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
李玮
传说中他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小说中他运筹惟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羽扇经纶,身长八尺,风度翩翩。这是书中的诸葛亮,在我的眼中,蜀国那段历史则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当初在茅庐中的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随着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与世无争的生活也烟消云散。“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生逢乱世的他却注定不凡,“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他随刘备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铸就了历史上不朽的传奇,在民间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佳话。可敬!可佩!
诸葛孔明的一生功过是非令人慨叹不已:隆中对策拟天下三分、火烧新野立军师之威、赤壁之战定三国鼎立、七擒孟获平定南方、殚精竭虑辅佐后主……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轻信马谡,大意失街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一手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他终究未能一统天下。可惜!可叹!
诸葛孔明的一生,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为成蜀汉统一霸业,他日理万机,全力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南平孟获、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谓不忠。他“恐托付不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好像是命运的故意捉弄,可他辅佐的偏偏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当初他兵临魏国都城之下,倘若他不听后主的那一纸诏书,哪还用六出祁山?要知“将在外而军命有所不受”,可他却没有一鼓作气灭了魏国。结果就是虽殚精竭虑,但命丧五丈原。可悲!可叹!
孔明啊!当初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的是你,当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你,“无功而终”的也是你!诸葛已作古,功过留与后人评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还有思考,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自古天下风云变幻,硝烟战火四时弥漫,自是英雄四起,豪杰并发,天下,却是有能者而居之。
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乐毅,忠心不二,匡扶汉室,辅佐刘备,为其辨伪去妄,锄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却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为主,谨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无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难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却为何不懂得审时度势,你有没有想过,若天下为你诸葛亮所掌控,历史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说你才学浅薄,担不起天下之大任,试问天下枭雄,纵是万千豪杰,峰侯各路,又有几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说你只是纸上谈兵,无真刀真枪之能,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哪一场仗打得不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若论统帅之智,你不下于乐毅,论相臣之识,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势的气量,你少的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自信与霸气。
或许你误了蜀国的锦绣前程,或许你错过了蜀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却在你字字珠玑的《出师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并非是不懂的认清事实,而是你对刘禅有着太多的期待与希冀;你并非是不知道江湖若是由你掌控会风生水起,而是你对刘备,对蜀国有着绝对的忠心与信任。
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天之骄子,岂会与常人所苟同?你是诸葛亮,你是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的诸葛亮,岂会有寻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谁人能懂你把一生为国、死于战场当做你最美的归宿,谁人能晓你把一生奋斗,辅佐二帝当做你最好的坚守。或许在岁月渐渐失去的历史长河中,你验证了自己当时的浅短,我却在你厚重的归去中听到了你赤诚的呼喊:我,不后悔!
岁月的飘带划过你逝去的衣袂,带走你的过往,带去你的辉煌,你却完美的合上眼睑,仰天长啸,让岁月的历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拥帝王之才,却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于他不识时局,不是由于他不识明君,而是因为,他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贞,对君主的期待。因为他是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翘楚,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秋诸葛,评说至今。——题记
是谁?虽为布衣,却使刘备三顾于草庐之中;是谁?虽身在茅庐,却兼济天下不忘救世;是谁?虽身居要职,却一心鞠躬尽瘁,辅佐后主治理天下;他便是我心中的榜样,三国时期的伟人——诸葛亮。跨越历史的长廊,我再次站在聆听你心声的角落,欣赏你卓尔不群的智慧,感叹你鞠躬尽瘁的忠诚!
(一)我赞美你,虽为布衣心却救济天下
身虽耕躬于南阳,心却早已要救济天下。一次隆中对,深谋远虑,定足三分,知己知彼。一个薄弱王朝,在你的辅佐下,变的富强。与曹魏、孙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二十几年如一日尽心辅佐,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你若没有救济天下苍生的志向,若没有决胜千里的智慧,怎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我赞美你,身居要职却鞠躬尽瘁
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畅军事,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中,你镇定自若,使司马懿恐慌,从而中计;赤壁之战,你主张火攻,给曹操致命一击;木牛流马,巧得军粮,是千古难得的发明家!你忠于先主刘备,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还为后主写出那篇情真意切的《出师表》,让人千古吟诵。你南征北讨,收复中原,辅佐后主,一丝不苟!你一生呕心沥血,可谓“一心只为筹三顾!”
