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影评【优秀5篇】

《我的父亲母亲》另外一处的情节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主人公的做法也许能为我和大多数年轻人现在所面临的困惑找到一个正确的解法。下面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我的父亲母亲影评【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1

1999年,张艺谋拍摄了那部帮他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回最佳影片银熊奖的《我的父亲母亲》,十多年后,又一部同名电视剧在北京卫视播出,虽然电影和电视剧的时代背景相差了20年(电影为上世纪50年代,电视剧为上世纪70年代),但两部作品叙事口吻相似,男女主角性格定位相似,核心故事讲得都是乡村姑娘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以及爱情在蒙昧主义下所散发的本质气息。

在第一集的故事里,《我的父亲母亲》就急匆匆地塑造了“母亲”张翠花的形象,她在乡村小道上拦住了下乡知青陈志,心直口快地问“我喜欢你,你喜欢我不?咱俩好吧……”,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姑娘也太生猛了些,在提完问题后,紧接着送上了强吻以及定情信物鞋垫,三分钟不用完成了她的爱情攻势,陈志像那个时代的一些老实青年一样,就这样被“爱情”打动了心思。

不得不说,开始几集的剧情进展的有些快,在没有任何篇幅描述张翠花与陈志的爱情生活的时候,陈志受张翠花的父亲即村支书的鼓励,去大学里“致青春”了,随即出现的文艺女青年叶秀萝牵动了他的关注,于是,校园里纯真懵懂浪漫的爱情,遭遇到了乡村单纯勇敢朴素的爱情……这类电视剧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肯定是乡村爱情走到了最后,那么,作为电视剧,狠劲地在剧情里表现城市爱情的细腻唯美生动,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折磨么?

两种爱情方式的同步进行,不可能不给观众带来揪心的冲突,一方面,观众期望看到痴心和孝心俱佳的张翠花能与陈志白发相守,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陈志与叶秀萝的爱情更接近于现代爱情价值观……编剧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这是个烫手山芋,它裹挟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的婚恋观念,包括:结发夫妻不可弃,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爱情是不能勉强的……当这些观念一股脑涌上来的时候,真的无法简单地评判这部剧里孰对孰错,只能感叹在时代与命运的手掌下,渺小的人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张翠花爱上陈志,严格地说更多地是爱上他“看书的样子都好看”,爱上他来自城里、有文化,陈志身上的一切,对这个姑娘而言,都是一种光芒,在各种爱情催化剂的发酵下,姑娘晕了,她无法把爱寄托在离她而去上大学的陈志身上,就把爱转移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在陈志眼里,漂亮好看的叶秀萝,父亲曾是副省长的叶秀萝,身上何曾又不是带着光芒呢?真正的爱情,是在光芒散去之后,仍能保持初心,《我的父亲母亲》描述的就是这种初心,陈志对张翠花的爱,带有感恩、责任,这是中国男人身上卸不下来的两座大山,让男人沉重,也让男人踏实,在情感抉择出现时,许多男人摆脱不了传统与惯性栓系在他们身上的重量。

在评价张艺谋版《我的父亲母亲》时,有人形容是“女性执着的胜利”,而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显得特别执着的原因,无非是爱情的蒙昧主义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原始的、本真的、纯朴的感情中,包括着可以击穿身份界别的仰慕,而仰慕是男女之情最为恒定的一种,它通常比浪漫之情更禁得起时间考验。不知道年轻观众喜不喜欢看现在的这部电视剧,父亲母亲的爱情在子女那里一向是神秘的、令人难解的,但他们的故事里,肯定有着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成分,那是一种深沉的、无法去用什么标尺来衡量的东西。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2

影片一直有两根线,一根明,一根暗,父亲作为暗线始终衬托并推着母亲这根明线不停地变化延伸。电影里更多镜头是给了母亲,讲述她对父亲的怀念迷恋,而父亲出现的次数则很少,更多时候就一个背影或侧面,甚至干脆把他藏起来。比如修建学校和吃公饭那两节故事,导演宁愿多次把镜头交给碗和其他扛木材的工人,也不肯给父亲一个正面,连背影都没有,而另一面却反反复复给母亲正面的特写镜头,对比如此鲜明强烈。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导演是想通过这种明暗对比使得母亲的形象通过观众的眼睛快速流进心里,而父亲却以隐藏在母亲身上跟随着到达观众的心里,可见导演的巧妙。导演不是不看重父亲而是用心良苦地把父亲裹进了母亲的高尚的情怀中。

