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险,杜富国用血肉之躯,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确保了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8篇杜富国事迹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2月18日晚央视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词。
杜富国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他的骨血,“不怕艰苦、舍身奉献”的长征精神成为他的信仰,成为他那句“你退后,让我来”的原动力。
这六个字,映照出军人视死如归的壮丽本色,诠释了战士忠诚担当的精神品格,折射出青年崇尚英模的人生追求,迸发出英雄为国为民的磅礴力量。他不愧是“云岭楷模”,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是奋斗新时代的动力源泉。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畏、看到了担当,学习杜富国,就应该把排雷英雄的无畏和担当学到手。无畏,是心中装着人民,在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每扫出一片还要手拉手再趟一遍,就是为了把一块安全的土地交给人民。担当,是因为杜富国从小就有为国当一名英雄的豪情,这个豪情,让他在军旗上抒写忠诚。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不用上战场。但是,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时要彰显的出来,在困难的时候撑得住、在关键时候顶的上去。要勇于担当,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作为90后的青年战士,杜富国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任务需要时,不计得失奉献一切。当组织需要时,任劳任怨主动作为。当战友需要时,热心相助慷慨解囊。当群众需要时,奋不顾身英勇无畏……战友和驻地群众都亲切地叫他“暖男阿杜”。
执行任务时,山区雷场边远偏僻、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有的作业点需要来回走6公里山路,几十吨排雷弹药只能靠人扛着,一步一步往山上挪。每次战友扛一箱,杜富国都争着扛两箱,身上的尘土粘了一层又一层,肩上的血印勒了一道又一道,脚底的血泡磨了一个又一个。
在杜富国的储物箱顶盖上,摆放着他最常用的钳子、螺丝刀、试电笔。战士张鹏说,杜富国是扫雷大队中的“小工”,水龙头坏了,灯不亮了,桌凳摇晃了,只要喊声“富国”,他总是及时过来帮忙。“他热心肠,爱管事,从不嫌麻烦。”二班战士詹程说。不管单位到哪里,杜富国都用自己独有的“十八般武艺”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杜富国生活节俭,可得知战友艾岩父亲重病住院,二话没说就拿出1.2万元,还动员身边战友资助;唐世杰买婚房缺钱,他毫不犹豫拿出1万元相借。今年9月2日凌晨,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正在站岗执勤的杜富国,预感到可能发生泥石流,第一时间报告队干部,引起了队长的警觉,使该队成为第一支救援力量。在搜救过程中,发现12名中小学生被困在宿舍楼2楼,救援必须通过紧挨着的一栋已被淹了一层的危楼,杜富国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快速通过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部队走到哪里,他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他英勇负伤的事迹传开后,多地群众自发前往医院看望。
杜富国,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2018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在18年12月里,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此外,他还入选了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他是于2015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18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2月14日,在云南省解放军第926医院病房里,歌声和掌声响起,鲜花和祝福送上,排雷英雄杜富国度过自己27岁的生日。
当天,在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的指导下,杜国富还学习了专业发声训练,体验了用声音对着广播讲故事,终于圆了自己的播音梦。
学习间隙,杜富国聆听了中国第一位盲人播音员董丽娜的故事,深深被故事所感动。杜富国也坦言,自己虽然失去了双眼、双手,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还有机会当播音员,可以给大家讲我和战友排雷的故事。录音笔、收音机、普通话练习册是我今天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屋内暖意浓浓,屋外入冬后的南疆边地,在曾经的“死亡通道”“骷髅地带”上,再听不到“嘀、嘀、嘀”排雷声,每个人行走于此是安全的、放心的。
这份大地和谐安宁的岁月静好,是“杜富国们”的英雄战士为我们的负重前行。
“让我来,你退后!”是他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最后一句话。尽管已过去了两个多月,但一说起杜富国,艾岩几度哽咽,涌出热泪,他说:“是富国救了我,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每一次都这样。在硝烟散尽的雷场,虽看不见生死线,却总能听到杜富国铿锵有力的“让我来,你退后。”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杜富国每一次都义无反顾的冲锋在前?
