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范文(通用15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当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注视孩子们纯洁的眼睛,面对一百多个渴望知识的心,我感到自己无比神圣,我为我所做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时开始,我心中充满无数的激情和壮志。我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无愧于自己的教师身份。”每天我都带着喜悦的心情走入课堂,把自己的知识有计划地传授给孩子们,课堂上的和谐成了我生活快乐的音符。课下的一声“老师好”融入了多少喜爱和认可。每当这个时候,我愿用我的知识去成为他们生活前进中的跳板,用我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精力把他们送上自己满意的高等学府。
在付出的同时,我同样也得到了许多许多,也看到了许多我不曾认识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生活习惯懒散,成为了学生第一次考试中不理想的因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我认识到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深入的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了解和懂得他们的想法,才能使我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更好的针对他们的弱点进行了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人知识渊博不代表就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认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在拥有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在学校我们是孩子们成长的标准,我们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的形成。我们不只教书,更要育人,在当今的社会,只有先做一大写的“人”字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我感到老师的责任很重很重。
当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的时候,我已做好准备,当我从岔路口走上这条路的时候,我已无怨无悔。我愿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去浇灌祖国的未来,我心中坚信一句话“选择教师,我无悔”。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从事幼教工作近二十年的我,一直在不断地成长着,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执著于这份事业。对幼教事业的挚爱一直激励着我:用心工作。
因为用心工作,我成为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我和孩子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段亲密的悄悄话、一个进步中翘起的大拇指、一句生病时的亲切的问候……构成了我和孩子们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当孩子们很自然的喊我妈妈的时候,幸福涌上心头。
因为用心工作,我和家长成为了朋友,他们把孩子交付与我时信任的目光、教育子女遇到困惑时的真诚交流、工作忙不能按时接孩子时的真诚托付、家园活动时积极地参与和交流……当家长们信任与真诚的目光时刻围绕着我的时候,幸福在心中荡漾。
因为用心工作,我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奋学习,从一名幼师毕业生开始,逐渐取得教育管理大专学历、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管理硕士结业证书。思路的开阔、业务理论水平的增长,源头活水的教育教学……当自己在工作中成长与进步的时候,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
因为用心工作,我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终身的依托,当把园长的重任交给我的时候,定位于“智慧与真情”的管理,拉进了我与老师们的距离、创建了和谐秩序的人文环境、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进取氛围、建立了融洽的社会关系……当工作中相互支持取得成绩的时候,幸福写在脸上,写在心中。
因为用心工作,幼儿园工作得到了的肯定、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认可,看到教职工幸福地工作着,我无时无刻不为幸福包围着。
用心工作,感受幸福,做幸福的教师,做幸福的园长,育幸福的儿童。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伴侣们:
大家好!每当提到"幼儿老师'这个称呼,有人不以为然,淡淡一笑,认为幼儿老师就是带领着小伴侣一起做嬉戏,学习一些简洁的学问。有人则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认为幼儿老师对孩子很有爱心,对工作很有责任心。
其实幼儿训练是一项一般、平凡而又宏大的工作,有肯定的难度和挑战,要做好它,的确不简单。
身为一名幼儿老师,首先要喜爱幼教事业,喜爱幼儿。老师要听从领导的工作支配,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对待工作有满腔的热忱,来实现幼儿训练的目标: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欢乐地成长。
我认为幼儿老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就是实施保育与训练。老师在工作中除了教书教人之外,还要关怀、爱惜幼儿。使幼儿的身、心、灵能健壮成长。
自从跨进幼儿园的大门之后,我就知道做一名幼儿老师是不简单的,老师要喜爱、关怀、敬重和信任每一位幼儿。对待每一位孩子无论是活泼的、调皮的、宁静的、害羞的都一视同仁,努力做到不偏爱,让每个家长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有爱才有训练'。认真揣摩,的确如此。老师的真诚,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在日常活动中,老师需要时时关注幼儿,多多发觉孩子的优点,并准时赐予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念。当孩子接受了老师,就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老师的训练。
作为幼儿老师,我认为老师肯定要有爱心、细心、急躁、童心和责任心。对每位宝宝都要关怀、爱惜,在工作中也要做到尽忠职守。早晨来园时,热忱地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让家长能安心地离开去工作;早操活动后,要督促幼儿多喝
开水,对有汗的.幼儿准时督促换汗巾;教学活动中,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于力量强的幼儿要赐予表扬和确定,对于力量弱的幼儿要进行辅导和鼓舞;户外活动后,要依据天气变化适当给孩子添减衣服;假如发觉有缺席的幼儿,老师要准时打电话给家长,问候幼儿,并询问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午睡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巡查工作,为幼儿盖好被子,保证每位孩子都是仰着午睡的;幼儿离园时,老师要准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一天在园的表现和进展状况。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次我认为老师要有工作的上进心和乐观心。因为随着社会进展,人们对幼儿老师的要求、水平、自身素养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作期间,老师需要更加虚心学习、实践,在训练失败后,能自我反思,吸取教训,渐渐积累、总结阅历,提高教学技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我的演讲完毕,感谢大家的倾听!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