在整部影片,两个主人公只有极少对白,导演的镜头也竭力回避父亲,却极力强调母亲。比如挑水那一节,父亲从出门到被热情乡人抢去水桶,都始终处在远镜头中,模模糊糊,而与此同时却反复给母亲一个又一个特写镜头,这还不够,还特地给母亲安排了一个把挑好的水倒进井里的细节,很形象很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当时微妙的心理。导演如此重视母亲却又如此“忽略”父亲,绝非一次两次。又比如母亲听父亲讲课,母亲的表情生动传神且变化丰富,而父亲却被封闭的小教室代替,只剩下了他朗朗的教书声。再比如,母亲冒着风雪等待父亲归来,以及到她病倒那一节,母亲苦苦的等待和倔强的追求表现得细微精致感人至深,而父亲却一直没有出现,最后出现了也只是在门口偏里。是一个乡亲在学校外面喊了几声“骆先生,招娣来看你了”后他才推开门缓缓出现在门口,也仅仅就在门口。这么一场艰难的等待,这么一场美丽的爱情,这么一场感人至深的重逢,此时此刻观众对他们的见面抱有了极大的期望,“紧紧拥抱,哭泣,亲吻”等等感人热烈的画面已经不容分说地都抢先于镜头出现在了我们脑子里……但是导演却竟然在这样的高潮即将爆发时“粗暴&rdquo〈WWW.BAIHUAWEN.com〉;地切走画面,所以我们甚至没有看清门口里头的父亲的具体神情,哪怕一张脸。很遗憾。

导演为何在高潮时还坚持把父亲隐在后面?更反常的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漫长的隔离后的重逢导演就让“我”的回忆戛然而止,而回到现实,只留给我们一个大风雪中母亲在山坡独自等待的背影?这让我们索然无味,仿佛前面的情节都白看了,甚至对影片产生了失望之情。失望后细细想来,我们甚至很不明白父亲哪里来的这么大魅力魔力,难道仅仅就是爱情?如果仅仅就停留在爱情冲动的层面上,这主题未免太过浅显。在没有大是大非的故事冲突,没有父亲具体细节的描述,这种仅仅源于一方的迷恋的爱情不免显得莫名其妙和粗糙。在“我”的回忆结束观众心生失望之际我们不禁要问,父亲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怎样一个人?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没有能力把故事衔接下去,但显然,导演有这样的能力,他很好地把故事继续了下去,更没有让主题呆板地停留在爱情的简单冲动上,他也没有把父亲的价值停留在仅仅“有文化”这点魅力上,不过在“我”回到现实中时导演却依然坚持镜头上对父亲的忽略。这简直是歇斯底里。

这时候父亲已经死了,几乎所有影片都不会对死者给太多镜头,但是在这部影片里,一直被隐藏的父亲形象已经在观众心里膨胀,翻腾,所以我们情不自禁地会要求影片对父亲做出必要解释,让父亲由暗处出来使他的形象明朗化,至少你该在逻辑上说服观众为什么母亲那么迷恋他,几十年还如此迷恋,如果没有这点逻辑这影片也就站不住脚了。老年的母亲说:“听你父亲的教书声听了几十年听不厌。”这显然是表面的借口。而导演没有让我们失望,在“我”回到现实中,在处理抬父亲的棺材问题上导演突然给影片安排了“抬父亲的那天来了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但他们都是父亲的学生。”这样一个意外。这个意外太意外了,也太精彩了,实在是起了柳暗花明的功效。