(三)我赞美你,流芳百世万人敬仰
我赞美你,赞美你的超人智慧;赞美你的肝胆照人;赞美你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赞美你问扶不起的后主,依旧一丝不苟,鞠躬尽瘁。一代诸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古传颂;其忠诚,流芳百世。
我敬佩你,卧龙先生。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您神化了,但其实您也是有思维‘有智慧得人,您的学问不是由上天赐予,而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得来的。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如此,从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不断通过后天努力充实,从而造就了您的博学与深邃。
“一缕清魂天上舞,留的清白在人间”。你的高贵品质,将在人们心中永远传诵。
“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乃当世之奇才。”不错,诸葛亮实在是一位千古难得的人才,其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令多少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蜀国也在他一手缔造下成就霸业,得以与吴、魏争锋,但即使是他,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
纵观诸葛53年岁月,其中颇具遗憾的无疑当属“失街亭”了。街亭一战,损兵折将,甚是惨重,致使蜀国从此走向绿色作文网了无可逆转的衰落。马谡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固然是落败的直接原因,
依我所见,诸葛错误有三。
首先,不该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诸葛亮素知马谡自命不凡,言过其实,而且在将令下发后仍不放心,再三叮嘱其不要轻敌。诸葛亮虽是爱才,明知街亭乃战略要地,但仍托付给放心不下的马谡。当时蜀中不乏如赵云、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何不派他们呢?这又让我想起了关羽败走麦城,当年诸葛亮同样对他放心不下,却仍派他镇守荆州要地。正是因为错用疑人,才酿成了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次,不该让马谡立军令状。马谡虽是自大,但他精通兵法,有独道见地。他可能不是一位好将领,但他一定是一位好参谋。诸葛亮误用人之短,又轻易允许他下军令状。他可能没有设想后果——如果马谡真的失守街亭,定会被斩首,使蜀国痛失一员良将。
最后,不该斩马谡。在老将相继老去之时,蜀国迫切地需要新鲜的血液,人才可谓“供不应求”。就在如此时机,诸葛亮不顾众多老臣苦劝,一意孤行斩马谡以正军法。此举固然是其公平公正的体现,但我想,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保住宝贵的人才,难道不更适应于当下蜀国国情吗?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一错再错,事前轻率决定,事后又对于结果苛刻要求,容不得他人失误,听不进劝告,最终不仅失去了街亭,而且失去了一位左膀右臂之臣,致使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诸葛亮事必躬亲,无论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决断,独揽军政大权,不仅使得人才埋没,后继无人,而且自己也因此心力交瘁,最终病死五丈原。
有人这么评价蜀国:“兴在孔明,衰亦在孔明”。这位至忠至贤,穷其一生,也未能完成先帝的夙愿,遗恨千古。而历史上又有多少伟人重蹈覆辙,但愿诸葛的是非成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丞相:
透过历史的漫漫烟云,回眸你一袭白衣,循着琴音寻你,在那低陋的茅屋里,你指间的深蓝旋律,似空谷幽兰,扣击我的心弦。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国。那时我观三国,只为二人——白衣诸葛青衫奉孝,你们错落而生,却绽放了同一种美丽。
我一度想要读懂你,但我忘记了,能被人轻易读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许你不曾想过几千年后有一个女孩追随着你思想的印记,但你一挥羽扇令万物暗淡的泰然,成为了她心底不可磨灭的慰藉。
于是,东汉末年的你,21世纪的我,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关于时间关于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阂。
归于原点,在隆中躬耕的你,浅吟《梁父吟》的你,还只是自己的孔明。直到那个男子叩响了你的柴荆,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决然三拜二十七年倾随的陋屋,便注定了,你将是蜀汉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于是,从此放却闲云野鹤之身,担起任重道远之责。
你离开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点。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灯。三国归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里,甘奉毕生。
他人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谋。我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情深义重。所谓借东风,气公瑾,擒孟获,摆空城。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你的枷锁,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对时的豪迈,是辅后主时的无奈,也是抚孤堂里的沉重承诺,沉重到让你积劳成疾、青丝换华发。
白色的城墙白色的云,白色的衣襟白色的你,榻前的一字一泪,惊起一行北上的归鸿。也许正因为有你,玄德才毫无顾虑的离开,但你也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知道此后这句话安慰了别人,是否安慰了你?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么样子?是智者,还是义士?大摆空城之际是何样的心情,是忐忑,还是泰然?三国纷争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云,还是迷雾?我想知道的不会过多,只是一个真切的孔明罢了。
三哭马谡以谢友,七纵孟获换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爱的贤相谋士,而你却是我心中最崇敬的圣人。因为有你,我幻想回到东汉之末,陪你看乱世纷争,城外厮杀,陪你叹世事苍茫,尔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尽的幽芳,有清骨殆尽的陈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个令诸多人肠断的地方,总会突显些许悲凉和寂寥。但对于你,这里是曾经征途尘起的地方,也是你最后的归宿,连这时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壮美。
你的出山,结束的是纷乱;你的殒落,结束的是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你用一生书写。
我,读得懂天下英雄谁敌手,却读不懂你眉间一点哀愁;
你,读得懂公瑾的萧萧《长河吟》,为何却读不懂自己的凄凄《梁父吟》?
