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这次为您整理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精彩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初读此书是在小学,只记得当时把这本书当作了一本言情小说,觉得看了很没劲,印象中一直是维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烦恼是挺烦人。但十多年过后,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闻着书香重新回味时,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认识是多么浅薄。以下便是我现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的记录……
维特的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在这个寒意朦胧的假期里,我读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运用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少年维特反对旧社会的习俗,却屡遭碰壁。他来到这座孤寂小城①是为了处理母亲的遗产,②是为了摆脱一场爱情带来的苦恼。他喜欢上了朋友的未婚妻!维特异常痛苦和郁闷,在他认为爱情无望之时,他选择了自杀。在他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连牧师也没有一个。他就这样冷清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完之后我哭得唏哩哗啦。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崇尚自然。自由向上的好男孩为爱情而死,值吗?我认为不值,维特不值得为爱情而死。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另觅他人。可是他太过于执着,哎。.。.。.
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想开些,不要向维特一样想不开哦!而且做人,做事何必那么固执呢?
书,它会让我们懂得更多道理;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代优秀的书人吧!
有很多人对于维特自杀的这种行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不负责任。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我们应该知道,永不言弃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永不言弃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而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
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了!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当然,在抱怨、无助、哀伤、气愤等种种悲观情绪中挣扎了良久之后,维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后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消极解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而在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要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时代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弃,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决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的烦恼》真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歌德把维特的心理活动,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似乎经历这一切的不是维特,而是自己。维特的一些感觉也能也读者产生共鸣,手法很细腻,扣人心弦。我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好的书。读完此书,我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很早就听过《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去看,今年闲暇时候就跑去图书馆三楼去看书,在书架前搜寻着,无意看到了这边儿本书,心中的那股被尘封的好奇心所引发,于是那其它,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来,静静的看它。
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渐渐融入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那个我,那个维特。
维特开始是出去散心,来到了一个美丽小镇,这里自由的空气,寂静的山林,优美的自然风景,深深吸引了年轻的维特,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他喜欢这里淳朴的人们,快乐的孩子。后来,他遇到了美丽的绿蒂,她是
以为善良的,勤劳的少女,是很多弟弟妹妹的姐姐,失去母亲的她,一个人坚强的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年轻的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因为她的快乐而快乐,她的忧伤而忧伤,似乎她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里,早上醒
来想着我要去见她,那是一种怎样充满期待的幸福啊!
然而绿蒂已经和亚伯特订婚了,他是一位很好的男士,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友善。维特开始烦恼,开始自我矛盾,开始嫉妒亚伯特,他常常在脑海中思考着充满矛盾的对话。他很痛苦,他想除了他之外,怎么可以还有
人会爱她,还能爱她?最后,维特忧伤的离开了美丽的小镇。
他开始工作,然而,他过得并不如意,社会的黑暗也让他绝望;而曾经美丽的小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可爱的孩子离去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绝望。在未通知维特的情况下,绿蒂和亚伯特结婚了,这让维特感到
屈辱,维特依然对绿蒂念念不忘,他们三人的关系也渐渐不似以前那样和谐了,似乎有一股暗流,彻底绝望的维特选择了决绝的离开,在转身之前,黯然的选择了退出,他在一个夜晚,留下了最后一封信,带着对绿蒂的深情
,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自杀并不是唯一一种解决的方案,后者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情节发展的需要),维特觉得自己有种冲动,要把绿蒂杀了,把绿蒂的丈夫杀了,把自己杀了。他又认为自杀(以成全他人)才是最好的结局。假使书中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特的自杀就应该是不可原谅的了。不少自杀的人都自认为自己的离去就是给他周围的人带来释放、幸福的原因,才会“大义凛然”地赴死路,让自己的肉身与烦恼全部消失了。而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自杀根本就不能让旁人感到幸福,用一种昂贵的生命代价成为他人(甚至可能就是他所爱的,要成全的人)一辈子的心理枷锁。而如果致使他自杀的关键人物,稍有良心的,必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再也走不出来。可以说自杀的人是最懦弱最自私的人,他们只是一相情愿地认为这样可以了却一切了,却不知道他们正是把这一切加重了砝码扔给周围的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致使他人自杀后仍会感到比此人仍在世时候更幸福吧?