乍一看这个意外很突然,但是猛然回想,就会发现这个意外其实已经被影片开始阶段“要不要抬”铺垫得十分严密到位,所以这个意外很打动人,从心底深处把人瞬间感染、打动,让刚才还失望迷惘不解的观众深深地套了进去,就仿佛一股强大的风把整部影片掀了起来一样,让整部影片瞬时间豁然开朗,也让隐藏得几乎要发霉的父亲形象霎时变得明亮耀眼,鲜明夺目,而且厚重异常。掷地有声一般地告诉了我们这是怎样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它的魅力已高高跳出母亲的那份爱情。已经闪烁出别于爱情又恰恰因此俘获真爱的人性光辉:他是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时在黑白色调的画面里,大雪纷飞中,有一排长长的送行队伍(各个年龄层次的成年学生),这让人感动得落泪,并且和原先担心的人手不够,道路艰难,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深深震撼着观众们的心。而在处理这段抬回来的情景,导演又采用了多个画面模糊交融的形式,跟里面送行的人争先恐后抬棺的情景紧密融合,使得画面在一种隐隐作痛的情境中进行。所以,面对厚厚积雪和茫茫荒野,面对长长送行队伍和争先恐后抬棺的人,如此在黑白色调中在影片即将结尾时我们每一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因为我们总算明白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几十年被学生深深爱戴让妻子深深迷恋的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小学老师。也理解了母亲为什么当初和现在都这么迷恋父亲,因为她一直被父亲那份对学生的爱深深感染,而那教书声倒是外在的了,从而也理解了“我”为什么理解了母亲坚持要抬。

现在,我们也就明白了,导演始终将父亲隐着,却一直将母亲凸出来,无非就是想借着爱情里简单的暗恋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深深仰慕表达出来,而且导演一心要把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先生包裹在这美丽爱情的深处。所以导演不是想强调爱情的爱情而是用尽心思渲染出包含着人性光辉的平凡的爱,这样的情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如果说这份爱情是美丽的景致,那包裹其中的人性美就是这景致中最美的核心。或者我们说:母亲是一种美丽,镜头背后隐着的父亲就是这美丽的迷。影片就是在为我们讲述并揭开这样一个迷。

上面文字是从思想情感来分析影片如何包含和展露了人性美情感美。从艺术手法上对它进行分析,本影片很好地使用了铺垫的手法,在故事结构上,围绕一个要不要抬展开,逐步解释母亲抬的原因,和我由不抬到抬的态度变化。在思想性方面则围绕母亲对父亲倔强的情感,逐步解释为什么迷恋和迷恋什么。另外影片对比手法也运用得极为恰当,两根线一明一暗互相衬托推动,使得母亲对父亲的迷恋一步一步深入,悄无声息,同时把父亲的魅力一点点烘托出来,也悄无声息,突然间轻轻一点那美丽的花朵就绽开了。而村长担心的抬不了和后面长长的送行队伍以及争先恐后的抬棺人群的意外对比,却是把主题猛然间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就是在这个有关人性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导演“忽略”的父亲的清晰面孔,看到了爱情永不退色的光芒,并且让我们想象的理想爱情有了一种亲切的可触摸感。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3

“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当初冲着那“史上最纯净的爱情”而看《山楂树之恋》,只是,电影还没结束,就已感到深深的失望。不免觉得,这故事怕是辜负了“史上最纯净的爱情”这一高价。“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这评价,让人感到太过、太虚伪。静秋与老三的相处,其实没那么纯净,影片掺杂了太多现代因素。倒不如《我的父亲母亲》来得纯净、自然、真实。

似乎张特别喜欢用第三人者来叙述一个故事,中间还原故事本身。影片采用倒叙方法,开头就是:父亲世了。并且采用两个时态——过时态和现在时态。一般情况下,电影中的过或回忆部分是采用黑白颜色来描绘,这样比较有岁月流逝的痕迹,而诉说现在用彩色。然而,这部影片当中却一改常态,用现在部分用黑白色调,过描述父亲母亲的过则用彩色。导演似乎要通过色彩向观众表达些什么。

父亲与母亲的故事,其实用的色彩不多。而金黄色则是出现最多,也是最让人难忘的镜头。第一个镜头金黄色洒落在一群牛羊身上,采用逆光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带入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的那个淳朴年代。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为了能够多看父亲一眼,在一片金黄色秋叶林中奔跑的镜头,万叶丛中一点红,还有金黄色阳光打在母亲身上,让人倍感温馨暖和。还有那白雪皑皑、寒风刺骨之中,母亲孤单等待父亲归来的身影,人物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无需言语,那一份真挚的爱情溢于言表。而这天地之间的白色,也象征着父亲母亲之间纯洁的淡淡的感情。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张没有赋予其太多的言语,多是在静静的画面中,将人物的情感渗透到行动之中。父亲初到村里时,母亲的垫脚张望时,眼神的好奇与崇拜;父亲到母亲家吃饭时,母亲立于门前那灿然一笑,不是百媚生,却是倾城色,直笑到人心坎里;为了看到父亲,母亲每天在山坡上的翘首以待,那憨厚的笨拙的躲藏。一颦一笑,一羞一涩,欲躲还露,无不彰显了怀春少女的青涩与淳朴。

