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经典导游词(精选3篇)
武陵源南部的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70年代才被发现,相传,汉高祖时留侯张良慑于“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教训,效法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范蠢功成身退、隐居江湖的办法,来到大庸,因而留下了张氏子孙,故取名张家界。
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山奇、水秀、桥险、洞幽,蕴含着毫无修饰的自然美。风景明珠张家界素有“峰三千,水八百”之誉。碧涛连山,蔚然如海,在莽莽苍苍的林海内珍藏着红豆杉、香果等珍稀树种、名贵药材和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据统计,张家界的树木品种比整个欧洲多出一倍以上。密林深处,藤蔓交织,清流汩汩,优美迷人。数千座石峰拔地而起,淙淙浸水、蜿蜒曲折,林木花卉满山遍野。张家界的风光山色,具有秀丽、原始、集中、奇特、清新五个特点,堪称“五绝”。真是“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张家界市市长鲁平益形容张家界是“三千奇峰,峰峰标异,八百秀水,水水妩媚;挟泰山华山之雄险,兼桂林黄山之秀奇”。
张家界的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境内数以千计的石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巍然屹立与金鞭溪、索溪谷等峡谷两侧,峰上奇颂挺拔、灌木丛生,时而有云雾缭绕。
武陵源景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以各自独特灿烂的文化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风景画。武陵源风景区已经被联合国列入>名录。
主要景点有:
黄狮寨腰子寨
黄狮寨为作守界诸峰之冠,也是张家界诸景之冠,早有“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黄狮寨海拔1200米,四周峭壁削立,唯前卡门与 后卡门两条独路可通寨顶。在攀登前卡门的路上,但见千峰插地,怪石如林,有海螺峰、一线天、天书宝匣、南天一柱等景点。“天书宝匣”乃一长方形巨石横卧峰顶,巨石一端平抽出半节盖子,活脱脱一部“天书”被盗走的空匣。而黄狮寨的绝景是在山顶的环形观景台上,那里晴日远眺群山,但见密森深处窜起股股白烟,如妖神的森森鬼气;接着是柱状白烟逐渐消融,而云团、云带从山腰涌起,扑向山头,蔚为壮观。那里雨后鸟瞰整个张家界全景,但见峡谷升起的白雾,在山峰间翻滚飞腾,如群魔乱舞,愈来愈大,愈来愈浓;最后整个黄狮寨淹没于茫茫云海,只有点点孤峰,飘浮于云海之上。还有黄狮寨周围那群山连绵的屏障,间以奇花异草的深沟幽谷,与黄山景观大异其趣;那无际的原始森林,至今仍有待人们去寻幽探险。
腰子寨的“天桥”更是鬼斧神工之作,人称“天下第一桥”。两座相连的山峰间,腰部有一弧形门洞,形成一座天然石桥。桥高20余米,桥洞弧长三四十米,远望如彩虹、如新月、如洞天仙境的门楣。从“桥”的一侧的石级登上长有排排古松和铺地苔花的“桥”顶,天风料峭,桥脊窄险;特别是从“桥”另一侧向下俯视,但见石壁直落千丈,并围成圆桶状,桶底石峰如剑似笋,如指青天,更衬出天然石桥的高险。桶底还有一座石峰顶端托起一方天然的石盒,盒内长有几棵杜鹃花,构成景内之景,令人惊叹不置。下“天桥”登腰子寨顶峰,又可见到石峰上天然衍生出的石殿城堡式建筑,其轮廓类似柬埔寨的吴哥窟,也有些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当地人称之为“镇妖群塔”。
金鞭溪
金鞭溪号称“天下第一溪”,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金鞭岩如一鞭指天,呈金黄色,倒映水溪,宛如金鞭挥动。这是一条绵延十多华里的风景线,突兀的奇峰,参天的古木,石板小路与独木小桥,古朴别致的竹楼,盛开鸽子花的拱桐,倾斜超过比萨斜塔的怪石,错落拥立于曲曲折折的溪流两岸;山影树影,重重叠叠映入走碧流玉的溪水中:构成“五步一处景,十步一重天”的诗情画境。溪水时而哗哗如孩重嬉戏,时而轰鸣如万马奔腾,时而叶步如悠悠琴声,似而窃窃如细语倾诉。
索溪峪 宝峰湖 黄龙洞
武陵源的南部为索溪峪,主要景观有宝峰湖与黄龙洞。宝峰湖是在索溪峪主流上筑坝而修成的高峡平湖,水深达72米, 游程逶迤10余里。泛舟湖上,但见奇特多姿的石峰,夹着曲曲折折的湖岸,茂密的林木花草,从湖岸一直铺到峰顶;每座石峰的顶上,虬曲的劲松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每面垂直的壁面上,藤葛翠蔓,古松倒挂,构成“崖绿树”的奇观。沿途逐处可见的飞瀑,往往一泻数叠,飞珠溅玉,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起,声震幽谷。湖光山影,瀑泉响流,使游人恍若置身瑶池,似赴蓬莱。
武陵源群峰之下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溶洞群。现已探明的溶洞有 14个,有 600万平方米万石笋立、如梦似幻的地下世界;其中黄龙洞所拥有的珍奇,被地理学家评价为整个东南亚溶岩景观的缩影。黄龙洞有四层洞府,两层地下河,全程10公里。洞里有宽12,000平方米的龙宫厅,矗立着大小龙柱1700余根,堪称中华第一洞府。大厅中央有称之为“龙王宝座”的钟乳石巨柱,高42米,腰围30主,直经9米,住座”上可容5人并坐。进入黄龙洞,就家走进了迷宫,绚丽的色彩,闪烁的光影,扑朔迷离,使人不辨东西。而千奇百怪的石笋,或优雅、或险峻、或富丽堂皇,令人目不暇接。
路易艾黎的这句话,成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想往和期待,这年的春节,我了却了这桩心事。
我的边城之行是从南华门开始的,南华门早已被拆毁,当人们意识到这一切并开始惋惜的时候,只好又重修了一个现代仿古风格的南华门。后有当地人向我报怨说,拆了南华门,断了南华山的龙脉,坏了凤凰的风水,所以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再也没出现过惊世之人才。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但在那个即排斥外来优秀文化,又彻底砸烂中国传统文明的年代里,我们干了多少愚蠢之极让人感到切肤之痛的蠢事!