只因他,从红色基因传承中走来
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神奇、神圣、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城市。
从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大捷;从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动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一直以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
“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默默燃烧着自己,温暖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
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常常在交流探讨,“我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而今天我们又该向英雄学习什么?”每一次思考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升华。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英勇,负伤之后很坚强。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奉献精神、坚强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实中一种厚积薄发。
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养的,而是长久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量早已注入他的生命里。
在杜富国的故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这样的评价再一次得到印证。
历史的记忆深刻印记这片土地上:天主教堂,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后期的浪漫法式建筑,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支军团的莅临而铺染上一层红色,成为了今天重要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长征时期在湄潭驻扎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红色天主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九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驰骋在湘赣大地,屡建奇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红九军团当时就驻扎在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科教救国路漫漫 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续延伸,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灵魂的觉醒和升华。
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在这里读过书。2003年,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
“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的勇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还因他,从良好家风浸润中走来
从云南边城驻地医院到贵州遵义湄潭老家,见到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读懂了一座城的红色历史,更感受到了一代人的初心本真。
富国、富佳、富民、富强是杜家四兄妹的名字,这份取名饱含深意,是杜俊对子女的一种寄予和期望。
“本来妹妹的名字是富家的,但考虑到是女孩子,父亲就取了谐音‘佳’字”杜富国的弟弟杜富民说,爸爸从小就走着家门口的“长征路”,听着父辈的红色故事长大。曾梦想着当一名军人,但由身体原因未能如愿。看到哥哥穿上了军装,我们一家人都觉得骄傲自豪。
杜富国入伍当兵后回家探亲,他的军装被家人轮流穿了一次,不管合不合身,家人脸上都溢满笑容。翻看着手机中保存的这些珍贵照片,杜富民再一次湿润了眼睛。
艰辛的磨难和困苦培养了杜俊从小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性格,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
“我是农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孩子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杜俊说,儿子实现了自己的军人梦,希望他好好在部队锻炼自己,报效祖国。
红色基因流淌在杜俊的血液中,而这样的传承也在杜家人身上延续着。杜富民高中毕业后,便去报名入伍当兵。杜富民告诉记者,第一次由于体检原因没能参军。第二次四弟杜富强参军时,就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大二的我也同去报名。这一次,我更加遗憾,由于眼睛近视再次错过机会。
“我的军人梦虽未能如愿,但如果自己成为哥哥一样的战士,也一定会担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今天,我和妹妹也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人员,也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只是我们的战场和哥哥、四弟的战场不一样而已。”杜富民如是说道。
看着家中大哥的军装照,杜富佳默然流泪。她说,每次大哥回来都特别开心,他总是抢着做这做那。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鼓励我们多读书,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克服困难,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而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杜富国受伤以后,杜俊一直守候在医院。他知道富国虽然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但是他的内心是光明的,他还可以呼吸到明天的清新空气。杜俊说:“当赶到医院时,还不知道富国的情况。我对部队说,首长,你告诉我孩子的真实情况吧,我能挺得住。我也是一名党员,有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我们能理解。”
陈安游记得,就在事发当日部队联系杜父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富国的家人,没想到杜俊在电话那头说他有心理准备,已做了更坏的打算。虽然对儿子的伤情有心理准备,但听了扫雷大队领导的介绍,在病房里看到儿子失去了双眼、双手,杜俊牙齿颤抖,死死咬住嘴唇,强忍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杜富国负伤以后,仍念念不忘扫雷任务,心系雷场和战友。“爸,等我好了去装一双智能手,还能去排雷,行不行?”病房中,杜富国问父亲。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已经彻底失明,再也不可能回到雷场。
杜俊把难过吞进肚里,好不容易挤出一个字:“行。”而杜富国还在ICU重症监护室,苏醒后问的第一句话是:“艾岩怎么样了?”……
