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精彩13篇

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天机-富春山居图》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这显然是一部商业大片,有着超高的投资和超炫的画面,却又以片段化叙事反复打断观众对故事走向的整体把握。这也是一部有着浓重艺术元素的影片,西洋歌剧和国术杂技此起彼伏,却又只是作为背景和点缀,并不参与主干叙事。这是一部极尽奢华与刺激感官的影片,却又有主旋律化的台词穿插其间。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 1

最初,顾晓刚想拍一部电影纪念父母开饭店、拆迁、退休的这段时光,但当他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城市变化给顾晓刚带来很大冲击,“觉得可以去构建一个城市版图,去呈现一个城市的时代特征。”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他架构出一个家族故事,在编写中牵扯到家族的核心——亲情和利益。他在一个大家庭中构建了四个兄弟,老大有导演父母的影子,和妻子经营一家餐馆;老二是一个渔民;老三整日游手好闲,沉迷赌博;老四是一个拆迁工人,生活中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顾晓刚坦言,自己拿了一些优秀的家庭片作为参考,“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也是四个兄弟,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和杨德昌的《一一》也是有几个儿女组成的家庭群像。”

《春江水暖》在叙事上独辟蹊径,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来表现时间的流动。顾晓刚曾担心这种叙事方式会将故事拍成四个 篇章的短片,最后他从每一个季节展开一个新的视角,但它不影响主剧情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叙事留白,反而能让观众自己去补充这些情感的部分。”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精选 2

顾晓刚的故事构思也以一种绘画的视角展开,“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故事片,我们还把它当成一部中国长卷画看待。”电影中的空间感、时代感、景观感都是基于绘画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片名和所有的字幕都在画面右� ”

生活在富春江边的顾晓刚,从小就听说类似“家乡三宝”的说法,比如《富春山居图》、郁达夫、黄公望等历史文化与名人。在开始创作剧本时,顾晓刚就思考如何用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去呈现这个故事。顾晓刚是美术生,他结合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想到了用传统绘画的方式与电影进行融合。

除此之外,顾晓刚还有一个更具野心的设计,他想创作出“千里江山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春江水暖》是卷一。导演在卷一中已经埋下了卷二、卷三的概念主题。卷一在开头写了富春江流入钱塘江,最后汇入东海,是以在江上的视角进行移动,卷一中的部分角色也会在卷二、卷三中出现, 整个故事仍然偏向家庭,探讨的不仅是家庭和孝道的呈现,还有关于中国美学时空的无限延展。

《春江水暖》观后感 3

影片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向影片主创致以祝贺并表达敬意。一位来自巴黎的影迷称赞《春江水暖》是他在此次戛纳电影节上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杰作。”另一位观众则表示,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沉浸在电影世界的山水中,而影片对于家庭复杂情感关系的表达也非常真挚。

面对热情的观众,影片导演顾晓刚表达了真诚的谢意。他说自己从掌声中可以感受到,观众确实理解了他试图在影片中传递出的表达。另外,由于他之前一直对影片内容高度保密,很多剧组演员也是在昨天首次看到自己参演的这部作品,来自观众的褒奖更是让他们感动不已,有人甚至落下了热泪。顾晓刚导演在戛纳

创作·四季更迭体会传统意蕴

作为《春江水暖》片中故事发生地的杭州富阳,正是顾晓刚生长的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所熟悉的。影片以四季更迭作为故事的脉络,为了能够呈现富春江畔山水草木在时间之中的真实变化,顾晓刚选择了按照真实季节来拍摄的方式创作这部电影,潜心拍摄两年方才完成前期工作。

这一创作方式带来的直接考验,是创作团队不得不面对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春江水暖》创作初期,顾晓刚曾经被迫要借助贷款的方式来维持拍摄工作,直至大地电影、工厂大门影业和取经人影业陆续介入,才为他解除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让他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创作空间来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对此,工厂大门影业CEO黄旭峰代表三家合作方表示:“作为专业的电影制片公司,我们一直以扶持有创作潜力的优秀青年导演创作为己任,而像《春江水暖》这样的中国当代家庭题材电影,也是目前市场所缺失的。”他评价说,《春江水暖》饱含对普通人生活和家庭的强烈而富有情感的关注,难得又珍贵。

