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电视剧、球赛或者选秀节目等等之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昨天看了吴宇森导演的三国之赤壁的上集,感觉有一点失望,但也不算完全失望,起码我还是想继续看他的下集赤壁,至少吴宇森的赤壁里面的动作和场面比三国之见龙卸甲要好看一点。
吴宇森的赤壁这部电影比较适合给那些没有一点中国历史常识的美国人看,但对我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记得高中课文里都有三国演义的段落,大学听得又是单田芳的三国演义评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也在那时候通读了一遍,之后又是彻夜玩日本的三国志,现在玩的还是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的游戏,可以说,三国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经在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模式了,一提到赵云、关羽、张飞,他们的形象几乎是固定化的,而吴宇森导演之下的这些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都不一样了。
其实我更认同的是光荣的电脑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形象,而且我觉得,日本人的确真正吃透了三国文化的精髓,他们的游戏对于三国历史中很多有趣而详细的描写,又没有违背原本小说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国演义文化,一味迎合外国人所好制作的电影,是不能反映出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文化。
这一点其实我们值得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开发的真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的英文版在西方也非常流行,不少老外都热衷于这个游戏,有的老外甚至专门为了这个游戏而研究了中国的三国历史和文化,这也说明了好东西,不用投其所好,照样能发扬光大。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蜀国。东吴与蜀国结为同盟,共同抗曹。在周瑜勇猛地火烧连船,孔明机智地草船借箭后,曹操大败,败走华容道。
此次战役空前绝后,被喻为“赤壁之战”《赤壁》一片以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重现了古代宏伟的战斗场面,实在令人震惊。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我不经感慨到:团结力量的伟大。影片中,刘备与孙权结盟把弱小两国变为了强大一国,击败了曹军。可见团结的力量不可小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弱小的蚂蚁团结起来的威力。
生活中,人更应该如此,与家人、朋友、同学友好相处,不要闹不和。分离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团结才能凝聚精神和力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亚马逊森林里,一场森林火灾包围了一群蚂蚁。蚂蚁们迅速合拢,变成一个“蚁球”。蚂蚁们冲出火海,外表的蚂蚁牺牲了,可大多数蚂蚁因为蚂蚁的团结而得救了。不团结也有坏处,“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就是不团结的坏处。
上次接力赛,我班表现不错,大家的速度十分快。眼看胜利在望了,可是由于我们不团结,掉了棒。我们得了第二名。可见,大家不齐心协力,触手可及的胜利也会擦肩而过。团结,一种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做到的事,可多少人做到了呢?
希望大家生活中要团结,团结力量大!
写在前面:自高自大的曹操、心中有主的张辽、有勇有谋的黄盖以及等等。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火烧赤壁那一幕——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曹操本自以为得志,却不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曹寨一时尽着,无处躲避。张辽搭救曹操上岸,却被黄盖追杀。张辽射出一箭,正中黄盖肩窝。可因黄盖深知水性才得以性命。
《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的大作。完整的记录了三国。使后人受益匪浅,确实值得尊敬啊!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赤壁之战》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今天,我看完电影《赤壁》后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他更加肃然起敬。在电影中他三次说到“略懂”,第一次听到“略懂”是周瑜在练阵法时问诸葛亮是否懂阵法,只见他轻声说出了“略懂”两个字,在座的观众都笑了,可在后面对付曹军时他摆出了气势磅礴的八卦阵,打得曹军狼狈而归,小学三年级作文《孔明的“略懂”让我肃然起敬作文》。大智慧的他可真谦虚啊!让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丝敬意。第二次听到“略懂”是诸葛亮在马棚里为难产的母马接生,周瑜着急地问他时,他镇定的说出了“略懂”,当他顺利把小马拉出来时,大智慧的他再次让我从心里佩服。最后一次听到“略懂”是周瑜提出和他合琴时,当周瑜问他是否懂琴,只见他很谦虚的说了“略懂”,可在他们的合琴中,他的琴声让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琴声如同有生命一般,让人赞不绝口。此时让我对他的谦虚从开始的一丝敬意到了肃然起敬。