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杜富国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人,良好家风传承,孕育了他“让我来”的忠诚、干净、担当,他就是这样从一而终,默默用行动诠释一个铁血男儿的家国情怀,一名军人战士的冲锋陷阵。
更因他,从雷场生死锤炼中走来
扫雷战士是穿越生死线的无畏勇者,行走的每一步都是用生命在战斗。
军人的价值在哪里?军人的职责担当在哪里?就在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义无反顾的站起来,冲上去,打下来;就在当危险来临之际,勇敢的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就在刹那间舍生忘死的为战友一挡。
光荣负伤的杜富国是英雄,光荣牺牲的程俊辉也是英雄,整个扫雷大队都是英雄,英雄的集体孕育英雄的个人。
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在接受记者问为何来扫雷的时候,他这样说道,为了还边疆一片净土,为了还百姓一片安宁。我们所有扫雷官兵都一样,“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早已深深的置入我们的心里。“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落在我们身上就是生与死的冲锋。
雷场的生死锤炼,树牢了扫雷战士的人民立场。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李华健说,在边境上,我们见证了太多因触雷至伤至死的百姓,有个村全村仅剩87个人,只有78条腿,活下来都是幸运。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妻儿老小的生计,他们不得不去冒险。受伤后,伤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更重的是对家庭的伤害。
就像猛洞乡的村民盘金良,扫雷战士去过他家里几次,一贫如洗,是全乡的重点困难户。很多人对他两次触雷不理解,盘金良说:“没办法啊,全家人都等着吃饭,我不能让家里完好的人去冒险,只能我去”。
“他不能让家里人去冒险,我们军人也不能让人民再去冒险。”李华健坚定地说。
面对人民的需要,杜富国在主动请缨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了解到雷患给边境人民带来了如此之大伤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杜富国说:“当兵就要去前线,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但雷场就是战场,扫雷就是打仗”。
令人欣慰地是,今年11月16日,在杜富国同志英勇负伤的老山雷场,排雷官兵完成了最后一块雷区的搜排和移交,他们用牵手跨过雷场的方式,庆祝任务胜利完成。此次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作战行动,共搜排出地雷和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件、发、颗)。
在军地各级的关心和医院多日的精心救治下,受伤严重的杜富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目前他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杜俊和妻子王静每天都陪伴搀扶着他,接受康复治疗。
一天的康复治疗结束后,杜富国还能在院中散步行走,阳光洒在他蒙着纱布的脸上,富国开心地笑了,平凡英雄从生死战场上走来,又将从今开始,另一种人生。
2015年6月,上级决定抽组人员赴云南执行扫雷任务。听到这一消息,杜富国顿时感到热血沸腾。南疆雷患迟滞沿边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有的村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冒险趟雷区,有个村寨87人被炸得只剩78条腿。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杜富国的心里都久久难以平静,恨不得马上把雷魔彻底铲除,还人民安宁,促边境发展。
当杜富国把请战书交给连队后,有的战友劝他:“地雷可不认人,何必去冒这个险?”但他却认为,作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危难,国家有需要,理应冲锋在前。不少战友见杜富国如此坚定,也纷纷报名。杜富国将微信名取作“雷神”、QQ昵称标为“征服死亡地带”,以此激励自己建功雷场。就这样,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余名战友,踏上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新征程。
“跟死神打交道,没有两把刷子不行”,这是排雷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干工兵,杜富国是半路出家,第一次摸底考核,排雷理论只得32分,技能课目也是一塌糊涂。杜富国告诫自己,想担当就要有硬本领,想干事就要有真本事。为掌握排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背一背;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将营房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娴熟操作探雷器,将铁钉、弹片等混合埋设,采取斜放、覆盖等方式增加难度,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3个月临战训练结束,杜富国所有科目考核全优,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爆炸物排除方法,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业通”的成功转变,拿到了走向扫雷战场的“入场券”。
排雷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走的是“阴阳道”,拔的是“虎口牙”,过的是“鬼门关”,每上一次雷场,就是一次生死考验。有一次,杜富国和班长许猛搜排作业时,发现一枚性能不稳定、杀伤威力大、装有诡计装置的反坦克地雷,这是他们首次遇到这种情况,手里都捏了一把汗。许班长命令杜富国退后、他来处置。可杜富国知道,人工搜排是生死相依的团体战,谁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也能多给战友一分保护,回想一年来每次遇险许班长总是冲在前面,杜富国强烈地意识到,危难关头自己也应该挺身而出。杜富国立即拉下面罩抢先站到地雷前说,“班长,让我来!”他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去除伪装层、拆除诡计装置,那一刻杜富国虽然全身被汗水浸透,但特别激动,他为成功排除首枚反坦克地雷而骄傲,为人民群众消除一处雷患、送去一份平安而自豪。
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这是排雷兵的真实写照。记得和队友唐世杰排雷作业时,发现一枚引信朝下的40火箭全备弹,清除表面浮土后,又连续发现4枚,并且引信裸露在外,处置不当就会引爆“雷窝”,这是排雷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唐世杰主动请缨,杜富国以组长的身份命令他撤到安全区域,自己上前排除了一触即爆的雷患。其实当时杜富国也很发怵,但作为一名党员骨干,危急关头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雷场就是战场,随时面临伤亡。去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在作业时突遇一枚加重手***爆炸身负重伤。从此,他再也不能拥抱亲爱的妈妈,再也不能看见心爱的妻子,再也不能和战友们并肩征战雷场,但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让杜富国高兴的是,在他负伤一个多月后,56名战友手拉手、唱着歌,趟过当初血染的雷场,将其圆满移交当地政府;让杜富国欣慰的是,扫雷任务部署后,大队官兵人人再次递交请战书,继续战斗在一线,履行着他未完成的使命,杜富国等着他的战友们胜利归来!
