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我从绘画教室出来,外面还在下雨,我和妈妈打着伞快步来到了公交站台,站台→←上已经站满了人,人们焦急地看向车来的方向,路上飞奔的车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前排人的衣服,她们气得大声地叫喊。
我站在人群中闷闷不乐,想着刚才的绘画我还掌握得不好,心里很着急,心想着快点回家再画一遍。忽然,我的身后传来一声“阿嚏”吓我一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穿着普通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不好,像是着凉了,虽然他看起来很不好,但因为他打喷嚏的时候没用手捂住嘴巴,我觉得很不文明,我有些讨厌他。
车终于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上了车,等我和妈妈上了车,车里已经没有座位了,但车上不算太挤,我们往车厢里面走了走,找了空点的地方站好。我看到了刚才的年轻人,他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离我不远。这时我看到一位老爷爷慢吞吞地走到那个年轻人身边,但那个年轻人只是窗口处靠了靠,并没有要起身的意思,这时另一个位置的人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我更加讨厌那个年轻人了。
又过了几站,那个年轻人站了起来,看样子他要下车了,这时一阵风伴着雨水打了进来,离窗近的人不由地纷纷躲避。这时,我才发刚才年轻人坐的那边窗户坏了个洞,大家一直没发现,是因为年轻人用身体挡住了。我的脸慢慢红了,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看外表,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我的妹妹有一盒非常漂亮的彩色笔共有18种彩色,我画画时曾经借用过,彩色确实鲜艳而且好用。
有一天下午上学时,她发现这盒彩色笔不见了,便认为是我拿走了。我因为没有拿,所以不理她,她就又叫又哭。爷爷知道后也信以为真,要我还给妹妹。我说没有拿,爷爷就要我把书包打开来一格一格的检查,结果还是没有,因为我确实没有拿。
上学路上她边哭边流泪显得好伤心。我更感到十分委曲,又生气又烦脑,认为妹妹赖人不讲理,爷爷偏听偏信不公平。因此很不服气,越想越激动,准备放学后要与妹妹分清是非,弄个水落石出。到校后我想到老师平时教导我们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粗鲁。因此慢慢地冷静下来,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妹妹为什么会一囗咬定我拿的呢?想来想去,是前天晚饭前要求她把彩色笔送给我,当时她不答应,我就把它丢在客厅的凳子上。
回家后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爷爷。爷爷相信我没有拿,要我认真帮助寻找,我便从椅子上翻到桌子上,结果在厅里的电视机侧边发现了这盒彩色笔。原来那晚正好有客人来,奶奶看见彩色笔放在凳子上,就把它检起来放在那里。妹妹根本没有寻找就认为是我拿了,所以产生了误解。
这场风波给我启发很大:受到误解或委曲时,生气、伤心、烦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需要冷静,只要认真分析,细心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安阳一名家长专门为刚升入高中的儿子缝制了写有“苦读三年书,实现清华梦”的被褥。她想通过“励志被”,激励孩子尽快适应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和初中时一样自信满满、刻苦学习,三年后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好未来。
一床普普通通的棉被,因为融入了“励志”成分,引起了网络热议。笔者浏览这些评论,其中不乏指责之意,有些人甚至将其置于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以致“励志被”成了应试教育的又一个“畸形产物”,母亲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这些牵强附会的评论,歪曲了一位普通母亲的善良。这位安阳的农家妇女,只是想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励志被”里有的只是密密麻麻、厚厚实实的母爱。她可能懂不了那么多高深的教育道理,但她心里有这样一个念想:为儿子做事是一位母亲莫大的快乐。在家庭教育背景下,请不要把一位母亲想得那么复杂。
孟母三迁,是要为孟子寻找一个学习和成长的优越环境;陶侃的母亲要他从小观察织布时梭子飞快穿梭的情景,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鼓励他珍惜时间,用功读书。纵观这些古代贤人勤学苦读的事例,他们背后都站着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母亲。这些事例即使到今天,还在激励着千千万万学子刻苦学习。同样,“励志被”里也饱含一位母亲对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对此我们没有理由妄加指责。
学习是无尚光荣的事,教子读书也是无尚光荣的事。“畸形产物”之说是用“应试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教育现象。有些人之所以一叶障目,就是因为没有尊重一位母亲缝制“励志被”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