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善于联系话题向外进行发散思维,就会产生很多思路,从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最佳的思路,就能驾轻就熟地写出好文章来。该页是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今年语文高考作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范文一: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范文二:与君共赏,魅力中国
莎翁曾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要说:“一千个旅者眼中有一千个中国。”或许你已曾听过种种言说,心中对中国有些许模糊印象,但现在,请听我这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言:中国,绝对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中国!
当然,空气污染阴霾未褪,食品安全心尚存疑,但正如高峰常伴雨雪,大海也有风浪。中国不是一点一片的中国,中国是横有960万平方公里,纵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中国的魅力绝不因短暂的呜咽而稍减,绝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凝绝。
中国的魅力,在异彩纷呈的美食。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民族的众多,风俗的各异,从而形成极具地域特点的各色美食。先有川菜、鲁菜、粤菜、苏菜,后继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源远流长;技分炒、烧、煎、炸,兼具煮、蒸、烤、淋,技艺出神入化;味具南甜北咸,杂以酸麻辣鲜,其香淳美四溢,其味不可言宣。更令人惊叹的是美食的背后或蕴含着美丽的故事或承载动人的传说:尝棕子,便忆及屈原愤而投江的爱国情怀;品月饼,便思及嫦娥奔月的满腹幽怨;吃元宵,便虑及万里飘泊的乡思深情。中国的美食不仅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蕴藏着黎民百姓的万千情丝,而这一切在长远的流传中又悄然深化成中华民族的魂魄。品美食而知中国丰富,品美食更应感中华民族之魅力。
仓促之间,中国的魅力难以言尽。以其遥闻言说而幻想其形,莫如亲临中国而身感其味。只有走近中国,才能遇见中国的宽广;只有走进中国,才能懂得中国的深厚。中国的一点一滴都是中国,中国的魅力无处不在。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来到中国,我当与君携手,领略中国的魅力,共赏魅力的中国!
范文三:最后一课上的师生情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跟同学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简单的一句话,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已经跃然纸上。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师生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师生情谊的深厚和情感,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师者为何人?《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让祖国的花朵随着时代的发展,德智体美劳都有全面的进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这花朵的培育当中,是时间、是青春、是情感的投入,而最后一课上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便是一个侧影。
“你们再看看书”是一种寄予厚望的良苦用心。在《老师好》这部电影中,于谦所饰演的老师一心把学生的前途放在心上,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到班上有同学放弃学业,到处到街上去寻找他,用尽办法使他迷途知返;看到班上的学生安静同学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其他同学进行高考复习,担心影响她的学习而强烈反对,与此同时,还免费给这些同学上课;看到高考临近,要求学生停止一切课外活动。但是关婷婷同学不顾反对,坚持带领同学们参加比赛,为老师夺回第一名后,他邀请同学们到家里吃饭,讲述自己的北大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位老师,也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个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用心奉献的真实写照。
“我再看看你们”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中学校园走出,走进象牙塔,走进社会,而老师一直留在校园,送学生离开,也盼望着学生常回来看看。如果说学生是箭,那么老师是弓,箭在磨炼中逐渐变得坚硬笔直,而弓也鼓足了劲,让自己充满力量,从而箭才能射得更准,抵达目的地。让箭射中靶心,是弓的使命,也是弓的成就感所在,但是,与此同时,看着箭的远去,也难免有一丝失落与不舍。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而能起到这种真正的撼动力量的,唯情感莫属了。情感由人产生,并且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而这一流动会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有的付出,都在春风化雨中成为另一种感动。是春华秋实的回馈,带来的是满足;是把感动记在心间,跃然于纸上;是爱的传递,“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无论是哪一种,这种情感都是当今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中无比珍贵的东西。
或许,我们还会看到教育中的一些令人惋惜的现象;可能,我们也会见到社会中感恩之情的缺失。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随着尊师重教的提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愿意进入到这一领域来发光发热,为国家之根本——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任重而道远,而我们一直走在路上。
