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风味小吃作文600字【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锡是个“鱼米之乡”,风味小吃更是数不胜数:让人回味的酱排骨,味道鲜美的鸭血粉丝汤,让人垂涎三尺的小笼包……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笼包子了。
小笼包子又称小笼馒头,整体看上去是个圆形的,上面小小的,像是一个生气的小姑娘撅着的嘴,又像是火山爆发口。小笼包子刚出锅时,头顶犹如一朵盛开的花,喷发出阵阵香味。远看,小笼包子又似一个沉重的包裹,给人一种想拆开来看看的欲望。打开“花朵”一看,啊!红红的汁儿流了出来,香味立即飘散开来。红色的肉糜,白色的皮,再加上蓝色的盘子,真是让人陶醉在其中了。
这么可爱漂亮的小笼包子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让我把小笼包子的做法一一道来吧。先准备一个大笼子、蒸锅、一些面粉和肉糜,准备好这些,就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先要把面粉和成面皮,再把肉糜放在面皮里,不要忘了把面皮的头顶做成一个花骨朵儿的发型哦。接着把做好的小笼包放在蒸笼里。休息片刻,热腾腾、香喷喷的小笼包就出炉了!
终于可以品尝小笼包了!我在小笼包上咬了一个小洞,吹了吹,一吸,汤都出来了,汤汁特别鲜,不过要小心汤汁烫到舌头哦。再把皮和肉放进嘴里,薄薄的皮上粘着一股肉的鲜味,我最喜欢了。小笼包的皮十分顺滑,“滋溜”一下,就滑进肚子里了。吃完一个,让人忍不住想吃第二个、第三个……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去尝尝吧。
温岭有一传统早点,那就是手打糕,当地人一般称之为“嵌糕”。就是在鲜蒸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欢的菜肴,是家乡人传统的快餐,比汉堡包好吃几百倍哉!
一大早,在小区门口或者背街小巷中,经常可以看见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小摊,这就是糕摊。糕摊一般都有一张长桌,桌上一字排开若干个盘子,分别盛着绿豆芽、洋芋头丝、腌菜、辣包菜、油条等料作。卖糕人站在桌前,一手从棉褥下的糕团中抓出一团热气腾腾的白糕,然后像搓衣服一样地在桌板上一揉、一摊,就做成了一个敞篷船外形的兜,然后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从桌前脸盆中以手代筷各撮一点料作排在兜里,像包饺子一样地把底部和两边合拢,一筒嵌糕就成了,再用汤匙舀点汤浇在糕里,使糕吃起来更有味道,也不会口干。
桌子的一旁还摆着一个煤炉,上面放一口锅,锅里煮的是猪肉,喜欢在糕里加点肉的人们,就用筷子夹出一块肉来放在砧板上,卖糕人一阵乱刀就砍成了肉末,再包进糕里。当然,加肉是要另外付钱的。糕摊在温岭街头十分常见,但是有名的却只有几处,比如尚书坊、贪吃街的石板屋、文化桥、繁昌小区门前、五角场这些糕摊,在城区是颇有名声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人们往往不惜套远路,也要赶来,因此,这些糕摊都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买糕的人往往围着长桌挤成几圈争在温岭,相当于汉堡包在西方,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很受人们的欢迎。
很多在外经商办企业、求学打工的温岭人,都十分怀念家乡的嵌糕,有机会回到家,一定要去糕摊打打牙祭,没有机会经常返乡的,还会叫亲戚朋友捎带几筒去以解馋。真可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糕摊前,嵌糕品尝未?”温岭人喜欢嵌糕的情节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
我们河源有很多风味小吃:香甜可口的艾粄、嚼劲十足的牛筋糕,甜而不腻的酥角……但我最爱吃的还是酸酸甜甜的萝卜爽。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俗语道出了萝卜的功效,在河源,就有一种客家特产名叫“萝卜爽”。其美味清香,开胃可口,深受人们喜爱。酒店餐馆,街边小巷,甚至家庭聚餐,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萝卜爽。
萝卜爽的味道可谓一绝,它集酸、甜、辣于一体,爽脆可口。吃一块忍不住再来一块,越吃越爽,即使辣出一头热汗来,用手擦一下,口中还继续吃个不停,那感觉就像广告词里说的“根本停不下来”。
萝卜爽美味爽口,但它的做法可不简单。首先得挑选几个白白胖胖的萝卜,再把萝卜洗净,切成小块或薄片,然后烧一锅热水,把切好的萝卜放到热水里焯一下,赶紧捞出来放凉。再准备一口密封性较好的大缸,把一片片萝卜平放在缸里,再把白醋、白糖、食盐等配料均匀地洒在萝卜片上。萝卜片放一层,配料就浇一层,这样就会更加入味。做完这些后就要把缸抱起来,均匀地翻滚、摇动,使萝卜与配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静置几个小时后,酸甜爽脆的萝卜爽就可以开吃了!
