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的一句名言。几天前,我就用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了螃蟹会“死”而复生的秘密。
这几天放假,妈妈早上起了个大早,到菜市场买了几斤田蟹。回到了家,妈妈把田蟹都放到了桶里,只见那几只螃蟹身上黑黑的,它们身上还有坚硬的壳和八条腿,前面还长着两个大大的钳子。螃蟹在桶里千姿百态,有的螃蟹在玩叠罗汉,有的挥动着两个大钳子,还有的螃蟹在桶里无聊地吐出白泡泡……妈妈为了不让螃蟹太快死掉,把螃蟹放到了冰箱里,我就出去玩了,我玩了一两个小时,回到家里打开冰箱看螃蟹,可是,螃蟹在冰箱里一动不动,我把螃蟹拿了起来,可是螃蟹还是一动不动。于是,我作文把它们拿了出来,放到桶里,看来螃蟹被冻死了。等我喝了一杯水回来的时候,正准备把螃蟹给扔了,因为谁都知道,死了的螃蟹有毒,是不能吃的。我抓起了一只,我不知道我的手被什么东西钳住了,我一看,原来是那一只螃蟹“死”而复生了。我眼疾手快,赶紧放下了那一只螃蟹,后来全部螃蟹都“死”而复生了。我赶快把螃蟹都放回了冰箱。这时我疑惑不解,为什么螃蟹能“死”而复生呢?
事后,我拿出手机打开百度查了起来,原来螃蟹不动是因为冬天螃蟹都会冬眠,冰箱里面冷,螃蟹以为冬天来了,就开始冬眠了,等我把它们拿出来,它们以为春天来了,又醒过来了。
这就是螃蟹“死”而复生的秘密,如果你不信的话,就去观察一下吧!
今天,我帮我心爱的螃蟹加水时,把一盆水往螃蟹盆里随意一倒,只见一下子浑浊了,那时因为螃蟹盆底部被我放了许多淤泥的原故。当我放好盆子再来到螃蟹盆边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看见泥中有一条明显的水流,在泥水中显得更加的清晰。我想:这水流从哪儿冒出来的?莫非是螃蟹?可螃蟹呼吸应该是一呼一吸,而不是只呼不吸才对呀?我为了弄清楚这件事,拿着夹子去试探,果真是螃蟹在作怪。我越来越矛盾,决定采取行动,便用两个晒衣夹夹住螃蟹的“大钳子”,就开始研究起来。
我仔细观察螃蟹嘴部,看见螃蟹一直在吐泡泡,便随着泡泡找,发现螃蟹嘴得来两边各有一个绿豆大的小孔,泡泡正是从里面冒出来的!螃蟹真的只出气不吸气?我更加奇怪:生物基本法则就是要呼吸,不吸,它怎么获得氧气呢?我再次认真观察了螃蟹的嘴部,忽然发现稍稍偏下的地方又有两个更小的孔,我想:这应该就是螃蟹的进气孔。为了证明,我拿了一小片面巾放在螃蟹的那两个小孔上,真的吸住了。我终于弄清了!那就是螃蟹的进气孔!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是不能,以常规的思维去想的,螃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看了题目,你也许会说:“咦?螃蟹能有啥秘密?不就是凭借它有一对大钳子,走起路来横行霸道的吗!”我说的秘密当然不是这个!这是一星期前我才发现的。别急!我这就告诉你。
前几天,爸爸出差从五河回来,买回来一篓五河特产——沱河大螃蟹,看着它们傻乎乎的,混然不知危险就在身边——即将变成我们盘中美餐,依旧挤在一起,快活地在“咕噜噜”齐吹泡泡,我真是暗地里直想笑!
晚上,妈妈回来了,说:“螃蟹暂时不吃,把它们放在冰箱里吧。”我听后,非常担心地问:“它们不会被冻死吗?”妈妈说:“不会的,听卖螃蟹的人讲,在冰箱里能放2~3天呢!”我半信半疑地写作业去了……
就在昨天,我正在写作业,偶尔在家做晚餐的妈妈打开冰箱时,突然大叫起来:“糟糕!糟糕!我把放在冰箱里的螃蟹给忘了!该不会都死了吧?”我一听,急得直咧嘴:“冰箱又黑又冷还不透气,螃蟹在里面呆了一星期,不被冻死也会被憋死的!”想着螃蟹那又鲜又嫩的肉,快到嘴边的美味又没了,我急得直跺脚。
妈妈拿出篓子,有点难过,悻悻地说:“看看还有没有活的?”我立刻凑上前去,也想抢先看个究竟。“咕噜噜……”我分分明明听到了螃蟹们仍然在悠闲地吹泡泡声!我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好奇很快占据了我的头脑:“为什么螃蟹在冰箱里呆这么久没死呢?”妈妈摇摇头,和我一样满脸的疑云。
我拿来《百科知识全书》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有关螃蟹存放的资料。于是,我打开电脑,百度搜索一下……啊!我终于明白了:因为螃蟹能耐低温,在低温的环境下,将螃蟹捆扎在一起,它们活动不开,这样消耗的能量很少,所以保存一周仍然存活!
啊!螃蟹的这个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我快活得像螃蟹一样吹起泡泡来!
记得我六岁那年回奶奶家。我和姐姐一起在村边的小河里捉螃蟹,我们一口气捉了五六只螃蟹,准备炸着吃,我们好像闻到了炸螃蟹的香味,心中十分高兴。
回到家,洗螃蟹时,我发现有的螃蟹是尖脐,有的是圆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好奇地问姐姐。“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姐姐想都不想地回答。过了一会我又带着疑问去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有可能是种类不同,也有可能是雌雄之分吧!我也不知道。”
第二年,我又和姐姐去捉螃蟹。我们又捉了许多。为了解开这个迷,我剖开了一只圆脐的螃蟹,发现里面都是白色的小卵,接着我又剖开了一只尖脐的螃蟹,里面却什么也没有。我想尖脐的`一定是雄螃蟹,园脐的一定是雌螃蟹。后来通过查资料得到了证实。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并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