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整的技巧(精选5篇)
经常给孩子讲生动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对某个故事比较熟悉时,成人可以用提问的方法,叫孩子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成人还可以和孩子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培养孩子的讲述能力。
成人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例如妈妈和孩子说“奇妙的口袋”游戏。在口袋中装进若干玩具,妈妈与孩子轮流摸,每摸到一样玩具必须说:“我摸到了,我们可以干什么。”例如摸到皮球就说:“我摸到一只皮球,我们可以拍皮球。”摸到积木则说:“我摸到了一块积木,我们可以搭房子。”这种游戏能培养孩子说完整的短句。
纠正孩子以动作表情代替言语的习惯,要求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愿
在有些人家里,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他需要什么东西只需做某个动作、某种表情或吐出一两个词,成人立即满足他的要求。成人要想让孩子说话完整,必须严格要求。例如孩子指着西瓜说:“我要嘛!”成人装着不懂地问:“你要干什么?”孩子说:“吃西瓜”成人就要要求孩子清楚地说出“我要吃西瓜”,然后才切西瓜给他吃,否则不予理睬。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会向成人的要求努力的。
自信心是关键,夸奖:从“怕说”到“敢说”
为什么孩子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不敢于表达自己?某幼儿园园长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不自信,让孩子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不敢表达。要想让孩子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要树立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样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举足轻重,不需要通过做什么事来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只凭自己向上的内在需求去做事。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现不同,就是一种不自信、内心不安的表现。而孩子自信的培养,与父母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让孩子从“怕说”到“敢说”,首先父母要放下对孩子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期待。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希望孩子做得比我更好。”于是这种期待无形中变成了对孩子的压力。因此父母要放下期待,代之以支持。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马上肯定和鼓励他。孩子的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每个阶段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和鼓励去强化它。
培养孩子“敢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否定和打击孩子。经常受打击而很少得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错觉:“我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因此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备。“没关系,下次会做得更好。”家长在这样的鼓励后,要仔细去洞察孩子的心,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赞赏孩子,信任孩子,并给予热切的回应和正确的帮助。
练习是硬道理,训练:从“敢说”到“会说”
孩子从“怕说”变成了“敢说”,还要“会说”。“会说”当然少不了规范的语言教育。良好的母语基础,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这包括正确读准字词、运用词汇、连词成句的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情感表达的能力等。
要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家长要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多说话。只要家长在与孩子互动,就可以不停地对生活进行事无巨细的描述。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只要有人在他身边一直不停地说,孩子就会进行潜性吸收,有一天他的语言才能就会爆发。
讲故事是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方法。首先让孩子多听一些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可以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带领下,帮助孩子培养语感,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接着,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故事以后,尝试复述故事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讲故事是一种提高孩子多方面素质的手段,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口才,还能练孩子的胆儿。
除了讲现成的故事,家长在平时也要启发孩子多讲讲自己的故事,如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让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