萝卜爽不仅美味,还是一种绿色健康食品。它具有提神醒脑、开胃消滞、化解酒毒、刮油减脂等功效,同时还是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最佳选择。怎么样?流口水了吧,那就快来河源尝尝吧!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前天老家下了场雪,屋檐上落了一层,像是在净化什么。?
因为疫情愈发严重,?周围整个区域几乎全部封锁,一条道路轮流两个人把手值班。连出门甚至吃美食的欲望都被狠狠的一并遏制。忽然发现无论事隔多少年,老家的美味也让我难以忘怀。
要论老家的早点哪种最符合风土人情,当属豆腐脑。河南早点是胡辣汤,以前常喝,但是味道有点辛辣。不如豆腐脑,软软糯糯的,咸味适中,配上油条好香好香的。
这种小吃很特别,产地没有具体的,因为南方有甜味豆腐脑,而北方大都是咸味的。现年的摊贩做的味道大都不如以前,都有添加剂,往年小时候吃的豆腐脑,豆腐都带清香味,都是师傅们用大豆现磨的豆浆汁煮出来的。尤其是浇上葱花香的卤汁,那种美味是南方大城市里砸钱也尝不到的正宗美食。
去年11月在古城开发区那边喝了一次南方的豆腐脑,一次性小纸碗里豆腐都碎成了渣渣,甜味的就是放点糖,咸味的就是加点盐跟葱花。当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老家一大碗,里边有黄豆,海带等的卤汁,挖起来是一片一片的脑。
之后还吃了很多南方口味的北方小吃,比如麻辣烫,?汤味道很淡,基本上浇混进煮好的菜肉里没有一点味道。老家的麻辣烫里,汤中的大骨头味道很浓很香,听说都还是用中药熬制的,大补身体呢,还有出锅后可以加的芝麻酱蒜泥等等,味道会更好吃!总之就是吃了还想吃。
?就是觉得,众所周知的北方美味在南方这边显现不出什么,反而有点砸招牌的感觉。最后就是!豆腐脑跟油条是绝配哦,两个要搭在一起会特别特别好吃!其他都配不上豆腐脑。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正是大闸蟹上市的时节。作为一个资深吃货的我,怎么能放过这道美味佳肴呢。
我们兴化的大闸蟹深受全国人民的喜欢,不仅中国人吃,外国人也很爱吃。它长相独特,它的身体硬硬的,就像大将军身披的盔甲,它顶部有两只乌黑发亮的小眼睛,坚硬的身体两旁各长着四条腿,腿上还长着金黄色的“腿毛”,最厉害的就是两只大钳,如果夹到的话,一定会鲜血直流。