杜富国虽然对排雷中的伤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知道自己失去双手双眼后,他也是心乱如麻。有过担心,担心自己还这么年轻,本该尽孝的年纪却因伤残让父母以泪洗面;有过彷徨,彷徨将来面对新的生活时是否能撑得下去;有过无助,无助自己连最简单的吃饭如厕都显得这么艰难。
前段时间,参加过边境作战的5位战斗英雄来到杜富国的身边给他加油打气,双目失明的安忠文英雄教杜富国如何使用盲人手机学习娱乐,双腿截肢的王曙光英雄讲述他如何考研读博、成家立业的收获体会,这些都让杜富国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力量。杜富国知道今后的路还很长,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必须勇敢走向新的战场,迎接新的挑战。
洗脸,对正常人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可对于杜富国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妻子搀扶着他去洗漱间时,杜富国悄悄记下了下床后的步骤,但当自己尝试时,用残臂开门是最大难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臂弯磨出血痕后也不放弃,坚持训练了4天才拧开门。为了圆播音主持梦,他每天跟着手机软件学普通话,跟着妻子的朗读背记内容,当花一周时间把500多字的排雷故事完整播出后,杜富国仿佛又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他深知:想要活得更有价值,就必须经受伤残的考验,不断接受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让伤后余生更加出彩。
我国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在执行边境扫雷任务过程中,舍生忘死、身负重伤,失去了双眼双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广大网民既对年仅27岁的杜富国落下终身残疾感到痛心,更对他以身报国的壮举表达崇高敬意。媒体称,杜富国及战友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修改遗书”。这些年轻战士在地势险峻的雷场内人工排雷,待任务完成后,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处角落,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绝对安全。他们在携手行进中的歌声响彻边陲。
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不是媒体宣传报道,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在和平年代里,像杜富国这样的年轻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死考验。而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献血,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杜富国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他在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便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猛烈的爆炸随即发生。他被炸成了血人,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杜富国用奉献担当的精神诠释了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__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
塑造年轻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需要杜富国式的奉献担当精神。年轻干部虽不要在雷场扫雷,但时时事事要在人生路上“扫雷”:当工作中遇到“烫手山芋”时,敢不敢接手、能不能办好?当组织安排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时,是不是真心愿意去?当遇到挫折打击时,有没有打“退堂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权衡把握?……如果年轻干部不能义无反顾地扫掉急功近利、拈轻怕重、眼高手低、贪图享受、作风漂浮的“雷”,而是精于自我设计、自我包装、拜高踩低、贪名图利,那就难以堪当大任,走不好成长成才之路,迟早要栽大跟头。现实中很多典型案例告诉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身陷囹圄,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都是从看似小枝小节的地方出问题开始的,本质上是背弃了信仰、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最后误入歧途、追悔不已。
__指出,我们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宣传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干部“墩墩苗”,这些都能有效地教育感召锻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对党忠诚老实。对于年轻干部自身而言,要始终牢记__提出的“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谆谆教诲。何为大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小而言之,就是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发展进步,提升职工群众、当地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就像知青____________那样,带领梁家河乡亲创造美好生活;就像战士杜富国那样,为边境人民留下可以放心行走的土地。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青春岁月、人民期望、党的托付。
行至云南边境,虽无法像扫雷战士一样,置身雷场,体验让人窒息般的紧张和凶险,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聆听战士的分享,无不感到扫雷事业的震撼和伟大。
