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并不是无的放矢,一个人,书读的多了,他的思想、境界、气质自然也会得到升华,但是阅读,也要讲求一个——道!
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看书,记得我读到的第一本书,是国学一年级图画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一颗颗墨色的大字,像极了旁边的配图,生动而又简洁。我眼中的世界,第一次有了文字的概念。一横一竖又一横,这便表示了土,穿梭在一颗颗大字中,我细细品读着这个世界。
上了小学,随着识字的增多,我不再仅仅满足单调的文字,而对漫画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幅幅黑白的小人儿配上一段段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让人不禁捧腹大笑,《父与子》《加菲猫》至今仍珍藏在那童年的记忆中。人总是在不断成长,要求自然也就随之提升,时至四年级,《伊索寓言》使我痴迷了起来。那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蕴含着令人回味的大道理,也使我第一次知晓了,书中不仅有欢乐,还有人生哲理。
但是好景不长,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短短的篇幅已填不饱我的胃口。我爱上了长篇故事书,如饥似渴的阅读使我饥不择食,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正如冰心所说,回想起自己的阅读史,初读《格林童话》,感觉是那样的有趣美好;读了《一千零一夜》,却又觉得童话的索然无味;读了《绿野仙踪》,又感到《一千零一夜》的眼界狭窄;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才明白《绿野仙踪》的幼稚。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但是当阅读达到一定量时,我们需要的便不仅仅只是读书,而是有选择地读书,这便要求具有正确的分辨力。阅读亦有道,在鱼目混珠的众多书籍中,挑选作文出适合自己的书籍,有价值有意义,可以正确引导自己的书籍是尤为重要的。俗话说,“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便是传媒与书籍,因此,这便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可不信书,但也不可尽信书”,终究是有其道理的。
书,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仅是给我带来快乐的载体,也是我友情的寄托。记得,我曾经迷恋过一本书——《隋唐演义》。那是一个朋友的,书有些破旧,没有封面,书边也早被磨得起了毛。那时一个朋友在看,我借来看了一些,竟被其内容所吸引:秦琼的正气,罗成的勇武,尉迟恭的忠义,无不使我为之感慨嗟叹,热血沸腾。当秦琼在战场拼杀时,我为之呐喊,当读到罗成惨烈战死时,也不禁潸然泪下。正当我读得起劲时,朋友却想要回这本书,为了我心中那热切的阅读欲望,我撒了一个小小的谎,说我把书忘家了,改天带给她。
然而第二天,却传来了她转学离开的消息。在那个缺乏通讯的时代,我彻底失去了她的联系。至今,虽然我已经有了好几本崭新的《隋唐演义》,不过在我的书柜中,却永远珍藏着一本没有封皮,页面泛黄的老书。
书籍陪伴着我,春去秋来,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个电子化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电子阅读,渐渐地忽略了纸质阅读,而我却喜欢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坐在书桌前,坐在凉亭里,坐在某个咖啡店的角落里,细细品味、慢慢咀嚼那字里行间飘逸的书香。
我喜欢读书,并不是那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自然也不因“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一种纯粹的喜欢,如山间之朝露,冬日之初阳,自然却美丽,平淡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