我不尤得想到自己,长辈表扬一下,自己骄傲,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和诸葛亮的的`“略懂”比起来,我真的无地自容。看了这部电影,我不仅要学习诸葛亮的智慧,我更应该学习他的谦虚做人。
俗话说,人间不如意很正常。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对待工作积极作为,不为别的,只为心安。
最近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感慨颇深。在中国众多的文人里,苏东坡的诗与词,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很多人的最爱。看到月亮,你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练习书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称精品;提到美食,又会让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说,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个人。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一度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处,苏东坡心怀天下苍生,用心造福一方。比如,清淤西湖,筑建苏堤。东坡饼、东坡笠,都因苏东坡而变得更有韵味。
诗人余光中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喜爱苏东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后,人们喜爱他,相信,再过千年,他依然魅力依旧。
我看了《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赤壁之战。
主要讲了曹军要去攻打荆州。刘琮遇上了鲁肃和他“联和抗曹”。
孙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说:“用火攻打荆州。”孙权说:“常常刮西北风,怕烧到自己的战船。诸葛亮预测冬至那天刮东南风,我们再进攻。”
那天,黄盖听见有东南风时,说:“放火。”刹那间几个小船成了火船,把曹军吓跑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孙刘军胜利,是三国史上宣战结束。这时我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我的感想是:曹军因骄傲所失败。人心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到竟想不到的事。
久闻《赤壁》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上学期,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上集,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下集。听看过的人说,下集比上集更加好看。终于在星期日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去了万达影城观看了电影《赤壁决战天下》。在路上,我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片中,诸葛亮和周瑜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上演了一出出历史名篇,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误杀蔡瑁张允……
我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好,它还增加了一些内容。如让刘备的军队假装逃跑,来骗曹操,从这一部分我们还能看出一点:曹操很轻敌。他竟然说孙刘联军是乌合之众。这部电影的台词也编的很好,搞笑之中又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向我们呼吁了一个主题:让战争永远停止吧!在影片中,小乔不顾危险,独自一人前往曹营,跪在了曹操面前,恳求他:“求求你了,停止这场战争吧!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呀!”而曹操却始终不搭理她。到最后小乔把刀放在脖子上时,曹操还笑着对她说:“别闹!”这句话表面很搞笑,其实它是一种队东吴的讥讽,这让小乔听后不禁伤心落泪。战争中,两方都死伤无数,让人看得颇为揪心。战争结束后,东吴赢了,可周瑜却说:“这场战争我们谁都没有赢。”这句话我永远都会记在心里。
现在,中国已经很和平,可是还有个别国家弥漫着战火硝烟。布什根本不知道伊拉克人民的痛苦,在20__年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让许多无辜的伊拉克人民永远离开了人世。还有许多人没地方住,有的人没有东西吃,甚至饿死在大街上……
让战争永远停止吧!不光是我,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和平相处,不要纵向着去统治世界,有什么能比和平更重要的呢?
