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说伟大,也很伟大,因为你能改变自己,一天天进步;人要说渺小,也很渺小,因为你只是社会的一分子。
一、积累写作素材要注意方向性
大诗人陆游曾这样教育孩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何尝不是这样,要写好作文,就一定要在文外下工夫,也就是要先积累好素材。素材的积累要注意方向。
1.立意明确的,多为学生熟悉的话题
“文化”,如:根据成语得到的启示(湖北)、“读书”(全国卷Ⅱ)、“书”(全国卷Ⅲ)、“北京的符号”(北京);
“人生”,如:“人与路”(江苏)、“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燕子减肥”(江西);
“价值”,如:“肩膀”(辽宁)、“谈意气”(湖南);
“心灵”,如:“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
“情感”,如:“读(读人生,读父母……)”(安徽);
“哲理”,如:“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
2.立意粗略的,留给学生独创的空间大
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三个话题任取其一(福建)、“问”(四川)、“愿景”(天津)等。其实,无论是论述具体的话题还是进行独立思维写作都是高中生应该拥有的作文能力,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更应
二、学会恰当合理的运用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涉足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殿堂,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正如美国约翰?卢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读书的乐趣》)所以从书籍中汲取写作素材是一条捷径。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素材。
例文(1):《飘香的时节》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毅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庄子他自认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这位考生有效地内化了课文素材(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深刻表达关于自我价值认识的观点,而在2004重庆高考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考前有效的素材积累,我们很难想象在考场这一特殊情境下能有如此自如的发挥。指导学生对素材分类收集,并在平时作文的特定情境里有意识地去运用,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给写作预留一定的发挥空间
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在谈创作体会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所以,教师就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以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领会到要写好作文,在拥有来自书籍的间接经验素材的同时,更要积累直接独特的心灵体验素材。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对周围世界主动的思考和关注。缺乏这种素材的学生提出了“生活贫乏说”,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客观物质的和主观精神的。学生并不是生活贫乏,而是感情精神的贫乏,只要打开心灵之窗,让心零距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处处是感动,处处有素材。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花鸟虫鱼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只有让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不断扩充各种写作素材,培养一定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眼光,才能在作文的天地里自如翱翔。
四、教师作文指导要有侧重点
高中语文新课标为中学作文教学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一是写作的外在价值,即满足表达和交流需要;二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即满足自我认识的需要。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写作的最高价值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认识自我。但这几年,堆砌华丽的辞藻,堆积古人的事例,甚至成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病。作文一旦成了搭建文字的游戏,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也就失去了价值。
1.不讲真话
例文(2):话题“农民工”
“城里人”对农民工们充满了轻视和不尊重,可他们的人生,有什么追求呢?也是否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没有!他们好吃懒做,碌碌无为!为了突出“农民工”贡献,就不惜完全否定“城里人”的努力,不合事理,缺乏真实性。
2.不讲有深度的话
例文(3):话题“忘记”
相信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但是情绪、压力、困扰等让你的生活变得快乐不起来,既然这样,你又何不试着忘记这些呢?情绪、压力、困扰等其实都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产生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凭借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呢?
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知识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挫折、沮丧、压力等。这些东西让你感到了快乐,却同时也带来了悲伤。既然这样,我们又何不忘记一些,对大脑进行一次大扫除呢?行文近半,却还在“忘记烦恼”的字面上反反复复,缺乏思想的深度。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是文章学教学,还应是写作学教学。文章学教学只着眼于教学生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要素――主题、结构、语言;而写作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思想能力和整理思想的能力。相比之下,前者是机械性的,而后者是个人终身需要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满足长远性的需求,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故此时的作文教学一定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其思想的能力。
关键词: "前"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99-02
1 前言
"前"作文教学理论是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理论。它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遵循和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其目标就是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达到新课标中的让孩子"易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目的。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由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四个步骤组成)。它是在文章生成之"前",创设一些情景,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2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
2.1 注重摄取生活素材。
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