两人甚至没有牵手,没有约会,没有表白,没有做过一切情侣该做的事,然而却能够在静默中让人感受到那内心的萌动。影片把主要镜头放在母亲的身上,整个故事,不外乎是母亲的追随和等待换来了父亲的关注和回应。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也表达了一种女性刚柔相济之美。可以柔情似水,也可以坚似金刚。那种为爱情而勇敢追爱的勇气,与那份纯真质朴相融合的性格,不免使人感动。

有人说,这部片子中,张艺谋选错了“对象”。器用新人章子怡饰演的招娣完全是一副城市女孩的样子,片中最多的镜头都是她的微笑和奔跑。张艺谋说过,《我的父亲母亲》是他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章子怡在影片中的傻气与单纯就是一个乡村女孩气质,乡村女孩不一定都是“土里土气”的村姑。张应该是想要通过章子怡的气质来美化、诗化影片所要表达的甜美、质朴爱情。

影片中现在与过形成的反差,有些地方不免让人感到疑惑。现在的黑白画面里,母亲说话的口音夹杂着方言口音,而在回放年轻时候的母亲时用的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老的母亲与年轻的母亲气质上相差太远,相信张镜头中的母亲应该是一个淳朴到底的人,而影片中的两人却没法让人感觉是同一个人。即使容颜不再,那一份发自内心的气质却是无法消散的吧!如果要说选错人,那就该是老的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4

当前,央视一档”我的父亲母亲“节目打动了不少人!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不少家庭承受的现实压力和心底最柔弱处。

随着中国快速向老年社会进展,老年人的养老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而在老年人发病率中占有很大比率的老年痴呆症又突显出它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中的特殊性和不可忽视性。失忆失能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基本辨别能力,其生存的尊严、质量和生命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特别是当我们这一代人进入老年后,家庭结构转入以”2——4——8“为主的模式,很难想象,那时的儿女怎样来应付?我们这些父母又将是怎样一番处境?不认识亲人,不知道回家的路,不能和人正常交谈,蓬头垢面四处流浪,然后在肮脏一隅的一领破草席上毫无尊严地死去……有时想来,我不禁心头直颤。

也许有人说,只要攒够了钱,可以请人服侍,也可以进高档养老院,但生存的尊严与金钱无关!那么我们只有在寄希望于社会能尽快找到应对方法(包括医学发达到能攻克此病难题)的同时,能清醒理性地对待我们的父母辈,为这类患病的老人尽我们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对我们应尽的义务。我想,这恐怕是央视这档节目的初衷。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400字 篇5

我咋觉得漫长的剧集渲染出来的爱恨情仇,都在最后一刻草草收尾呢?爱得轰轰烈烈义无反顾的翠花先找好备胎再提分手,陈志生生念念的不会甩掉恩人,离了之后忙不迭的领着儿子找初恋了,仿佛一刻都等不了。爱情和感情经历了那么多的折磨,最近一刻像包袱一样丢的那么轻松,真是叫人看了郁闷。

都说曾黎美,确实天生丽质,但在这部剧中我咋感觉她脸那么大,还得吊白眼,而且几个半夜起来的镜头配上呆滞的表情,看了像鬼一样吓人呢?还有带着浓重鼻音的台词,整体确实是演员中比较弱的一个了。

还有这几个大叔大妈们演青年时代的造型,真叫人看了出戏,尤其是翠花腚大腰圆的,马庆生一脸褶子跟松紧带似的,真是很难带入到年轻富有朝气的时代……好吧这些都是次要的,一点都不耽误五星。演员们真是个个出彩啊,尤其是陈小艺,这演技真是出神入化了,仿佛本色,根本没有演的痕迹。

活得最明白的俩人都走了,一个是陈志娘,一个是翠花爹

不得不说的是片尾曲,真是神来之笔,电视剧的升华,已经单曲循环了一周了

另外说点有趣的:陈志笑起来真的很像马伊琍,陈小艺脸上也带着吴镇宇的影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