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开学典礼上,朱校长就“人文、研究、创新”对学子的核心素养指出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表彰了在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志愿者()们。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和其他19位同学一起为国际友人们提供赛事相关服务,既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友谊。
回想十天的赛程,正值上海极端的高温天气,运动员们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志愿者们也是阳光下最亮丽的风景。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信息报道、生活服务、赛场播报、比赛旗手等分组,但也是以一个整体为大赛的顺利举行、为远道而来的朋友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这份工作,是为比赛确认行程、张贴标识的细心;是为大家引路、介绍,解答疑惑的耐心;是翻译菜谱、反复排练的用心;是不忘微笑服务、尽职尽责的诚心。这份细心、耐心、用心、诚心,使我们用实际行动对人文内涵的诠释,也是学子身上独特的印记,更是一种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滋养着我们的素养。校长、老师们对我们的肯定,是鼓励,更是激励,促使我们今后更加关怀他人、关注社会,投入每项学习活动任务中。
人文素养,是每一个学子的精神底色。而研究意识、创新精神是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足球志愿者服务中,看似我们只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就能完成的工作,其实也充满了创造性。我们布置宣传窗时,想到用古色古香的折扇装点出传统文化的气息;报道赛事筹备时,懂得一支笔、一个镜头去挖掘学校老师和工作人员们辛勤工作的细节;分配工作时,在了解各自所长的基础上安排每日工作,实现有效、高效的开展。研究和创新确实不容易,但是当我们一点点积累经验,逐渐具备这种意识,我们会让自己的学习和校园生活,迈向更高的台阶。
今年暑假,我也致力于课题研究,每天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一个月时间中,我不仅收获了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设计并完成实验,更感受到了那里的实验精神。此外,我还和校团学联的其他7位同学参加了今年的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就一个个主题思考时事、发表见解,更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
我想,这些就是朱校长所提到的“人文、研究、创新”的最好体现。我们在深入社会中,感受到社会的真实,更加明确一位社会人的社会担当;在在迈入实验室,探索未知世界,追求客观与真理,而创新正是在这样的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中爆发出来,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在新学期中有全新的面貌,真正在“人文·研究·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开创卓越未来。谢谢!
同学们:
我校建校八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广大校友不负母校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校友们的成长经历和工作业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懈奋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校友,被誉为在地球上造太阳的人——范滇元院士。
范滇元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个院校的兼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核聚变是指用高功率激光产生高温高压,照射核燃料使之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聚变能源项目一旦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范滇元院士所负责的就是我国最大的激光装置的研制和运行,这道激光被张爱萍上将誉为“神光”。
1951年到1956年范滇元在我校也就是当时的熟常县中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虽然那时生活条件很清苦,学校也没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但这段生活对范滇元以后的人生影响重大。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中学时期,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科学精神的教育,激发了他和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对以后决心报效祖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物理课上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课也引起了他对于物理的浓厚兴趣。
1956年,范滇元高中毕业的那一年,范滇元报考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全国的物理系包括北京大学整个学校物理系的取分是最高的。
当范滇元如愿踏入跨进北大校园后,他孜孜以求,不断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攀登。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1年范滇元参加了激光引发核聚变的科研项目。作为大型激光装置的研制和运行工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时间赛跑,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高功率激光领域做出了贡献。
最近几年,范滇元院士多次回到母校探访。在回顾当年在中学时期所走过的路时,他觉得首先要培养和学习的是为国家繁荣富强要奋斗的精神。第二要学会很好的学习知识,他说,在学习中如果只是依靠老师教你学,把已经嚼得很细的东西给你是不够的。要再往下走,一定要自己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不能一直靠老师把知识原原本本教给你,要有这种能力去消化学习知识,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但是你要会学习,而且要主动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独立学习知识的本领。第三还是要培养创新的思想和能力。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老校友奋发向上的求学精神,把握好手中的大好时光,向着理想的彼岸,勇敢起航。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当手机作为求职工具在大学校园日趋普遍之时,这种先进、方便的通讯工具也悄悄地向中学校园蔓延。
通讯工具的使用,本也无可厚非,但据调查,中学生使用手机弊远远大于利。
家长给学生装手机或允许学生装手机,初衷本是为了方便联系,手机确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不过,我想请问一下携带手机入校园的同学:你的手机有多少个电话是打给家长的?你用手机来闲聊、发短信的时间是不是远远超过了跟家长联系的时间?还有,你真的很有必要携带手机进校吗?你在学校里大多数时间是在上课,我看家长不会在这个时候找你,如果是课间或课后,若有事你完全可以到电话亭打个电话回家。如果有什么天大的事情非要急着联系的,那你或你的家长也不必怕麻烦一下老师,让老师立即代为转告,老师绝对乐意效劳。
事实上,学生用手机反而容易产生与亲人的疏离现象。中学生中有手机的毕竟不多,手机使我们同学更注重与同样有手机的少数人的联系,而忽视了与身边大多数人的交往,与大多数人的情感疏淡了,与少数人的情感亲密了,再加上手机提供的便利,有些同学利用手机谈情说爱,陷入早恋,不能自拔。
有些同学要求家长给自己装手机,或自己节衣缩食买手机,美其名曰方便联系,而实际上却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理。内中隐藏着他缺乏荣誉感的空虚,他缺乏毅力、缺乏耐心,他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因而他想通过有手机、或有贵手机的这简单快捷的方式来赢得同伴的羡慕。其实,这种虚荣是暂时的、也是可怜的,它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要知道,若是要买手机,我们一中应该说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买得起,只是有些同学懂得真正的荣誉在于奋斗之后取得的硕果,而有些同学自以为金钱是一个人的标榜而已。一个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所以,为了虚荣、为了攀比而买手机的同学,恰恰显示了自己内心的虚弱。
学生使用手机,更直接的后果是影响学业。假设这么一种情形,上课时手机来电,你是接还是不接?或者,某节课枯燥了些,你书包里的手机是否也诱惑你去发发短信玩玩游戏呢?事实证明,学生使用手机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影响。课堂上手机的铃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也打断老师的思路,影响了上课秩序,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有些同学课间在走廊或厕所打电话,上课时间到了还没讲完,直到老师来了才匆匆跑进教室。如果每节课都有几个同学迟到,那么不但影响自己学习,还影响老师的上课情绪与其他同学听课。有些同学晚自习趁老师不在时打电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有些住宿生熄灯后还在宿舍打电话聊天或发短信,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更有甚者,在上课时将手机调到震动,悄悄地玩游戏或编写短信,完全置课堂学习于不顾,收到短信的同学免不了回信,也同时受到影响。即使是课后用手机,也不能说没有弊端,几天前,我们的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体育馆门前居然连续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看到这种情形,我们的老师真想问一句:你来一中,究竟是来学习,还是来打手机、来炫耀富贵的?据反映,持手机上学的学生成绩一般都在中下水平,有一些成绩退步很明显。还有些同学,常常编发无聊短信、庸俗短信、不健康短信,以致引发道德问题。有些同学装手机是瞒着家长的,为了支付数额不低的话费,他还将偷窃的手伸向家长、同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校自20xx年起在《x一中、x学校学生管理手册》中明确规定,学生上学一律不能携带手机、BB机,至今已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但仍有个别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悄悄的携带手机进校园。对此,学校再次重申,一经发现,将按校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