2.2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污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是的!即使是"圣贤",也是在极大的精神刺激下,才得以完成不朽的著作!倘若作者的"情"不"动",或者"情"动力不足,都不可能使文章得以生成。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热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3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大千世界,"生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们很难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进行摄取素材,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制造"一种"场景",以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情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前"作文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的必然手段。
3 小学"前"作文教学的方法
3.1 精心设计"生动课堂"。
3.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的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长期的作文课,并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生活,给学生演示采撷生活浪花的过程,将显得特别重要。"前"作文课堂设计有各种有趣、科学、富有创造意义的教学方案,生动地向小学生展示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和摄取生活素材。
3.1.2 "前"作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与写的结合:通过听音乐获各种响声,获取内心的真实情感,创编故事,把它写下来;画与写的结合:创作一幅画,或者画一幅画,在写作前引导孩子观察,把画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读与写的结合:选取课文中可训练的点,或仿写,或续写,获缩写,或改写等;做与写的结合:做可以是一次小实验,可以是一次小制作,可以是一次生活的体验,把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玩与写的结合: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的驱动下,轻轻松松地完成一次练笔。看与写的结合:走出课堂,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书写缤纷的生活。
3.2 巧妙创造"成功体验"。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意图通过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开拓讲评的新渠道,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从而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2.1 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
①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生被要求当场写作。写作时教师要全班巡视,查看进度。教师巡视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在巡视的过程中,已经可以用红笔给学生画星和圈出好词好句。②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为"心语":作文批语应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我把"批语"改成"教师心语",要求教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习作,以不同标准来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发现每位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鼓励,并婉转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3.2.2 拓宽讲评的渠道。
习作的过程中,在全班交流一些孩子的作文,大家共同来改一改、说一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一些长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自己原有的一些习作内容,孩子就学会了这篇文章中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而哪些内容是可以简单写写的。
3.3 积极致力"文化建设"。
意图通过校园作文文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营造校园浓厚的作文文化氛围,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作文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班级或者年级中参加作文比赛,同一题目,各显神威。评选出班级、年级的 "作文十大天王"、"作文十大新秀"。另外每个孩子所擅长的作文类型所不同,让一些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和写有进步的学生走上讲台,讲讲自己作文的故事,说说自己写作的经验,和学生分享作文的快乐。
3.4 倡导读书浸润心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写出流畅的文章来。该策略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有效阅读、积累诵读,来解决学生习作时不会表达的困境。
3.4.1 有效阅读。
每学期初,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推荐丰富的书目供学生选择。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明星"的评比活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4.2 积累诵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有助记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要求将摘录作为习惯性作业,中年级以段为主,每周摘200字左右。
凡是学生摘录的内容尽量会背或复述,强化规范学生的内部语言。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部分,也同样可以积累和摘抄下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一起来读一读,并且尽量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一用。
这样的作文就更加的有声有色。
4 总结
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学者、一线老师经过刻苦地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 "作文三步教学法"、 "新体验作文"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都有一定范围内的实施和普及。我们的"前"作文理论也是其中一种,特此撷芳,希望给大家有所启示。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是"一切为了孩子"。
以此,为了孩子"乐于表达、易于表达",为了他们拿起自己的笔,我将一直努力。
[1] 李白坚。快乐大作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李白坚。新体验作文。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李白坚。作文不用怕。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4]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南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推荐素材一
什么才是最美丽的人生?我认为人生在绽放中会呈现出不同迷人的光彩,这些灿烂的光彩足以成就一个人最美丽的人生。王昭君是海棠,绽开于塞北之外,让世人见识了汉代女子大无畏的美;苏轼是那永远向着阳光的向日葵,乐观、豁达,在中国诗坛留下一缕最明媚的阳光;杜甫是梅,绽放于寒冬,却在冰天雪地中独留一段沁人心脾的香。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推荐素材二
让我们再来一次/在深渊里共舞/忘记一些遗憾/忘记一些无奈/让我们再来一次/就在这一瞬间/穿越所有痛楚/穿越所有伤害/就在这灿烂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像荒草一样燃烧/就在这燃烧一瞬间/我的心悄然绽放/就在这绽放的一刹那/我和你那么辉煌。
――汪峰《绽放》
推荐素材三
高三的日子不说痛,再苦再累也不放弃。无论有何挫折有何困难,都要咬紧牙关,需要坚持,因为梦想马上就将绽放。在时间这个舞台上,我就是主角,从容地走上来,大大方方地演,要不然那偌大的舞台上只是铺满尘埃,在最后寥寥草草挂一些残雪乱发就剧终了。生活没有彩排,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怎能不用心将生命的定义域设置为奋斗?