《春江水暖》观后感 4

出现在《春江水暖》中的绝大多数演员,都是顾晓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其中一些演员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关系也带到了电影之中。尽管他们大多是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但彼此之间却能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情感表达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真挚,带给观众更为动人的情感共鸣。影片中饰演顾家老三一角的孙章建,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顾晓刚的叔叔。提到此次参与电影拍摄的体会,他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自己很幸运,至于自己此次是如何塑造这一角色的,他表示“我演的是我自己,我没感觉我在演什么。在有些镜头里我还是很真实的,我感觉自己和电影里的那个人是一样的。”

《春江水暖》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但对于演员们来说,完成其中的一些镜头拍摄并非易事。演员庄一在拍摄一场沿富春江岸游泳的戏时,为了照顾到岸上演员的表演节奏,以及船上摄影机的镜头移动速度,先后游了近十次才完成这一镜头,其间还遇上了暗流和漩涡,一度十分惊险。

但是,在《春江水暖》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剧组也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在一条横移的长镜头中,当镜头缓慢地扫过江岸的风景时,天空突然降了一场急雨,使这个长镜头成为神来之笔。尽管因为当时的拍摄条件所限,这个镜头略有瑕疵,但带给观众的却是无法复制的美感。

《春江水暖》观后感精选 5

《春江水暖》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春江水暖》观后感

法国当地时间5月22日,2019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春江水暖》举行了世界首映。这部由中国青年新锐导演顾晓刚执导的长片处女作,是“影评人周”单元创立以来首部获选为闭幕影片的华语电影。近八百名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并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于这部影片的热爱。现场·戛纳银幕展开中国画卷

《春江水暖》由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和工厂大门影业出品,工厂大门影业和取经人影业联合制作,李嘉担任监制,张群、黄旭峰担任总制片人。昨晚,作为戛纳重要文化地标的米拉马尔空间(EspaceMiramar)座无虚席,不少国际影坛的专业人士亦特意前来观影,并对这部影片给予高度关注。

《春江水暖》以中国杭州富春江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三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片中,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后失智,四个儿子轮流照顾她,而他们各自的家庭也面临着亲情与现实的考验。在四季的更迭中,当代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市井风貌随着故事的展开得以显现。

在电影正式首映之前,本届“影片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向到场的观众介绍说,《春江水暖》绝对是一部会留下强烈印记并且无法被冲淡的电影。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具有宽广、庄严的温柔和叙事性的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电影化表达。随着影片如中国传统画卷一般在银幕上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光影之美与生动气韵令观众不由得屏住呼吸。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人们仿佛置身于诗意的山水之中,随着时间静静地流淌,片中人物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和他们彼此之间真挚而细腻的情感依存,更是令不少观众感动得数次落泪。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精选 6

由中国青年新锐导演顾晓刚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春江水暖》在刚闭幕的第27届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电影节和德国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影评人选择奖”。这也是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之后,电影《春江水暖》收获的又一个重量级奖项。此外,影片还入选了温哥华电影节、墨尔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等国际性电影节竞赛单元,

电影《春江水暖》以中国杭州富春江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片中,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后失智,四个儿子轮流照顾她, 而他们各自的家庭也面临着亲情与现实的考验。代际差异,人情冷暖,个体困境,时代共性在四季的更迭中交融展现,当代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市井风貌随着故事的展开被娓娓道来。

2019汉堡电影节今年的入选电影共有144部,部分电影可参加影评人奖的选拔。汉堡国际电影节评委给出了电影《春江水暖》高度的评价,“用一个中国家庭讲述了整个国家的故事”,“顾晓刚用诗意、优雅的方式让不同的叙事流相互穿梭,如富春江水一般起起伏伏,家庭史诗在两岸发生。我们非常欣赏《春江水暖》达到的成熟和平衡感,尤其是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

据导演透露,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长卷电影三部曲《千里江东图》中的卷一部分。《春江水暖》中的部分角色未来也将在卷二和卷三作品中现身,但后续两部作品讲述的将会是全新的故事。这部《春江水暖》中所展现的诸多当代中国的市井风情与黄公望的画颇有神似之处。不仅是一个“故事”,也更像一幅“图景”。

据悉,电影《春江水暖》由工厂大门影业有限公司、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爱奇艺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卓然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本片由初晓影业、取经人影业、工厂大门影业联合制作。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 7