从幼儿园、学校、中学到高校,我始终坐着,但从20年9月的一天开头,我最终可以站着,站成我憧憬的人生---那就是"老师'这个戴着光环让许多人敬重的职业。然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才了解到老师,其实很平凡,也很辛苦,原以为自己在同学时代已积累了丰厚和新奇的训练理论,用到时"搬'出来就OK了。然而我却清楚的记得,接手一班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信念十足的干劲就被消磨的消逝殆尽了,从未有过的失落,从未有过的束手无策。课堂上的同学有朝前坐的、朝后坐的;有趴在桌子上的;还有钻到桌子底下的,甚者跑到别人位子那儿去的------可谓是千姿百态;站着的我一会儿和风细雨,一会儿指天画地,一会儿雷霆万钧,可谓从声嘶力竭走到了弹尽粮绝。此时此刻懊丧、疲乏如潮水沉没了我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一年老师节,我下班刚走出校门,突然从身后冒出一名同学,他手里拿着一枝康乃馨,头也不抬地将花送到我的手中,说了句:"李老师,老师节欢乐!'便匆忙跑了,原来是我们班平常最捣乱的一名同学,但是在这特别的日子心里还装着老师。立刻,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虽顽皮调皮,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下子,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从未经受过的世界,这世界是那么纯净,真诚.在这世界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心尽力培育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做出奉献和牺牲呢?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宣誓:我肯定要把工作干好,不求轰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青春无悔。
同学和老师的血脉本不相连,但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我们的脉搏早已一同跳动。于是我鼓起士气告知自己:肯定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还没有丝毫学校经受的孩子们,要勇于承认孩子习惯培育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只要是不放假,只要是面对同学,就得兴致勃勃,有一次我生病,但我却没有听老妈的劝慰请假休息,因为我知道:作为低班级的班主任没有请假的权利,每一个尽职的老师都必需很无情的对待自己。这种惊奇的状态,与其说是意志使然,不如说是一种条件反射。
班里有几个学习特殊吃力的同学,让我很是犯愁。但我想到自己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有步履蹒跚,甚至不见柳暗花明时,就不会因为孩子们临时的差距而担心,因为人的成长也是有季节的`,让不该绽放的花蕾过早的盛开,她就会缺少很多应有的芳香与娇美,要静心期盼花期的到来才是。我坚信: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就会制造一个阳光的世界。手把手的带着孩子往前走,正如周杰伦的歌《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眼瞅着孩子一天一个样儿,这是只有老师这个职业才有的惊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着这个光荣的称号,多少仁人志士肩负着这个崇高的使命。在老师这个光荣的队伍中,我深深地知道,自己不过是一名新兵,虽然我目前的心智和力量还无法成为这种光荣职业的代言人,但是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种传递将来的职业而骄傲,因为我的选择无尚光荣。
感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各位老师,同志们:
我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我已经教书五年了。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有20岁,满怀期待地走上舞台。当时,我很兴奋,很自豪,还有点不安。面对几十双无辜的眼睛,我不知道该教他们什么?游戏吗?童谣吗?我什么都做不了!于是我拿起孩子们的课本,一字一句地背诵起来。我不知道我读了什么。我只记得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你的手颤抖吗?”目前,孩子们给了我一个轻蔑的看,和我的脸一下子变红了,无助的我把我的眼睛老师,老师对我微笑,对我点了点头,在她的鼓励下,我逐渐变得舒适,第一节课完成。从那时起,我向老师请教,积累经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教与学。年复一年,我们迎来了一批活泼可爱的“小点点”,看着它们天真幼稚的样子。我真心爱他们。我记得当我刚进入幼儿园教育岗位时,每当孩子们去幼儿园,哭个不停,家长们都很着急,我总是很着急。孩子们哭了,父母们很着急,我更着急了。现在,我总是用我的心去寻找、感受和思考,平静地面对一切!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一直努力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和教学科研活动。平时,我勤勤恳恳地收集和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经验,把自己的真诚奉献给教育的花园。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不断的成长,使自己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我不忘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我参加了两次专业培训,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充满了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在工作中快乐成长,让我逐渐建立起自信。他们让我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他们给了我很多关于教育的火花。我的同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正是每一次的经验交流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是工作和实践,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生活土壤!在不断的总结、探索和尝试中积累经验。
我很高兴整天在孩子们中间徜徉,看着稚气的笑脸,听着真诚的话语,感受着心与心碰撞时的快乐,我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曾经听一位学者说过:“教师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优越、最光荣的。”带着这个理念,我在寒冷的夏天送走了很多孩子。我喜欢这首诗:“有一个歌,是最动人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美德,最美丽的生活,也就是说,教师、最有意义的风景,也就是说,教师的精神,不是说我们没有什么,我们有相同的炎热的太阳,我们有相同的同一天空下广泛,我们把希望与爱……“用爱心传播希望,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成为我无言的承诺。转眼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是唐朝的大家庭让我变得成熟。是园长们给了我信心,是孩子们给了我无限的快乐!
教师的工作是枯燥而忙碌的,但也是充实而快乐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跳跃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从那句名言“天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将努力工作,饿着他的身体,我们可以体验古人的努力。”从诗”谁说寸草心,三春射线的报纸”,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崇拜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奉献的心,不朽的四行诗的“从春天的蚕丝绸,蜡炬变成灰烬,眼泪干”,我觉得我们用青春和誓言解释教师职业的本质“爱与责任”。在教育的热土里,我们不应该追求矫健的外表,而应该立足于朴实的修养,这才是爱的真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和无私的红烛,面对这些赞美和赞美,我们怎样才能使教育和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呢?