《赤壁》上在去年看完后,就一直在等下。因为上部是我们一堆人去看的,所以下也要原堆人马一齐去看才觉得过瘾。原堆人马 昨天晚上原堆人马齐杀电影院,声势浩荡,以至于我买票说出张数时,售票员特意提高嗓门重复了一遍来印证,哈哈。
《赤壁》下中,加了一些导演自己的安排,有些细节是历史无法查证的,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没有的。继续延用上部的搞笑语言,包括曹操这个角色在下部中也有不少喜剧色彩。看过张丰毅的专访,他说在上部中自己征得导演同意后,将一些台词改掉了;在下部中,也可能为了迎合整部影片风格、也可能为了让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生动,不再那么严肃,没有再刻意的去改台词。我的理解是,既然让观众发笑,那就笑个够吧。下部中主要就是战争场面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在吴宇森的精心导演下重现,场面宏大,有声有势。血腥的场面过后,周瑜放走了曹操,并说了一句“我们都输了”~~~望着倒在血泊中成千上万的士兵,我的心也沉重了,突然想到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在回味,影院的灯突然亮了,气得我又想骂人~~~~再多的细节不说,呵呵,是我写观后感的习惯,还是留给朋友们去影院观赏吧,要不然我都说完了,看电影便会觉得索然无味了,这也是我从来不看影片首映礼的原因。
下部不细说,上部已过去多时,现收集上部中搞笑语录贴出,与大家同乐!贴出之前,先卖个小关子,上部中有一个细节,一匹小马出生,小乔说这小马出生在荆楚,就叫“萌萌”吧。为何叫此名,一直不理解,昨晚看完下回来,在一个群里和网友“探讨”,最终觉得一网友的解释实在叫高:“荆楚二字都是草字头,又意指日月同辉,再有两军联盟之意,所以取萌萌吧。”此言一出,全群鼓掌。
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基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都有不少有趣之处,下面谨就所记得的部分,列举一二:
1、影片开头是曹操南征,赵云救阿斗,没有提到这是长阪坡,后面交代说,这是新野撤退。在历史上,刘备率领的是襄阳十万多百姓撤退,因为行走缓慢,在当阳被曹操五千骑兵追上,一万多士卒被骑兵打垮,不得不抛弃十多万百姓,率领几十骑向汉津逃窜。幸得关羽船队在汉水接应,才拣得一条性命。长阪坡一役,刘备损失惨重,不但一万多步骑血本无归,数千辆辎重完全见获,连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死在乱军中,如此惨烈的情节,电影中毫无表现,实在可惜。影片中说刘备竟然率领十多万百姓安全撤离,让人大跌眼镜。
2、曹操和周瑜在赤壁相持,竟然派步骑绕到周瑜后面去跟他打陆地战,这情节有些不可思议。赤壁两岸交通应当不便,如果是平原广隰,能绕过去打陆地战,曹操早该想到。以曹兵陆地战军力之强,周瑜的数万水兵,转瞬就会被击溃,还打什么水战?如果曹兵在赤壁和周瑜遭遇,他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队上溯,在远一点的地方渡江,从陆地夹攻周瑜,而历史上曹操竟然没这么做,说明陆上攻击周瑜军队后背完全不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很难绕攻,往往一城就可以堵住军队去路,要前进,非攻拔此城不可。
3、此场陆战,在电影中虚构一个八卦阵也不大现实,那种盾牌形成的阵势,不过一人高,很容易被骑兵马蹄冲散,又不是土垣石墙,哪有分割包围敌兵的功效?曹兵的士卒手持圆盾,还搞个鱼鳞阵,大概是模仿罗马步兵,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圆盾,况且罗马鱼鳞阵非常坚固,几匹马拉起一条绳子,绳子上串几条狼牙棒似的东西就想摧毁鱼鳞阵,似乎也有点小儿科。
4、诸葛亮去东吴劝降,鲁肃竟然说周郎此刻就在赤壁练兵。要知道赤壁是当时孙刘联兵沿长江上溯时,和曹兵偶然相遇的地方,周郎怎么可能预先在赤壁练兵呢?电影画面转瞬又切换到诸葛亮在周瑜兵营的画面,好像赤壁就在吴都城附近,也有点不大合理。
5、关羽、张飞、赵云的打法,有点像武侠电影,一个人撞倒几十个士卒,除非超人。连周瑜在中箭后,也拔掉胸前的羽箭,飞越而起,将箭插入对方大将的脖子,穿颈而过,似乎和历史战争片有点不大谐调。而且,当时骑兵已经很发达,董卓和吕布都以骑射闻名,关羽也是策骑在乱军之中斩颜良,为什么电影里的几个主将都喜欢下马徒战呢?况且周瑜以主将之尊,贸然上阵,未免冒险了些罢?
6、诸葛亮给小马接生,周瑜说要给小马取个荆楚风格的名字,小乔说,就叫萌萌罢。萌萌和荆楚有什么关系?小乔写字平安,说取为周郎儿子的名字,也有点傻,平安这样的名字也太现代了,汉末的人绝不可能取这种浑名。赵薇被称为郡主,那时候哪有郡主这种称呼?郡主的称呼最早起于唐代,还是用来指皇太子的女儿。
7、赵薇竟然会点穴这种功夫,大大加深了这部电影的武侠片属性。本来这情节放在一般电影中也似乎无所谓,但在《赤壁》这种双方甲士***对射如雨的军事片中,突然蹦出一个会点穴的女人上窜下跳,无论如何不能不让人觉得滑稽,这使得影片的性质无所归属。
8、两军对峙的地方,完全不像长江。曹兵的船队竟然不是沿江岸横着一条线的排开,而是竖着形成纵深的列队,列队后才是陆地,试问哪有这么宽的江面?
9、关羽教孩子念《诗经》,似乎也不可能。汉代儒学发达,《诗经》有专门的博士讲授,关羽未必懂。当时蒙童课本主要是《论语》和《孝经》,以及《急就篇》之类,不会用《诗经》讲授。汉简中士兵习字简多是《急就篇》、诏书和算术书,似乎无五经。
10、张飞在大纸上练字,当时纸张制造并不发达,官府公文也大多用竹简,电影中曹操给孙权的信都是竹简(似乎过于节省),而张飞这个穷军官竟然用纸练字,未免过于奢侈。
11、回光阵完全瞎扯,刘备哪有这么多财力去打制这样的盾牌;就算有,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把它磨得像铜镜一样光;就算能磨光,哪能计算阳光角度计算得那么好,反射阳光,让对方骑兵受惊?