丞相, 但我唯独欣赏一人——诸葛孔明。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在世的时候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溢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机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在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了钢刀,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推演阵法“八阵图”为后世传扬。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张审张当时的势力,谨慎从事,每次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谨慎,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确保安全。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一生为了蜀汉的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恢复汉室的基业,决定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出师表》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出师表》一文中劝刘禅要亲贤远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才能安定后方,由此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感的人。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他常常把自己于管仲乐毅相比,然而却没有人承认这一点。只有跟诸葛亮交情很好的崔州平,徐元直说确实是这样。刘备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拜访诸葛亮,只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帮助他,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诸葛亮是一位国土无双的智者,一生为刘氏父子呕心沥血,尽心尽职。最后在五丈原逝世。“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用“卧龙”来形容诸葛亮,可真是名副其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三国”书中的诸葛亮,俨然一个“未遂宗教人士”,喜欢看星星、玩手指,自称为“贫道”;其“经典舞台造型”,则通常为一个身穿八卦衫的落魄江湖术士。后来换上了丞相服,但闲着没事也会站上土堆刮几阵风。
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身上有无数美丽的光环,除了忠、孝、义,最大特点是诸葛亮的智谋,出类拔萃,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出神入化。还有凝聚着他的才华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代人的身边不停地奏鸣,久久回荡。诸葛亮,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临死,还不忘刘家的社稷江山,算得上模范丞相!能评得上感动蜀国的人物之一!
其实诸葛亮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终究是凡人,他不是事事都做对,错误也是比比皆是:话说当年昭烈帝刚驾崩时,魏军攻蜀。正是这危难之际,诸葛亮却称病不朝,闭门在家,任凭朝野上下心急如焚,他老人家只管拄杖赏鱼。直到后主亲自拜谒“相父”的府第,他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计划告知刘禅。此外,当刘玄德欲攻吴时,诸葛不阻,是以有嘉陵之败;错用马谡,遂失街亭;未选皓后继者,使蜀国无人。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拥有几十万精兵良将的蜀国也灰飞烟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悲剧还有大家都知道的空城计,这也是他的一步险棋。要不是对方的人头脑简单,全城的人民就要成为他失策的牺牲品了!要是刘备看见这些事的话,一定会说:“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诸葛亮,虽然已化作清风明月,但是济世,精忠报国的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上属于你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诸葛军师,我为你的神机妙算而惊�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事� 但是我认为,历史的很多事实证明了诸葛亮并不是完美的,也会有许多过失。例如,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还是把军事要地交给了马谡,丢失了街亭。还有,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过:“此子不济,汝可取而待之。”意思就是取代他自己做皇帝,赵云就站在旁边,诸葛亮要是答应了,恐怕赵云立即就会砍了他的脑袋……这只是可以当作玩笑讲讲。诸葛亮多精明,即使他有这份心思也不会在那种场合答应下来的。诸葛亮感先帝的大恩大德,刘备如此说了,自己为报知遇之恩,岂敢还会叛变,此为不义,必遭天下唾骂;再者其实这是刘备的激将法,刘备这么一说,诸葛亮假如真的取而代之,这顺应了先帝遗言,但是却失理,刘备既然如此厚待你,你却反了他,枉他重用你!!刘备这招欲取之必先与之,实在是英明。
