周围人纷纷对号入座。记起《小王子》里的话“那时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又讲到“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走进他心里,不知何时才追上他的思绪,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临终前对挚友说,我死了,你还活着,把我仇恨的缘由让那些不知的人知晓,并且他又重复一遍,你若真的爱我,就在这严酷尘间,将我的事情传扬。当我再把已知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话相联系,我发现这种感情如黄沾所描绘的少年故事“你爱谈天我爱笑,又带一点惘,那是我们落魄美丽的天堂”。这种纯粹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述“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他们为非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往往,这种错误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成长过后回首,不至于惊呼少年时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永远赶不上它的脚步,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却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断的发展,奇妙的组成了关于只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忆似水年华?
抬头,望了望湛蓝的天空,阳光刺出眼中的泪,揉揉疲惫的眼帘,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些熟悉的脸庞。他们在天空中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天空中播放着那已不清晰又无声的幻灯片,一幅一幅地闪过去……
星光灿烂,我听到天使从屋顶走过的`声音;繁星点点,趁着无人的夜开始倒转。回想当初分别的失控,眼中泪珠失控。
哎,放不下吗?最终还是舍不得吗?“只是同窗了3年的同学而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我就这样告诫自己很多遍,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想着朋友的脸庞,念着属于我们的欢笑,重复着一遍又一遍伴着泪水与欢笑的歌谣,曾经的美好,似乎再也找不到。
我突然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在朋友这辆车上,有人要上来,就一定会有人要下去。可当列车停下来时,突然发现只剩下自己站在车上东张西望。
风吹打在脸上有点疼,耳朵也在嗡嗡作响。我开始断断续续地拼凑那一张张定格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的底片,心里一半涩涩的,一半辣辣的,望着身边一张张更加张扬的面孔,我犹豫着到底应该舍弃哪一边。可我知道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而是把握现在。渐渐地,这些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终于消失不见,随风成烟。
感谢朋友,让我快乐让我痛。带给我欢乐的音符,又陪我饮下一杯杯忧愁的苦酒!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声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
《追忆》这本书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
《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中作者对儿童时代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茶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他感到其乐无穷,而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玛德莱娜”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了起来。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的延续。而且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就像作者回忆起那块甜点心,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你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与否,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全书贯穿着两个主题:“时间”和“回忆”,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和回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书中,我也找到了我最珍惜的回忆。
“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有人说:“未来只会更差,不会更好。”那些我们曾经蹲在树下抓着蛐蛐,看着重复再重复的动画光碟——那些我们曾觉得如此无聊的童真岁月,在如今难以闲下脚步的生活里变得如此珍贵,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们不断向前,我们不可能靠着回忆过一辈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它嵌入心底封存起来。
普鲁斯特在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构建了一座庞大宏伟的记忆花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精彩纷呈的细节都浸润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笔墨。虽然我只读了很少章节,却不得不感叹这个高度完整的回忆世界,里面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大段的细腻的场景描写。
普鲁斯特自幼生活在一个较为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体弱多病。他没有像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但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天才和敏感,创造出了一个普鲁斯特式的浩大而缥缈的心灵世界。
我想敏感
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的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看到书名时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脑儿堆积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正在读的,永读不完,它太长,又有意思,你也别想着摸清它轮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发生在身边,不由自主把周围人纷纷对号入座。记起《小王子》里的话“那时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又讲到“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走进他心里,不知何时才追上他的思绪,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临终前对挚友说,我死了,你还活着,把我仇恨的缘由让那些不知的人知晓,并且他又重复一遍,你若真的爱我,就在这严酷尘间,将我的事情传扬。
当我再把已知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话相联系,我发现这种感情如黄沾所描绘的少年故事“你爱谈天我爱笑,又带一点惘,那是我们落魄美丽的天堂”。这种纯粹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述“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他们为非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往往,这种错误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成长过后回首,不至于惊呼少年时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永远赶不上它的脚步,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却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断的发展,奇妙的组成了关于只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忆似水年华?
我本来以为普鲁斯特回忆他童年时期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且,他一直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然风景作为艺术对象研究,女孩只是艺术对象的象征,不存在作者对女孩的爱情,我刚接着看了158页,我这才发现作者的这次回忆,是他童年梦想当画家的理想没有实现。
你仔细看看这段,他想在树林里的女孩没出现,森林里的树木,他也对它怒气冲冲,他朝思暮想的女孩也不可能遇到,不相信我的这种欲望—当画家会在我思想之外存在,在我看来,这欲望(当画家),纯粹是主观的、无作用的和幻想的东西。.。.。现实从此失去一切魅力和意义,画家的梦就这样没了!
我刚在网上看到,把这段标题定为《鲁森镇的树林,拥抱农家姑娘的欲念》,也不知道取自哪个译本,翻译的内容也不知道有没有被发帖人改动过?
