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这是一个发生在“池塘底”教养院的故事,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和一群问题少年,却给人带来了久违的感动。
主人公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池塘底”教养院去教育一群在别人看来无药可救的孩子,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这里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马修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影片的最后,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皮埃尔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像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部好的影片是不需要强加修饰的,《放牛班的春天》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
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耳畔还回荡着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影片,讲述感化院中的孩子们,就像一群散养的牛儿,无纪律无组织。一位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来到这个感化院,通过音乐,通过成立合唱团给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带来的春天,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人生旅途上的美景。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时,我喜欢、欣赏剧中的男主人公马修,不是因为他的高超演技,不是因为他在音乐上的才华,我欣赏、喜欢他是因为面对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他一视同仁,让每一个放牛班的孩子都得到了关注,得到了认可,得到了重视,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一、能力不足者——贝比诺
贝比诺是一位父母双亡的孤儿,但感化院却没有告诉他实情,仍让他每周六在院门口,期盼期待自己父母的到来。当马修在聆听每一位孩子的声音时,让每一位孩子随便唱一首自己能唱的歌曲时,贝比诺却说,自己什么歌也不会唱。对于整个合唱团来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一无用处,只能在旁边“坐壁上观”了。但马修却对贝比诺说:“那你做我的助理吧。”
“助理”一词不是空话,马修“说到做到”了。当马修给合唱团培训时,贝比诺就坐在马修身后的桌子上,随时听命于马修,“帮我拿根指挥棒。”“帮我递一下乐谱。”贝比诺愿意做这些,也做得很乐意。因为这些他都力所能及,也挺符合“助理”一职。
合唱团中还有一位孩子,会唱歌,但五音不全。在合唱团中,总能听到他异样的声音。对这个孩子,马修也同样给与“合适”的位置——做乐谱架子。每当其他孩子在合唱训练时,这个孩子也同样在做着自己做,也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双手拿到乐谱,让马修进行指挥,充分发挥自己乐谱架子的功能,乐此不疲。
给孩子一个职位,让他做这个职位应该做的事,让他体会自己也在努力,也在付出,同样也在收获快乐与成功。马修做到了。
二、能力适中者——合唱团成员
放牛班的这些孩子,本来都是一群个性迥异,我形我素之人,但他们中有些人喜欢唱歌。马修听到了他们的歌声,也抓住了这个契机,利用自己的长处——能创作音乐,能组织合唱团——通过音乐,让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找到了交流、抒发、提升情感的平台,通过音乐,通过歌声,让这些孩子心灵得到升华。
聆听每一位孩子的歌声,细致了解这些孩子的音区,给这些孩子划分区域:高音、中音、低音。然后利用平时的时间,给这些孩子们练唱歌,学合作,让他们有一个精神的支柱,也让这些孩子体会到,他们不是一群被抛弃的人,他们同样能像普通人一样,唱歌,组团,并得到老师的认可。
理解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得到爱的温暖。马修就是这样做的。
三、能力超强者——莫翰奇
莫翰奇,一位从来没有学过音乐,却在音乐方面有着天赋的男孩。从最初的叛逆,不承认自己喜欢唱歌,却独自一人躲在教室里练习唱歌,到后来成为了合唱团的独唱者,长大后成为乐团的指挥。一路的成长,离不开马修老师对他的关注及教导。
因为莫翰奇在音乐方面有着天赋,所以有时候不免也有些骄傲,有些自负。对莫翰奇,马修没有一贯的表扬,没有一贯的宠爱,当莫翰奇出现自负时,马修让莫翰奇不用独唱,可到一边休息,并告诉他,没有他,合唱团一样可以唱歌,一样可以排练。马修让莫翰奇知道,他不是唯一,他一样很普通。
马修“打压”莫翰奇,让莫翰奇知道自己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但马修在“打压”之后还是给与莫翰奇机会,让他的才能得到赏识:当公爵夫人来观看合唱团的演出时,马修还是让莫翰奇担任独唱,让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从中,莫翰奇会更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人不再那么浮躁,他会变得很踏实,很稳重。
放牛班的孩子中还有一孩子,名叫孟丹,他是个被社会抛弃的孩子,最终因为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感化,走向了“深渊”。马修也曾想努力,也许通过努力,孟丹也能得到感化,但最终,马修放手了,也许这也将成为马修心中的一丝遗憾。
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喜欢其中的男主角马修,更喜欢马修对于孩子们付出的努力。马修也疲惫过,也无力过,但他坚持下来,终于感化了这群放牛班的孩子。
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喜欢那个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虽然他所的付出,他的收获不能让这个世界改变多少,但因为他的努力,他改变了这群放牛班孩子的心灵,让这群放牛班的孩子得到了温暖。他没有改变世界,但他改变了孩子们的世界。
一听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为是农村放牛娃的班级。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实是由一些难缠的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影片是从两个老人看马修老师的旧相片和日记开始的。
这两位老人是派皮诺和莫昂奇,他们曾经是“池塘之底”学校的学生。“池塘之底”,顾名思义,是最差的学校,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设置的寄宿学校。学校的建筑阴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驳,学生好似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得不到爱的滋润。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动一反应”原则,如果有学生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3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6小时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
但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做了学监。他从不打骂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春天”。
和“池塘之底”学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仅拥有疼爱我的父母,还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学校就像我们的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教学楼每层拐角处设有“溢香书吧”“彩虹阅读”等阅读角,让我们走出教室,就进入书的海洋。楼内设立了充满想象力的“气象万千”“奇思妙想”“E想天开”“童心飞扬”等活动天地。学校还组织了民族乐团、纸雕、快板、京剧、剪纸、古筝、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作为新苑小学的学子,我感到自豪。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得对:“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怎样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他们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二
星期五下午,陈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步教育意义重大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这部电影,我的人生就像上了一课。
故事情节十分感人:一个名叫马修的老师,他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来到一个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都是用暴力来镇压这帮学生,是这些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摧残,使他们变本加厉。马修用音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
故事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人物——莫翰奇。他有一张天使的面孔,却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肠。马修老师发现他的音乐天赋极高。循循善诱马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特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
音乐它进化了罪恶的心,唤醒了沉睡的善良。音乐它打开了孩子们心扉,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美。音乐它优美的音符,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或许音乐真的可以去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