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汇总7篇)

《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1

朱老星,喝滹沱河水长大的汉子,在就要被冯家的铡刀铡死的时候,还要用高吭的河北梆子大声唱“男爷们难得死得爽,阎王殿里闯一闯,那里来了红色的鬼。”冯贵堂的阴险狡诈和这粗犷的歌声比起来,是那么地渺小、龌龊。这就是电视连续剧《红旗谱》里的一个片段。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小说里的保定特委书记翟树功的家,离我们村也只有三里地。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孔,听着那熟悉的曲牌,仿佛把我带到了几十年前那滹沱河涌,千里堤绿的村庄。

伍老拔的儿子战死沙场,他却要为儿子吹一曲锁呐曲《状元归》,凄婉、悲壮,引我泪双流。他以儿子为穷人的利益而死为荣,为自己阶级利益而死无尚光荣。我小的时候,我们村的地主看我的眼色都总是发黑的,这跟武老跋为儿子吹《状元归》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各自的阶级感情。

我的家乡对人的称呼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的名字能够顺延,如朱老忠,年轻的时候能够叫大忠,老了就是老忠,有了子侄辈的,能够称他为老忠叔,要是老了就被称为老忠爷。那面面有个严老奶奶,她的神情语气就颇象我本家的老环奶奶。她为运涛和大贵送行时说的那句话在我们家乡也经常被人们提到“宁叫一人寒,不叫两人单。”这就是冀中平原的土地上的人民,就是这样的为人处事。

随着时间的消逝,高蠡暴动已成了县志里记载的历史事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阶级斗争也淡出人们的脑际。然而,高阳县的纺织品早被我的父兄送到了大江南北,蠡县的皮毛市场每一天的经营额就高达十五亿。这样的气魄与胆识,你不能不把它和大铡刀联系起来。

朱严两家世代解不开的冤仇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政治矛盾,只有认识了这一点,代表着滹沱两岸农民利益的斗争才能从自发革命转变为自觉革命。一部《红旗谱》就是一部农民革命史,一部农民革命的成长史。

吴京安那紫红的脸庞,带着血丝的眼睛,还有他嘴里那句土匪语言,让你分不清哪个是朱老忠,谁才是吴京安。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曾在《使命》中饰演一个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的演员,把个恶霸地主冯老兰演得活了,他的一言一行颇象我们村的地主坏分子任唤章,如果没有这样的绿叶相配,单独的朱老忠也会逊色不少的,我向那位演员致敬。

可能是故事发生在我家乡的原因吧,我对剧中人物感觉个性亲切,那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能从我家乡,我们村里找到与之相应的人物原型。绿林出身的好汉李双泗分明就是我二哥,屏幕上的李双泗只身勇闯保定府,我却看到了我二哥驾着吉普车,手持着冲锋枪,腰间别着***送他的朋友逃亡的镜头,燕赵所以多出慷慨悲歌之士不是偶然的。当年二哥为了让刚和他搞对象的二嫂放心,他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谁说豪杰无情?

电视剧中的伴奏也十分地贴合家乡的特点,河北梆子曲牌,还有那阵阵笛声,或是梆笛或是曲笛,都是乡音。李双泗那能打双枪的女儿或许早已转世到我的邻村某家为女了吧?那她必须是个能织出锦秀的姑娘,相信她的感情也依然浪漫传奇,她的一妍一笑,离我们是那么地近,那样地亲切,我一向以为她就是我家亲戚。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2

《红旗谱》的主要内容写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其中,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蓝,可后来却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与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一些青年农民在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成为了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也在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战士。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3

贾老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他们,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知道吗?”

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共产党?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

江涛说:“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

认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是真的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身上的抗日故事,作者不是在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自己的亲眼看到过的事件来告诉大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4

读完《红旗谱》总共花了一天大约整整十四小时,不算快,但由于是一次读完,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然亦必有影响。所以下文的许多是非,都全属个人的主观意见,写之前也只看过极少的评论它的书。对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敢自信,聊资一说而。想分几点来说说我对《红旗谱》的看法:

第一,有关内容主题方面。

首先在主题定位上,大都认为是为“中国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谱系”,这一说法我认为有人为自作之嫌。小说描绘的诚然是北方农村乃至城市革命运动的代代兴起,但明显并不是很有代表性。首先就说北民的粗犷显与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实起于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响又好于南方,教育发达亦胜之,故小说里才有运涛,江涛很容易就上学的条件,此条件在南方农村并不具备。如此种.种,我觉得所谓谱系一说相当程度上是读者评论家甚至观作者主后加的。

其次在主题集中性上,作者尝试农村与城镇相连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觉不大成功。就说江涛吧,原是农村气很重,但到小说后期则完全是个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强调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农村到城市的链接。而小说恰好略去了这些,所以感觉主题农村-城市的变换显得生硬。

再有是《红旗谱》一个比较出色的用意,就是紧扣历史。从革命源起到4?12反革命政变,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复苏,都很自然地融入书中,并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得很好(主要是江涛)。当然应指出的是这些反映有些太直接,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果真如何,只是个人觉得。我想这与小说主角们的身份有关,他们都是农村革命的顶先人物,所以描写下来给人以“政治变动直接广泛影响农村”的错觉。

第二,小说结构方面。

小说是以时间为序的,中间亦有小段的回序(如张嘉庆的回忆),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要说的是小说视角的选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有时心里独白也有第一人称的时候)。全知视角给作者统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发展的优势,但对那时的作者而言,它有时也有些极大的缺陷。

首先小说的人物思想显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时候作者们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意识的限制,从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说中的人物过多地体现时代的“共名”。从现在的观点看,这样的小说往往失败的成分多。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5

每个星期五是同学们最盼望的日子。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天下午,老师会给我们读《红旗谱》。老师抑扬顿挫地读着,我们静心地听着。此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我们深受教育。这是一本充满着革命色彩的书籍,一本经典的红色书籍。作者梁斌沤心沥血,创作出《红旗谱》这一经典之作。书中描写的恶霸冯兰迟,铁汉朱老巩,都是十分形象的,情节升腾跌宕,让人爱不释手。

《红旗谱》原先是白话小说,后来才被改编成青少年版等多个版本,但依然精彩。

我最喜欢书中描写的朱老巩。他为报当年冯兰迟砸钟抢公地,气得朱老巩的父亲吐血身亡之仇,闯了二十五年的关东,回到家乡后,与冯兰迟作对。当时蒋介石征liuxue86.com收“割头税”,冯兰迟也借蒋介石之名,到处征收“割头税”。而朱老巩为了报杀父之仇,带人反“割头税”。一场真正的对决开始了……朱老巩不惧恶势力,毅然与冯兰迟作对。他弘扬革命精神,鼓励大家参加革命。

《红旗谱》是一本有血有肉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来说,不必要像朱老巩那样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也应该像朱老巩一样,敢于斗争,为百姓造福。

只有“诵读经典”,才能“感悟成长”。只有现在多看书,长大的道路才会更加宽阔;只有学习书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将来才能成功。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6

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作者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在我来说,主题思想又是和小说的内容同时形成的。”《红旗谱》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所写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的性质。

《红旗谱》电影的观后感范文400字7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

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