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与会场内的观众一起,在两个多小时内非常安静地观看。就像胡玫说的那样,“《孔子》是一部必须让你记住许多故事情节的电影。”但是孔子带给我的,并不只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而他所留下的,则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以及背后的弟子们,或许大多是文弱书生。但是你们感受到的肯定是如海涛般浩浩荡荡,统帅一个时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国——鲁国的贵族世家,对社会的混乱局面感到忧虑,期待着用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响春秋各国的历史进程。但是,正如历史上其他圣人在早年的经历,孔子在彼时的时代尚未来临。虽然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英勇和智慧给鲁国带来了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终在现实中破灭了。接着孔子为了梦想,带领众弟子在列国间奔走十四年,传播自己的思想,想和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天下,不容其争。数次被乱军包围而陷入绝境,也曾卷入政治阴谋的漩涡,甚至被世人误解……晚年返回祖国——鲁国,他归国不隐,不遗余力地教导弟子们和整理文献。
孔子的一出戏,力主禁止活人献祭,非常精彩。会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堂,不知当时是不是这样,整场场景都很像古罗马议会,还是现在的英国议会,呵呵,对公山泉这类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言归正传”,显示了孔子的沉着与智慧,更多的是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印证,史书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记载,而电影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这一情节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反而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各有不同的性格,但爱师如命,守礼如命。子助卫国,冉求回鲁国。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机智灵活,意志坚定,是最能打动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个场景中,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虚伪,搞笑。但是我很感动,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连想都没想过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救竹简的那一刻,许多观众都落泪了,我还相信,当孔子抱着死了的颜回不肯放手的时候,那一幕,震撼了万千人。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舍弃了自己的性命,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在颜回看来,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还重要,再想一想,因为有了无数的颜回,我们现在才能理解孔子的精神。看见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有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但是夫子还在抱着,那情景真是凄惨。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实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却一直记得着夫子的教导,直到他死的时候,还记得着夫子所说的:“君子正其身”。夫得知子路之死,丧徒如丧子,但夫不让泪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虽未如愿,亦已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继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准则,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电影之后写写观后感,没别的意思,权当记录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儿又觉得没啥可写的,其实就是懒闹的,刚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后但凡是好电影或是看完比较有想法的电影一定要写写观后感。闲话少叙,正文:
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如丧家之犬——这是这部电影里在形容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句话,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难致用的遭遇,让这位大人物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先是在自己的鲁国,每天没事儿就去找定公,给定公上课,教育他,定公有时候也主动求教育,确实也是发于心,但到最后形势比人强啊,定公权度之间,止于行了。这下不要紧,直接导致老师在鲁国混不下去了,痛定思痛,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果断走人,带着几个尖子生说好听的就是周游列国,其实就是逃荒去了。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用电影中颜回的话说就是:夫子道高,故当世者难用,只能说他们愚钝;孔老师到了陈蔡,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老师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老师截住。老师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电影里说是战争导致孔老师颠沛流离,到处挨饿,最后还是卫国前来接济…接着就是1号尖子生颜回命丧冰窟窿,只为捡回书简,颜回这样的典型的书念的太多了,自我修正能力已然就快没有了,你的授业恩师还活着什么书写不出来,你师父都说“天地间人为贵”,犯得上用你自己的小命为书简殉情么,我不懂,但我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信仰”!2号尖子生子路整冠而亡,难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脑袋都没了,整冠有何用?也是信仰吧…后来就是季孙氏派人迎请老师回归祖国的桥段了。老师丧家之犬的周游了10多年终于“无限希冀兮归故乡”了,从此一心从事教育工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著书立言~!要是老师活到现在估计还得签字售书。本电影是以倒叙形式回忆老师惨痛过往。END,电影结束。