又是一年教师节。这一天,幼儿园教师应该是快乐的。各地都会举办形式各异的庆祝活动,教师都会收到来自各方的节日问候。但是,这样的快乐长久吗?这样的快乐能够消解网上论坛中一浪高过一一浪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论”吗?节日的快乐过后,我们也许仍会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也许仍会面对家长的评价并感到莫大的压力,也许仍会因为日复一日繁琐的工作和清贫的生活而感到自己在被消耗。
怎么办?我不由得想起河南洛阳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同事和幼儿家长所作的调查及其结论。“哪种职业不累啊,是人就会倦怠。所以一味地强调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多么令人倦怠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自己调整自己,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她的话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爱意,说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我做幼儿园老教师四年了,是的,的确很辛苦:既要担心自己辜负孩子的好奇心,又要担心孩子的安全;既要笑对专家领导的各种评价,又要笑对家长的不理解甚至责难……但是,我的确很快乐:每天看着孩子们在长大,看着他们身上不断增长着我希望他们拥有的各种优秀品质。‘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带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正是怀着这样一个梦想长大的。尽管现实不如梦想那般完美,但这份触手可及的真实带给我一份平凡生活中最可贵的快乐,我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说得多好!虽然当下的教育现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制度原因,但我们最能控制和调整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能主动地调整自己,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被消耗者”的心态。如果整天摆脱不了烦恼、抱怨的消极情绪,我们又怎会有心情去理解、关怀孩子,怎会有能量去创造、去超越呢?蜡烛、春蚕这样有着牺牲隐喻的符号不是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本质。恰恰相反,教师职业能为我们带来幸福。
我们的幸福源自帮助孩子创造、成长,与此同时不断创造自我。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归纳、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这一切都是在看似重复、单一,实则充满活力和变化的El常工作中完成的。
我们的幸福还源自对孩子的发现。我们每天都在感悟孩子纯净、充沛而多彩的生命,每天都进行着与丰富多彩生活相关的教育活动,每天都走在通往富有魅力、创造力和价值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够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工作的基础。”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幼儿、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幼儿的教师没有资格做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爱应该与教育同在。
一、教师的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广义的,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既普通又神圣的超越的爱的诠释。它源于幼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幼儿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是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关爱幼儿,也就是关爱自己;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着重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还包括了教师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让每个幼儿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以便感受和模仿,把爱的分寸能力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幼儿;使幼儿在自由自愿的爱的空间里健康成长。
师爱,倾心而为了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激情地爱幼儿,就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
二、爱的表达
(一)教师对幼儿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的交往中,既具体、实在又可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无比重要意义;于是,就需要我们对师爱有一个正确的表达方式。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宽容幼儿。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中的主人公安利柯老师,是一位表情非常严肃、额上皱纹清晰的男老师。在看似粗犷的外表下,却存着的确是一颗母爱般细致的爱心。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番话:“你们是我唯一的爱,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们,也需要你们爱我。我不想处罚任何人,请你们向我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的孩子„„”实在叫人佩服之至,他告诉我们要用爱来呵护幼儿。“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爱幼儿不也是一样道理吗?在给予孩子们尊重、爱心之外,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违规”幼儿,摆出过多么权威的“凶巴巴”的面孔对他们进行着自以为是的“教育”。真的太多的“过”了,为什么不学会用宽容用爱心去教育呢?我们的教育把老师的训斥、处罚视作理所当然,并已在潜意识中演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甚至还被继承和沿用。这是孩子们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啊!《爱的教育》中爱的教育,应该引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了。
(二)“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译者夏丏尊)这应该就是这个时代教育的真谛所在,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人性化的再现,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闪光点。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无不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宏大。对幼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地进行情景教育,与他们感同身受,通过活动的方式传递爱的教育。如在为玉树地震死难者进行默哀中,我精心组织了本班幼儿自主地进行了哀悼,,庄重地开展了这一活动。使参加活动的孩子感受到了“大爱”的境界。是的,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称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更需要教师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博爱积极的心胸履行教师应尽的教育职责。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默默的赞许眼神、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在传递爱、分享爱。关注这样的细节,是表达师爱的微妙与伟大,是彰显关爱的亮点。
三、与爱同行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应该永不放弃。在剖析了师爱、理解了师爱、注重师爱的表达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教育与爱同行。
面对工作压力、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清水衙门”的经济窘态,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学会忘却感伤、丢掉失落;面对流动的幼儿,却不能流动的失去了爱;送走了长大的孩子,返身重复面对等待教育的孩子。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下一个受教育的对象。
爱,使我们不言放弃,不言自我,不容选择,不堕入低潮。当我们从事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我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出现;我们注定肩负历史的使命,以教师博大的心胸投入战斗。然而,要塑造幼儿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幼儿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把对教育爱的热潮,在爱的教育过程中找到教师的乐趣。
是啊,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最好的教育。老师爱幼儿,幼儿爱老师,这是人性的根本,是教育的呼唤,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闪耀,是宽宏、博大、和谐教育的理念。爱是信任,就要相信幼儿,相信幼儿有无限的潜力,而且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发现他们身上有各俱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它们,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究,从而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爱是理解,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与困惑,需要老师支持他们、宽容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爱是和谐建设教育环境的瑰丽空间。
所以,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幼儿、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假如,您问我,你曾经对你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是否有过埋怨?我会告诉您:有过!