沱江大桥是欣赏沱江穿城的绝佳之处,向下游望去古城风彩尽收眼底。下桥来沿着城墙下的江边散步,如果此时再能飘下一阵霏霏细雨,那该是何等的惬意!
古老的跳岩已被改成了木板桥,过往着背着小孩的少妇女和步履从容的老人,岸边的妇女依旧用棒槌洗衣,拍打着舒缓而又优雅的节奏,人们没有现代文明的生活重压,他们也许清贫但却享受着身心轻松的人生。
大概是人们又怀念起古老的跳岩吧,旁边又用红条石新砌了一高一矮两排更为整齐、间隔更近却失去了朴拙韵味的新跳岩。不过大家在上面跳来跳去还是让人多少找回了些童年的记忆。清丽的沱江水倒映着人们快乐的身影,江水因撒满了人们欢快的笑声而荡起了清波。江边的洗衣女偶尔抬头看看我们这群古城的过客,然后微笑着埋下头去,于是岸边又响起了不知回荡了多少年的槌声。其实在我看来她们也是过客,沱江水溶解了她们母亲与祖母们的多少憧憬与多少叹息远去了......
雄伟的北门贮立在江边,让人想起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其实也曾烽火想见、鼓角相闻。
历来地方统治者重武轻文,使这本不逊江南的小桥流水风光却少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浪漫传说,有的也只是些街头巷议的风流韵事,但是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却从这些生活在边城中与沅水上不起眼的芸芸众生中发掘出伟大的人性,也使得凤凰小城终被世人所知晓。
北门下是曾经繁荣一时的水码头,如今随着湘西地区陆路交通状况的改善,这里就再也见不到商船云集搬夫忙碌的景象了。
租了一叶细长的扁担船,荡舟在曾承载过边城厚重历史的水面上,水清透底,可看见游动的水草。江面上映着所存不多的吊脚楼斑驳古旧的倒影。也许承担了太多岁月的风雨,吊脚楼相互倚肩而立,破旧苍老、摇摇欲坠。犹如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向江水上过往的船客喃喃絮说着自己饱经的一世沧桑。但这又恰是凤凰的风景所在,我们这群访客不远千里而来,不就是要寻访你那苍老的身影吗?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们走近了你,只是吊脚楼已默然无语,船夫的划水声更显江水的寂静。那水上撑船人的号子呢?那吊脚楼窗上飘着的穷人们的歌声呢?已随沱江水漂向了再也找寻不到的远方了罢。
过了楼群,左岸是江西商人们集资修建的遐昌阁,右边就是郁郁葱葱的南华山了。
南华山吐翠含烟,青山依旧,遐昌阁雕梁画栋,却人去楼空,岁月一如江上的流水,流逝在天边的尽头......
上岸沿城墙南行过东门,来到虹桥,虹桥原是座风雨桥,也已被毁,此处也是新修的一座,虹桥的三个桥拱是半圆形,结合水面的倒影象是三轮滚圆的满月映照着江水,这圆月曾目送过多少漂泊远方的孤舟,招唤着多少流浪回乡的归帆......
沿着小城古街随意地走,小巷曲折幽深,走进去仿佛埋头于一部厚重的史书,一下子有些茫然。思绪有时也被牵回过去的岁月,希望能听到一声小贩的沿街叫卖,撞上两位嘻戏追打的孩童,窥一眼哪家虚掩的门中正有一位贤淑的苗女低头做女红......