看完之后,我觉得老师的天下大同思想就像GCD的共产主义一样镜花水月,不着边际。天下人人懂礼法,懂谦让,哪里还会有战争,是这意思,你不如说天下人人都是孔丘来的实际。老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啊,天下好多人都不懂礼法,更有甚者,人家不想懂!你是想欲,但天下人不想施。老师的前半生一直在列国播撒礼法,仁政,仅仅是让世人认知有一个孔圣人的天下大同思想貌似还不错,而在战争的洗礼下,人们都在试图独善其身,所以,播散的最终效果:基本没有。其实老师学术宣传失败很好理解,就像跟一个乞丐谈论高雅艺术一样,想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不一样,乞丐说我就想吃饱而不死就行,高雅艺术关我p事。老师的学术也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期战事不断,各国关系复杂难辨,有唇亡齿寒的,有明交暗斗的,有相互拉拢的,今天跟你交好,明天没准就带刀过去把你给端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老师礼法,仁爱。被那时候的现实极具讽刺的嘲笑着。我觉得还不如到处止战的墨家来的实际呢,虽然墨家的尚贤兼爱非攻止战思想治标不治本,但问题是你根本治不了本啊。于是乎,老师郁闷了,没有人懂我啊,求一知己而难得,寂寞如雪啊,老师听说有个叫老聃的,挺有名的,抱着求交往的心态就去了。老子何许人也就不用多说了吧,绝对的高端,老师到那就被老子一顿忽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可见,老子智商绝对高的令人发指。让老子教育完了,老师才幡然悔悟,归家著书。虽然老师的思想在春秋行不通,也算是为后人留下一派学说,影响了泱泱中华2000多年,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老师家的鸿儒,不断的完善着这一派无敌的学说———儒学!
古时候有多少怀才不遇之人,让我们为之可惜;有多少满腹经纶之人,让我们为之自豪;又有多少崇尚文学之人,让我们为之骄傲。孔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因为孔子满是才华被各国国君所欣赏,但是他却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直到一天,孔子被当时嫉妒他的大司空欺骗,背井离乡。没有让他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也追随着他。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孔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让孔子痛心不已。终于,重返故乡的他回到鲁国,然而一切却已经改变。
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经历了许多人都没有经历的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让自己或他人苦不堪言的事情,每当这些事发生了,我们该做的不应该是逃避,也不应是顺从。我们要做的是去反抗、斗争、拼搏。因为你不会先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要做的是去努力,消灭重重障碍,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坚持过。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君子,卫国有一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很仰慕孔子,想放弃一切跟随孔子,孔子却回应:“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句话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心中那抚了千年的孤独琴弦,而南子最末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她深深洞穿了,孔子孤独的内心
两人随便交谈几句,但知己不正是这样才了解对方的内心吗?虽孔子之后离开卫国,南子在孔子心里早已胜似知己。
生活中,我们也常把身边人当作知己,可以你又是否真正思考过知己是什么。路还很长,知己少之又少,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
毅然拒绝南子,孔子展现了他那不慕名利的一面。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对于一些小事就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贪婪时刻在我们的脑海出现。我们虽不能做到像孔子那样但我们也应有所节制。
千沟万壑中消失过孔子苦难的岁月;泛黄的皮肤诉说着孔子的痛苦;长满黄斑的手记录了孔子一言一行。
孔子,从风华至耄耋,会让我们永远印在我们心里!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孔子》在深圳各大影城首映。海岸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那几天,海岸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海岸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因为语文老师上课时也经常给我们讲述孔子其人其事,自己也翻看了一些有关孔子的简单易懂的书籍,要想表达出这样一个人物我认为不可能,于是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导演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多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导演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众所周知,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一直以来也十分崇敬和仰慕孔子。但是对孔子的认识却一直很肤浅,16集的电视记录片《孔子》看完了,才使我真正认识了孔子,在感叹夫子伟大的同时,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孔子的高尚品德和高深的学问。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首先我们要学习孔子在小小年纪时就“知孝懂礼”,为此曾得到鲁君的赞叹。孔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孔子3岁时因父亲叔梁纥去逝,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为了孔子的学习和成长放弃了家产的争夺,带着年幼的孔子从陬邑来到曲阜,过起了孤儿寡母、靠织布为生的劳苦生活,在孔子还“立志于学”的小小年纪,一直在贫苦、劳累与委屈中生活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为了寻找父亲墓地,同坟合葬,让母亲有一个好的归宿,孔子不惜一切代价在母亲的灵前守侯着消息,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终于在鲁君派子大夫代君上前往灵前吊唁之后,有一位在陬邑曾是邻里的老妇人告知了父亲叔梁纥的坟地所在,才让孔子如愿安葬了母亲。