――汪鹏程《绽放》
文题设计/万安
【作文赛题五•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不分昼夜地在流动着。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和流水之间就这样奇妙联系上了。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自定;②除诗歌之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推荐素材一
我们生� 水上的草木一一排列,它们互相并不顾望,顺势流去,人的痛苦是前面的浮草只是思念着后面的浮木,后面的水泡又想看看前面的浮沤。只要我们认清字是写在水上,就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林清玄《写在水上的字》
推荐素材二
新疆民丰县是从昆仑山发源的古老尼雅河养育的一片小绿洲,蜷缩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最南边,向南是寸草不生的生命昆仑山。这里一年有270天的风沙天。人们吃水全是每年六七月份尼雅河的水流到这里积存下来的。只有到了六七月份才能播种,因此也只能种玉米和甜瓜,农民收入很低,勉强维持生活。
――靠河流滋养的沙漠居民
推荐素材三
在中国农村,出门打工改变命运,衣锦还乡的梦想一直流传着。许多年轻的农民工正是怀着这样一个“淘金梦”走进了城市。但是随即,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淘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受政策的限制,农民工们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和与城市人平等的福利待遇,加上城乡差距的扩大,城市门槛的提高,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可能性,向上流动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背井离乡的人们早已“淘金梦”碎。
――杜安娜《我们向上流动的路越来越窄》
文题设计/苗恒
当今世界,离不开“微”,有微电脑,有微博,有微小说,有微频道,有微电影,有微盘,有微群;而“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也为“微”;……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或东西,却日益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请结合你的观察与思考 ,以“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800字以上,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推荐素材一
新浪“2011网络盛典•微博之夜”2012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姚晨获得“一呼百应”奖。姚晨是中国微博粉丝数最多的人,她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正如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无数人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各种各样的潮流跟风尚在这里被创造、发酵并流行开来,微影响、微力量和微风尚正在推动和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
推荐素材二
在青岛,有这样一个团体。起初,是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名的好心人;后来,渐渐扩散成了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徵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期间,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求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在“微尘”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文题设计/龚志华
特别说明:作为“作文素材演练”的赛事,在参赛作文中必须含有“必须运用素材”,这是大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则。本竞赛规则规定的使用办法有两种:第一种办法,使用本刊随赛题提供的推荐素材;第二种办法,参赛者可以使用从《作文与考试》任何一期获取的素材,即视为符合“必须运用素材”的规定。以上两种办法参赛者任选其一即可。请在参赛作文稿件中注明“必须运用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Ⅹ年Ⅹ期Ⅹ页。同时,作为“作文素材演练”赛事的独特性,大赛提倡创新运用作文素材,鼓励活用巧用,反对硬性套用。
温馨提醒:参赛作文投稿邮箱: 。第二季参赛作文截稿时间:2012年4月25日,敬请参赛作者提前寄稿。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又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简单说就是希望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有独特个性的作文。当然此处所说个性化并非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另类个性,而是针对中学生个体生命的经历、感悟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个别性而言的个性化写作。在此,我就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具体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语言表达还是内心感悟------谁是真正的突破口
目前多数教师关注语言表达多于关注学生的素材积累和内心感悟,小到好词好句修辞方法,大到托物言志文章技法,各类名目的表达技巧训练数不胜数。但是为什么这些条条是道的方法技巧解决不了学生作文的问题呢?我想任何问题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只有找到了这个根源再改变这种现状问题便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我认为作文虽说是以语言表达为外显形式其实质却以内在思维内心感悟为根基。如果仅从表达形式表达技巧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因为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没有想要表达的内容徒有工具又有何用呢?基于这点思考我的建议就是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素材上。
二、学生自觉还是教师引导----谁是素材积累的关键
当前升学压力大,家长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学生光是作业就写不完,哪有时间感悟生活,再说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又能有多少个性化的素材可言呢?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把积累素材感悟生活完全当成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那么我们永远不要期待作文有本质的改变。一方面客观条件确实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说他们也没有这种能力。只有教师主动介入,把个性化作文素材积累这一工作纳入到作文教学的活动中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点滴妙处,感悟生活中易被忽略的出处深情,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中逐步养成观察和感悟生活的习惯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才可以逐渐有引领着退居为帮助者甚至是欣赏者。这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积累属于自己的富有个人独特色彩的素材宝库。当面对一个共同话题时学生能从自己已有的素材库中搜索带有个人特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素材,表达出有个性的独特感悟。
三、关于建设个性化作文素材库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基本上可以说只有教师拿出研究的姿态把学生个性化素材库建设当成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才能建设出科学有效的素材库。我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做了一些尝试,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自我介绍:面对初一刚入学的学生,利用最初的自我介绍帮助学生给自己定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强化学生的个性。自我介绍提示学生从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主要经历、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来谈,尤其还要单独强调特别喜欢读哪一类的书籍,喜欢什么风格的表达等一些语文专业性强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这既是学生彼此展示熟悉的过程,也是自我了解的过程,还是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潜质的重要契机。这份自我介绍应成为中学生个性化作文素材库的第一个内容。
