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电视节目而言,需要的不只是莺歌燕舞、肤浅搞笑,更应当像《中国正在说》那样,不走寻常路、勇辟新蹊径。进而,在议题设置上打造荧屏上的“思想旗舰”,在基调把握上固植党媒的“定海神针”,在节目形态上搭建“讲堂+问答”的互动平台。本文是大学网unjs。
近日,东南卫视的一档新节目《中国正在说》,主讲嘉宾“外交老兵”华黎明以《崛起中大国的国际战略》为主要内容,作了主题演讲。其中讲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在世界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既从发展中的中国得利受益,但与之同时也对不断发展的中国存有“国强必霸”的担忧和焦虑。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现实来看,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 更有甚者,把中国描绘成“墨菲斯托”。何以会存有这样的担忧和焦虑?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显然,这种担忧和焦虑,对我国发展会形成一种潜在的不利的影响,需要我们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行动来取信于世界。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因为中华民族深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基于此,我们看到,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事实上,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作出积极贡献。就以“一带一路”为例,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从2013年中国倡议提出,迄今3年多时间,已�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当前,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一个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于此,既需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使世界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中国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 于此,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人民的良好环境。
能在《中国正在说》这档旗帜鲜明的政论节目里,欣赏到关于中国高铁的深层讨论和智慧碰撞,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
之所以说是意外,是因为《中国正在说》的主题大都落在“中国崛起”之高屋建瓴的讨论,它关注着这个国家发展的模式和政策。高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又该如何与节目气质贴合的呢?
或许,从主持人吴学兰的开篇词里,能够揣摩出一些立意。她说:“春节将至,一列列高铁,拉近了我们与老家的距离,也圆了我们的团圆梦。”诚然,今年春运,高铁几乎占据铁路客运的“半壁江山”,而铁路又是春运中的绝对主力。这种语境下,《中国正在说》谈高铁,很应景。
不过,如果仅仅是契合春运气氛,来谈高铁对于中国人回家的改变,也非《中国正在说》的框架立意。毕竟,在“传承理念与信仰,再筑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上,节目是有更层次的思考。这时,一个热点新闻的突起,恰好和《中国正在说》眼中的高铁形成“对对碰”。
《武汉动车段霸屏,南昌铁路局不服晒“陆地航母”》,几天来,高铁动车怒刷存在感的新闻,别说你没看过。犹如航母的甲板上,多列高铁动车整装待发的姿态,冲击人们视线。这样的高铁矩阵,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
“近一百年的中国铁路发展是在屈辱中度过,近二十年的铁路发展是在曲折艰难中度过”——本期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的。这番话,浓缩了中国高铁乃至中国铁路的前世。
对于观众而言,由王梦恕来讲述中国高铁的故事,再好不过。在中国高铁最困难的那几年,王老是少数为其鼓与舞之人。他思维蓝图中的高铁,是应着时代的呼唤而来,关系到对于国家力量的认同和价值认知。而这,也是每个中国铁路人的初心所在。
当然,如果用情感来谈到中国高铁,显然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样是传达不出中国高铁的实力几许,反而会误导出王婆卖瓜的错解。而身为院士的王梦恕,本色发挥,直入主题,用技术、标准、设备这三条中国高铁的立身之本,客观详尽地阐述中国高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铁真真实实地改变着国人生活。它和“小时经济圈”、中国制造名片、“走出去”等关键词如影随形。但更让人动容地,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这条极其坎坷的道路走完,只用了十年。
用王梦恕的话来囊括中国高铁之路,也应是:十年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王梦恕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映射现在中国高铁的百年之路,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的中国高铁盛世,不正如孙中山先生之所愿?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意识的觉醒并未同步跟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有一个想要征服我们的文明,在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在最近一期的《中国正在说》节目中,有着二十多年驻外经历的资深记者郑若麟先生,有理有节,侃侃而谈,让人们听后猛然一醒:构筑起文化自信的新长城,何其迫切,何其重要。
强大的精神内心,并不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东西。正如郑若麟所言,许多国民身处被精神殖民的险境,却依旧显得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地麻木不仁。中国的房地产小区偏叫牛津、拉菲,走进商场满目的洋文标识,甚至是一块国产名表也要取个假洋名字。所有种种,都透出了现实诸多领域中对民族文化的不珍爱、不自信。
做人要注重精气神,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兴盛,则更体现在其所代表的文化自豪和自信。而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一贯以负面为主,中国广告却总是热衷以洋面孔代言,以及影视作品交流中特别青睐片面真实以矮化中国形象等等,都好比一种***,侵蚀着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精神肌体,模糊着他们对未来发展自信的思想认知。
为人民立心,为时代立传。就电视节目而言,需要的不只是莺歌燕舞、肤浅搞笑,更应当像《中国正在说》那样,不走寻常路、勇辟新蹊径。进而,在议题设置上打造荧屏上的“思想旗舰”,在基调把握上固植党媒的“定海神针”,在节目形态上搭建“讲堂+问答”的互动平台。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许多观众已然感慨,原来中国故事也可以这样讲述,中国声音也可以这样发出!而更可喜的是,根据权威收视调查,这档创新文化宣讲的政论类电视节目,其首播和重播均名列同时段省级卫视前茅。
构筑起反精神殖民的新长城,才能使“为人民立心”、促国家强盛,在文化恪守和文化觉醒中,拥有一种不受蛊惑的坚定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它来自对文化话语权、审美权、道义权和历史解释权的'努力争夺与牢牢把握。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着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作为主流喉舌的电视媒体,可谓时不我待,也责无旁贷。
精神的强大,文化的自信,显然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突出重视与真正支持。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就极其鲜明地传达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极其重要的社会工程。那么,用创新宣传引导的方法方式,来鞭策那些消极应付与抵制扭曲,正是助推文化自信这一精神工程不断出新出彩的必要方向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