看完《孔子》,我知道了一个人要真正为人师表,仅有知识学问不行,还需要有完美的人格,就是要有君子之德:“温、良、恭、俭、让,忠、贞、仁、孝、悌”,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做人之道是“仁、礼、中庸”三者缺一不可,心中无人,则必然无礼,只有内怀其仁,外依其礼,才是使人心地端正,少做或不做错事的中庸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如何做到?孔子告诉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看完《孔子》,我们知道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如何实现?孔子告诉我们要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只有恢复周礼,国人才不会过于重利轻义,大夫才不会负于君上,君子才不会挥霍奢侈,君臣父子才能各依名份,国家才会出现长久的安定昌盛。匡地被围困,宋国被追杀,陈蔡绝粮绝路,几进几出卫国……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为在天下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在周游列国、漂泊14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遭遇。
但是最让人感动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全天下推行“仁徳与礼治”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仍然坚守大道,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
孔子的晚年,集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修订古籍经典、著书立说,给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最让我伤感的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不得不带着“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救作文人世,造福于人类,可为什么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的遗憾辞世。
还是弟子颜回一语中的:“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非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政者的过错啊”!
当今我们的习主席再次倡导孔子的儒家文化,我们看到了大同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伟人,他们为我们人类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他们的伟事一直广于传颂,赞为佳话。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孔子》这部电影中最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孔子鲁国公赴夹谷同齐国会盟,智退齐军的故事。
当时,齐国君邀请鲁国君去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夹谷去签订齐、鲁两国交好合作的协约。而鲁国君便叫孔子来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齐国乃虎狼之国,诡计多端,必定不会心慈手软,到时候肯定以武恐吓。于是孔子便到掌握军权的季孙氏借五百乘战车为鲁国君保驾,而季孙氏让孔子去问大将军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给,无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先同鲁国公一起到夹谷,在商谈时若齐国君不讲道理则以礼为武器抨击齐国君,齐君大怒之下,便亮出军队,想要恐吓鲁国君,迫使其签订协约。而孔子发出信号,随之,十辆战车先出现,并且当着齐国君对孔子说还有五百乘战车在后面,随后在山后出现了万人呐喊及五百战车,其实那些全是牛车,是孔子的弟子们加以乔装,再者离得远,使齐国君信以为真,在协约上并没有占鲁国半点便宜,且归还了鲁国的汶上三城。
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孔子在夹谷之会中,随机应变,用当时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礼仪作武器,进行斗争,以弱胜强,还不费一兵一卒,一举收回了被占多年的领地,成了各国争相传颂的一次了不起的胜利。孔子靠其胆量与齐君互不相让;靠其智慧使齐国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使鲁国收回了领地,并成功签订条约使两国双方扯平,互不相欠。
从孔子的这则故事,我们想到了三国里巧用空城计智退敌兵的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失街亭时使蜀军连失三城,于是诸葛亮便从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运粮草,准备撤退,可同时,也就将西城暴露在前线。果然,司马懿马上率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可那时诸葛亮身边只有几个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当听到司马懿大军来犯,每个人都吓破了胆,可诸葛亮却十分冷静,没有慌张,而是镇定自若,他叫人大开城门,叫士兵乔扮成佣人在门下扫地,自己在门上弹琴,居然还真的使司马懿以为有诈,于是退兵。
不管是从孔子,还是从诸葛亮,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出他们的足智多谋。齐国公曾一直认为孔子是个书呆子,一个只知诗书礼仪的文弱书生。后来经人打听,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经对子路说:“武,乃文之备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多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体育锻炼。同样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了解书本知识,还要亲身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很重要的,只有实践了,才能获得真知。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向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齐,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必须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梦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明白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能够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我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由于之后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此刻才能够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可是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可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可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当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由于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