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汇总六篇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通用6篇)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1

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一、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理念服务奋斗目标,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今天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的执政兴国大业、伟业。要成大业、铸伟业,离不开共享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来看,到20xx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再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共享发展,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立场情怀,是评判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

聚焦理论创新,只有实行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问题,从而系统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这一理念集合体中,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跃升到新境界。

二、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统筹兼顾、追求普遍受益,这样的发展状态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公平正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公平正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采取过硬、管用的举措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在推进扶贫脱贫的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各种服务,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把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财力相对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享发展,就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2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实质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目标导向是破解矛盾问题、厚植发展优势,价值取向是坚持人民至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甘孜州委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着重强调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这为甘孜藏区务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具体抓手,为康巴高原决胜同步全面小康找准了现实路径。

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就是围绕全面小康这一目标,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难题”,消除绝对贫困,真正实现全域小康、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类型、不同致贫原因,大力实施生产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灾后重建帮扶“五个一批”行动,确保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实施依法治州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实施依法治州战略就是充分运用法治这一现代化治理手段,探索藏区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统筹推进严格执法、政务公开、行政监督等重点工作,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增强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和文明意识,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公正司法能力,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执法权力运行监控,确保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强突出问题依法治理。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始终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业。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好旅游宣传“组合拳”。有序发展能源业和矿产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进重点矿山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藏药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加快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和对接中央、省委的发展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借力对口支援平台,不断拓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旨在“补短板、破瓶颈”,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奠定坚实基础。牢固树立“安康必先通康”的意识,以打通进出口为关键,以构建联网路为支撑,围绕“建设川西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公路机场铁路齐上,构建进出顺畅、互联互通、四通八达、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光电通信等建设力度,不断厚植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实施城乡提升战略,科学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突出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提升城镇规划水平、配套能力、承载能力、吸附能力、风貌特色、管理水平和文明素养,切实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做强县城,就是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做优乡镇,就是把乡镇作为服务广大农牧区的主枢纽,以打造藏区特色风情小镇为目标,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移民搬迁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乡镇,使之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支撑点。做美村寨,就是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注重形态布局、抓好环境整治、加强村庄管理,形成以高原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为带动,与城镇职能差异互补的特色村寨发展路径。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着力构筑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发展的希望在绿色”。绿色是甘孜藏区的“天然底色”。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既是基于州情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甘孜永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方向,以建设美丽生态甘孜为目标,进一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优化开发格局,划清功能区红线,完善“两江一河”和草原湿地保护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促进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坚持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建设美丽生态新家园。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3

同志们: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当代中国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文明和智慧。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新认识,也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优秀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并自觉践行,让中国传统文华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应始终成为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从传统革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对创新的推崇,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治理层面上要善于求新。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提出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变革求新。《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宋朝王安石为国家改革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倡导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善于变通、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易传》提出“日新之谓盛德”,只要做到持续不断的以新代旧,国家盛德大业就会实现。二是个人思想层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学》记载,商汤王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盘铭》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坚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体焕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求新过程。《尚书》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励人们弃旧图新,要有新想法、新作为。这些中华传统典籍都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古人对创新精神的崇尚。当今中国坚持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涵盖了科技、理论、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结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急需进行思想和模式深刻变革的要求,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应挣脱陈规陋习的精神束缚,敢于求新、求变。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

从儒家“贵和尚中”的精神到协调发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贵和尚中”为核心,“和”即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则相生”,明确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和”能使万事万物兴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万物也能生长繁育了。同时儒家认为,“和”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所以《论语》称:礼之用,和为贵。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学会团结合作的为人处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杀一切不同。《国语》讲“和实生物”,不同性质的物体达到和谐才能生出世间的所有事物。当今坚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变单一发展偏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达到全方位的系统、整体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和谐状态。协调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朴素自然观思想。首先,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庄子》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从西周时期的“天定人伦”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经典解说,无一不体现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张对万物要有关爱,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庄子》讲“爱人利物之谓仁”,要爱护自身以外的人和环境。《孟子》称“材木不可胜用也”,劝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采要适可而止。再次,主张对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尊重万物的存在,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当今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绿色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传统到开放发展理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生动史实。在传统文化中,开放发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和平的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一是善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左传》《论语》弘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俗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等,都表明了与人为善、与邻国亲近友好的原则。二是协同万邦、和平相处。《尚书》讲“抚绥万方”,国家强盛根本在于安抚、团结各个邦国。古代兵书《司马法》上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好战好争斗,大国也会灭亡。《左传》提出“止戈为武”,消灭暴乱,停止动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这些传统文化都对善于团结协作、争取和平发展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论述。当今坚持开放发展,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坚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开放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交流、重视和平思想的强化和延展。