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一句“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中所蕴含的情感打动了人心,又引发了许多感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_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1.任务明确。今年的作文在体裁上的要求,与20_年全国二卷作文相同。命题明确提出要以“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青年参会代表身份,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演讲稿体裁,有利于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抒发感情。命题具有激发学生写作功能。
2.文化特色浓厚。以墨子格言入题,彰显了诸子哲学中的人文价值,体现了浓厚的国学特色,弘扬了传统文化,强化了命题语文色彩。
3.贴近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入题,将命题延展到国际间的互助,直接和抗疫链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世界,体现语文致世之用。
4.代入感较强。让考生以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化难为易,体现出语文对个人、国家和时代的关涉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时代的结合之紧密,鼓励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国家与时代的发展中,去体会和思考。
1977年冬天,早春的雷声响彻云霄,全国570万18岁到30岁的考生,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纷纷踏着碎裂的冰雪走进考场,郑重地接受共和国高考制度十年梦魇苏醒之后的重新检阅。那年21岁的我,很幸运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我是1972年至1974年春天(73届)在河南省孟津县送庄公社读的高中,毕业后在家当了近一年的“政治队长兼生产队长”,因学习好和表现突出,被大队推荐到供销社做本村门市部的营业员。当时我还是农村户口,每月30元工资,但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买啥都凭票的年代里,虽然比不上“铁饭碗”,却是个很实惠、且被人眼馋的“镶了金边的瓷饭碗”。所以父母压根儿就反对我放下天大的好事不干,去赶时髦折腾什么高考。至于我本人,也就是想交5毛钱,去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至于填报志愿时,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大笔一挥,潇洒地写出“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
河南省第一年恢复高考的时间,大约是12月的7、8、9三天。老家孟津县的送庄公社与平乐公社是一个考点,考生都集中在平乐村的一个学校进行。我家离考点13里地,考前几乎一夜没有合眼,并非因为兴奋,主要是对高考像“见丈八和尚——够不着头脑”。子夜鸡叫,我就催促大人起床,父母都是经年累月在黄土坡上刨食的农民,对高考这玩意儿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他们虽不情愿让我参加考试,但孩子大了也不便违拗。于是母亲起早给我煮了一大碗红薯,父亲抖着手塞给我早已备好的5毛钱和半斤粮票,大姐用书包裹紧头天特意为我烙的两个红薯面饼子,送我出了大门。漆黑的夜里,我和村里四五个年龄参差不齐的“老少爷们”,骑一溜“除了铃不响,浑身都会响”的破自行车,一声长啸,沿着凸凹不平的乡村土路,意气风发地“上京赶考”了。
咋咋呼呼骑车十多里地,赶到考点才清晨7时。考试8点半开始,上下午各一场,每场120分钟。那时公社所在地的街上,一碗羊肉汤1毛5分钱,一碗面条1毛5加3两粮票。我那5毛钱没舍得花,中午由考点供应开水,远处的考生自带干粮充饥,下午考完都骑自行车回家。仿佛冰窖里的困兽蒙了三天,我已记不清都考了些什么,反正数理化大多是“洋鬼子看戏——傻脸儿”。只有语文试卷我记得倍儿清,得分较高,因为当年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作文题有两道任选,一是《我的心飞向xxx纪念堂》,二是《为华主席抓纲治国初建成效而热烈欢呼》……
伴着1978年春天的锣鼓声声,村里一个在校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考上了大专。当他明星一般被人簇拥着到门市部和我告别时,我懊悔得肠子都青了。没啥说的,回家做父母工作,我虽然在门市部站柜台,但不是国家正式职工,如考上大学那就算进了保险箱,就能彻底摆脱一辈子在乡下“戳牛屁眼、啃红薯”的命运。我的话没错,在6月份公社供销社裁员的名单上,果然清清楚楚写着我的名字。得知消息后,我二话没说,懵里懵懂一头扎进老家后院的土窑,爬在一堆“写满阶级斗争”的废旧课本里,“与世隔绝”般20天后,第二次参加了我的高考。这次考点设在本公社高中,同样离我家13里地,但因为曾经是我上高中的母校,自然感觉有主场优势,比半年前那一次应试温暖、轻松了许多。
走出校门四五年,高考没有一点把握,所以在重交“5毛钱考费”报名时,我慎重选择了文科。考分上线后,我填报的志愿也很务实,三栏分别是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中专由高到低。考试在7月份,那三天,我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南面窗下,毒热的日头和晃动在桌前的监考老师令人十分烦躁。不知是不会做题,还是真的怕热,我的同桌第一场考下来,销声匿迹前大声对我说:“热死人啊。不能为上学把小命也搭上了!”我苦笑,没有答话,依旧早晚两次骑破自行车来回26里地,中午白水泡干馍,桑拿浴般蒸腾了三日,以全公社文科第二名342分(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张卷子,总500分)的成绩,完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涅槃。
1978年的全国高考,首次使用了国家恢复高招制度后的统考卷。作文是要求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文章,大约缩写一半为600字左右。1971年我考高中时,语文卷子只有一篇作文——《xxxxxx恩比天高》,我曾独占鳌头全公社第一,录取后卷子就贴在高中校园里展览。上高中期间,我的文科成绩一直出类拔萃,所以感觉1978年的高考作文,根本发挥不了我的强项,便在语文试卷下面以《高考有感》为题,连偷带溜,龙飞凤舞地吟出四句:“雪隐鹭鸶飞时现,柳藏鹦鹉语方知。感谢圣君开科考,一举成名天下识!”
