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11篇)

观看《鉴史问廉》,全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11篇鉴史问廉观后感,欢迎参考。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1

《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鉴史问廉观后感1100字 篇2

《鉴史问廉》全面记录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再一次受到精神洗礼,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廉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标准,更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清廉是国家机关安全运行的应有之义。该纪录片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铮铮铁骨,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鉴史问廉》通过一个个清官和贪官的故事,展示了清廉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告诉人们清廉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一个单位,在清廉的风气盛行时,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清廉的风气在社会上盛行时,我们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会更强,社会将更加和谐融洽。

清廉是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有力法宝。无独有偶,对于一个单位、一名职工而言,清廉同样重要。清廉的相反方向就是腐败,当清廉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坠入腐败的深渊。每一个腐败人物都是从清廉意识的松懈开始的,都是从细小处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当发现苗头时,必须坚决纠正,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自身要清廉从政,更要把清廉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心里,确保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晾得出本领、拿得出成绩。

清廉是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标杆旗帜。对水利系统而言,我们的工作大多既苦又累,职工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可避免要面临很多诱惑,要让他们能够顶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就需要领导干部平时的言传身教。清廉从政就是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工作,掌握好手中的权力,坚决杜绝用权力作为筹码,获取非法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干部职工们渗透清廉的思想,倡导人人学清廉模范、人人做清廉职工的良好风气,形成机关健康向上的清廉文化氛围,让清�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3

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一是对“制度”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制度”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断送前程、祸及家人。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传学习,把“制度”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对权力要常怀“平常心”。“制度”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领导干部要规范、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这种“平常心”,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三是对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作为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诱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制度”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观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4

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2015年1月9日起至1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共8集,即《兴衰之思》、《清浊之辨》、《清官之风》、《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精华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辩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节目,感触颇深,收益非浅。

党的报告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鉴史问廉》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考验,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知畏是支清醒剂,净化思想灵魂。“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南宋王十朋“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 自家知”传为佳话,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爱的周“常怀敬畏之心,谨慎恐惧地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邓小平说得好:“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知畏首先畏法纪。“畏法度者最快乐”。不松廉政防线,不踩法纪红线,不违道德底线。常 二要畏权力。“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正确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而不能将权力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天地之间,莫贵于民”, “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只有扎根群众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时刻牢记“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自己也是百姓”,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并非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之时敢担当,创造的业绩顺应民众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

知足是副心灵神汤,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养心强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才能平安、快乐、幸福。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受贿6460万元、陕西渭南城建局一个科长6年敛财5000万元,皆因欲壑难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渊。想想陈嘉庚“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倾其所有,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看看“草帽书记”杨善洲身后郁郁葱葱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叹?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诱惑面前多一份坚毅,去留面前多一份从容。知足的真谛是在职级待遇上知足,不“汲汲于荣名、戚戚于卑位”;在学识能力上知不足,“恒兀兀以穷年”;在事业上不知足,“不用扬鞭自奋蹄”。

知止是把金钥匙,开启智慧殿堂。《大学》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月盈则亏,水盈则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就要留有余地,懂得放弃。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盛时须作衰时想”,“悬崖勒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当下,想得明白。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禅心。大师黄永玉嬉笑怒骂皆文章、“一颗初心始为真”;百岁老人邵逸夫恬静简朴,“养就心中一段春”。领导干部“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顺势而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要成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处,坐看云起时”。

“知畏、知足、知止”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权、利益观的重要体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胆怯是理智,体现的是素养;知足不是消极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态;知止不是退却是睿智,彰显的是境界。面对四种危险、四种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细细体会,认真思考,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努力做到知畏不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 篇5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一句精辟总结,令人警醒与深思。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雷霆惩腐的大背景下,纪录片《鉴史问廉》跳出被地域、时间、空间局限的当下,以其独有的历史观和厚重感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从历史的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让人感到廉政富有的温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鉴史,问廉。着重在于廉字,苏东坡在其《六事廉为本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开篇宗义,便将“廉政官德”举为领导干部之首要问题。透过《鉴史问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说看到的“廉”,正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是唐朝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是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对清官的一种信仰。

鉴史问廉观后感(11篇)

是的,廉则兴,贪则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八德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DNA,它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子女的骨髓里面去。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中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共有的鲜明特征: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洁、惩恶扬善。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古为今用鸣警钟 篇6

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接着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建议。

关于其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事发后,王立感到自己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提供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非常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一部中原史即半部中国史,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开封史即是半部中原史。

《鉴史问廉》八集中多次出现开封府、包公祠、龙亭、大宋御河、城摞城等风景名胜,这无疑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最后提两点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纪委命名的“廉政教育基地”——开封府内西侧设置的“清官长廊”和“清廉词” ,以及在牢狱设置的“贪官警示台”,在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中强化廉政教育。