记得那时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工作岗位,真正的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自豪而又兴奋的来到了孩子们中间,幻想着以后的生活一定很精彩,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幼儿园的生活是那么的琐碎与平常,每天早上,随着一声“早上好”而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接着就是上厕所,洗手,吃饭,游戏,教学等活动,也许你会问一句,那不是挺丰富的嘛,可是你可知道,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吃饭时,有的孩子挑食,厌食,教师要哄哄这个,再喂喂那个,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我们还特意编了一些游戏,让孩子把吃饭当成是一种游戏。真可谓是煞废苦心呀!上厕所,有的孩子不会擦屁股,洗手,不会卷袖子,做游戏,没有规则意识,就连喝水这个环节都要老师去督促,去检查,是不是谁没有喝水,检查一下嘴巴,是不是干干的。户外活动回到教室看一看,摸一摸,是不是流汗了,要不要换衣服,每天如此循环等等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些极其琐碎的事情,再加上家长的不支持,不理解,一个月下来,嗓子哑了,多了些怨言,多了些烦躁,委屈的泪水终于忍不住的流了下来,我在心理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就是我辛勤的汗水所换回来的吗?在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但是真正让我的思想有所改变的还是那句贴心稚嫩的话语,记得,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我们班毛毛和她的妈妈,看到了我,毛毛表现的很兴奋,非要拉着我去他们家,看着他那认真劲,我和他妈妈终于拗不过他,来到了家,毛毛妈妈拉着他的手问他:你觉得世界上谁是最漂亮的人?正奇怪,毛毛妈妈怎么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可是更让我诧异的是毛毛的回答:冯老师,我们冯老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我当时的心情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真比吃了蜜还甜。我的回报在这里找到了。孩子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很快我就摆脱了内心的包袱,进入了角色,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
假如,您问我: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这个行业吗?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您:会,明天的明天,答案依旧如此。
当我发现娇惯的孩子可以独立,自我的孩子可以助人,任性的孩子可以协作……我所体验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无法比拟的,慢慢地,我便爱上这份职业。这种爱,是我最好的教师,这种爱,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是的,是爱,使我对这项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们也在爱中溶为一体了。久而久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孩子们都和我好象有了默契,都能心领神会。当我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孩子身上时,当我汗流颊背,口干舌燥时,我发现孩子们忽然长大了,懂事了,聪明了,突然间,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有人说,幼儿教师这一行,工作琐碎,枯燥无味,可我要说: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品味的,当你在生病的时候,有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有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假装生气,听到这样一句温暖的话――“老师,我们再也不调皮了,你别生气了”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感到劳累,想休息片刻,孩子们呼喊着“我来帮老师捶捶背”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
是啊,我既没有科学家渊博的知识,也没有企业家灵活的头脑,更没有白衣天使的回天之术。然而,要使摇篮里的生命长大成材,哪能没有幼儿教师?一个人当他有所建树,名扬天下时,也许是老年、青年或是少年?而支撑他伟大成就的宝塔里底座里,绝对少不了幼儿时期的良好教育。
这让我坚信:教师的影响可以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烙印,一直到久远,这样想着,心就更静了,而由此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感就更浓了。
但愿我们如水,静静而悠长的流……
各位老师,同志们:
抱着儿时的梦想,我毅然的选择了幼教行业。在这风风雨雨中陪着孩子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人成绩,但是直到今天,我还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不敢说这份工作做的有多好,也不敢说付出了多少,也正是在这种平凡和朴实中,我用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证实了一名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
说到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马上会想到这样一些次词儿: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我觉的新时期的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活泼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融入集体的团队精神。
一切师德都体现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面带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们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且工资待遇并非理想,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从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老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芽,需要“园丁”的细心呵护和培养。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这能让我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样你就会感到有意义,幼儿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会喜悦,就能感觉收获的喜悦。
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字只有四个,简单的说来就是沟通、信任、团结、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更好提高,,幼儿园也能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
我们园长也给我很大鼓舞,给了我自信心。看到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我知道我的付出一定回报。同时我也得到了许多:知识的增长,孩子们开心的笑容,领导们的赞同,正是我对这个团队的热爱,我才会认真努力地工作,不断地学习创新,无私的奉献。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工作环境下我一定能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当歌曲《春天里》的歌词“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深深触动了漂泊青年无依无靠的焦虑神经;
当小月月惨遭两次碾压,18位路人却没有伸出援手;
当杀师悲剧在江西临川再次上演,
试问,中国人还有梦吗?如果有,这个梦有又是什么呢?
历史告诉我们,当50多年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用梦想的力量激发了千千万万黑人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信心和决心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宏图大梦:
几千年前,在《礼记》中,人们就描绘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愿景——梦想是追求;
80多年前,李大钊同志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誓死高举马克思主义——梦想是信仰;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用市场经济的钥匙打开了中国蒸蒸日上的机会之门——梦想是改变。
而今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为代表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那就是携手13亿人民共同走进幸福之路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之梦。
那么,梦想该怎么去实现呢?
梦想,这个如此美丽的字眼,也只有在不断的付出努力与奋斗后,才能成为现实。古今中外的大梦想无不深深地植根于民众,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当官员从我做起,体恤民众,一心为公;当学者从我做起,没有学术腐败,敢于讲真话;当教师从我做起,两袖清风,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当所有的13亿人都做好本职工作,中国梦这个大梦想又何愁不能圆呢?
作为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路上,我也有过困惑与迷茫:当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等超级升学工厂先后出现,我想要问,这难道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吗?
当学生以丑为美,校园攀比之风盛行,苹果三星和品牌服装大行其道,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入侵并占领我们的校园,我不禁要问,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下一代劳动者呢?
当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孩子们纯真的梦想;当孩子择校补课弄得家长身心俱疲;当过度劳累让教师猝死于讲台;我忍不住要问,中国教育,你为什么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到很累呢?