阅读感悟:结合课内经典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甚至是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积累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和感悟。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落了》《我的第一本书》等等,借助作家敏感细腻的笔唤醒学生麻木的心灵,让他们随着阅读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将来自己的写作储备好相关的生活素材。为了不让这些宝贵的素材散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感悟本,随堂完成,定期交流。
生活经历:生活经历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就像莫言高密东北乡的印记,沈从文湘西的印记,老舍北京的印记一样。这种成长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风土人情都 教师要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烙印下的独特印记,让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尽情挥洒,通过不断的强化使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上的一名男生从内蒙转学过来,作文水平一般,文章大众化既没有思想深度也没有文学底蕴。但在一次自由交流中我听他讲起草原来,他的蒙古汉子的豪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无边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骑马摔跤。。。。。。滔滔不绝。全班同学都被他的话吸引了。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表达和生活的经历内心的体验紧密相关的,只要他的内心有强烈的感受即使没有任何语言表达的技巧,他也会是最好的作者。
兴趣特长:对于一些生活阅历少,没有独特生活经历同学来说,兴趣特长也是一种很好的素材领域。多数城市学生多参加过一些艺术班。绘画、弹琴、下棋、书法等等。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考级的紧张,演出的快乐、家长的陪伴、老师的教导都是值得珍藏的宝贵记忆。自己所喜爱的艺术领域中都会有值得人敬佩的优秀人物重要事件等在议论文中也是与众不同的典型事例。
优势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学、艺术没有感受,但在众多科目中总有他比较喜欢的优势学科,这也可以是重要的素材来源。如历史中的重要领袖、国家的兴衰等都是议论文的重要素材。政治中的时事热点,重要会议等也可以是发表个人见解的重要话题。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科学领域里找打很好的作文素材如数学的点线面,物理的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伦琴射线等等只要能在一个领域里做深入的思考和整理都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话题,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作文。
当然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可能还有更多更好的素材积累的方法和内容,我相信只要用心研究就会总结出更适用更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素材的积累上,就能逐步帮助学生建设出具有个人特点的个性化的素材库,当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发现话题表达感受时他一定会有独到的看法,记录生活的事件时一定是有独特经历和真情实感的。
关键词:作文 素材 陌生化 个性 过滤 距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40-02
作者简介:李洪才(1990―),山西运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文体与写作。
对于怎样搜集作文素材,当前大多数指导文章都只是泛泛而谈,认为题材应该通过生活实践和阅读获得,但是对怎样通过生活实践来获得作文素材却并没有深入阐释,这里笔者尝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虽然通过阅读比通过生活实践获取作文素材的方式要快得多,但是最有价值的素材还是那些源自生活且通过思考得来的素材,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写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步入花季的高中生本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以写进作文,但是许多学生却抱怨生活三点一线,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实在太难。那么,如何才能从看似枯燥的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素材呢?本文提供的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所谓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就是对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的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这是因为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陌生化”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又需要我们用陌生化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虽然我们面对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熟悉、没有新意甚至是枯燥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读者却未必如此,他们可能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那么富有新意,充满诗意。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所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就作文素材而言,或许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想要看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却又想要看到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试着用陌生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假设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如果捕捉到了那种新奇的感觉并尽快记录下来,这就是陌生化的结果。
当然,陌生化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进行,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如果能够提问一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我们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写,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个性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独一无二的生活。比如我们平时所做的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如果细细发掘起来,就会变得意义非凡。用显微镜发掘身边人的个性,并用放大镜将它们表现出来,我们将会在看似共性的生活中发现具有个性的特质。这种特质既可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例如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音乐等;还可以是个人的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性格。我们又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周围人的举动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我们就会产生怪异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又需要自我审视,实际上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也是那么荒唐,如果我们能够捕捉自身的个,就会发现作文的素材原来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我们找到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隐在其中的内涵。
三、对源头活水进行过滤
