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指多次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形容读书很勤劳,成语主要出自孔子的一段历史故事,下面是整理的韦编三绝成语故事(精彩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少年孔丘,过着贫困的生活,当过牧童,看守过粮食,也当过吹鼓手。
后来,做了管理经济和畜牧事务的小官吏。
他虚心好学,曾向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求教。
如向老聃问礼,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弹琴等等,他不知疲倦地学习,因此他的知识非常渊博。
50岁时,孔子由鲁国的中都宰州升任司寇,后来还兼理国相的职务。
孔子一生,为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而奋斗不止,他“发愤忘食,乐以记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崇高的精神。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列国纷争,战争及各种社会动乱极为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孔子为探求天下太平的途径,并愿为社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和他的弟子一行周游列国,他还曾到过南方的大国楚国去从事政治活动,但列国诸侯谁也没有任用他。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中,有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孔子会见晋国大夫赵简子。
到了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残暴地杀害了晋国贤德的大夫窦呜犊和舜华二人,孔子叹息道:“多美呀!滚滚黄河之水!我不能渡过黄河,时运不好啊!”他的学生子贡问道:“老师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窦、舜二人是晋国的贤臣,赵简子未得志时,靠了他们而登上政治舞台;等到他得志了,便杀害了他们。
禽兽尚且知道回避不义之人,何况我孔丘呢!”于是他未见赵简子。
在卫国,卫灵公要求孔子谈谈行军作战的事,孔子是不主张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说:“我曾经学过礼乐教化的事,军队争讨之事我未曾涉猎过。
卫灵公很不高兴,第二天,孔子与他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位君主竟然无视孔子在座,眼睛盯着门外,孔子觉得不能再对牛弹琴了,便到陈国去了。
在楚国的叶地(古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楚大夫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你何不对他说:‘孔子的为人,学习大道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为理想奋斗废寝忘食,情绪乐观忘了生活中的烦忧,从来不觉得自己已渐渐地老了。
在从叶地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见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他们对孔子忙忙碌碌,想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进行嘲笑,而孔子却说:“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如此了。
孔子晚年仍坚持学习,从不间断,他读《易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把竹简上的牛皮都磨断了。
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启示我们:一学习要勤奋;二学习要用心,和知识交朋友;三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复。重复帮助记忆,重复是记忆之母,重复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识。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成为享誉全球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便得益于此。如果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恐怕孔子难有此成就。
【汉字书写】:韦编三绝
【汉语注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的反义词】:一暴十寒、偶一为之;
【韦编三绝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就离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整理古书,并编写了很多著作。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学研究手不释卷。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孔子在晚年的时侯开始研究《周易》,他为了把《周易》读懂,如饥似渴地反复学习,他读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读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读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古代时人们用牛皮绳把竹简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时侯因为次数太多,结果把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概括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
【韦编三绝例句】
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在卭笮十余载,沉研《易》象,韦编三绝,赋诗纵酒,以乐当年。”
杨伯峻《黄季刚先生杂记》:“当时太炎先生赠一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chèn)语。”
【韦编三绝造句】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能够举一反三,期待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你乐此不疲地钻研技术,如果再学习古人韦编三绝的做法,脚踏实地一定能琢磨出其中的门道来。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到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着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
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Copyright (C) 阅读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