从传统的公平正义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公平、平等、正义思想。一方面,强调社会应充满公平正义。《礼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财产公有、为政公平、推行公道。《吕氏春秋》说“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张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公平先行。《左传》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强调好东西不独自占有,要拿出来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论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强调公平还应该尽量照顾社会上的弱者,关爱困难群体。《礼记》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上的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心和照料,描绘了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农经济和谐社会的图景。当今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4

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一、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理念服务奋斗目标,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今天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的执政兴国大业、伟业。要成大业、铸伟业,离不开共享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来看,到20xx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

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再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共享发展,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立场情怀,是评判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

聚焦理论创新,只有实行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问题,从而系统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这一理念集合体中,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跃升到新境界。

二、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统筹兼顾、追求普遍受益,这样的发展状态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公平正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公平正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采取过硬、管用的举措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在推进扶贫脱贫的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各种服务,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把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财力相对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享发展,就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共享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其方向和目标是共同富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共同

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志强调:“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也应认识到,从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我们促进共享发展,既要明确方向和目标,也要把握好阶段性特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共同富裕。

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只有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伟力、提升发展境界。

在创新制度、引导舆论中营造共建共享良好环境。共建的动力能不能增强,共享的水平能不能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抓社会环境,关键是抓制度环境和思想舆论环境。抓制度环境,就要认真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利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哪里有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进行改革,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人参与的权利、提供人人尽力的机会,让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抓思想舆论环境,就要通过理论武装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共享发展关乎发展成败、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使领导干部真正把思想认识摆端正、搞对头;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亿万人民理所当然是享有者,也理所当然是建设者,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舆论引导和制度创新这一柔一刚同向同时发力,就能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能不能为发展聚力、让人民满意,考验党的执政水平,考验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素质和能力。新理念要求有新作为,新作为依靠过硬素质和能力。如果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共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就会无所适从,出现不会为、不善为甚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领导干部推动发展,头脑里要始终有共享这个理念,心里要始终有人民这个概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有利于共享发展的坚决去做,不利于共享发展的坚决不做;加强学习调研内容'>调研认清“时”、把握“势”,加强实践历练掌握“几把刷子”,在推动共享发展上有新思路、新举措,以共享为标杆来衡量与检验实际工作,瞄准影响共享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发力,使发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中共同推进国家建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坚持共享发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还是生态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即使将来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GDP也还不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我们每个人都不应企望坐享其成。共享不是不劳而获,要共享首先要共建、要共同奋斗。“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每个人都应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梦想、讲担当、重奋斗,为国家为民族也为自己放射生命的光和热。

今天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仍需拔钉抽楔、披荆斩棘;今天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仍需居安思危、困知勉行。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让“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让13亿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中国的发展才能拥有来自科学理念的强大威力、来自人民群众的雄厚伟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开拓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5

近日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讲话释放的信号极为明确,那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发展理念不能打折扣。

以往经验表明,即便反复强调、一再重申,但下头总有人对中央决策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行动跟不上形势需要。当前,还有一些干部不在状态,有的不知道怎么干,有的还在等待观望,梗阻现象仍然存在。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只有认识到位,行为和做法才会自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对中央精神吃深吃透,用实际行动坚决落实中央要求。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不能嘴上说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同时,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不能搞选择性接受,只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贯彻。全党同志应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6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在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上,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理念

理念作为思想理论的“头”,是规律性认识的凝练与升华。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是理性反思时代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当今中国,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同志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时代的思想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内核。当今时代,“环球同此凉热”,各国已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总悬浮微粒超标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发展潮流所向,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识。我们党对此有着深刻体认。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此为认识基点,我们党不但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具体部署,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在这样的高度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绿色发展作为理念写入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是第一次,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党中也是少见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胸怀视野,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科技交流。在最近召开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同志向与会各国领导人介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与实践,着重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建立在深入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以来,同志立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聚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科学揭示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发展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与时俱进;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从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这些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党的xx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理念集合体。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创新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完成第一要务的重点领域和有力

抓手,为我们党切实担当起新时期执政兴国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进绿色富国。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绿色发展理念鲜明提出绿色富国的重大命题,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期富国之道的科学把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富国,将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将加速扩散和应用,从而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综合来看,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中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

推进绿色惠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认识。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和美丽中国的成色,是我们党执政兴国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的康庄大道。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包括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等,致力于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有益于人

类健康的清洁产品和服务。发展绿色产业,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建设美丽中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引领执政兴国伟业的发展理念,既立足当下、规划现实蓝图,又着眼长远、勾勒未来规划。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装点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不仅明确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取向,而且丰富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当代中国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包含美丽中国这一重要内容的中国梦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