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的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基廷先生即将离开,TOD在校长面前,跃上课桌,大叫“船长,我的船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是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TOD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9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9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刚才看完了电影 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变得无比沉重。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g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 captain, my captain!我坚信John 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现在无比后悔没有把用来写影评的小本本带回来!
今天看的是林师兄之前跟我推荐的一部电影,记得他刚给我推荐的时候我也点开过,不过15min就被枯燥的情节打败了…但是这次我坚持看下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无聊,越看越起劲……
做学生的时候能遇到一个像Keating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身边不仅不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且还会遇到Neil爸爸那样的家长。他们总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就是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好像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规划去走就什么困难也没有,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不过那是他们眼里的罢了。Neil喜欢演话剧,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会同意,所以他会想要每一门都拿到A,以此告诉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学习,希望换来爸爸对他参演话剧的允许…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希望罢了。Neil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确,他在话剧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亲之外的每一个观众都叹为观止,他真的很适合演话剧!同时,在父亲的眼里,他也扮演着孝顺的儿子,孝顺到不敢和爸爸讲自己的想法,连争执都不敢…
我很喜欢Keating老师 也感到惋惜 失去这个老师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众多学生的遗憾。
今天看的是林师兄之前跟我推荐的一部电影,记得他刚给我推荐的时候我也点开过,不过15分钟就被枯燥的情节打败了…但是这次我坚持看下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无聊,越看越起劲……
做学生的时候能遇到一个像Keating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身边不仅不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且还会遇到Neil爸爸那样的家长。他们总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就是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好像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规划去走就什么困难也没有,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不过那是他们眼里的罢了。Neil喜欢演话剧,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会同意,所以他会想要每一门都拿到A,以此告诉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学习,希望换来爸爸对他参演话剧的允许。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希望罢了。Neil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确,他在话剧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亲之外的每一个观众都叹为观止,他真的很适合演话剧!同时,在父亲的眼里,他也扮演着孝顺的儿子,孝顺到不敢和爸爸讲自己的想法,连争执都不敢。
我很喜欢Keating老师也感到惋惜失去这个老师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众多学生的遗憾。
初看影名,第一反应是电影剧情可能会比较悲凉凄惨,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带给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里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基丁老师带动下,年轻的学生们在视“传统和纪律”为第一要务的“地狱学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领会到了诗歌的非凡魅力,体悟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种可能。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影片中,一开始基丁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他在教育中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与诗歌去教育他的学生,以此让他们来明白生命的真谛。
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被校长呵斥快点离开,沮丧中夹杂无奈,但当伊桑·霍克站上课桌喊起那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心潮腾涌,心里都是感激和喜悦。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死亡诗社》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