虽然教育之路漫漫,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这群教育逐梦者们,就应该风雨兼程。那句掷地有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实老师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实干兴邦”的信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时刻响彻我们的耳畔,从我做起,霍懋臻老师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对爱心教育的理解。
看到危险向学生逼近时挺身而出,从我做起,最美教师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
还有那位英国名校毕业,任职于佛山石门中学的最牛老外班主任,为了教育梦想,为了爱情梦想,他放弃了高薪职位,不远万里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并爱上了中国,从我做起,他用实际行动上演了国际主义精神的正剧。
这些小小的普普通通的个人逐梦的细流,不正汇聚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的海洋吗?不正说明中国梦海纳百川的凝聚力吗?不正彰显中国梦蓬勃的生命力吗?
于是,当看到学生身穿奇彩异服举止搞怪时,我不再摇头叹气,选择了不断的沟通教育;
当夜深人静疲倦至极,还剩下最后一篇作文没批改时,我不再放松拖沓,选择了坚持;
当同学聚会谈论工资待遇时,我不再感到尴尬与落魄,选择了从容,选择了对教育的坚守。
屈原逐梦于乱世,有“路漫漫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意志;
岳飞逐梦于沙场,有“怒发冲冠,餐肉饮血”的爱国豪情;
陶行知逐梦于三尺讲坛,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关爱奉献。
老师们,同志们,让我们从我做起,重踏先贤逐梦之路,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各位老师、小朋友: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灵是眼神之源,明眸善睐的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一切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
我们拥有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的眼睛是太阳下最神圣的眼睛。只有一双充满关爱、充满信任的眼睛才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在实践中我领悟到眼神的交流是心灵碰撞的基石,充当着传递员的角色。
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几分认识:
一、我带幼儿了解眼神和心理的关系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当你凝视对方时,你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吗?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揣摩”的历程。开始,我们从表情中找“线索”:眼睛笑得眯起来,说明心里有高兴的事儿;眼神中夹杂着难受,说明心里有不愉快的事儿;眼神中流露出惊讶,说明心里感到奇怪……接着,我们从游戏中、图片中、情境中让幼儿猜一猜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各抒己见;然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争做“亮眼睛”,不仅鼓励孩子大胆地观察周围世界,寻找疑问之处,还鼓励他们互相“猜心情”:“今天,大家都在想什么?”并且思考可以解决的好办法,从而形成了班级中爱看、爱想、爱问、爱谈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了较好的心理环境。
二、我用眼神传递对孩子的爱和鼓励
师生间的眼神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的眼睛中应该充满着爱,它能给学生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这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多年以后,我如愿以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最标准的定义。我用自己的理解和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观念,充实着自己的梦想。如今,我每天辛苦而努力地工作着,尽可能完美每一个细节,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我每天被一群异想天开的小天使们包围着,我紧张着也愉悦着,我生气着也享受着,我带领着他们也带领着自己,快乐生活,一起成长。虽然,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仅仅三年时间,可每当听到孩子们用无邪的声音叫喊“小鱼妈妈”时,我的心灵瞬间地就会被感化,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和回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是比学养和品德更重要的存在,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忘却自己,爱就是无私地奉献。
xx幼儿园,这里就是一个滋养爱、传播爱和分享爱的天堂。这种爱每时每刻无不充斥在我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这种爱陪伴着我,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这种爱感化着我,让我懂得这种朴素感情的至真至诚;这种爱教育着我,让我明白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能量。
因为有爱,我们才懂得欣赏;因为有爱,我们才心怀感恩;因为有爱,我们才享受幸福。爱,永远是生活中最大的正能量。
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一直坐着,但从20年9月的一天开始,我终于可以站着,站成我向往的人生---那就是“教师”这个戴着光环让很多人尊敬的职业。然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才了解到教师,其实很平凡,也很辛苦,原以为自己在学生时代已积累了丰厚和新颖的教育理论,用到时“搬”出来就OK了。然而我却清晰的记得,接手一年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信心十足的干劲就被消磨的消失殆尽了,从未有过的失落,从未有过的束手无策。课堂上的学生有朝前坐的、朝后坐的;有趴在桌子上的;还有钻到桌子底下的,甚者跑到别人位子那儿去的------可谓是千姿百态;站着的我一会儿和风细雨,一会儿指天画地,一会儿雷霆万钧,可谓从声嘶力竭走到了弹尽粮绝。此时此刻沮丧、疲倦如潮水淹没了我……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一年教师节,我下班刚走出校门,突然从身后冒出一名学生,他手里拿着一枝康乃馨,头也不抬地将花送到我的手中,说了句:“李老师,教师节快乐!”便匆匆跑了,原来是我们班平时最捣乱的一名学生,但是在这特殊的日子心里还装着老师。顿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虽顽皮淘气,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下子,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世界,这世界是那么纯洁,真诚.在这世界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心尽力培育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做出奉献和牺牲呢?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求轰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青春无悔。
学生和老师的血脉本不相连,但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我们的脉搏早已一同跳跃。于是我鼓起勇气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还没有丝毫学校经历的孩子们,要勇于承认孩子习惯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是不放假,只要是面对学生,就得兴致勃勃,有一次我生病,但我却没有听老妈的劝慰请假休息,因为我知道: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没有请假的权利,每一个尽职的教师都必须很无情的对待自己。这种奇怪的状态,与其说是意志使然,不如说是一种条件反射。