都说回忆是初老症的前兆。虽然不想承认,但依旧无法对抗飞逝的时间。此去经年,不觉间离开丰顺中学的时间都比陈奕迅的《十年》多一年。回忆起丰中时光,竟也有一种白发宫女闲坐话玄宗的既视感。
当时丰顺中学的昵称还是汤中,还在金瓯山下汶水河旁。教学区建筑为一体化建筑,从空中鸟瞰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冲击着建筑物对称的标准审美。汤坑路还将学校一分为二,通往宿舍区和球场,还要穿过一条地下通道。彼时汤中,地势较低,虽然学校地处县城中心,不熟悉的人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熟悉的人,自南向北,从汶水桥跨河而来,往东面望去,只见学校建筑依照着地形走势错落于绿树当中,白墙红字,简约而不简单。
跨过黄埔桥,如今的丰顺中学坐落于虎头山下,背靠济公庙。可能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景语情语太深入人心,总觉得庙宇与钟声不可分离。钟声作为古代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山河与人世的变迁。不知为何,济公庙里没有大钟,也没有钟声。每当整点,反而是学校钟楼的电子时钟的报时声回响在山庙之间,一种现代科技对古老计量方式的冲击,似乎在传达着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
说起学校就不得不说学霸。可能是拥有过一个超级学霸的同班同学,以致于之后读大学甚至步入社会,每当聊到学霸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颔首微笑,默默道:我有一个朋友……Z同学是我高一同班同学,作为一个全能型学霸,每次月考一直保持全校总分排名第一并且甩第二名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难逢敌手的他高二转读敌校东山中学,然而高手就是高满分作文网手,仍然以第一名的身位领跑全校。无敌是多么的寂寞啊。可惜高考,意料之中的他居然没有完成满分900分的目标,但情理之中,还是顺利的考取了传说中的清华大学。从统计学上看,Z同学属于置信区间以外的无效样本了,属于跳水比赛打分的时候要剔除最高分的那种。千里不留行的他转校后就离开了我们的周围,但江湖中依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其实当时还不流行学霸和学渣,学校还是根据传统划分了尖子班和普通班。尖子班和普通班的命名方式,较之火箭班之类的命名,还算是传统。尖子班和普通班的主要区别是成绩,往往尖子班的平均分动辄高出普通班几十分。普通班的学渣如我,每天演练着三角函数和代数,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尖子班只收物理化学的学生?普通班的学生阿Q精神都比较强,总觉得自己的80分的成绩和尖子班学生100分的成绩只差了20分。但他们普遍没想到的是,尖子班学生比自己仅多出2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100分。止增笑耳。
老校区的一楼正中,有个方型小书店。在那个本来应该在课室里听说读写的时间,我却泡在那里,翻动着各种现在早已记不全的小说杂志,美其名曰“雕刻时光”。那个时候文艺青年还不是一个贬义词,绣口一吐诗词歌赋,还能迎来掌声。我听说,那个时候,长得帅有人喜欢,会打球有人喜欢,文艺青年有人喜欢,会乐器会唱歌有人喜欢,连学习成绩好都有人喜欢。那个时候,荒废学业的我混迹于学生会、文学社,主持过升旗仪式、组织过各色活动、出版发表过各类刊物。参加辩论赛,主持联欢晚会,各项体育活动我无一落下。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高中是禁止早恋的。在这里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的感觉。
回想我前半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每次想起丰顺中学,都是那些伏案做题的下午,那时窗外夕阳的余晖斜照,钟楼的电子钟准时播报,像是在提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从来不考虑个人的感受,你或喜或悲,他不喜不悲。时间默不作声,将带走一切追忆的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赋是对等的。在这部浩瀚长卷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构筑起一座宏伟大厦,不仅它的外观气势夺人,而且它内部的每一处细部又是如此精致灿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座圣殿是由无数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视其细节而可以忽视其宏伟构架。然而,这部作品却有着极其精妙与宏大的结构,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而支撑起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飘逸、脆弱、细微、纯洁,犹如空气般轻盈地托着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对于我来说,真正令我惊叹的是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学意义。这份诗学是奉献给心灵的圣餐,是抵达灵魂福社的航船,是对美的一种迷恋的优雅的呈现,是坐在记忆河畔的一次沉静的冥想垂钓。这份诗学意义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史上的特例,是普鲁斯特花费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赢弱的生命展现出来的震惊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谨严是以铺张的方式来编织的;它的神秘是以日常琐事来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测是以绵延的句子来建立的;它的包罗万象是以有限的经验来展露的。它对人物或细节的描绘,不是单纯的状写,而是一种满怀深情的触摸,一种潜人,是点燃印象的火把,然后沿着意识的隧道缓缓前行,深人内心幽深的殿堂,将睡美人唤醒,让她翩翩起舞。
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
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追忆逝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