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故事五年级作文(优秀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 1

一、色彩的反复性运用

别具匠心的作家,为渲染、强调某种事物的色彩特征,常常反复地运用某一色彩,创造出个性鲜明、纯净清新的色彩感和画境美。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对“冬水”的描写,抓住一个“绿”字,每一笔都在渲染济南冬天的“绿”:绿萍、绿藻、绿柳,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滋养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绿”的活力,“绿”的美。作者巧取济南冬水“绿”的色相特征,通过铺陈点染,使之形神毕现,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冬天里的绿色世界。其色调纯净、明丽,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也是一个好例子。作者抓住父亲“背影”的衣色特征,细致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文章的结尾又重复写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通过先后两次反复点染刻画父亲衣色“青黑”的背影,表达了深切怀念父亲的感情。这正是作者运用反复性着色艺术所取得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色彩的象征性运用

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曾经说过:“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文章的调色板,就是作家感情的调色板。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小桔灯》中几处描写到“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迷茫的山景”、“外面更黑了”、“黑暗潮湿的小路”等等,这些景象构成了阴沉黑暗的自然环境。正是这阴沉黑暗的自然环境中弥漫当时重庆在统治下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在这个沉闷压抑的大背影下,小桔灯所发出的“朦胧桔红的光”显得格外耀眼,格外温暖,而“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这绝非是“朦胧桔红的光”所能及的,而应该是这盏小桔灯所象征的小姑娘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精神内化后油然而生的感觉。这种象征性着色艺术的真谛,就在于融情于色,借色抒情,用色彩来暗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即以客观事物的色彩,来提示主观的感彩,从而获取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三、色彩的衬托性运用

跟文章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一样,文章的色彩也不是单一存在的,作家往往选取几种色彩,使之产生相互映衬、以宾托主的美感效果。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先生的礼仪,一切都显得那么封闭、沉闷、单调、枯燥乏味。而百草园中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栏等等,园内景色绚丽多彩、环境优美,这种色调相互衬托,作者的感情倾间便跃然纸上。

四、色彩的对比性运用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 2

1、考点知识:

(1)景物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他是人物、情节和主旨存在的根本。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2)景物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写故乡萧瑟荒凉的景象,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萧条,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

③表现人物性格(形象)

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常通过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来实现。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环境描写。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以上自然环境描写的景色从明丽到阴郁,烘托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之前轻松、欢快的心情,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④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发展与环境的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如《斑羚飞渡》中,斑羚看到彩虹,受到了启发,他们想到了飞渡悬崖的方法,因此对彩虹的描写作用就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后文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⑤深化(升华)作品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表现往往起到强化作用。

如《祝福》结尾处,在祝福的喧嚣和热闹中,祥林嫂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答题模式:

文章具体描写了_____景色,暗示_____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_____气氛;烘托了_____的人物形象(心情);推动______的情节发展;突出(深化)了表现了_____主题。

二、答案示例

1、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2分)(2008年徐州卷《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答案: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考点对应:作用④⑤

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3分)(2010年潍坊卷《军人之家》)

解析:本题考察景物描写的作用,除了要结合景物描写的几个作用来答题外,还要联系文本。“阳光”体现人物的心情是兴奋的,因为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的心情都很兴奋。“艳阳高照”更能体现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这样美好的天气预示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答案:①烘托人物心情。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心情都非常兴奋。

②预示事态发展。伤员会得到很好的医治,三人的生活会愈来愈好。

③“阳光”和“艳阳”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

考点对应:作用②④⑤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2008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

答案: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考点对应:作用②⑤

4、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008年河南卷《前方遭遇塌方》)

描写冬天的故事范文 3

作者在描写、表现人物时运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运用“数字”表现人物。

请看下面精彩的描写片段: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个描写片段的中心句是“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不仅岁月是漫长的,甚至连每日每时每刻也在辛劳之中。文中这样写道: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作者没有笼统地表述父亲一年忙到底,而是用“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父亲永远的辛劳,一年最后的半个月,应当是用来过年的了,但父亲仍然放不下“编草鞋”的事情。

作者的选材非常精致,在概写了父亲终年的辛劳之后,重点运用“大热天”和“冬天”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父亲在漫长岁月中的准备工作,其中的“数字”运用更让我们内心沉重:

他砍柴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这里是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担柴100斤左右,父亲为了多赚得5毛钱,便在冬天里每天砍150斤左右的柴,走非常远的山路挑回来,累得到家就“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这里的描写,既与父亲的身强力大相照应,又表现了父亲超过一般人的劳累。

小说中除了“明”用数字之外,还有不少的地方“暗”用数字表现父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