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如果不经过提炼,就只能停留在记录个人生活的层面上,要达到作文素材的标准,就需要提炼这个环节。就高中作文来说,需要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一般人看来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搜集作文素材的过程中刻意使用提炼的方法,那么提炼作文素材就 如果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那么语文学习就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在北京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中,小作者通过4个场景的描述,表达了沉默的父亲所表达的特殊的爱,父亲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与沉默罢了。在作文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情节,似乎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场景我们似乎也经历过,但是为什么没有捕捉到?陌生的是作文中三次出现父亲面对我时“冷漠”的神情,“父亲冷漠的眼神”,父亲转过身离去时的脚步声“一步、两步、三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虽然也在经历着生活,但是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需要把我们经历的相似场景联系起来,然后从中寻找联系的纽带,对它们进行艺术化处理,可以是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样,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提炼出了不同寻常且能够反映作者情感的作文素材。
四、与源头活水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信有不少老师建议学生写日记,老师认为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从而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但是真正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学生甚少利用自己日记中的内容,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日记所表现的内容不够新颖深刻,没有运用到作文中的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提炼素材。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作文中。这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小秘密,学生最想表达的内容应该是他们心中的小秘密,但是学生却不愿让老师和同学修改作文,因为心中的秘密说不定就是针对他们的,说不定就是自己最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尴尬的事情。学生最可能在考场上把这些秘密写给陌生的不可预知的阅卷老师,基于此,教师必须建立学生愿意同别人分享生活经历的环境,以及教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生活素材的方法。而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转换人称。转换人称又不只是保持与作文素材距离的唯一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改变事件人物姓名和性别等方式来操作。总之,只要能够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们不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总之,如何快捷有效地搜集议论文素材,要做到:时时在意皆学问,处处留心即文章。只要素材在手,在议论文写作时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并且灵活地将素材信手拈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满纸”生辉!
关键词:作文 选材 想象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48-02
作者简介:徐丹(1974―),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海门市海南中学语文教师,海门市教坛新秀。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文� ”作文是学生关注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同时,作文也是一种技能,作文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思想情感、语言运用、生活经验等方面调动积蓄。因此,完成一篇文章不仅需要情感,还需要运用智力。从平时的作文来看,不少学生的作文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另有一些作文,因为这个材料用的次数太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还有一些学生一味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而在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或冥思苦想,或左顾右盼,就是迟迟不见动笔。究其原因,是他们无话可说,也就是缺乏写作的材料。
学生真的缺少写作的素材吗?非也。他们对新事物的感知与兴趣,远远超过对课堂知识的渴求,他们心中小小的快乐、烦恼也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学生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他们像一个不会持家的人一样,不知道在他的仓库里有哪些东西,他也不知道哪些是适用的,哪些材料是可以织出一件五彩的羽衣的,哪些材料是可以烹饪出一道无上的美味的。给他们一把钥匙打开材料仓库的大门,让他们学会整理自己的素材,拿来为自己的作文所用,这是当务之急。
如何教会学生选材,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写作的素材,下笔成文,又如何让他们的作文有较为新颖的题材,不落俗套呢?笔者的尝试是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要借助想象和逻辑思维两个翅膀,也即运用想象和逻辑思维来训练学生作文。话题作文一般只规定写作的范围或只提供给学生一个话题,至于文体、立意、选材、表达,都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是一种对传统作文模式的有益“反拨”。但由于话题作文给学生的空间过于自由,不少学生的作文流于空泛,而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也不严格,这样,淡化了学生的审题意识。所以,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中,从话题出发,线性的发散思维形式是很实用的一种训练选材的技巧。
以话题作文“树”为例:凡是和树有关的内容都可被纳入写作范畴,学生由此展开的思路是:树干、树枝、树叶、树皮、树根。再往下一层,由树叶可以拓展为树叶的颜色、形状等。再由树叶的颜色可以往下联想到绿色、枯黄、红色等。这样,一级一级往下,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最后,在写下来的这份提纲中,再选取一两个比较熟悉、又有新意、立意相对深刻的题材,写成一篇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线性的发散思维的特点,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同时,横向思维的扩散,也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既独辟蹊径,避免了材料的雷同,也加深了作品的立意,可谓一举两得。
以“生活,因改变而精彩”为题的一篇命题作文课上,在动笔之前,笔者以话题作文“树”抛砖引玉,在讲解示范后,学生开始动笔。有了课前的实战指导,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趴在桌上,托着下巴苦想了,看着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的情形,笔者心中暗喜,看来,这个方法比较有效。学生有法可循,有事可做了。
十分钟左右,一部分学生有了轮廓,笔者巡视过去,看到一个学生写道:
家的改变,学校的改变,社会的改变,
然后在每一个改变下又有如下子集:
家的改变――妈妈的手受伤了;家里添了小侄子;爸爸回来了
学校的改变――新的操场;开展社团活动了;某同学上课不迟到了
社会的改变――楼房的变化;路的变化;小区的变化
这份提纲条理非常清晰,而且看得出这个学生非常善于进行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由家的变化,很快想到学校、社会的变化,这样,思路一下子拓宽了,而他接下来的每一个具体变化,也的确是这些日子在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
笔者把这份提纲拿到讲台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屏幕上,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举一”立刻“反三”。底下马上有学生把自己的提纲也拿了上来,有的写到,家里养了猫,生活有了改变,立刻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养狗了、养巴西龟了、养金鱼了……有了动物,就有植物,题材马上多了起来。也有学生想到因为停电,生活有了改变,马上就有学生联想到停水了、停气了……又有学生想到四季的改变,春夏秋冬,于是,又联想到下雨了、下雪了、刮风了……作文课上出现了难得的热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由此及彼,由眼前的一物一景,联想到很多事物。笔者一边听一边板书,黑板上写得满满的。