第二次高考过后,我由“风刮不着,雨淋不住”的供销社营业员,耷拉着脑袋又回归农田,一颗汗珠摔八瓣地在十年九旱的北邙山里刨食。那时我们家九口人,姊妹七个,母亲长期患病,大哥参军,家里只有父亲、大姐两个劳动力干活。由于我被突然断去了每月的30元收入,全家的经济支柱一下子坍塌,重新回到了靠“鸡屁股银行里抠盐吃”的艰难岁月。1978年8月的一天,22岁却蓬头垢面、瘦得皮包骨头的我,正精疲力尽地在火辣辣的旷野里劳作,一个大队干部高声喊我到公社去取大学录取通知书,说我被当时的开封师院、现在的河南大学录取。那一刻,我默默放下锄头,一屁股蹲在地上,任大把的汗水扑哧扑哧落入黄土,然后化作悲喜交加的云烟,悄无声息地在记忆和未来中飞翔……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答题习惯。
阅读题的答案都在试卷中,对文本的阅读要精磨研细,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在微观上细致思索。一般来说,对文本的阅读实行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读文本,理清结构;第三步,比对选项,认真分析。
审题要有要点意识。选项中要求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必须看清,一边读题一边勾画要点,才不致遗漏要点,准确作答。主观题要认真读懂题意,确定是作用类还是意蕴类?赏析还是含意?概括还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还是归纳概括?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准确作答。
主观题答题要有精准意识。审清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分条陈述,要言不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通,却都不在要点上。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先在草稿纸上理清答题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观题作答要有精细意识。对每一个选项要放回原文,句联系段,段联系层,层联系文章整体,既要考虑字词表述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在整体上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日常的学习习惯。这一切细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仅仅在高考时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那么,如果你在这些做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现在开始,向优秀看齐。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建议多做全国卷高考真题,从做题中领悟命题思想与思维方法。
二、写作能力的提升要靠日常的积累与深入的思考。
在全民创新的大形势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新、活、实、思的特点。考题更关注现实,紧跟时代发展,不落窠臼,真正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对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批判力)的考察,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不盲从,不跟风,全面认识,辨证分析。
首先,积累新鲜素材让你在作文中有话可说。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走出以往试题的套路,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命题的新趋势,要求一事一议,有自己的思考,注重展现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备考关键时刻,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素材积累,关注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特点。
第三,明确高考作文阅卷特点,打造作文亮点。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有人总结了高考阅卷的三眼淘汰法:第一眼看整体,如书写、段落布局等,这是你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二眼看审题,体现观点的标题、言简意丰又文采斐然的开头和韵味无穷的结尾就尤为重要;第三眼看选材,材料运用得丰富得当与新颖也往往成为闪光点所在。
第四,要勤于练笔。每周坚持写一篇限时作文,并进行作文升格方面的修改,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要将认真书写当作习惯,段落尽可能在6段至8段为宜,尽量不要段落太长。
总之,语文的学习要精耕细作,对语文考题也要精研细磨。备考阶段更要关注细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将会使你的语文成绩获得优势突破。
语文一轮复习常遇到的问题
一、语文基础掌握不牢,语音、成语、默写等基础题丢分较多。这些语文基础知识题也是历年来高考的老大难问题,这说明对基础记忆的内容掌握还不够。
二、诗歌鉴赏部分出题比较抽象,由于概念不明,所以答得非常混乱,丢分也比较严重。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失分,主要是答题不够规范造成的,同学们对题目理解不到位,虽然答了很多,却没有答中采分点。
1、强化积累,回归课本:如果高中语文想要取得一个好成绩,最基本校学习方法的要学会积累,并且对课本知识进行全方位解读。各位高三同学还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材料实现积累,,诵读湿气重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诵读,不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培养语感。当然这个前提是将高中语文课本知识都记住了。
2、考点训练,突破自我:高中语文的考点是非常明显的。只通过观察的方式就可以知道高中语文的考点有什么。各位同学要做的就是对这些考点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在记忆必备古诗文中重点记忆难写的汉字,重视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记忆。对文言句式进行重点记忆。
3、进行专项训练:这一复习内容是针对阅读题提出的。阅读题在高中语文试卷中占有的分值比例是非常大的,各位同学要全方位的对他进行复习,对于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审清要求,依文做答。而且要注重积累,各种题材的文章都可以进行阅读,一次来拓宽知识面。增大知识容量。阅读方式也应该进行调整,如速读、浏览、精读等方式都可以进行尝试,但是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4、写作:写作是高中语文最难得一部分知识,在训练时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保证立意的准确性,如果立意不准那么作文的分数一定不会太高,在训练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长与短结合(即整篇、分段与组句训练相结合);
(2)文与纲结合(成篇训练与拟提纲相结合);
(3)读与写结合(读课文、读时文、读高考优秀作文,促写作);
(4)练与评结合(练规范,练技巧。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那场遇见是那么的壮烈,人生又是另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千年的叩拜也换不来的,唯有我们的心灵、思想、灵魂才能遇见这一场壮烈。