二是尊包拯为“廉圣” 。笔者曾在市包公研究会组织的纪念包拯诞辰1010年座谈会上提出:应在原有的中国古代十大圣人(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史圣司马迁、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酒圣杜康)之外,增设包拯为 “廉圣”。

在这方面,其他省辖市已先行一步,在传统的“十大圣人”之外,又加了八圣:漯河的“字圣”许慎,南阳的“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焦作的“文圣”韩愈、“律圣”朱载,周口的“道圣”老子,新乡的“谋圣”姜太公。

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7

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我于1月9日至16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仅看到《鉴史问廉》这四个字,就让我明白这部纪录片在讲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涉及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引用了很多清官廉吏的诗词和大量的历史典故,展示了遍布全国的廉政文化楹联、匾额等等,也通过朝代更替和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廉吏和贪官对比,使我们从中得到教育。

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央军委主席1月13日在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个人素质很高,但在亲情面前丧失原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贪腐,或者为家属子女谋取经济利益,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后悔莫及。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适应中央的反腐倡廉新常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守牢廉洁清正的底线,牢记党纪国法,秉公用权,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和道德防线。要时刻心系百姓,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增强修身意识、服务意识,重点解决存在的"四风问题"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入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主动接受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二、主动接受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监督既是约束,更是爱护。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要时时处处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和最真诚的呵护,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监督,在感情上真诚欢迎监督,在行动上主动接受监督,在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以廉洁的作风、廉洁的形象和廉洁的品质赢得组织的信赖和群众的拥护。

三、认真执行制度规定,切实强化规范意识

规范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切实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确保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把作风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内容纳入制度轨道。另一方面推动机关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在堵塞漏洞、预防廉政风险、提高决策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强化法制意识,按制度办事、程序办事,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至上的特权。对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则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为了韩英杰之流。要强化政策和程序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确保党的方针、路线能够正确实施。要严格科学的程序,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科学的程序进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四、做到严格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关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我局的制度形成体系、体现刚性。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带头不做,营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和名利,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三要切实担负起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落实好"一岗双责",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四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切实做到作风上严行、决策上慎行、生活上俭行,当好"一班"之长,做干部职工的表率。自觉发扬真抓实干、善做善成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我市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品牌,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触动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吸取教训,常存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守牢底线、廉洁自律。要认真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做到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8

世间法器规制公正者莫过于史。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皆如浮动之影,惊心之剧,动魄之事,跃现史册。重复之余,辄乏新意,究其原因,何其相似?择其一面释之,结果时常因人而异。《鉴史问廉》以史为鉴,评议古代贤臣良将、清官廉吏忧国为民之德政,奸佞小人、贪官腐吏误国害民之罪垢;论析定国安邦、强国富民之肃法严律,朝代更替、国破家亡之朽度腐制。观之,其人其事皆历历在目,无不予世人以警醒,令今人哀之而鉴之。

民盼清官,自古而然。封建王朝,社会地位皆分尊卑。帝王者自封天子,为民者皆如草� 昏君如商纣、隋帝杨广、高宗赵构者,皆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荒废朝政、无视法度。各级官吏借此滋长贪腐之风,为获一己升迁而后得权谋钱,投上所好,搜民脂、刮民膏,竞相贿赂。贪赃枉法盛行、社会治安日下、百姓苦不堪言,苛捐杂税未见减,正义伸张不可得。倘若此时有清官如包拯者,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秉公办案、造福一方,百姓岂不视之为青天?诸如屈原、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者,莫不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心怀黎民。其处安稳之所,勤政爱民不为名,兼济天下视己任;居窘境之中,穷困潦倒尚不同流合污,屡不得志亦不随俗沉沦。盖此其以清廉著称于世,为后人所尊崇冀盼之故也。

予素闻陷害忠良,误国误民,贪赃枉法如秦桧、贾似道、和珅者,皆不得善终。然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忧国忧民如赵广汉、徐有功、岳飞者,皆不易保全。何故?岂因圣君难遇,贤良不佐,异党相斥乎?非也。太史公曰:“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嗟乎!倘使忠者尽其忠,贤者尽其贤,而不更国之制、革国之弊、变国之法度,小人遭劾、贪者受刑常视异己人为,而后“借题发挥”加以报复。贪赃枉法终不可遏,清廉贤明终不为恃。

吾,生于范县,自幼耳闻郑燮曾为官于此近五载,得志加泽于民,政通而无私欲,享清廉之名,深为所动。“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抒发其淡薄名利之清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袒露其坚韧不拔之性情。然观今