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做最后的选择,选取其中的三个材料各写一份写作提纲,要求选熟悉的写,选有意义的写。学生略作思考后,纷纷开始动笔了。和刚才的情形差不多,十来分钟,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完成了。等到一半左右的学生完成后,笔者又指名两个学生上前投影他们的作业。其中一个学生写因为停电了,所以一家三口改变了饭后看电视的习惯,到附近的滨河广场散步,玩轮滑,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和一家人的幸福。学生们对这个材料很感兴趣,认为选材真实,写的就是身边的小事,表达了很真挚的情感。学生显然在选材上不拘泥于个人狭小的世界里,对当今时代给予了关注,多观察、多思考,这是一个很有思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人。他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折射一种社会现象,并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这两个学生的示范,使全班学生意识到选材的时候,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在这中间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经过认真思考,很多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提纲,认真做了修改。这样一份提纲的完成,意味着作文的基本成型。果然,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学生很快完成了整篇作文。
他一直说他想改变,但三天之内他就在**前回来了。半途而废对我来说很正常,尤其是当我想改掉一些习惯的时候。
一秒钟前,我们经常说我们今天应该早点睡觉,结果,我们一直刷手机到**2: 30。前天,我开始说我会写日记,并在三天内放弃。大家同意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饭后,我躺在床上睡了一会儿。我没有感到精神焕发。明明和她最好的朋友约好一起减肥,但是他们周末一起去了比萨店。我们寻找的借口也惊人地相似,我们下次再谈吧。
事实上,永远不会有最后一次,只有无限的下一次。当我们对自己不够残忍时,说什么都没用。我们需要对自己强硬。允许自己一个接一个,只会让我们养成各种坏习惯。
当我开始意识到我想做出改变时,我想我必须对自己严格。即使是渐进的,我们也应该从正确的地方开始,不要沉溺于休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因为它已�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能有改变的想法是件好事。证明我们有这种意识。然而,我们不能光说不做,这更可耻。知道并犯下罪行只是成千上万个理由的借口。
除了在改变开始时放弃,我已经改变了很长时间,感觉很新鲜,并继续尝试。事实上,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完全纠正它。我们必须确保不再发生。我们必须相信,一旦我们放纵,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放纵。作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我们做很多事情,所有的**都很容易成功。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能力;兴趣;素材;写作方法
作文占据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河山,其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素材的积累等,尤其是学生惧怕作文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初中生的语文作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不再害怕作文,愿意写、喜欢写的时候,教师的写作指导就会变得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因势利导,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师”要以“生”为本,思“生”之所思,想“生”之所想,与“生”共舞,因势利导,利用多种方式,如语言、道具、多媒体等,设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创作欲望。
2.多表扬、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教师要适宜地给予表扬、鼓励,本着多肯定、少责备,多赞赏、少批评的原则,对其予以赞赏、肯定,这样多次的刺激就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其从精神上享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作文出头露面,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中生自尊心、个性较强,已经有了较强的荣誉感。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文的舞台,以激发其荣誉感,进而使其体验到成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如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上墙等。
当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使之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广积素材,夯实作文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没有它,文章就无法组成。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有这样的不足:知识面窄,平时又不注意积累素材,一提到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对此,我们要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加强阅读,积累作文素材。要写好作文,语言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将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以便在今后写作时用上,出口成章。
2.善于观察,积累作文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平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关注校园生活。需要注意的是,观察不是简单地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观察点和独具一格的发现,形成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感悟,并要求学生将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多思、多感,进而在写作时有内容可写。
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有了材料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写作文。因为写作并非是素材简单堆砌的过程,而是素材加工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写作方法的传授列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如何教给写生写作方法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利用好语文教材。教材教学包括内容教学和写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务必要将写作方法的分析放在重要位置,结合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课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如《口技》一课既通过描绘口技艺人模拟的各种声音直接赞美其高超的技艺,又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其技艺,即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在教学中,我就结合有关内容告诉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写法全方位展现人物的特点,表达中心思想。二是利用作文辅导资料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自初一开始,我就建议学生订阅有关作文辅导训练的报纸或刊物,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十分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四、重视作文修改,教会学生自改、互改
修改作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学生将写作当成一种负担,更别提修改自己的作文了。他 所以很多作文交上来,不但谋篇布局有问题,还有很多错别字。而教师在作文本上提出的意见,许多学生也仅是看一眼,并未认真按其修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进而鼓励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这种修改模式的效果比单纯由教师批改更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的过程中,吸收到有益的写作方法、思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要求其细读作文,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从而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
总之,提高初中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贴近学生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教法,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开桢。浅谈初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05).