班里有几个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让我很是犯愁。但我想到自己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也曾有步履蹒跚,甚至不见柳暗花明时,就不会因为孩子们暂时的差距而不安,因为人的成长也是有季节的,让不该绽放的花蕾过早的盛开,她就会缺少许多应有的芬芳与娇美,要静心期待花期的到来才是。我坚信: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就会创造一个阳光的世界。手把手的带着孩子往前走,正如周杰伦的歌《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眼瞅着孩子一天一个样儿,这是只有教师这个职业才有的惊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着这个光荣的称号,多少仁人志士肩负着这个崇高的使命。在教师这个光荣的队伍中,我深深地知道,自己不过是一名新兵,虽然我目前的心智和能力还无法成为这种光荣职业的代言人,但是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种传递未来的职业而自豪,因为我的选择无尚光荣。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尊敬的各位,各位教师:
午时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是等价交换,而是自我牺牲。
有人会问,谁会甘愿为了爱自我牺牲呢,我会回答你,那就是和我一起为幼儿教育奉献一生的幼儿教师。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是我从小的愿望。三年前,我如愿的走进了这童话般的美丽世界,和天真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一开始,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时间久了,幼儿教师的多元主角也曾让我动摇。有时候,幼儿教师像工艺设计师,因为经常做教玩具、做环境创设;有时候,幼儿教师像法官,因为要给孩子们判案;有时候,幼儿教师像医生,因为要处理孩子们的磕磕碰碰,有时候,幼儿教师也像保姆,孩子的吃喝拉撒都要管……因为这些,我曾想要放弃,但看着孩子们稚嫩脸庞上阳光般灿烂的微笑,看着他们从刚入园时哭着闹着要回家到自信的站上舞台庆祝六一,看着他们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春天、魅力四射的太阳……我慢慢体会到:幼儿教师是一个让自己身心疲惫却又欢乐的天使,因为,我和纯真的孩子在一起,和祖国的期望在一起、和伟大的爱在一起。
记得有这样一段经历,每次活动排队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抢占第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孩子们的这一举动不以为然,只觉得他们就是想带头,一天,身体弱小而又不爱言语的冰冰再一次被挤到后排时,她用一双期盼而又委屈的泪眼看着我。活动结束后,我把冰冰揽在怀里,在她耳边告诉她,不站第一也没关系,大家都做火车箱,我们的火车才能很长很长,可她低头说了一句"教师,我想和你牵手"当时,我的心被震动了,我慢慢地牵起她的小手,心想,是啊!一次小小的牵手,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的欢乐。
有了这些琐碎的经历,我把更多的爱,给了身边的孩子,一个微笑、一声鼓励、一次牵手、一个拥抱……慢慢的,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在爱的光环下,我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对孩子有了更多信任和关爱,他们不再那么调皮了,枯燥的工作,便也多了许多乐趣。
多少次,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我感受到了欢乐和欣喜;多少次,和孩子一起念儿诗,我重温了童年的圣洁和美丽;多少次,和孩子在一起,我忘却了烦恼,没有了忧虑。而这无数的"多少次",充实了我的教师生涯,也装点了我的人生,虽然我不像演员那样总是拥有鲜花和掌声,也不像学者那样拥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可是,我仍以拥有这份平凡而富有创意的事业而骄傲、而自豪。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感肩上职责的重大。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梦想信念的塑造者。两年过去了,在幼儿园工作的两年里,有欢笑,也有泪水,在浓厚的师幼爱里,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我深深的感受到: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此刻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的期望;爱是一枚五光十色的种子,播撒在幼儿心底,就能结出亿万枚饱满的果实。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得以延续,我们的价值在教育工作中得以体现。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国家的期望,是明天的太阳。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爱心、诚心、耐心去换取孩子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让我们用爱托举起明天的太阳。
当我望着那被围墙紧裹的幼儿园,当我走近那紧锁着门的活动室,当我敲开活动室的门终于看到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一步步地变得沉重起来。狭小的户外活动场地,除了几件大型玩具及几盆花草外便无他物;活动室严格说来像教室,几十张桌椅已占去绝大部分空间,室内区角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这里的大部分班上、下午加起来要上三节课,幼儿大部分时间坐在活动室内,除了做操外,其他户外活动开展得很少。看着眼前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孩子,我不禁想起那些从小就坐在玩具堆中很少出门的孩子,那些成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娱乐节目。唱着卡拉oK的孩子,还有那些在摄像机镜头前模仿成人的动作载歌载舞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吗?如果说不是,难道我们眼前的幼儿生活不是既成的事实?如果说是,那么这种生活现实是幼儿生活的真谛吗?那种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生活啊,你在何方?
我苦苦地追寻她,我终于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发现了她。
那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去看待事物的,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框架”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对与不对,而是按自身的感受与需要直言不讳地表达事物可不可爱,以及自己喜不喜欢。他们看待事物时首先不是考虑遵循规则,而是凭借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就像“1+1”;一定等于“2”,而潜藏着无限可能性一样。在那里,儿童的细腻与敏感将告诉你许多令成人惊叹的发现。
在那一种生活世界中,幼儿以全部的情感和能量来探究自己和世界,就像西西佛斯一样永不知足、不知累。然而要获得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形象,仅依靠单一感官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幼儿就用整体性的感知和反应。他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不只是眼睛或耳朵在工作,而是整个身心都参与进来。幼儿听音乐或故事,他的身体有时情不自禁地摆动着,有时手舞足蹈,说明他不只是耳朵在听,整个身体也在听,这难道不是幼儿内部能量冲动及情感流露的表现吗?
如果说幼儿对于外界的思维也有逻辑的话,那也不是规则的逻辑,而是诗性的逻辑,即感性直觉的逻辑,音乐性的逻辑,想像的逻辑,内心自由的逻辑,酒神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它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这种诗性逻辑是创造性发展的源泉。难怪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必须具备一双儿童的眼睛。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世界将以何面目出现呢?
