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中国机长》有感范文800字【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天气晴朗,妈妈说要带我去看电影。
我们看的电影是《中国机长》,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性电影。飞机正在飞着忽然飞机前挡玻璃破碎,把我都吓哭了。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奇迹。
看完这部国庆热门影片,内心其实很复杂。一方面,为有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改编感到高兴,且18年的事件19年就已成型上映,时效性极强。乘着近几年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东风,或再出一部“药神”。另一方面,个人纪实传记+商业灾难类型+主旋律,这种大而全的杂糅产品,其定位想要在国庆档虏获尽可能多的观众群体,可能全面流于平庸。
影片中文名《中国机长》,英文名《The captain》,仅是片名能窥见讨巧之意。而《萨利机长》(Sally)仅以人作为人的本身去经历一场空难,诘问制度,干净利落。
《中国机长》首先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题材电影,为了商业化进行的改编并不成功,刻意加入的空姐和副驾驶感情线太过生硬,备份机长在有老婆的情况下还去头等舱搭讪女乘客,这些桥段本是为了凸显机长刘长健的冷静专业,再让两位男配在灾难时“升华”出人物弧光。这种改动确失去了大多数“平凡人认真做一件平凡事”的魅力。后面更是编强行出了穿雷雨区的情节点,加大机组“闯关”的难度,也有些过于用力。
第二,抛开片中诸多不太标准的民航业务细节还有作为蓝本的真实空难,仅作为灾难类型片考量。开片半小时进入灾难情境,拉快影片节奏本是令人感到畅快的,可是随着事件中不断加入的闪回、慢镜头,直至机组迫降成功后那些冗长的台词和事情段落,都在一点一点让风挡碎裂、客舱释压为观众带来积攒的紧张感消失殆尽,过度煽情的主旋律任务牺牲了影片本身的`节奏,若控制时长在90分钟更为紧凑。
第三,从主角到配角,再到机上乘客中几组颇有代表性的人物,都过于脸谱化。机长像一架懂得精密运算的机器,在做每一个决断的时候毫无犹豫。如何判断雷雨区可通过,竟然连个看一眼雷达的镜头都没给?仅存的一点内心戏,竟是在接近缺氧极限的时候出现女儿的幻像?美国的萨利机长迫降哈德逊河,受到了调查委员会的质疑,一个民间公认的英雄很可能受到法律指控,这种内心的挣扎对人性的拷问毫无疑问更显深刻。而我们的空管局上飞机后简单的拍照就对机长一句“你怎么这么牛”的举动和后面刘长健机长内心OS的那句“敬畏制度”形成了悖论。制度永远凌驾于个人英雄主义之上,而人的生命又永远比一切制度更为重要!——《中国机长》没有勇气去碰这一命题!
影片贯穿始终的,碎片化剪辑,频繁的在机上群众之间切换。每个人好像都有故事,又都形不成饱满的故事线。这几组人物机上群众像树立在商场门前精致的人形招牌,看起来很显眼绕过背面竟空无一物。
大概期望过高,总觉得《中国机长》有些不伦不类。说了那么多不足,最后也要肯定《中国机长》的一些优点。看到最后中国民航宣传部门的参与制作,《中国机长》也算比较严谨的行业剧(电影),片中对于空勤人员一整套的工作流程还原度较高,飞行员在帅气的制服下需要起早贪黑承担极大的安全风险,空姐也不再是人们口中端茶倒水的花瓶。对机场空管部门,救援部门,空军管制空域,甚至民间“飞友”的展现,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这再也不是谈谈情,恋恋爱的《冲上云霄》,也不是让人尴尬的摸不着头脑的《浪漫天降》。在国产电影史上,《中国机长》仍然是一部值得留名的作品。中国民航的严谨严格和影视大片对于这类题材的敏锐捕捉,再加上观众们对于“中国机长”的钦佩与认同,共同在这个国庆档期铸就了一副大国崛起的盛世图景!