改变自己,顾名思义就是说将自己的某些性格或某些习惯作出变更。人的身上总会存在着一些坏习惯,如自卑、懒惰、懦弱等等。这些坏习惯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拌脚石”。改掉这些坏习惯则会使我们在人生道路跑得更快、更稳!
天下着牛毛般的细雨,不是很冷。可我的内心却比那寒冰还要寒!原因是因为这次考试失败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行得比蜗牛还要慢。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生怕爸爸妈妈看了成绩后伤心。可家始终要归。一回到家我便把自己关在房里,思考着如何跟妈妈说。还没等我考虑好妈妈已进来了。“怎样,考试失败了吧?”妈妈望着我难过的样子说。我无言以对,只好点点头。妈妈依然望着我,叹气地说:“其实我早猜到了。”我疑惑地望着她,她说我这个学期学习不用功,贪图一时的轻松,造成考试失败的原因是懒惰。“懒惰还会使你再次失败”,妈妈说完这句话就出去了。懒惰、失败等字眼不断在我的脑际间出现,妈**话也不断地在我的耳旁响起。“也许懒惰真的阻碍我前进,也许改掉它我会跑得更快”我静思着。想着想着,我似乎明白“贪图一时轻松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刹那间,我如梦初醒,捧起书本静静地看起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出去问妈妈。来来*跑了十几次累极了,刚想休息,妈妈又在耳边起。我对自己说:“即使再累也要坚持,不能再失败了。”
在几天的坚持下,我感觉到知识慢慢地充实着。我坚信,只要我一直坚持去,懒惰会离我越来越远,成功会离我越来越近。
在一个美丽的时刻里,我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笑着跑回家。路旁的花为我开得更艳,树上的鸟儿正用歌声夸奖着我……
【关键词】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写作能力
小学现行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作文课,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在教室内完成,这对于刚刚学写的三年级小学生,要求实在是太高,学生在作文课上个个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觉得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我们应该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空间,创造作文源泉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
间,去发现源泉,积累素材。如我在上作文课时采用的方法就是在作文课前几天就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材料,精心构思,学生在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后,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就激活了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因而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活动是多方面的,比如,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加文体竞赛等。可是,也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就是在家里活动,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了。其次,要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去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中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大小事,有了这些生活积累,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二、提高生活感受能力,丰富自身写作素材
写作的基础不仅是拥有丰富的词汇,而且更重要的素材是对生活的感受。我认为,对生活感受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把课堂变得随意一些,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作文是个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过程,假如把文章比做蜜蜂,那么生活就是鲜花;假如文章是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沃土,为什么同样一个作文题目有的学生就写得很充实,而有的学生就单调乏味,缺少色彩,觉得没什么可写,问题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低浅,缺乏自身写作素材。
正如鲁迅所指出:在生活中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文章。如作家叶永烈在中学时代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天,他父亲的皮鞋坏了,请人来修,叶永烈放学回家,就坐在院子里看修鞋,那个鞋匠一边修鞋,一边吃饼干,他感到很奇怪,便同鞋匠谈聊了起来,鞋匠很健谈,一边修鞋一边讲自己曲折的身世。后来叶永烈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了一篇作文――《修鞋匠的人》,获得成功,受到很多人的赞赏。这一事例说明要留心生活,提高生活感受能力,才能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
我们不仅要“身”入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必须“心”入生活,养成对生活做深入思考的习惯。对于绚丽多彩的外界事物,不少同学只是摄取个大概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而这些用来写作文是显然不够的,大千世界,变化纷繁,唯有用心去感受、去思索,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底蕴。
三、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写作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感受,有体会。创作的兴趣和激情会随之而� 所以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从实际出发,促使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篇作文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了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指导学生观察了绿油油麦田,黄澄澄的油菜花,成群的蜜蜂……我们又来到小河边,看到岸上的垂柳,同学们议论起来:柳树发出嫩芽了。我趁机问:柳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柳枝有什么特点?唐朝诗人贺知章曾写到,没等我把话说完,学生们便朗诵起来:碧玉汝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未尽。我又指着河中嬉戏的几只鸭子朗诵到: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正是表达了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吗?在我的指点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花草树木议论到鸟兽虫鱼,各个头脑里装满了春的素材,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春天来了,田野真美呀,金灿灿的油菜花,一丛丛,一簇簇,满眼都是,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欢快地嗡嗡地唱着,一群花蝴蝶也聚来了,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生趣。
