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观后感(优秀4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电影活着观后感(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1

影片《宝贝儿》今年10月上映,票房并不高,大概因为这是一部纯生活电影。但我看完之后,却心情沉重,很想写点什么。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弃婴的故事,镜头下的片段很平实很生活很现实,结局也很开放,客观冷静地去还原生活的本貌,不悲不喜,无解。

女主江萌千方百计想救活一个和她患有同样疾病的婴儿,想让她和自己一样活下来。结局却是因“偷小孩”被派出所拘留,丢掉了医院的工作;不得不搬离养母家,养母则进了养老院;患儿的父亲到她打工的地方,告诉她孩子已经去世。

影片通过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江萌,和如她一般的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一直在向世人证明即使是病弱的弃婴,也可以努力地活下去。从江萌的第一视角出发来还原整个事件,其实患儿父亲到底有没有治疗小孩,有没有给她做手术,都是江萌从警察的口中得知,背后的真相无从查证。而患儿父亲一家人并不缺钱,甚至高龄很想要孩子,却又万般无奈选择不救患儿,片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许背后还有更多的压力和不为人知的隐情。

整部电影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做了大量的留白,对于结局,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从“父亲是否有权决定婴儿的生死”的问题,到“每个生命的生存权利”,影片更多的是在“探讨话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因为现实生活本就无解。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社会是否需要给所谓“不完美”的生命,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环境,这也是一个问题。就像歌中所言“用尽了力气,也难以改变,生存的疼痛;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愤怒与慈悲,粗糙交织”。

最近,基因宝宝的话题也很泛滥:人类是否应该为了消亡某些疾病就更改基因构成,人类是否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将是无解的话题。

生命总有很多不完美,人生而不完美,不必太过执着,即使是不完美的生命,也是弥足珍贵的宝贝。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2

每一次看《活着》,还是被剧中的情节所感动的眼睛酸酸的。我们还在为身边好多事情所烦恼的时候,当老的时候发现那些都是那么的无聊、无趣。佛说:一切唯心造。我们的一切烦恼是有我们的心造出来的,烦恼有了,不开心就有了,皱纹来的快了,疾病也频频来访了。

我们想摆脱烦恼,往往是我如果得到了什么,就不会有烦恼了,可是,事实上当你真的千方百计活着千辛万苦得到了你想要的,新的烦恼却又从心而起。

看了《活着》,“富贵”的人生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还是个阔家少爷时,他衣食无忧,他最大的烦恼就是何时能痛痛快快的在赌场上嬴一次。而他始终没有痛快的赢过,一直到他输光,把家底都输光了。第二阶段是他成了“国军”和“共军”,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活着,活着出去,活着去见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好好的陪在他们身边。第三阶段:在大跃*中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看到他和儿子有庆闹别扭,有庆给他送酸辣水喝,真是让人感动的想笑又想哭,想起了一句歌词:“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第四阶段,有庆和凤霞的相继离开。富贵和家珍平静的活着,和小外孙一起玩耍,不时去有庆和凤霞的坟墓前去看看,因为那里有一份牵挂…

他们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他们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的随波逐流都远远不如我们现在人幸福。以前我也曾有很多的烦恼,比起好多人,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一切唯心造,你觉得你现在是幸福的,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你觉得别人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你就永远活着别人的命运里,自己将永远为活着而累。他有万贯之财,她有沉鱼落雁之美,繁华过后,都是化作一缕青烟,佛说:万般带不去。活着,应该开心地活着,美丽地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3

《活着》是一部获奖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国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的大变革。旧社会时期,豪强劣绅必定成为了人民的公敌(其中龙二是典型)。在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尤为厉害,穷苦的人民对压迫他们的这些地主劣绅们是深恶痛绝,人民不愿再被压迫,再过库不堪言的日子,势必回与地主劣绅们斗争,直到打倒他们。而无辜被安上地主身份或反动,革命罪行的人,他们却无处伸冤。这足以说明时下各阶级矛盾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新中国刚成立,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国家整治还未全面展开,中国仍处于动荡时期。

崇拜之风就是对当领袖的崇拜,但那时他们过分的崇拜,可以说是疯狂了。还有就是当时涌现出一些贪污,弄权谋私,败坏党纪的现象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那个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也不懂什么,是完全的农民,哪会认清事物的真实性呢,崇拜领袖也是盲目和必然的。

葛优在片中的两处对白可谓妙极,深刻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由黑到白的转变过程。对白一儿子有庆与父亲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有庆坐在牛背上吃肉”。对白二孙子馒头与姥爷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好”。对白反映人们在不同年代人们不同的宿求,对白一说明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希望过上好日子。对白二反映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社会仍需建设,发展,寄寓下一代希望。

《活着》这部影片给我感触很多,在此无须多些感触了。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它是历史与艺术的映射,揭示旧社会各矛盾冲突,社会演变历程。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氛围的它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的,去看看吧!

影片《活着》观后感 篇4

《活着》是张艺谋1994年的作品。影片讲诉了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后的几段故事。作品围绕福贵的人生态度的变化来传达。

福贵本是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后来把家产输光、把老爹气死、媳妇儿又跑了,作品围绕这些及之后的一些心理生活态度的转变来刻画。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诚挚。后来的福贵家日子十分清贫,但妻子回来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还算苦中有乐,可生活却总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影片中福贵对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悲剧由此开始了,有庆被区长的车撞死了。.。.。.。

后来大女儿凤霞嫁给了老实工人,福贵家再一次迎来不幸,凤霞难产死了。.。.。.。

影片的最后是一家四口,福贵、妻子、女婿和外孙馒头一起吃着简单的馒头那种其乐融融的笑为结局。我觉得这个结局让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飘香。

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剩下什么---活着。

据说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影片多次对共产主义进行讽刺,贫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觉家就是一个个的减少,又一个个的出生来轮转,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总得活着,不管遇到什么,你就得熬,熬过了,就好了。

名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说不定会变成一场灾祸,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创造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付出型,第二种是享受型,第三种是付出与享受两者兼并型。上帝分别给他们打了分:50、50、100,于是上帝决定多创造第三种人。在人间,第一种人成为了圣人,他们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第二种人他们无恶不作,扰乱人们生活的安宁,他们的名字遗臭万年。第三种人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一样开心,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记住。人们也给者三种人打了分:100、0、50.

我们大多数都是第三种人,不管什么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口饭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贵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的那种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