先听听一个先哲是怎样说的吧。杜威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与同情……”在成人眼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其中充满各种规则与秩序,而儿童眼中只有“人”。当妈妈告诉孩子春天来了,孩子问:“春天是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当教师说:“今天是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孩子问:“党的家在哪里?党有外婆吗?”儿童把动物当作人,甚至把其他一切物品也当成人。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东西都是活的,都有眼睛和嘴巴,都会思想、会说话。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拟人化的世界。幼儿一本正经地给小布熊喂饭,把小布熊当成了同自己一样的人;树脂冒出来,幼儿说树在哭,树同人一样是活的;窗户是房子的眼睛,房子也是活的。儿童可以与它们展开对话。儿童的这种拟人化的心理,是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像力的源泉,体现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这一切在成人那里是不可能的。成人认为房子只不过是由建筑材料堆积而成的死的东西,而树也只不过是一种植物罢了。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泛灵的”、情感性的,而在成人眼里是机械的、理性的。儿童世界的这种情感及想像的丰富性令成人望尘莫及。杜威的话虽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得到了证实,却在成人世界那里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冷遇,因为成人往往自诩为社会文化的优秀代表,生活的脊梁,成人总先人为主地认为儿童的情感性的世界是那么幼稚、无能、卑劣因而不屑一顾。
儿童的生活世界既没有地域概念,他的玩具可以丢得到处都是,也没有成人世界中的秩序概念,他往往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同时,儿童还没有钟点的概念,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时间,有时还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某一活动,全然不顾还有别的事要做。与此相比,成人的生活则是程式化的,钟点式的。成人作为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其生活往往有日程计划与安排,并按时间单元格来进行,从而显得有条不紊,富有秩序感,同时也充满各种压力和紧张感。成人的生活世界是理性与规范的世界,程式化与秩序化的世界,而儿童的生活世界则是自由与轻松,充满想像与情趣的世界。
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这种生活令我欣喜与激动,令我向往与陶醉。这种生活使儿童倍受鼓舞,她给予儿童坚定不移的信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力量。
我想到我们的责任。我们有理由让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儿童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然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一个梦。
香港幼儿教育专家、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顾问陈淑安说:“无意的影响、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幼儿变成小成人。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可宝贵、最可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现在的成人社会太早地框着我们的孩子,可爱的童心,可贵的童真,都被淡薄遗忘了。”我们不能不负责任地反思:“在今日商业文化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的社会,我们太自私了,太短见了。”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成人对儿童社会化的迫切希望客观上使儿童逐渐远离其自己的生活世界,不仅从儿童生活的空间与时间上,还从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使幼儿距离自己的生活世界越走越远。
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孩子面对更多的是成人的世界。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在幼儿园面对的是教师和被组织起来的孩子,一回家便处在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包围”之中,就连电视书刊中的小伙伴,也多半是由成人的意愿和想像塑造出来的形象,这是与孩子自己的世界全然不同的。本来属于儿童的生活空间在一点点地被侵占,他们的生活空间日益变得狭小。儿童的成人化、社会化在加速,他们生活在不断凝固化、封闭化、狭窄化的空间,离自己的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童话般的生活越来越远。卢梭曾大声疾呼:“让孩子回到大自然吧!”然而,他的声音似乎没能阻止住那些急功近利者们的脚步。
在“智力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成人期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地装进儿童“一穷二白”的脑子里。父母和教师这样给孩子施压:“你呀,什么都不会,真让人着急!”于是,幼儿被要求学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电脑、英语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这方面的证据俯拾皆是,毋须多说)。由于社会对儿童过高的期望,致使儿童应有的游戏时间被过多的“学习”挤占了,然而这些学习并非都是幼儿自愿的。一个孩子如是说:我不喜欢学钢琴,也不喜欢美术。不好玩。开始的时候有点喜欢,上着上着就不喜欢了。回家都晚了,动画片也看不到了。我想玩!
儿童“想玩”,说明儿童需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并由自己来安排的生活时间。由于儿童生活时间被挤占,由于成人以时间单元分割的方式来安排并督促儿童的活动,儿童生活的自然节律逐渐被成人的意志所取代,于是,儿童本来的轻松、自在的生活由此而带有紧张感与压力感,儿童离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就逐渐疏远。
幼儿园的教学又怎样?情况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教师往往事先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幼儿全天的生活。万一遇到意外的情况,教师总千方百计地将幼儿往预定的内容上引――“与老师提的问题无关的不要说”,儿童的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略、制止,被当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歪说”或“瞎说”被拒斥掉。这是因为,教师认为教育是有计划的,而儿童异想天开的“闲聊”自然不是教育,否则“一事无成”,而于教师则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计划的教育内容应来自儿童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当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对这些经验不屑一顾,并压制它,为计划“让路”。这种自相矛盾正是我们教育的一块“心病”。例如,在活动室里,幼儿在教师有准备、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标本学习小动物,而当幼儿在回班的路上发现地下的小动物并兴致勃勃地探究时,教师却以不耽误时间为由加以制止。教师把学习限于汁划内的正规的学习,而对于这种来自幼儿生活事件的计划外的学习则相对忽视,这就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亲身生活体验,也使幼儿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
内容决定形式。我们教给孩子最多的是那种缺乏体验的,需要记忆的,自然也是容易被遗忘的知识。难怪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反复说“记住了吗”这句话。这种知识在教师看来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教它比教其他一切来得容易。教师要求儿童接受这种知识,自然要求儿童像成人一样用固定的眼光或既定的标准来刻板地看待事物,这与儿童本来丰富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啊!