诸葛亮是聪明人,在当时万千变化的。政治局势中,他若真的自己当王,反而会使蜀国更加动荡。我们了解那时历史多是通过十分小说化的润饰之后的史书。刘禅并不是三国中的扶不起的刘阿斗,他从小生活在帝王家里,受到极好级的教育,众臣中又许多谋士在辅佐他,就算是日后刘禅听信了奸臣的话,诸葛亮也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劝阻他。虽然当时诸葛亮劝过刘禅不要听信奸臣的话,但是他为了自己和众臣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按辈分来说,诸葛亮是刘禅的长辈;按君臣的关系来说,他是帮助刘备赢得天下一分的贤臣,他完全可以阻滞刘禅,但是他没有。人们常说诸葛亮死后蜀国迅速衰败,是因为刘禅昏庸无能,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但是从此也可以体现出诸葛亮并不懂得发现人才,刘备身边的忠臣们相继死去以后,诸葛亮就再没有培养,引进过任何人,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无人。诸葛亮在世时,朝廷大事他自己全权独揽,以至于养成了刘禅不愿意思考,不愿意积极的处理问题。这也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迅速衰落的原因之一。
综上,我只是想说明诸葛亮是人,并不是《三国演义》中事事都掐指一算就可以解决的神。无论是三国,还是历史留下来的传说,都把诸葛亮神化了。
但是如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鲁迅所得那句话: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题记
每每提起诸葛亮,脑海里总是会浮现那样一幅画面。城池上,战旗无声地飘扬,诸葛亮手执羽扇,稳步从历史中走来。一双深邃的眸子仿佛早已看穿了千年的风霜。
小时候初看《三国》便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吸引。那把大大的羽扇下仿佛隐藏着一个巨大神秘罗盘,悄悄的预测着未来,演算着天文地理,风云变幻。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无不体现着他的睿智。每每读到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年幼的我都会赞叹不已,认为他是神仙般的存在。
长大后,我从电视荧屏上再品诸葛。这一次,我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他的轮廓——忠心。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尽瘁国事,忠心辅政。刘备对他的信任是对他忠心的最大肯定。后来学习了《出师表》后,我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忠义”二字。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与忠诚使得他时时不敢忘先帝临终的托付。而他对后主的忠心在诚恳而又一阵见血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现在我渐渐明白,他并不仅仅是忠诚于两位皇帝,更是忠诚于这个国家。
诸葛亮确实一个奇才,千古少有。他的才能从他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人无完人,即使是这样的奇才也会有过失,甚至是关系整个民族的大过。汉族的自相残杀不可能与他对刘备的极力支持毫无关系。诸葛亮从刘备的大业与国家的利益出发并没有错,但是他的出发点里,少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百姓。一次次的战争无疑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成就大业固然重要,但是永远都不能忘了百姓。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学会体味民生,关心百姓。
现在,如果让我以一个后人的角度去评说诸葛亮那么我要说诸葛亮是成功的。即使他功过并存,但他仍为我们诠释了一种精神与境界,值得所有后辈学习与发扬。
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将会被世人永远铭记。
若论英雄辈出之世,我必选三国;若论三国英才豪杰,我必选诸葛孔明;若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比作夜空中的繁星,那么,诸葛亮就是那最为耀眼的几颗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千余载转瞬即逝,关于诸葛亮,虽有诸多史料记载,但时至今日却依旧众说纷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足见他虽为布衣之身但却早已心系天下苍生。后来,他为报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恩,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田园生活,出山辅佐刘玄德,忠心耿耿,日夜操劳,使蜀国一步步壮大,实现了“三足鼎立”之势。再后来,刘玄德白帝城托孤,他领益州牧,稳定军心,率兵南征,兴师伐魏,五月渡泸,北伐中原。令人痛惜的是,在再次北伐途中病故五丈原。
三国往事纷纷,我感动于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八月,刘备东征夺回荆州未果,次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可以安邦定国,终可成就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佐,便辅佐他;若他无才干,你可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臣必定竭尽股肱之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之后,刘备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不辞辛劳,竭尽毕生所学,为蜀国立下赫赫功劳,却从未 虽未能实现“北定中原”,但如此赤诚肝胆,怎不教我们为之动容?
从“躬耕陇亩”到“出山助蜀”,他心存抱负;从“隆中对策”到“赤壁大战”,他神机妙算;从“先主托孤”到“病逝五丈原”,他赤诚肝胆。我欣赏于他初出茅庐,便假借剑印,调兵遣将,火烧博望坡;我惊叹于他奇谋借箭,又巧借东风,平定荆南,妙布八阵图;我感慨于他知己知彼,却临危不惧,大开城门,坐唱空城计;我动容于他不负先帝,忠心耿耿,辅佐刘禅,星落五丈原……如此赤诚,天地可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是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还是他!