为了体现出电影长卷美学的概念,顾晓刚在片中设计了一段长达12分钟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是夏季叙事中的一个段落,男孩跳到倚靠鹳山的富春江里游泳,上岸后与女友在江岸边走边聊。而在冬季的叙事段落中,一家人在白雪覆盖的鹳山上游玩,相当于导演将这座山的左右两边都完整描绘了一遍,“以游泳结束后的那个亭子为参照物,左边是冬天那段,右边是夏天那段,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山水长卷图。”

顾晓刚表示,第一年已经拍摄了一条很不错的段落,但他还想期待有更好的出现。果然,第二年拍摄的时候,在男孩游泳中途,岸边有位老人牵着两条狗在江边戏水,“之前为了加强一些节奏变化设计过狗的调度,但是那两条狗的调度是偶然出现的,拍完之后感觉像在时间中捞起了一瓢,把时光萃取出来一段,感觉那时的风和自然生命都在里面了。”

这个长镜头的拍摄难度很大,除了耗时间外,还有演员的安全问题。每次拍摄剧组工作人员都提心吊胆,担心江底会有无数漩涡暗涌。夏季拍摄的时候,演员差点出现危险,不小心被卷进漩涡里,20秒之后才游出来。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精选 8

在写剧本阶段,顾晓刚从歌手窦唯的音乐中受到很多启发。比如,结尾出字幕的那个镜头是听了窦唯的《溪夜》而拍的,想象一家人在江边洗澡的温馨画面,“每到夏天人们都会到江边洗澡游泳,那个记忆在我的成长中会出现,算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冬天的长镜头段落也是听了《东游记》而想到的。

顾晓刚认为,电影以绘画为载体表现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和审美,而窦唯在音乐领域传达着同样的,画面和音乐可能会在创作领域产生共鸣。窦唯看过影片之后答应试一试,针对这部电影的音乐制作与顾晓刚交流了半年时间。

顾晓刚说,窦唯在《春江水暖》中担任音乐监制一职,“一直在设计选曲,整个影片中有将近10首他的曲子。不是光选上就好了,还需要修,因为有很多出入点要处理,他对声音上也会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春江水暖》观后感精选 9

“影评人周”单元自创立以� 迄今为止共有10部华语电影入选该单元,此次《春江水暖》入选,距离上一次华语电影进入该单元已时隔8年之久。

本届“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向外界介绍《春江水暖》时称赞说:“这是一部真正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他描述这部电影“跟随着自然、季节的更迭,一条河流的生命,一家人的命运慢慢流淌。无比精妙的镜头和调度达到完美的流畅,为电影注入一种从容的呼吸感,为世间情态和风景永恒的结合而歌颂。”

另外,《春江水暖》还将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参与“金摄影机奖”的角逐。“金摄影机奖”于1978年由时任戛纳电影节总监的吉尔·雅各布创立,旨在选拔入选戛纳电影节所有单元的导演处女作的最佳作品,电影大师吉姆·贾木许、贾法·帕纳西、河濑直美等都曾获此殊荣。

在《春江水暖》的创作过程中,该项目曾先后获得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优秀青年电影项目奖、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特别大奖。顾晓刚导演表示,他计划创作一部名为《千里江东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亦是该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

《春江水暖》观后感精选 10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也是颇为惊艳的作品。影评人周主席夏尔·泰松做映前导读的时候将本片比作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这是一部“你们从来未曾见过的中国电影”。看下来也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视觉来源比较复杂(以侯孝贤和贾樟柯为主),而文本参照更多的是《一一》,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而140分钟的影片竟然还只是第一卷!

影片有着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聚焦浙江富阳(杭州市富阳区)一个大家族,老太太和四个儿子的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影片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具体讲是片中提到的三卷本《千里江东图》,或者英文片名指向的《富春山居图》),有着调度精致的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而这种山水长卷式的调度也会被用于内景,比较典型的是冬季拆迁一场戏中老四在正在被拆迁的公寓楼中翻找旧物的那个镜头。当然影片中长镜头的来源也不止于山水长卷,可以清晰辨认出的包括开场老太太70岁寿宴的那场戏,调度显然是来自侯孝贤的《海上花》(竟然还用了蜡烛照明,而停电-来电的设计让人想起《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完成度相当不错,其他一些内景镜头也也有参照《海上花》和《戏梦人生》的调度;而风景长镜头除了视觉源头之外,可能的来源还包括侯孝贤“凤山的芒果树”/“《沈从文自传》”视点,安哲罗普洛斯的变焦结合推拉移动的运镜方式以及“远山淡影”式的风景处理,以及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流民图”长镜头(当然片中还有很多《三峡好人》式的拆迁场景)。还能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来自贾樟柯(社会新闻的用法)乃至是枝裕和(扫墓之后那场戏完全是很好地化用了《步履不停》)的参考。影片在视觉上确实非常有特点,说得夸张点,大概是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中尝试创造的“中华民族电影语言”(诗-画的意境,可以比出《早春二月》《林则徐》《枯木逢春》的例子,晚一点还能加上《城南旧事》《湘女潇潇》等)的传统,同时又参考了电影大师们对长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发展。仅凭这一点,影片足以被续在民族化电影语言的谱系当中,并