再看维特,他也是很自私的。他自己不能度过心理难关就一枪了结了生命,他用“死”这样“伟大”的礼物要奉献给绿蒂夫妇,真的会像他所期待的那样夫妇俩感到幸福吗?我们可以看到绿蒂夫妇与维特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绿蒂对维特有着一种很强烈的依赖感,她几次下决心要与他断绝关系,但想到自己习惯了有什么事情都要维特分享时,她已经不能习惯了没有维特的生活,她也不能想象这样的生活;而她丈夫在与维特的思辩中也得到过不少的快乐。他们平静的生活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维特的自杀,这两个人又要遭受什么样的良心谴责呢?从绿蒂夫妇对得知维特自杀后的反应就知道,维特是用自己的“死”来向他们宣战了!
德国青年中也不乏有人步其后尘。但是这样的消极影响不在于维特是否是自杀的。而是这本书中过多地描写了维特对绿蒂的恋情,渲染了他失恋之后孤独、伤感的情调,使青年们把它仅仅看做是一本伤感的爱情小说,一本爱情的悲剧,而遗忘了它的诞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维特真正的抗争之意,某些恋爱至上的人、情场上的失恋者在这单方面得到共鸣了,才会有不理智的举动。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书信展开整个故事。作者歌德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类似人物的自白。
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来到瓦尔海姆,他称这个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唱出对自然风光的赞颂。他说“我不知道,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如伊甸园般地美好。”除了瓦尔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维特的心,当地的下层老百姓,水井边的青年女仆,酒店的女老板,菩提树下的孩子,挂着提篮的年轻妇人,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都成了维特观察和赞颂的对象。他说“这样的人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到他们,我紊乱的心境就会平静下来。”可以说,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们是治疗维特心灵的一剂良药。
小说得第二部分:维特去参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维特去庄园接绿蒂时,对绿蒂一见钟情,他说“我整个灵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声调、举止上了,等她到房里去取手套和扇子时,我才有时间从诧异中恢复过来。”在马车上的交谈中,绿蒂独特的见解让维特大为吃惊,他说“她生动的双唇和活泼的鲜艳的面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他说“臂中拥着个最可爱的造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四处飞舞,周围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舞会尚未结束,由于天气恶劣雷鸣闪电,留住了舞会的客人。绿蒂建议大家玩“数数”的游戏,谁要是数得慢或者数错了就要挨耳光。维特挨了两记耳光,他说“我发现,她给我的两记耳光比给别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维特的心完完全全给绿蒂俘获了。“从这时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却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舞会过后,维特常常去探望绿蒂。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恋之中。他说“她纯洁无邪,她的灵魂毫不拘谨,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小的亲密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这里细小的亲密举动,只指谈话时无意间碰到手指,或者为了谈话方便绿蒂和他挨得很近,绿蒂嘴里的`气息可以直接送到他的唇上。某一天,维特不能去见绿蒂,他便派了一个仆人去见绿蒂,他说“好使我身边有个今天到过她眼前的人。”
小说的第三部分:不久,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曾经使维特幸福的爱情,此时反过来又成为了他的痛苦之源。当局外人劝维特放弃对绿蒂的爱恋,他说“这些草人,快给我走开!”,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放弃对绿蒂的希望,他说“假如一个不幸的人正被日益恶化的疾病慢慢耗去生命而无法阻挡,你能要求他自己捅上一刀,一劳永逸地结束其痛苦吗?病魔消耗他的精力,不同时也摧毁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气吗?”