眼前,祖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的平静与安宁,都是排雷战士一步一个脚印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
面对险象环生的雷场,他们敢于“刀尖跳舞”,排除各种爆炸物品如同“虎口拔牙”,为彻底清除雷患,使出“绣花功夫”,每次出入雷区就像走在生死阴阳道上,就这样一次次地闯过一道道鬼门关。
寻着时间的轨迹,我们看到:2016年6月4日,扫雷三队下士程俊辉在危险的陡坡地段作业,发现了一枚绊发雷。正当他全神贯注作业时,脚下的山石轰然崩塌,他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位扫雷战士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
英雄的集体孕育成长英雄的个人。两年后,程俊辉的战友杜富国,在扫雷中发现爆炸物,当即要求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排除。一声巨响,杜富国被炸成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无惧风险,雷场有我。程俊辉光荣牺牲,杜富国英勇负伤,没有让扫雷官兵畏惧。他们安抚亲人,擦干泪水,继续战斗在烈士牺牲和战友负伤的雷场,这就是排雷战士的英雄本色,他们就算不能回战场,也一样会一往无前去战斗。
主动请缨的“杜富国们”
据了解,此次扫雷之前,中越边境云南段先后组织了2次扫雷和勘界扫雷。第一次扫雷从1992年至1994年,扫除的重点是口岸、通道沿线上的雷区。第二次扫雷从1997年至1999年,扫除的重点是边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地。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明确除破坏生态环境、水源地等情况外,要彻底清除雷患,还边境一片净土,还人民一片安宁。
经军地双方联合勘察,中越边境云南段共有113块雷区,面积约81.7平方公里,在雷区附近生产生活的我国边民达5千余户5万余人。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有效保护生态和水源区”的原则,经扫雷大队与边境村、乡、县联合勘察,形成雷区扫除与封围的一致意见。此次需扫除的雷区面积约57.6平方公里,封围的雷区面积约24.1平方公里。
边境雷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有着不少“死亡地带”。当地老百姓至今还称一些地方为“死亡通道”,或者“骷髅地带”。
“这里是当年作战期间的主战场,多年过去早已杂草丛生,荒芜一片,原本有的路也已‘消失’,现在看到的一些路,都是排雷战士‘炸’出来的。”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扫雷四队队担负东起麻栗坡县天保镇某界碑,西至猛硐乡某号界碑,19块共17.85平方公里的雷区扫除任务,这个区域地雷和爆炸物种类多、密度大,情况复杂,是扫雷部队中任务最艰巨的队。杜富国所在的三分队,主要担负某号界碑、4号洞、马嘿、老山、坝子等雷场的扫除任务,是该队最危险、最复杂的雷场,可以说是重中重、险中险。
特别是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周文春说,官兵们“每天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
密布的地雷威胁着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边疆的建设发展。仅扫雷四队所在的麻栗坡县猛硐乡,全乡雷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2万余亩。
“从战后到2016年扫雷部队进驻,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乡党委书记赵伟毅说,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被地雷炸怕了,无人敢进去耕种,只能撂荒。
党有指令,万死不辞;人民有忧患,子弟兵担当。据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介绍,参加此次扫雷行动的官兵人人主动请战,奔赴雷场奉献青春与热血。
杜富国便是主动请缨的冲锋者之一。尽管他文化基础薄弱,但硬是凭借自己的专注、勤奋、苦练,练就了“金刚钻”,成为全能雷神。在他看来,扫雷大队每一名战士都一样,大家都坚信只要早一天把雷区排干净,当地群众就能早一天得到安宁。
杜富国所在的五班班长刘贵涛,家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芭蕉坪村,从小在雷区旁长大,爷爷触雷牺牲,奶奶、表哥、姑姑被地雷炸伤,一家饱受雷患之苦。原本在边防连队服役的刘贵涛听到组建扫雷部队的消息,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一次次在家门口的雷场排雷,却难得回家探望:“雷患不除,何以为家。”
今年9月,满服役期的战士窦希望打算退伍,而杜富国12月份也面临退伍。回忆起那次与杜富国的聊天,窦希望说,“那一刻,我脸上真挂不住。”
窦希望问:“阿杜,你走不走?”
杜富国说:“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
“留下来扫雷,你媳妇不收拾你?”窦希望继续问。
“大家都回家陪媳妇了,谁来扫雷?你就这点觉悟?”杜富国一边说道,一边在装载扫雷工具时,摘下迷彩帽,将帽徽凑近胸前的党徽,远远指给窦希望看。
明知山有雷,偏向雷山行。扫雷四队队长李华健、一队班长刀海龙、三队战士王家贤等排雷骨干,曾多次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此次参加中越边境扫雷,环境条件恶劣艰苦,危险系数比国际维和高数倍,但他们的愿望一致:“能亲手清除祖国的雷患,比什么都值!”