影片的音乐也颇为惊艳,因为作曲是窦唯大仙!说起来窦大仙也很久没有做电影配乐了。这次既有成曲也有新写的片段,窦唯近年来钻研的民族风格电子音乐倒也与影片的长卷式镜头颇为匹配,“山水/风景与山水风景中的人”“自然/传统山水中的(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的全景式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

然而影片的有趣之处并不止于此,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嫁女儿”“娶媳妇”“老太太养老”的写法马上可以联系到《东京物语》《麦秋》等一系列名作。剧作的迷人之处在于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有的没的”的事儿,而正是这些丰富的、甚至超量的细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导演是带着极大的尊重,以平视的目光,充满着对片中人物的爱来完成了这部影片,而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则在于既不同情,亦不感伤(即便是片中的失智老人与唐氏综合征的少年),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充满了尊严而生活得无比真实的人物。

当然影片的生涩之处也不少,以非职业演员做到这种程度,可以想见背后艰辛的工作;方言部分完成得非常好,不过普通话部分就比较尴尬,但凡演员扎着架子开始表演和说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语言习惯的台词,效果就开始尴尬了。另外长卷镜头虽美,也不无滥用之嫌,人物塑造虽然十分丰满,但是也有写丢的人物和不够清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结构,虽然理出了春夏秋冬婚丧嫁娶的大结构,但是具体到诸如叙事视点、信息控制之类技术性的问题,尚需磨炼;而事实上是可以提炼出一个看似随意而相当严整的结构的。导演显然是凭借着自己的灵性与本能在进行创作,而这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已经获得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可以预见的是下一部影片将具有更高的平台,并产生决定性的意义。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 11

元代画家黄公望于六百多年前所绘的《富春山居图》,描摹下古代富阳的风物景致;对于年轻的顾晓刚来说,正是这幅闻名于世的山水杰作赋予了自己艺术创作上的精神血脉,让他寻找到了美学上的方向。“我始终在思考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美学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顾晓刚说。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电影艺术的美学观念具有颇为契合之处,同时还蕴藏着深沉的东方哲学意念,是对宇宙观和时空观的塑造与阐述。特别是山水长卷作品,在视觉的平面上营造出无限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观众仿佛进入风景之中,参与了一场“时间的游戏”,而其本质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

创作《春江水暖》的过程中,顾晓刚有意识地将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试图以此发现全新的电影语言。他运用电影的长镜头技法,在横移与竖移的运镜过程中,呈现出如山水画中移步换景、俯仰自得的散点透视效果。当观众随着人物游走在山水之间,永恒的风景便与故事中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在尝试拍摄这部长片处女作之前,顾晓刚曾在学生时代研习数年纪录片的创作,由此养成了对社会情态敏锐的观察力。顾晓刚说,最初触发他创作《春江水暖》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富阳这座古城在现代化城市更新中所经历的瞬间巨变,而他也借助镜头的力量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了身处变化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

《春江水暖》中所展现的诸多当代中国的市井风情,为这部影片在视觉美学之下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从人们的婚丧嫁娶到营生琐事,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渗透在点滴细节之中,令观众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和融合之下,今天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极具时代特征的现实底色。

顾晓刚认为,自己在创作《春江水暖》时的核心理念汲取自传统文化,而他在创作中真正探寻的,是如何将传统的诗意安放于当下。他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寻求到融合的可能,今天的人们尝试着像古人一样去思考和生活,便会感受到来自传统的滋养。