小城的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巷边的老屋依然透着盎然的古风,门上彤红的春联书法依然苍劲,行文的意境各具特色,全不象我们城市居民在街上买来的对联已毫无个性,快节奏生活的人群对过年这样的大事也如此应付,终日苦苦追求却不知平静的生活其实妙不可言,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去细细地品味,平凡的生命总会有些地方让你感动不已。
有些人家门口会有一个牌子写着重点保护民居的字样。大门紧闭,真想进去一看却又不忍打扰主人家享了几代人的天伦之乐。
脚下的石板街光滑而略显不平,有时会有一只瞪大眼睛的小狗从木门的后面探出可爱的小脑袋好奇地盯着你,两旁的店铺除了小饭店多是售卖蜡染银饰等土产,还是木板的那种,没有被玻璃橱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笼罩,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店主人会向你漫天要价,很少的钱就会买到一件非常漂亮的银饰,你带回家乡的每件物品都能折射出湘西人民质朴的民风。
逛到天色已晚,随意撞进一家名叫“老街”的小饭店,地道的地方口味让你乐不思乡,几个人五菜一汤才二十八元钱!饭饱之时才知刚才为我们端盘上菜的老板竟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沈从文研究会的理事长马蹄声先生。于是我们每人买了一本由他签名的散文集《故乡》。
次日一早又来到中营街参观了沈从文的故居,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在先生的书桌旁,聆听着屋外的和风扣响着窗棂,小院目睹了先生童年的欢乐,院子正中天井上那一方小小的蓝天,竟然也能吸引一对欲飞的翅膀?
再次撑船顺水而下,出城不远的听涛山上就是沈从文的墓地,山前开着风霜傲雪的梅花,没有莹冢,只有一块五彩奇石,便是墓碑了,上面写沈从文先生自撰的墓志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一个战士,如果没有战死沙场,就应该回到故乡”,一个处世淡泊,人格高尚的大师如今魂归故里,葬在这依山傍水、生前在此读书的幽静所在,也该安息了吧。
古城文星街的深巷中有一处精巧的苗式院落,虽然不甚起眼,但这里却走出过中国第一位------熊希龄,凤凰的一方水土,出落了这位十六岁中举,二十岁翰林的湘西神童,后成为民国的第一任,退出政坛后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成为边城人杰地灵的又一明证。
朝阳宫也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以前是陈家族人修建的祠堂,和凤凰其他的古建筑一样,小巧而精致。斗拱重檐的戏台两边一付有趣的对联: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只是如今已是曲终人散,人去楼空。伫立在空旷的院中想象着往日的繁荣盛景,体会着今日的粉墨人生,冷眼旁观着世间依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贤愚忠奸......
出城十几公里直奔黄丝桥古城,路过一段南长城的遗址,让司机停车登了上去,残破的城垣仍可感受到当年的不可一世,当时为防苗民暴动而建,全长数百里。但往日的威风被时光的风雨吹打得几乎了无痕迹,只剩下眼前这样孤独的几处,冬日里的风吹拂着衰草,可以想见当年的滚滚狼烟与刀光血影,暴政和腐败给别人带来的是血和妻离子散,给自己留下的是自掘的坟墓,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象他的统治者想往的那样千秋万代。
黄丝桥古城就座落在阿拉营附近,这附近好多地方都以军事色彩的某某营为地名,可见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对立之激化。始建于唐代的这座古城保存完好,登上城楼,放眼城外,阡陌农田与远处的零星苗寨笼罩在冬日里寂寞苍凉的幕色中,如今的城中已住满了与世无争的苗民,入夜,明月依然会升起,却再也听不到往日庶边征夫那飘荡在古道西风下与烽火边墙中的悠悠羌管与思乡的芦笙了吧......
即将离开湘西的那天傍晚,我再次来到北门的沱江边,散散步,然后坐在岸上看着眼前的风景,女人们收起洗过的衣服缓缓地离开,孩子们的笑声也渐渐地远去,绯红的暮色一点点地浸润并无声地熄灭在河水中,吊脚楼的灯火渐渐闪亮在沱江的柔波里,轻柔的晚风吹拂着自己那颗企望平静的心,心却仍在随意想些什么:我为什么要来湘西?我来寻找什么?我找到了吗?
小城象一只泊在码头轻轻晃动的小船,正在沱江的摇篮中安然地睡去,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是的,你找到了.....
三峡壮美的山川孕育、熏陶并激励着人们的情感。诗人一踏上长江三峡,就才情迸发、诗情涌动,“三峡”也就随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名。中国诗歌史上最沉重、最深刻、最痛快、最雅致的诗篇有相当数量都与三峡有关。屈原《九章》、《九歌》里大量的篇章讴歌了三峡的风土人情;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塘赋》使“巫山云雨”变成了长江三峡的代名词;李白三到三峡,一首《早发白帝城》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在三峡为官,写了200多首诗;曾在云阳和奉节白帝城旅居两载的诗圣杜甫,作诗437首,写下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篇佳作,占到杜甫传世作品的一半。刘禹锡曾任夔州(今奉节)刺史,发掘出当地民歌竹枝词,开一代新风,一曲古典情歌“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让竹枝词这种艺术形式走上文坛,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声情并茂。历代的大诗人,多在三峡有过杰作。这座长达193公里的峡谷,不仅仅是轴山水长卷,更是座诗书长廊。可以说三峡就是一首壮丽的诗歌,每一段峡谷,每一片江面,无不平仄和-谐。从雄壮的瞿塘峡,到婉约的巫峡,再到行云流水的西陵峡,三峡是段落分明而又酣畅淋漓的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