螃蟹的做法可多了,有“清蒸”、“爆炒”、“红烧”,但是,你想吃螃蟹的原汁原味的鲜美,一定要属“清蒸”的。先把洗净,然后放入蒸锅,蒸30分钟左右,由青色的壳便成了红色的壳。美味的就新鲜出炉。一阵阵香味飘来,在我鼻腔中蔓延,舒适感顿时涌遍全身,仿佛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跃动。
大闸蟹分公蟹、母蟹两种,公蟹底部是倒三角,母蟹底部是圆形的。螃蟹的吃法可讲究了,先准备好姜和醋,我先剥开一只母蟹,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团金黄色的蟹黄,蟹黄沾着醋放到嘴里,感到酸中有一点点甜即便融化。接下来便是蟹肉了,它的口感非常好白白的嫩嫩的,真是顺滑爽口啊!再来一只公蟹,它的蟹黄里带一点点白膏,膏特别糯粘粘的,很有口感。我很快就消灭了这一公一母的螃蟹,它们的口感各有不同。
螃蟹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我认为是“鲜”,两个字“鲜美”,三个字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真好吃”,我们大兴化的这道美食在世界各地要发扬光大,家喻户晓,成为大兴化的名菜。
今天,妈妈带我和表哥去吃玉溪风味小吃。虽然不像婚宴上那样大鱼大肉,但是它仍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到了一个叫胡九小吃的地方我们点了一些特色风味,有凉米线、酸辣粉、牛肉鸡汤米线、玫瑰凉糕和冰稀饭。小吃被一一的端上来了。
只见冰稀饭里的米粒晶莹剔透好像玛瑙一般,并且周围都被淋上了红糖汁,还有像钻石一样的碎冰把稀饭和红糖汁搅拌均匀,舀一勺放进嘴里。嗯···甜丝丝的,滑滑的。不时还有冰粒和银耳会连同稀饭一起送入嘴里。
凉米线的佐料多的数也数不清,不只是韭菜、小葱、大蒜、杂酱,还有花生、芝麻。妈妈说:“因为他们放了自己的独家酱料,所以吃凉米线的人才会这么多。”酸辣粉又酸又辣,味道还不错。牛肉鸡汤米线比起来算很普通的了,是鸡汤煮的,里面的米线就像一些嫩白色的虫子,在汤里游泳,放上葱、姜、蒜,加上一勺牛肉就成了。
玫瑰凉糕是我最喜欢吃的小吃了。凉糕表面撒满了芝麻,还有几颗枸杞飘在红糖水里。白白的凉糕有两层,在夹层的中间有一些紫红紫红的玫瑰豆沙酱。闻一闻,嗯···还带有一股糯米、玫瑰和豆沙的清香。夹一块放入嘴中,冰冰凉凉的,再嚼一嚼,糯糯的,既像是在嚼玫瑰豆沙味的口香糖又像是在嚼快要化了的麦芽糖。妈妈说:“吃的时候要蘸一点红糖水,这样味道才会更好。”
还有白中带红的银耳大枣、像果冻一样的木瓜水、黄白相间的洋芋焖饭、圆溜溜的豆末汤圆······都具有独特的玉溪风味,怎么样足以让你垂延三尺了吧?