《春江水暖》观后感 12

元代画家黄公望于六百多年前所绘的《富春山居图》,描摹下古代富阳的风物景致;对于年轻的顾晓刚来说,正是这幅闻名于世的山水杰作赋予了自己艺术创作上的精神血脉,让他寻找到了美学上的方向。“我始终在思考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美学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顾晓刚说。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电影艺术的美学观念具有颇为契合之处,同时还蕴藏着深沉的东方哲学意念,是对宇宙观和时空观的塑造与阐述。特别是山水长卷作品,在视觉的平面上营造出无限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观众仿佛进入风景之中,参与了一场“时间的游戏”,而其本质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

创作《春江水暖》的过程中,顾晓刚有意识地将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试图以此发现全新的电影语言。他运用电影的长镜头技法,在横移与竖移的运镜过程中,呈现出如山水画中移步换景、俯仰自得的散点透视效果。当观众随着人物游走在山水之间,永恒的风景便与故事中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在尝试拍摄这部长片处女作之前,顾晓刚曾在学生时代研习数年纪录片的创作,由此养成了对社会情态敏锐的观察力。顾晓刚说,最初触发他创作《春江水暖》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富阳这座古城在现代化城市更新中所经历的瞬间巨变,而他也借助镜头的力量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了身处变化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

《春江水暖》中所展现的诸多当代中国的市井风情,为这部影片在视觉美学之下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从人们的婚丧嫁娶到营生琐事,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渗透在点滴细节之中,令观众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和融合之下,今天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极具时代特征的现实底色。

顾晓刚认为,自己在创作《春江水暖》时的核心理念汲取自传统文化,而他在创作中真正探寻的,是如何将传统的诗意安放于当下。他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寻求到融合的可能,今天的人们尝试着像古人一样去思考和生活,便会感受到来自传统的滋养。

未来·千里江河将流淌新故事

《春江水暖》此次前往戛纳,除作为“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举行世界首映,还将作为顾晓刚导演剧情长片处女作参与将于法国当地时间5月25日揭晓的金摄影机奖的角逐。而在昨晚的首映结束之后,这部影片已经收获了国际媒体、业内人士和电影观众的不少好评。《春江水暖》主创团队在戛纳

贾樟柯导演的国际监制,东京FILMEX电影节主席市山尚三在看完《春江水暖》后向顾晓刚表达了自己的赞美:“这是一部超凡的电影!”国际著名电影杂志《国际银幕》Screen Daily的影评人WenyIde则撰文称,“这部电影以精致的摄影“构建了一幅正在缓慢燃烧的社会图景”,现代性和传统共存其中。

按照顾晓刚的创作计划,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长卷电影三部曲《千里江东图》中的卷一部分。他透露说,此次《春江水暖》中的部分角色未来也将在卷二和卷三作品中现身,但后续两部作品将会讲述的是全新的故事,和《春江水暖》形成似有若无的关系。顾晓刚解释说,影片片头处的一句“春江泾流杭州钱塘汇入东海”的文字,实际上提示了《千里江东图》未来的故事走向,未来的故事将发生在新的地域,展示不同的景貌和地域风情。“就像富春江,永远是流动的,随着江水的流动,留到新的地方,新的故事就会在那里发生。”

《春江水暖》观后感精选 13

与顾晓刚导演已经不是初见了。

我们约在一家餐厅。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您好,我是晓刚”,轻柔的嗓音让人有点辨不太清,给我的感觉是温文儒雅,与电影透散出的文人气质相符。

第一次见到顾晓刚是,在第三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上。他带着纪录短片《自然农人老贾》参加“青年之光”短片竞赛,我是坐在台下的一名普通观众。同场竞技的还有杨明明的《女导演》,最近,她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在国内上映。

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只办了五届,执行长单佐龙后来做了毕赣电影的制片人。

我们一边聊着这段“奇遇”,一边开始了采访。

顾晓刚接触电影纯属机缘巧合。本科学习服装营销的他报的高考志愿是动画,电影的启蒙则来自于艺考培训时有人在宿舍看电影,像被打开一个世界。后来兴趣越来越大,顾晓刚按耐不住拍摄的冲动,就借学校动画班同学的DV摸索着拍纪录片。

他把拍的短片《信仰者》投给亚洲青年影展,从而有参加训练营的机会。时间为期一周,导师有应亮、冯艳和大冢龙治。在训练营里,顾晓刚学会了制作纪录片的基本功。紧接着第二年,顾晓刚带着《自然农人老贾》短片重回影展,从学员蜕变为参赛者。