今之中国,对外开放创新制,深化改革相撵行,经济发展迈阔步,惠民政策又一重。然国际风云多变幻,世界经济险象生,法制建设稍懈怠,干部作风即放纵。于是乎,一撮思想不坚,立场不定,自律不足,贪念横流者以权示下、枉视国法、背离群众,损国害民以万计矣。然喜为政者善窥时弊,明于治乱,娴于理政。广开反腐之门,狠刹四风之气,力行群众之路,照镜子、正衣冠,贪官为之丧胆,百姓为之动容,风气为之焕然。

予尝求古治世之道,御敌治内莫不循理也,刑罚律令莫不严苛也,贤君良臣莫不思危也,然治世之象皆难久矣,何哉?制度使然。不以法制,不以民贵;皇亲达官置身法外,生杀予夺常伴喜好;革新除弊裹足不前,依法治国形同虚设。倘使反腐倡廉常态化、监督机制信息化、法制建设创新化、善恶奖惩透明化,悉事尽在法畴,则人人皆可参饬吏治。如此,贪者畏而无贪之念,廉者慎而思腐之源,则国强民富可久矣!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9

近日,《鉴史问廉》在央视隆重推出后,迅速成为电视、网络的热播剧,成为新闻媒体的热话题,成为干部群众的热关注,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当时剧组在古城开封拍摄了大量镜头,删繁就简、精益求精,其追求卓越的精神让人钦佩。所以,当得知这部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要公映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一连八天下来,和很多干部群众一样,我第一时间追着去看,不禁被片中展现的中华“廉政文化长河”的波澜壮阔深深吸引,其客观的讲述、思辨的考问、透彻的剖析催生出的历史启迪,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鉴史问廉》火了,但绝不是“不明觉厉”,而是有其必然因素。我认为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紧制度的笼子

《鉴史问廉》告诉我们,制度反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更是公慎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监察、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政治体制下的重要“防火墙”。独立监察、依法监察,极度压缩了权力的寻租空间,为官员的依法施政、清廉执政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从事监察、刺史的官员是经过千挑万选,从德行、才能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严格选拔出来的,他们往往是直吏、循吏、能吏的代表。另一方面,国家法典从制度上保障了他们依法监察的权力,手握重权,尺衡天下,有着代天子以察四野的意味。

无论是体系严明的《唐律疏议》,还是震慑四野的《明大诰三篇》,都是制度化反腐的典型。但是,制度的灵魂在于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言压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即使有了制度也同样不能起到作用。

二、传承文化的基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因此,反腐的根本措施在于扭转人内心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反腐是刮骨疗毒的根本与核心。

《鉴史问廉》中所展示的廉洁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博雅与通俗并在。《赤桑镇》《杨家将》《四进士》《砸玉碑》等廉政剧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便源自人们内心浓厚的清官文化情结。流传千年的廉洁文化渗透在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文化血脉中,绵延不息。

三、筑牢道德的藩篱

做官先做人,官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吏治的规则底线,更是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坚守的道德操守与社会良知。

包拯,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望。铁面无私,正大光明,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的岳飞,都为人们在道德取向上树立了丰碑。

《鉴史问廉》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廉政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当前反腐败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弘扬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正风反腐是政治生态的净化,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社会存在一些腐败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以腐败为耻。所以,反腐也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进行着的博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过节不送礼、办事不找人,当正气占据了上风,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也就没有了市场,公正、诚信、廉洁等社会价值观才能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早日取得压倒性胜利。

党员干部需要法治思维,也需要德治内涵的滋养。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道德的雷池同样不能逾越。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之八德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因密码”,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厚土壤,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做到自醒醒人、自达达人。

“不敢腐”、“不能腐”靠重典和制度,而“不想腐”要靠文化。目前,随着中央布局、各地“落子”,打虎拍蝇硕果累累,形成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为“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若要实现“不想腐”的终极目标,除了“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文化之力不可缺席。廉政文化应如春风化雨,滋润党员干部的心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提炼出新的廉政文化。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坚持廉政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焦裕禄、杨善洲、史来贺等我党优秀模范的精神,强化党性锻炼和宗旨意识,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提炼升华,形成富有当代特色的廉政文化,才能为实现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10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CC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败,持续遏制软腐败

CC汽车对于硬腐败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败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败较之硬腐败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败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败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败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败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是最明亮的镜子,不论是中华文化史,还是CC汽车迄今以来推行廉洁文化的历史,都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腐败是一切祸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正确行使职责,积极对待问题,提升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带领团队健康成长。

自古以来,贪赃枉法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则垂名青史。历史赋予了 今天的我们当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鉴史问廉观后感 篇11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