几年来,我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时时留心,事事在意的观察习惯,不仅要看到玫瑰花下的刺,更要看到树上面的花。要想善于观察,必须“心”入生活,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要善于联想比较,长于归纳分析,要练就火眼金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极普通的小事中发现一般人容易忽视的、生动的,带有生活露水的鲜活东西。经常的“心”入生活,就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关键词:培养兴趣;素材积累;修改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9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搞好作文教学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整体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改变这一写作教学现状,提高高中语文写作课教学效率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注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高中生写作兴趣一直较低,觉得写作难,一遇到写作就犹如遇到了一只“拦路虎”。我在实践中常常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主要采用内部角色替换以及相互协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激情与灵感。以《画一扇窗给自己》这个命题作文为例,我选出几个写作功底扎实的学生与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成立“优生十差生”的写作小组。一个班大概分成3-5个这样的写作小组,每个小组长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每次题目一旦确定下来,小组长就带领组内成员围绕题目、写作要求、写作内容、写作选材等方面进行激烈讨论,这样可以使这些写作兴趣不高、写作热情不高的学生得到写作启发,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原来写作这么有趣。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可以发现不足,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拓宽写作思路,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我还引导各个小组之间交换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这样,小组之间与小组之内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交流,启发了学生改变过去的固有的写作思维模式,不断激发出写作好奇心与写作欲望。学生的写作思维一旦开阔,就不会形成写作思维定势,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写作冲动,久而久之,多写多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有大提升。
二、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一个学生如果平时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脑海里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写作就不会因素材缺乏而无法下笔。我认为,积累素材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立足课堂,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教科书是高中作文写作的好素材。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收录100多篇课文,此外高中语文读本也收录了数百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在语言、内容、结构上都很适合高中生阅读,这些课文内涵丰富,犹如一座“富矿”。为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挖掘这些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逍遥游》这篇课文时,我就想法设方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讲解了与庄子相关的若干文章后,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及庄子的为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有位学生就逐渐地建立了如下关于庄子的写作素材:在当前“一切向钱看”的今天,我们应不能随波逐流,要像庄子一样积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的精神世界,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退缩,而是要像庄子一样云淡风轻、坦然应对、从容面对。这样,学生一旦建立了有关庄子思想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择机地灵活运用这些素材,进而提高作文层次与水平。
(二)记练结合,加强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见到好的素材,如一个好的成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就不要放过,要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集腋成裘,在写作中可以将这些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很可能就写出一些佳作来。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好素材,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定期布置写作专项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如何素材,以提高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重视兴趣
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积极地去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
作文只有具备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写作前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或某一首诗、某一幅画,或是某一种体验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三、注意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作文修改是一篇佳作新鲜出炉的关键环节,这道工序不可马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及意义,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注重学生自改作文其实是一种新的作文写作教学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理念对于促进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至于作文的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内容方面的修改,二是作文形式方面的修改。可以引导学生从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调整语言与书写格式等方面入手,实施自改作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定下修改的标准,关于内容修改的标准可以这样设定:写作主题是否明确、主题是否集中;文章观点是否鲜明;写作材料是否翔实得当;写作材料是否与主题吻合。关于形式修改的标准可以这样设定:文章结构是否严谨;文章的层次感是否清晰;文章语言是否流畅、通顺;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文章字迹书写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这样学生按照上述的标准进行自改、互改与集体改,同时教师给予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学生经过多次实践,自改作文的水平就会明显提升。
另外,对学生最终作文的批改和评价,应该采取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这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而写。传统的批改作文更是一种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教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摸索良好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改变厌烦写作的心理,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平时就要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能打败写作这只拦路虎。
参考文献:
[1] 李斌辉。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教育评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