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独立影展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成了青年导演展示自我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对顾晓刚来说,这些独立影展帮助他完成了他所缺失的电影教育。正是通过参展,他有机会观摩到其他优秀电影人的作品,从而打开眼界。

如他所说,“影展变成了我集中学习的学校”。

第一次萌生拍长片的想法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最初始的构想是讲父母开饭店的故事,片名叫“顾家饭店”。20夏进修结束,顾晓刚回到家乡富阳,潜下心来创作剧本。

富阳原先是杭州下属的县,1994年撤县立市,2019年划入杭州市。加上2019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各地都在迅猛发展中。重回家乡的顾晓刚发现富阳的变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经营的饭店也没了踪迹。

面对城市的巨变,顾晓刚很受刺激。于是将城市与时代加入故事背景,电影体量一下子变大。这样就有了《春江水暖》,讲述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母亲的故事,从而蜿蜒流转出一段富春江边的世故人情。

父母对顾晓刚拍电影的举动,一开始并不支持。后来看到儿子的短片作品不断参加电影节并屡获奖,渐渐妥协了。等顾晓刚从北电进修回家,打算拍摄家乡富阳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

《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总动员”,90%的演员都是顾晓刚的亲戚,除了奶奶、顾喜和江一三个角色找的专业演员。甚至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关系也被照搬到电影里。

在开拍前,顾晓刚和团队研究大量电影素材,观摩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导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等。《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对两位台湾电影大师有所借鉴。

电影第一个长镜头拍的是家人为奶奶祝寿的场景,类似于《海上花》开头晚宴“无视觉中心”的设计。电影中有几处镜头通过摄影机运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让我们想起杨德昌留下的动画遗作《追风》。

即便如此,《春江水暖》的拍摄依然困难。拍摄前后持续了两年,从2019年夏天开拍,到2019年春天才全部拍完,中间因为资金问题有过几次中断。

最开始,顾晓刚和他的团队挺理想的,觉得电影用不了太多钱。再加上剧本相继在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会获奖,觉得资金还是好找。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不仅拍摄费钱,由于团队都是年轻人,缺少大咖,加上是长期运作,大家对这项目都不是很有信心。第二年春天,眼看着弹尽粮绝,网贷还款日期日益临近,拍摄几近停顿。

“我们当时真的就是谁第一时间给钱,不管他是谁,我们就签了。当然,我们也在等待和我们价值观一致,支持我们这种青年导演的公司和出品人介入。那时候,工厂大门影业的峰哥(黄旭峰),和我聊了四个多小时,聊得特别好,他们是懂电影的,给予我创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时,不管是在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国际推广发行上,他们都做了很多专业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和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是同等重要的,如此,电影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对于这种断续的拍摄,顾晓刚和制片团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也摸索出对创作有益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修正此前所犯的错误和走入的误区,他还以侯孝贤和王家卫为例,说明充足的创作时间对作品成色的正面影响。

对于《春江水暖》的美学,顾晓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起这个话题,他一下子兴奋起来。

在顾晓刚的构想中,《春江水暖》是三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的第一卷。电影中有条字幕给出了提示——“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暗示着接下来两卷的故事发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与卷有勾连。

一者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场,另外一者是三部曲始终贯穿的美学诉求。

《千里江东图》这个片名化用宋朝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与画没有直接联系。这类似于致敬,顾晓刚尝试将山水画的美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在美学和人文上更有联系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顾晓刚希望电影最终能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移步换景,随着江水的流动,带出家乡富阳独特的世俗人情。

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并排安置在一个平面上,则是中国传统绘画“非消失点散点透视”的美学特色,顾晓刚认为毕加索的立体派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这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七年时间寻找的素材“剪辑”在画上。

顾晓刚想在电影中做到同样的事情。

“整个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山水画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个转化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并不理想。我们没有把整部电影当电影去看,一直把它当一个绘画、一种思维看待。虽然有正反打,但我们以绘画的视角呈现。”

顾晓刚将中国绘画看成是对一种宇宙观的创造。“画的是山水,其实呈现一种宇宙的时空和世界的自我观照。”并称此为“气韵生动”。

“其实我们用的核心养分还是古人的养分,就是如何去把传统安放在当下。 ”

《春江水暖》便是这样一部真正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讲述浙地当下市井风貌和世俗人情的电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