在这一部分不得不谈到维特和阿尔贝特关于自杀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为维特最后的自杀做了一个铺垫。阿尔贝特认为自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自杀是软弱的表现,他说“我想象不出,人怎么会这样傻,竟会开枪自杀,单是这种念头就让我恶心。”在此之前,我看待自杀也是持这样的一种非对既错的观念,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待自杀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包容。让我们来看看维特怎么说,“人的天性都有其局限:它可以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他就将毁灭。”“我认为,把一个自杀者说成懦夫,正如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胆小鬼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沉着而有理智的人虽然对这位不幸者的处境一目了然,虽然也劝说他,但都是徒劳的!这正如一个健康人站在病人窗前,却一点儿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输送给病人一样。”
小说的第四部分:维特离开瓦尔海姆,离开绿蒂去担任公职,去寻找人生新的希望。维特无法忍受拘泥刻板,虚文浮礼的公职生涯,尤其在公爵的舞会上受辱之后感到很压抑和憋屈。他说“据说有一种宝马,要是被激怒了,赶急了,它就会本能地咬破自己的血管,好透透气。我常常也是这种情形。我也要割断一根血管,是自己获得永恒的自由。”
维特找不到真正能与他产生共鸣的朋友,“他也很器重我的智慧和才能,但不太重视我的心,可是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唯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知音难觅也是少年维特的痛苦之一,因此,维特把感情全部寄托在绿蒂身上,造成了最后悲剧的根源。
小说的第五部分:维特辞去公职,顺从了心的意愿,又回到了瓦尔海姆绿蒂的身边。此时,瓦尔海姆在维特的心中变了,成了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妇人的儿子汉斯死了,两颗美丽的胡桃树被砍倒了,尤其是暗恋绿蒂的那个文书的儿子疯了,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因杀人被捕了(“爱情和忠诚,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现在变成了暴力和凶杀”),这两件事对维特的震动很大。这一切的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如朝露,他说“我失去了生命中的唯一欢乐,失去了我用以创造周围世界的神圣而生气勃勃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已经消逝!”维特一次又一次想到了死亡,离开世界的心越来越坚定。
他最后一次与绿蒂见面,为绿蒂念了几首莪相的诗,这几首哀怨悱恻的诗放在结尾,更渲染了小说悲剧的色彩。念诗念到动情处,两人心灵交融,冲破理智相拥在一起。最后,维特差遣仆人去向绿蒂的丈夫阿尔贝特借枪。“当维特得知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仆人的,心里喜不自胜,便把枪拿了过去。”他将枪吻了千百遍,给绿蒂写完最后一封信,夜里十二点,维特开枪自杀。
读书过程中,很多地方和书中的人物维特产生了强烈共鸣。比如:维特所感受到的纯朴乡村生活的快乐,“我好高兴呀,我的心能感受到一个人将他自己培植的卷心菜端上餐桌时的那份朴素无邪的欢乐,而且不仅仅是卷心菜,得以品味的还有那些美好的日子:他栽种秧苗的那个美丽的清晨,他洒水浇灌的那些可爱的黄昏——所有这些,他再一瞬间又重新得到享受,因为他曾为其不断生长而感到快乐。”
比如,维特对孩子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挨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的态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
又比如,维特反对一味抱怨,强调要享受当下的幸福。“我们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这么少,坏日子这么多,我觉得,这种抱怨多半是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豁达大度,尽情享受上帝每天赐给我们的幸福,那么,如果遭到什么不幸,我们也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 “恶劣情绪既害自己,又害亲人,所以称它为罪恶是恰当的。我们不能使彼此幸福,难道这还不够,还非得互相抢夺各自心里间或所得到的那点快乐不成?请您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情绪恶劣,却能将它藏于心中独自承受,而不破坏周围的欢乐气氛?”
还有,维特对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小说命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书中并没有交代维特的年龄。由于此小说融进了歌德自己的部分经历,据推测维特的年龄应该是在22、23岁左右。因为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1772年歌德遇到夏绿蒂。歌德在完成“维特”之后,了却了一段情缘,把自己从痛苦的心境中解救出来。此后,歌德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起了重大变化,不再一味听凭感情的宣泄,而是主张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人生中青年时代的狂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情感,非常可爱和可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名著是我们接触世界文学顶峰的一个途径;名著是增进知识的一个魔法棒。总之,名著是百读不厌、百看不倦的。最近,我便读了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是著名的德国作家歌德写的。这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来写。主要写了维特与绿蒂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只有的强烈的愿望。是啊,我们小时候的个性是多么重要,有时,我们任性时一个撒娇的动作,开心时一个激情的微笑,烦恼是一个沮丧的哭脸,这都是我们不经意间流露个性。在小时候保持那纯真无瑕的个性是多么可贵。大了,反而我们会机械去遵守大人们定下的规矩,老师们说下的规矩,一点也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情与真实想法。我是多么失望!虽然我自己也是孩子,也不可能去违反那“早已成文”的规律,但是我还是迫切地希望我们以及所有的人都能找回自己那埋藏在深处那纯真无邪的个性。
维特成为一时间风靡全球的人物,就是因他的追求个性的精神被人们所敬仰所爱戴。我也要追求个性,但是也不会做出过分的事情。你们也要这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