12、周瑜为了训练孙权胆量,让孙权一个人打老虎,而且不允许随从帮助,这无异于谋杀,任何君主都
再就是台词问题,半文半白,颇为失败,就不用说了。从此片上集看,整部电影暂时还没看到有灵魂,它想说什么呢,歌颂刘关张的兄弟情,抨击曹操的残暴,叙述孙权的成长,赞扬周瑜的雄姿英发?似乎都不是,总之有点乱。另外,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天,江上寒冷刺骨,这种气候对战争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当然这无关紧要,但至少显得不够精致。
当然,此片也有亮点,比如曹操船队蔽江而下的时候,虽然做的特技不是很好,但也颇具震撼力。曹操在船上吟诵:“驾九龙九合诸侯”的时候,镜头迅速拉远,俯拍船队全景,也很不错。影片中的服饰也还行,前额发两边中分,皆是西汉式,士兵纱帽也是西汉式,看阳陵俑便知,惟无赤帻。有的士卒护颈甲胄,一如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出土弩兵,也是西汉式。小乔穿的衣服则为战国楚式,花纹都是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直裾衣的凤鸟花纹,和东汉末年的服饰只怕有所区别,不过这个关系倒不是很大。东汉陶俑出土不如西汉那么多,画像砖发式不清晰,袭用西汉乃至战国也是可以的。曹操给孙权的信,写在竹简上的字体,和出土汉简很相似;小乔和张飞的字如同东汉碑刻,这些都是不错的细节。
七七的这天,禁不住无聊的我们还是去看了无聊的赤壁。
虽然是一部不被看好的大电影,可是票房却一路凯歌。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特点,已经上映快一个月,可在这一天我们还是遭遇了满座,实在有点汗颜。
早早听说这是一部幽默十足的古装剧,除了华丽的排场,绚丽的服装和浩浩荡荡的人流(突然想起无痛的人流),被评论最多的。还是他们的台词。后现代词语泛滥,褒贬不一。对诸葛亮的“略懂”一词尤为经典,第一次听说大冷天扇扇子可以用来保持冷静的头脑,还有曾经帮牛接生的诸葛亮跑去帮马接生。这个博学的诸葛先生,让我们从新认识了。
影院笑声是此起彼伏,都是梁朝伟和金城武惹的祸。其实花瓶林志玲也可圈可点,对她不是很熟悉,连她是周瑜老婆都不知道,难怪看他们有点暧昧。她台词不多,我觉得还是凑合吧,不出色也不逊色,起码让我们男同胞把眼球放大了点。
里面很多的人物都让我看得很不习惯,包括草包刘备,枭雄曹操,少主孙权,还有众将士。刘备整一个乞丐似的,一点王者之风都没有,虽然是一位以德治天下的贤者,但也未免太寒酸,表现手法失妥。再说曹操,震慑力不足,缺少外在的霸气,内敛的沉着,能以枭雄冠名,可见英雄气概不凡。孙权不是很熟悉,人选不是很好,就是看得不舒服。最欣赏的还是赵子龙,从台词,动作,形象都深入人心,是最成功的一个电影人物,特别是舍身救太子的一幕,怎一个帅了得。
听说下部将在11月出来继续敛财,既然我们已经被上部忽悠了,当然也顺理成章的被下部继续忽悠,也想看看金城武与梁朝伟会擦出什么搞笑的火化,期待十足。
东汉未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曹操的兵士都是东方人,做不贯船,他等士兵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后就下令渡江。
周瑜叫来黄盖和他一起商量对付曹军的办法。周瑜想到火攻是一个好办法,黄盖又想出一个怎样的打仗的好办法,对周瑜说子一篇,周瑜非常满意于是黄盖写子封“投降”信给曹操。曹操看了这封信很高兴。
这天,曹操在船头看到黄盖来投降了(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便笑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可能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开到离曹操的`船队不远处,叫人把船里的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锁迁着,无法散开一下子着火了。
不久,曹操的人马烧死的、绳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背后,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无心,应战值得带他们逃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时代是一个兵祸连连的时代,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要想过的好就得满腹心机。所以,在这个时代出了不少像诸葛亮、周瑜、曹操这样足智多谋的人。
众所周知,诸葛亮和周瑜连手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战役莫过于著名的“赤壁之战”了。当时孙刘联军仅五万而已却能大胜曹军八十万,战果可谓丰硕至极了。自此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征了。
就是这个历史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我认为是“演”出来的。何以见得?看我对你慢慢道来。当年曹操帅领八十万大军南下,誓要扫平江南,而当时孙刘联军尽五万何以与八十万大军相抗衡?并且将曹军烧的所剩无几。我认为这胜利就归功于出色的演技。
试想,倘若不是周瑜凭着出色的演技在蒋干面前假装喝醉酒,让将干偷走了周瑜假造的与蔡瑁、张允来往的假书信,使曹操以为蔡瑁、张允通敌,一怒之下斩了这两水军都督,周瑜就这样轻轻的扫除了孙刘联军最前面的障碍。蒋干是一个很有心机的'文人,周瑜能在他面前鱼目混珠可见周瑜等人的演技决非一般。曹操的水军没有蔡瑁、张允这两位深知水军训练之法的人训练,便不能很快适应水战。周瑜此计为庞统巧施连环计奠定了基础。
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 于是周瑜又凭着他出色的导演和演技,导演了一出苦肉计,让性格多的疑心思慎密的曹操相信了黄盖的假投降。东南风一起,无情的大火向曹营肆虐,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