生命的遇见是心灵的交流。《高山流水》这一曲惊世之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场伟大的相遇吗?唯有他可以听懂他的音乐,唯有他可以让他奏出如此绝世之音,他们的遇见便是心灵那一场交流,彼此听懂,了解和认识。《琵琶行》这一流传至今的佳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样伟大的遇见吗?一位江州司马,一位琵琶女,一曲琵琶曲,他们遇见了。他的不尽人意的官场,她的不尽人意的生活,他们的内心那一份抑郁只有他们才懂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这场生命的遇见的壮烈。他们的遇见便是那心灵的交流,因为生命的遇见,心灵不再孤寂,因为遇见,心灵又多了一份安慰。
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马克思遇见了xxx,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光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没有这场生命的遇见,如果没有这场思想的撞击,世界何时才会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呢?施莱登遇见了施旺,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在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学说——细胞学说,打开了生物界的大门,成就了一个世界性的辉煌。他们的遇见,让他们在思想上更进了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在这场遇见之后,无论是他还是他,在思想都更进了一步,促进了共同的发展。
生命的遇见是灵魂的融合。那一束淡雅的菊花见证着那位使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灵魂的融合。陶潜,面对世俗是多么的无奈,他遇见了,遇见了大自然的。灵魂。他弃权贵而去,“守拙归园田”。品一口淡茶,于自然之中采菊,这场伟大的遇见便是灵魂的融合,他的灵魂多了一份高雅。还有那一位诗人——刘禹锡,生命的遇见让他与陋室的灵魂紧密结合,那一种傲岸的情操是世人所不能及的,一句“何陋之有”道出了无穷无尽的韵味。一场场生命的遇见,是那一个个灵魂的融合,他们的境界便更高了一层。灵魂的融合,见证了生命的遇见。
无论是心灵的交流,还是思想的撞击,还是灵魂的融合,都见证了生命的遇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场壮烈的遇见。唯有它们,聆听生命的声音。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只有人人都将心比心,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平。
正能量是正义的代表,是美德的代表。每时每刻都会涌现出不少胸怀正能量的人,他们把正能量看作人生的目标,将做好事定为人生的动力!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何玥,广西桂林的一名小学生。2012年4月,她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两次手术。当听说自己的生命仅剩三个月时,这个12岁的小女孩,毅然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关爱她的人们,她的肝和肾救活了三个人。成为201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就像颁奖词中说的:“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正能量传播到世界的角角落落,让爱心遍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答题习惯。
阅读题的答案都在试卷中,对文本的阅读要精磨研细,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在微观上细致思索。一般来说,对文本的阅读实行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读文本,理清结构;第三步,比对选项,认真分析。
审题要有要点意识。选项中要求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必须看清,一边读题一边勾画要点,才不致遗漏要点,准确作答。主观题要认真读懂题意,确定是作用类还是意蕴类?赏析还是含意?概括还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还是归纳概括?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准确作答。
主观题答题要有精准意识。审清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分条陈述,要言不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通,却都不在要点上。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先在草稿纸上理清答题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观题作答要有精细意识。对每一个选项要放回原文,句联系段,段联系层,层联系文章整体,既要考虑字词表述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在整体上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日常的学习习惯。这一切细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仅仅在高考时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那么,如果你在这些做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现在开始,向优秀看齐。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建议多做全国卷高考真题,从做题中领悟命题思想与思维方法。
二、写作能力的提升要靠日常的积累与深入的思考。
在全民创新的大形势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新、活、实、思”的特点。考题更关注现实,紧跟时代发展,不落窠臼,真正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对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批判力)的考察,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不盲从,不跟风,全面认识,辨证分析。
首先,积累新鲜素材让你在作文中有话可说。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走出以往试题的套路,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命题的新趋势,要求一事一议,有自己的思考,注重展现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备考关键时刻,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素材积累,关注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特点。
第三,明确高考作文阅卷特点,打造作文亮点。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有人总结了高考阅卷的“三眼淘汰法”:第一眼看整体,如书写、段落布局等,这是你的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二眼看审题,体现观点的标题、言简意丰又文采斐然的开头和韵味无穷的结尾就尤为重要;第三眼看选材,材料运用得丰富得当与新颖也往往成为闪光点所在。
第四,要勤于练笔。每周坚持写一篇限时作文,并进行作文升格方面的修改,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要将认真书写当作习惯,段落尽可能在6段至8段为宜,尽量不要段落太长。
总之,语文的学习要精耕细作,对语文考题也要精研细磨。备考阶段更要关注细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将会使你的语文成绩获得优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