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14篇高考文言文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文言文名句
NO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NO5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高考作文回到班级眼镜上了霜,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很迷茫的感觉;今天的收获真大,如果大家都不乱丢东西,人人都能这样,就不会环境那么差了。缺乏方向感的我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大家听了都笑了,当时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甜滋滋的,当我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吃时,才知道外公所说"山珍海味"的意思了,妈妈说:"你今天的午餐做得还不错,但你炒的八道菜中有三道菜炒糊了,二道菜没有炒熟,另外还有二道菜太咸,另外,电饭锅里的水加得太多,饭快成粥了,唉,我忙碌了半天,也累了半天,结果却是这样的,我已开始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
凌晨的夜很安静,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可我还是又重复了一遍。高考后的夜如此安静又凄凉,这是一辈子不愿有两次的感受。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凄凉来形容这明净的夜。
高考让我失掉了灵魂。在稿纸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莫名其妙的疼了起来,可能我找不到好的理由解释这锥心的痛。
似孩子丢失了心爱的玩具。
如此,这样。
这是安妮的话,我无意套用,也明白这四个字涵盖不了所有的痛。
过了这个6月让我做回自己。高考已经结束,只是我找不到来时的路。前路渺茫,我好象被丢在了一个空旷的沙漠中,窒息的感觉纠缠着我。
高考后的鸟儿,是的,我是这么说的。可是,断了翅膀的鸟儿如何回家,如何幸福。突然很害怕看自己写的文字,血淋淋的身躯是我曾一度抛弃过的,他们说为了高考你要放弃应试以外的文字,而我真的傻到放弃心爱的文字,将身体的一部分硬生生的割裂了。我不知道我是否感到疼了,只是眼泪落了下来,温热的泪,我知道这是我的心在滴血。可是现在的我还拥有什么?算了,我已无力追问。
我坚持了1009天的高中生活,最后决定命运的只是9个小时,很悲哀的感觉。一直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可没想到高考的1个小时需要我花费112天来充实,好贵的高考时间,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
"翅膀硬了的鸟儿要飞,这决不是背叛。我记得谁这么说过。
这个季节的风看起来很温和,当你在外被它亲吻时,就明白透过纷飞的发丝看世界并不这么完美,凌乱的舞步只能存在于青春的舞台,温柔的幸福产生于安静的国度。
我是一只高考后的鸟儿,看着打开的牢笼产生了后怕心理。年轻的心急欲飞翔,并未丰满的翅膀绑着绷带向空中探望。
"90年的孩子,有着骨子里的孤独感与不屑一顾。"我在博客中这么说。好吧,既然这样,那就飞吧。要么坠落山谷,要么拥抱蓝天。
闭上双眼,未来一片漆黑;敞开心扉,我的未来不是梦。
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老当益壮,守(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假人之手?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余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作文、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
两个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
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
3.词义缩小,如“亲戚”;
4.词义转移,如“婚姻”;
5.词义弱化,如“痛心”;
6.偏义复词,如“作息”。
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
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
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
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 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
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
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
谢:1.为我谢曰(致意 )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高考满分作文 文言文
文言文《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x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2) 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3)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哈尔西
4) 失望虽然常常发生,但总没有绝望那么可怕。——约翰逊
5) 一个真正而且热切地工作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只有怠惰才是永恒的绝望。——卡莱尔
6)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7) 人们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他们软弱的原因。——高尔基
8) 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社会之河的圣水就是因为被一股永不停滞的激流推动向前才得以保持洁净。——泰戈尔
9) 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崇拜悲哀、崇拜破坏。——郭沫若
1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关雎》
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2)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3)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14)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得失当终点。
年逾不惑,事业小成,工作稳定,业务熟练,于是乎满足于现状,失去奋斗目标,丧失斗志与激情,不再期望更高的山峰。这不妨称为“得之殇”。单位高级职称指标稀少,个人积分排名又靠后,即便努力三年五载也未能如愿。既然晋升无望,又何必累死累活?于是对自己放松要求,得过且过。这不妨称为“失之痛”。
缘何如此?细思极恐。不管“得之殇”,抑或“失之痛”,实质都是错把得失当成终点。在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下,或是小进则满,小富则安,躺在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或是闻失则忧,闻败则馁,不再奢望新的挑战与作为。久而久之,心灵受到羁绊,人生陷入困境,蹉跎了岁月,浪费了人生。
把得与失当成过程来看,你就会发现得与失既是终点,更是起点。
得失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就如同父辈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旱涝,无论悲喜,周而复始,劳作不息。耕种与收获就是农民的生命,丰年也好,灾荒也罢,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如此,就应当认清前路,看淡得失,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消除后顾之忧,这是终点;然后上《出师表》于刘禅,六出祁山,攘除奸凶,这又是起点。20xx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终点;但乡村振兴还任重道远,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发力,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生就像一辆列车,得失都是过程,不痴迷于某一个站点的得失,才能到达终点,赢在全程。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面对得与失的态度,得与失不过是河流中的朵朵涟漪,河水不会因为涟漪而停留脚步,人生又哪能因为一时得失裹足不前。持有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智慧的心境,得不骄傲,失不沮丧,你才能看淡得失,享受过程,收获厚重的人生。
愿你把得失当成过程,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五人墓碑记》 节选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同“蚌”;河蚌。“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分享
1、【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巩固练习]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竟为秦所灭。3、为仲卿母所遣。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22、君为我呼入。23、为君翻作《琵琶行》。24、臣请为王言乐。25、为长者折技。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9、如姬为公子泣。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26-29对,向。30-32因为。33在,当
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巩固练习]
1、因取刃杀之。2、因屏人曰。3、因拔刀斫前奏案。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5、因谗之曰。6、变法者因时而化。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因其固然。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1、伺者因此觉知。12、因河为池。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5、不如因而厚遇之。16、因击沛公于坐。17、因入京师观太学。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23、因遗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
3、【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巩固练习]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其若是,孰有御之。11、若毒之乎?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3、若何为生我家?14、若入前为寿。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高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
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