如果周瑜不是有出色的编导和表演能力“赤壁之战”的胜利将可能归于曹操。于其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打出来的不如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演”出来得。正是周瑜等人凭着出色的演技没,瞒过曹操,才使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不知这位大诗人伫立在赤壁矶前,手握着前朝的战戟,内心是否与我一样翻腾似海呢?
机遇,要学会抓住。
杜牧望着眼前的滚滚江水,手里拿着柄生了锈的战戟,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虽然有着满腹才华,虽然熟读兵书兵法,可却无法施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祖父杜佑曾是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可他自己愣是完不成自己那宏伟的政治抱负。这不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负,这很好。但他们拼尽了满腔热血也完不成当初许下的理想。他们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车水马龙,高楼耸立,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于是,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遗忘,慢慢老去。他们那曾经为之努力的梦想被淡化。他们,其实并不是不努力,没有才干,他们是抓不住机遇。想一想,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有多少机遇在向他们招手?他们总是不能把握,总幻想着前方一定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他们什么都没有捡,只看着美食在慢慢地离自己而去。
当杜牧站在赤壁矶足够长时间后,他便又开始感叹周瑜凭借了良好的人生机遇,成就了名传千古的功业,他已认识到周瑜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他在赞美周瑜甚至嫉妒周瑜有如此的幸运。
我看了《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赤壁之战。
主要讲了曹军要去攻打荆州。刘琮遇上了鲁肃和他“联和抗曹”。
孙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说:“用火攻打荆州。”孙权说:“常常刮西北风,怕烧到自己的战船。诸葛亮预测冬至那天刮东南风,我们再进攻。”
那天,黄盖听见有东南风时,说:“放火。”刹那间几个小船成了火船,把曹军吓跑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孙刘军胜利,是三国史上宣战结束。这时我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我的感想是:曹军因骄傲所失败。人心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到竟想不到的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想当年的历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认为,赤壁之战时一场残酷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滑稽搞笑的游戏。但这电影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搞笑台词,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拍《赤壁》这种电影一定要尊重历史,而不能将一些片断删除。在看之前,我就一直期待这里面会出现的连环计、什么苦肉计、什么反间计。可我等了半天,脑海里的精彩片断一直都没有在我眼前浮现。
我认为,曹操时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这电影里的曹操,那是相当的令人失望。孙权,周瑜都上阵杀敌,而曹操却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图。直到周瑜杀过来,他才拿剑还击。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片。战争场面拍摄的宏伟,并且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其中八卦阵的阵法让我叹为观止,没想到古人竟然能从一个小小的乌龟壳上想到这么一个精彩的阵势;草船借箭也同样精彩,数百万只箭从空中一闪而过,插入船上的草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描写的周瑜、诸葛亮还是比较成功的。周瑜沉着冷静、诸葛亮神机妙算。种种事例让我折服。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希望吴宇森导演能再次拍出这种精彩的历史电影,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人人都说三国!三国对于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提到三国就不得不提到的三个人物就是曹操、诸葛亮、周瑜!但三国演义范围太大了,咱今天就说说其 全部覆灭!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几乎一模一样!结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间,及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罗贯中是亲身经历过鄱阳湖之战的!
原来这种小说是不可能完全相信的!但有些历史故事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相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