在我风景优雅的家乡—廉江市,那里的风味小吃数也数不尽:裹蒸粽、萝卜糕、钵仔糕、簸箕炊、煎堆……但我最喜欢吃的是牛杂串。
牛杂串在廉江也算鼎鼎有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小吃了。店主先将煮熟了的牛肠、牛筋、牛腩等做成一小块,然后用长约20厘米的铁线串起来,食客把一串串牛杂放进正煮得翻滚的酱汁里煮来吃,泡泡不停地泡出来,像是突泉一样泡泡一串串地冒出来,把我的口水馋得直往下流。闻一闻,香喷喷的气味让你口水垂涎三尺,吃时别忘了还要蘸上一点辣椒酱,那才够爽,才够刺激。
牛杂最关键的是那煲滚烫浓香的酱汁,里面除了面酱之外,八角、茴香、花椒、陈皮等各种香料是必不可少的,吃下去才会有一番独特的美味。如果在牛杂串上蘸一点辣椒酱你就会感觉一股香喷喷、香辣刺激的气直攻上去,辣得你会边吃边喘气,可好吃了。
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去逛街,空气中弥漫着牛杂的香气,它已经把我的心掏空了。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和我去吃牛杂串。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滚烫的牛杂“害”得我舌头打着卷,妈妈嘲笑道:“看看我们家的小馋猫,多狼狈啊。”我狼吞虎咽,一串接着一串吃,直到嘴唇通红,涕泪交加为至,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现在想起小时候,总会觉得有点傻。
家乡风味小吃真是“一极棒”,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会请你去饱餐一顿牛杂串,牛杂串就像一位小精灵,蹦蹦跳跳地走进我的美食坊。
今天是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太阳公公很给面子,早早的来上班了。天气十分晴朗,还好并没有下雨。妈妈为了迎接假期的圆满结束,便带着我去吃了东方商厦南边的鸭血粉丝,这已经是我们第n次来这吃了。
这里的粉丝煮的很美味,浓郁的汤汁覆盖了整个碗。看上去只有汤,没有任何东西,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用勺子搅拌搅拌,她的“内在美”就显露出来了,晶莹剔透的粉丝沉落在汤底,棕色的鸭肝,微红的鸭肫,血红的鸭血,泛黄的鸭肠像装饰品一样,为这碗汤点染了许多色彩。
它的做法我也琢磨了很久,直到今天,我才会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今天我去吃了鸭血粉丝,顺便去问了问这个的做法,厨师说:“其实做法很简单,只要汤好面好,就不成问题了。首先,汤要浓,味道要鲜,颜色要美,色香味俱全,才能做出好的鸭血粉丝。我听后,感慨万分。只见这位厨师先抓起一把洗好的粉丝扔进锅里,随后拿起漏勺捞出粉丝,放入碗里,再拿起大勺舀点准备好的鸭肠,鸭肝,鸭肫撒进碗里,然后舀勺煮着油果子和鸭血的汤,浇进碗里,再舀点油果子和鸭血。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撒点香菜,美味的鸭血粉丝汤就大功告成了!看着看着,我的口水,不知不觉中已“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终于能吃了,看着这碗粉丝,就让我垂涎万尺,迫不及待的想赶紧开动了。我赶忙拿起筷子,捞其粉丝就往嘴里塞,只听“滋溜”一声,粉丝就被我吸进了嘴里,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我可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吃东西很文雅,我才不管呢,我心中只有吃、吃、吃。那美味实在是香,让我赞不绝口,回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
就是因为我吃东西太粗鲁,所以每次去吃时,都不敢穿好看的衣服,只要穿上好看的衣服,不到一会儿衣服就被汤汁给:“污染”了。
说起风味小吃,我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家乡天门的锅盔。
无论你是在冷清寥落的小巷里,还是在热闹非凡的大街上,你总能看到几家卖锅盔的小店。锅盔物美价廉,大一点的也只要两元左右,这种价位对很多吃遍天下大鱼大肉的人来说,这种廉价品,味道肯定不会好。你若这样想,那你就错了。锅盔很有嚼劲,第一口咬下去吃的全是酥酥的芝麻,第二口咬下去是很有劲的老面,第三口咬下去便是香溢四方的肉酱。你若亲自来吃上一口,定会感叹:“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天门最有名的锅盔店要数侨乡客运站旁边的“公安锅盔”了。
他们的制作方法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人工和面,机器烘烤。他们从不偷工减料,这样做的锅盔才是最好吃的,他们的锅盔让外面的人感受到天门美食文化的魅力。因为那里紧邻客运站,许多来旅游的人都会首先经过这里。
相传,锅盔是一位将军和他的手下发明出来的。这位将军在打仗时,手头只有面粉了,于是该将军突发奇想,让将士们和面,放在头盔上用火烤。将军一吃,觉得很好吃,锅盔便流传下来了。
锅盔的吃法很简单,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蕉酱,卷菜吃,还可以切成块,放入火锅中吃。因为锅盔的保质期很长,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放上十几天。外地来买锅盔的人不用担心买太多吃不完而坏掉。
锅盔已成为我们天门的一大品牌。吃锅盔,更是一种流行文化。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锅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