刘贵涛也说,在扫雷大队,杜富国很普通很真实很优秀。他就是这样用自己质朴的一言一行,影响温暖感动着身边的战友,让越来越多的“杜富国们”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共同立起了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铁血丰碑。
“死亡地带”为何要人工排雷
战争遗留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处处矗立着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说,现有雷区多数在阵地、工事前沿,双方交织埋设地雷、反复炮击,除地雷外还遗留了大量的哑弹、手***、***等,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天保口岸4号洞300×300平方米的阵地雷区内,共搜排出地雷及各类爆炸物8299枚,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种类之全,完全超出了雷区勘察时的预判。这些雷区与传统意义上的雷区完全不同,在这次扫雷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其说是排雷,还不如说是清除战场危爆品。
更为重要的是,雷区至今已有30多年,常年的雨水冲刷和自然改变,爆炸物与植物根系交织缠绕,有的处于战斗状态,有的已经装上了引信,有的手***木柄已经腐烂,只有拉火环裸露在外,性能极不稳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一些地雷埋伏得很深,甚至会反复设计“诡计装置”,一个连着一个,一窝牵着一窝,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现代科技那么发达,为何这个区域还非得要人工排雷?
“人工智能排雷机器在这里根本无法作业。”扫雷大队分队长张波说,我们扫雷的区域都是崇山峻岭、杂草丛生、陡坡峭壁,只能依靠人工排雷。一些雷场坡度达到了70度以上,扫雷战士必须身挂绳索,如同“蜘蛛侠”一样作业。
因为深知这一切,所以杜富国比任何时刻都要专注于排雷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白天训练完,晚上啃书本,没事便向比他经验丰富的战士请教学习,他说,学不好排雷知识,上了雷场就保不了命。
雷场的生死锤炼,让杜富国一次比一次专业,一次比一次坚定勇敢。
“因为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有底气、信心和勇气始终冲锋在前。在对讲机里面总能听到他说‘让我来’。”刘贵涛说,在雷场上他抢在前面,在生活中富国也是如此。只要是他认定想干的事情,他就会认真细心去做,如果是有任务,他又想去做时,他总是委婉地劝战友休息,自己却冲在了前面。
三年多来,杜富国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共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战友们都称他为“雷场小马达”。
由于表现突出,他成为了大队组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也是唯一一个非骨干党员。杜富国说,“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什么事情都干在前面,冲在前面,这样才对得起党。”
“让我来”是新时代军人共同心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后记: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可亲可敬!总有一种坚强让我们温暖动容!
告别远在祖国边陲的扫雷大队,车辆缓缓行驶在漫漫长路上,车窗外夕阳西下的彩云之南,清风徐来,晚霞漫天,分外美丽,而记者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因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了“杜富国们”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忠诚担当,负重前行,才有边疆净土上的岁月静好,才有了边民脸上洋溢着的满满笑容。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记者更加深刻明白,每每这支英雄部队经过村庄时,为何每一位边民都会热情向他们打招呼,每一个孩子都会向他们行礼!
我国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在执行边境扫雷任务过程中,舍生忘死、身负重伤,失去了双眼双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广大网民既对年仅27岁的杜富国落下终身残疾感到痛心,更对他以身报国的壮举表达崇高敬意。媒体称,杜富国及战友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修改遗书”。这些年轻战士在地势险峻的雷场内人工排雷,待任务完成后,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处角落,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绝对安全。他们在携手行进中的歌声响彻边陲。
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不是媒体宣传报道,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在和平年代里,像杜富国这样的年轻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死考验。而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献血,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杜富国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他在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便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猛烈的随即发生。他被炸成了血人,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杜富国用奉献担当的精神诠释了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
塑造年轻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需要杜富国式的奉献担当精神。年轻干部虽不要在雷场扫雷,但时时事事要在人生路上“扫雷”:当工作中遇到“烫手山芋”时,敢不敢接手、能不能办好?当组织安排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时,是不是真心愿意去?当遇到挫折打击时,有没有打“退堂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权衡把握?……如果年轻干部不能义无反顾地扫掉急功近利、拈轻怕重、眼高手低、贪图享受、作风漂浮的“雷”,而是精于自我设计、自我包装、拜高踩低、贪名图利,那就难以堪当大任,走不好成长成才之路,迟早要栽大跟头。现实中很多典型案例告诉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身陷囹圄,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都是从看似小枝小节的地方出问题开始的,本质上是背弃了信仰、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最后误入歧途、追悔不已。
我们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宣传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干部“墩墩苗”,这些都能有效地教育感召锻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对党忠诚老实。对于年轻干部自身而言,“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谆谆教诲。何为大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小而言之,就是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发展进步,提升职工群众、当地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带领梁家河 www. 乡亲创造美好生活;就像战士杜富国那样,为边境人民留下可以放心行走的土地。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青春岁月、人民期望、党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