儿童以整体的方式感知世界,但教师出于规范控制,要求幼儿“带着耳朵来,而不是嘴巴来”;“只许眼睛看,手不准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等。很显然,成人是在用成人生活世界的纪律与看问题的方式来“肢解”幼儿的整体感知方式。成人把自己固有的思考问题的逻辑视为一种“规范”,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儿童遵守。幼儿的思维也被要求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改造。教师指示儿童要怎么做,其实是将自己“做”的方式教给儿童。教师很少关注儿童自己的方式,也很少真正鼓励儿童用不同于教师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对儿童实行思维“垄断”,同儿童无权决定学什么一样,是成人对儿童进行文化控制与压抑的表现。老师会说:“我可是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呀!”但正确的方法不是惟一的,更不意味着教师所说的就是惟一正确的,否则,思维被凝固,其灵活多样性与创造性也就消失了。
在班级生活中,成人世界中的东西或多或少地被照搬进来。成人的态度及价值观,奖惩的激励手段,淘汰式竞争等在班级生活中都有所反映。成人世界中的规则同样被照搬进来。对于儿童来说,塞人视听的是“不对”、“不准”、“不要”、“必须”以及各种形式的干预、制止、批评、惩罚与威慑的话语。即使是表扬,也与规则有关。儿童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内,按既定的思维与逻辑开展活动,儿童无拘无束的生活结束了,儿童的自由、烂漫的幻想与表现没有了,儿童的想像让位于规范,表达让位于接受,儿童不拘一格的所思所想让位于“像”与“不像”的逻辑规范下统一的“真实”。正如有人说:“规则一旦形成,就伴随它形成一种是非标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评判力就被大大地缩减了。在规则下面,世界呈现为一种刻板的现实,生命和生活的生动性、广泛性丧失了。”儿童不再生活在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规则与“框框”所筑就的成人世界当中。为此有人呼吁:“孩子们的生活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们‘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自由生活的方式,而接受成人规则化的生活方式。
是孩子,就应该允许他们以孩子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激动而神往的境界!它不仅意味着轻松、自在,而且意味着自我决定与自我负责。然而在儿童生活中,成人出于自身责任与儿童安全的考虑将幼儿“包裹”起来,保护与管制起来,他们非但没有自我决定与学会自我负责的机会,而且不时地产生心理紧张感与压力感,他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而难以真正快乐、自在地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儿童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难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这种热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当中,而只是说明儿童成了我们工作的中心。其实我们所做的“―切”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们眼前活生生的孩子,而是为了我们心目中那个预设的“理想的”、“标准的”孩子,而那个“理想的孩子”其实就是成人的缩影。这是一种对儿童未来生活的“虚拟”,是成人想像儿童将来应该面对的生活,即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理想”下其实过得并不快乐。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这意味着,这个世界的现在并不属于孩子。因为孩子作为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必须谦虚学习;而同样因为成人是“完成”的,而孩子则远未“完成”,于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些成人的眼里:“你们这些不请世事的孩子,乖乖地听话吧,不然得吃苦头;不能光想着玩了,其实我们也是为你们好。”因此,“这个世界的现在不属于你们,你们得像成人――样地学习,过与成人一样的生活,你们得祛掉你们身上的野性,避免情绪化,你们时时处处都得规规矩矩、小心谨慎,凡事要讲求分寸,学会使自己变得成熟,就像我们为人处世般的老练”:另一方面,成人在设计着孩子的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孩子”,然而10年、20年后,这些孩子也自然地长大成人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属于这些成人的,而此时的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的童年早已在“加速成人化”的使命中悄然消逝。于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也同样不属于孩子。我们设计的是孩子的未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预备孩子的将来,结果,我们忽视了孩子的现在,也就否定了孩子的存在,进而使我们的诸多“设计”中只有“成人”,而没有儿童。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在痛心疾首地呼吁: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的或无形的深院高墙: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一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在今天的教育界,对这个问题重视得很不够。项贤明指出,教育的意义基础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但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把科学世界的教育当作人的全部教育,而更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了;而科学世界的教育放弃了对人自身生活根本的关注,这样便发生了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断裂。这也意味着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世界的断裂。教育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也是导致师生代沟的外部成因。教育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很少去亲身体验儿童的生活,也很少去切身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韩寒,上海的一位18岁的少年,曾被中学勒令退学,后来他考上大学反而拒绝上大学的机会,从而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采访他时,他说:
我那时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所谓从事教育的大人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倾听我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基本上是与孩子的生活脱节的。他们每个人都以教育家的面子而忠告大家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韩寒的事值得教育界认真地自我反省。无论是实践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一定要改变那种一味地对儿童进行“设计”、“改造”、“包装”的急切心态,解除教育研究中的“Laputa”情结”,从科学理性的新神话中解脱出来,从“高处”走下来,进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关心孩子们感受到些什么,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发展他们自己;让孩子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从而使教育回归到孩子生活世界之中。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更加危机重重,积重难返。
儿童与自己生活世界疏离是危险的。人类本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但人类早已将自己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离自然越走越远,而这已经引起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使人类品尝到由此带来的苦果。人类抽离出自然会如此,如果儿童被抽离出自己的世界又会怎样呢?人类已经醒悟出必须爱护自然,再建和谐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道理,而今天的孩子也面临着被抽离出他自己的世界的危险,然而,谁来救救孩子?
让孩子成为孩子,还是让孩子在还未成为儿童之前,就让他成为成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