诸葛亮,他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虽然短暂,但是他耀眼的那一瞬,已经定格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目中。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的一生是成功的,在他的身上有无数美丽的光环。虽然他没能完成自己最大的心愿,但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天下最终在谁手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够给历史以辉煌。而诸葛亮正是以他的非凡才智,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令后人所赞颂。
计谋关乎成败。东汉末年,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诸葛亮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他的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令周瑜想不到的。是,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因为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连攻曹营。就在这种看似平静、谈笑风生中,诸葛亮以他的聪明才智轻松地取得十万支箭。
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诸葛亮一片冰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能够猥自枉屈的主公来拜访他,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他为刘备的执卓所感动,于是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 惟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刘禅身上。诸葛亮请示刘禅愿意把讨伐歼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自己以报答先帝。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代所赞颂!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一生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虽然诸葛亮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但他在其间所付出的心血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
诸葛亮,他的灵魂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诸葛精神将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他的智谋,他的忠心,他的一心为国,成为历史的天幕上镶嵌的耀眼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的议论文
是谁?虽为布衣,却使昭烈帝不惜三顾其于茅庐;又是谁?虽身在草庐,却兼济天下不忘救世之方;又是谁?虽身居要职,却一心鞠躬尽瘁,辅佐后主治理江山。是的,他正是三国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他就是孔明先生。
身虽躬耕于南阳,心却早已兼济天下。一次隆中对,深谋远虑,定足三分,知己知彼。一个薄弱的王朝,在他的辅佐下得以强大,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佼佼者。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一代军师,南征北战,出任丞相,两朝元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丰功伟绩,孰堪伯仲。
巧借东风,决胜赤壁;木牛流马,巧得军粮;永安托孤,贞良死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辅佐后主,一丝不苟。恰当措施,稳固汉业,南征北讨,收复中原。只可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丰功未建,身却先亡;一代奇才,终英年早逝,遗恨万载。
永安托孤,恐辱使命;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先帝遗诏,永生不忘。每当夜临,先帝涕哭之面仿若就在眼前;“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依旧在耳畔回响。“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的忠贞承诺,句句牢记在心,字字不忘,辅佐后主,至死不渝。
为达统一大业,平息南方叛乱,留后主以安定天下,不惜长途跋涉,于公元二百二十七年率兵北伐讨魏,夺取凉州,为安后方,临走上疏。言辞恳切,话语委婉,力劝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兴复汉室,以还于旧都。言出肺腑,字里行间,流露出孔明先生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时时不忘,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的淋漓尽致。
辅佐后主,只为报恩;言辞恳切,志虑忠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出师表,一份忠臣心。为遗后世太平天下,不惜六次北伐,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一代名将岳鹏举,中兴大宋手书前后出师表。蜀相之心,与他不谋而合。共存北定中原之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定国安邦,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至今想来,虽为大错,弊大于利,但今人毕竟事后诸葛,为是太晚。坐视不管,更难逃灭亡之运。
他是一代英才,三顾茅庐成真名;他是一代贤臣,辅佐玄德定大业。保后主,进忠言。
“正统不惭传万代,莫将成败论三分。”不以成败论英雄,汉室之路以绝,三分天下并非失败,乱世之间能将天下三分,已是不易。一代丞相,两朝元老,兼济天下,报效主恩。不失一代贤臣风范。辅蜀汉国基,终恨难成大业。功过千秋,留后世评说。
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乐毅,忠心不二,匡扶汉室,辅佐刘备,为其辨伪去妄,锄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却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为主,谨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无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难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却为何不懂得审时度势,你有没有想过,若天下为你诸葛亮所掌控,历史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说你才学浅薄,担不起天下之大任,试问天下枭雄,纵是万千豪杰,峰侯各路,又有几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说你只是纸上谈兵,无真刀真枪之能,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哪一场仗打得不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若论统帅之智,你不下于乐毅,论相臣之识,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势的气量,你少的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自信与霸气。
或许你误了蜀国的锦绣前程,或许你错过了蜀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却在你字字珠玑的《出师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并非是不懂的认清事实,而是你对刘禅有着太多的期待与希冀;你并非是不明白江湖若是由你掌控会风生水起,而是你对刘备,对蜀国有着绝对的忠心与信任。
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天之骄子,岂会与常人所苟同?你是诸葛亮,你是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的诸葛亮,岂会有寻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谁人能懂你把一生为国、死于战场当做你最美的归宿,谁人能晓你把一生奋斗,辅佐二帝当做你最好的坚守。或许在岁月渐渐失去的历史长河中,你验证了自我当时的浅短,我却在你厚重的归去中听到了你赤诚的呼喊:我,不后悔!
岁月的飘带划过你逝去的衣袂,带走你的过往,带去你的辉煌,你却完美的合上眼睑,仰天长啸,让岁月的历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让后人明白,以往有这样的一个人,拥帝王之才,却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于他不识时局,不是由于他不识明君,而是因为,他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贞,对君主的期待。因为他是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翘楚,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