假期期间,观看了《中国机长》这部影片,从中感受到了机长和乘务员的责任与担当。
这是一架飞往拉萨的飞机,出发前一片祥和。当飞机飞行到途中时,危险也即将来临,驾驶室的前方的挡风玻璃破碎了,一瞬间机舱中的气压升高,此时,另外一位机长,一下子被刮到了挡风玻璃外。看到高空中的风疯狂地在吹着,但是这位机长依旧坚持着,机舱中的100多名游客和几名乘务员也因飞机不稳而受着颠簸。面对这种情形,此时飞机下方都是海拔比较低的地方,不可能降落,因此他们选择了较近的成都机场选择备降。
机长们忍受着高空的恶略条件,机长一直在坚持,而游客们也因为自己的生命收到威胁而不停地在吵闹。此时一名乘务员说:“我们也有家人,他们也在家等待着我们。”再加上一名老兵的安慰,大家的情绪才得以平复。但是在飞往成都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前方有恶劣天气,影响飞行,在反反复复转了几圈之后,最终在云层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机长选择飞过去,他就是在等待这个机会。在塔台的工作人员也时刻关注着他们,尽可能的为这架飞机提供服务。最终他们安全的备降到了成都机场,在飞机将要停止的时候,机长说了一句:“我们要到跑道的尽头,不能影响其他-§ 航班的飞行。”当自己处于危险时,还不忘他人,这种精神是多么宝贵呀!
他们在危险的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肩负着将游客安全送达目的地的使命,这是他们身上的宝贵之处,这就是中国机长。
今日,想和各位来一聊聊最近这部极具黑马相的电影,《中国机长》。
说起这部电影,依稀记得他是假期三大影片之中呼声最低、最不被看好的一部。
早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张涵予和袁泉主演的这部传记电影《中国机长》就一直处于劣势,不仅预售票房是三部影片之中最低的,首日排片占比也是三部中垫底的。
原因很简单,第一,影片的阵容方面相对于其他两部影片几乎弱了一大头,影响力自然也就弱了不少;其次,影片的题材也没有《攀登者》那么有优势,原真实事件的35分钟惊险故事要拍成一部电影,想要拍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然而意外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就是这么一部不怎么被看好的影片,却在点映当天突然爆发,以4537万票房夺得点映票房冠军,成为黑马,同时还在9月30日首映以排片率远低于对手的劣势下实现逆袭,最终稳稳占据着票房榜第二宝座。
而这正是影片远超预期的电影效果和口碑所带来的。
电影《中国机长》算是国产电影在飞机空难题材类影片上的一次突破,论专业程度和制作水平,其实不亚于以往看过的那些经典空难类型影片。
从影片的节奏入手,《中国机长》还是把控得相当到位,基本达到了一部院线商业电影的标准,而从影片的剧情部分安排入手,整部影片也是十分明朗,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飞机遇险前,机组人员以及他们的职业生活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介绍。
虽说这一部分没有什么太多精彩的地方,但是却给了观众一个窥探机组成员职业生活的绝佳体验,让观众知道原来人前光鲜亮丽的机长和空姐们,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枯燥又繁琐的职业生活。
第二部分,是高空突发挡风玻璃破裂后,飞机遇险如何自救的剧情。
这一部分绝对是这部影片的精华,如果单独拿出这部分来看的话,我想应该称得上是国产空难片的一个里程碑。
从飞机驾驶舱的玻璃爆裂的瞬间,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员半个身子被气压压出了飞机外面开始,电影一下子便就进入了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
在危险降临后,乘客们和机组人员的表现,极大地还原了危急时刻人们最真实的反应,这种画面冲击感和紧张氛围瞬间将观众的神经提了起来。
而后飞机穿越雷云团那一段,飞机被急速掉落的冰炮砸得当当作响的时候,更是让人有一种末日的危机感,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如果当时就在这架飞机上,会不会被吓得魂都掉了呢?
不得不说这部分太惊险太刺激了,看得人心跳加速,而张涵予的冷静与决心,袁泉的临危不乱、保持镇定维护全局的勇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而第三部分则讲述飞机成功备降后,机组人员以及乘客们劫后余生的反应。
这一部分应该是全片中最让人感觉无聊的一部分了,当飞机成功迫降后,影片的节奏一下子就下来了,而此时编剧似乎不知道还要讲些什么了,竟安排了近20多分钟的时间在那边展现乘客脱离危险后的反应。
其实,当乘客下了飞机之后基本就没有必要还安排一个那么长的“机长感谢会”了,显得有些冗长无味,一下子就消耗光了之前积累下来的好感,严重拉低了这部影片的整体质量。当然考虑到真实事件的危险时间只有30多分钟,最终要拍成2小时的电影似乎有些不够安排,所以最后的这段很有凑分钟数的嫌疑。
总的来说《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比预期的要好看,只可惜结尾有些小遗憾,不然影片评分应该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