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800字优秀作文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年味的800字优秀作文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年味高考话题作文800字(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对于城市里朝九晚五的人们来说,年味是饭店里上下半场的火速年夜饭,是原来天空中璀璨的烟花,现在闪烁的星夜,是微信的红包,群发的短信……
而对于离开城市,下到乡村的我,年味是脚踩的泥土,是抢占露天茅坑、臭美的鸭子,是皱纹爬上眉梢,步覆蹒跚的爷爷,是叔叔自卖自夸的年夜饭。褪去了城市的缤纷与繁华,离开了水泥地,高楼大厦,老家的年味是,是一年一度的“盛宴”。
出嫁日。乔迁喜。满月宴。
老家过年,不仅仅是年三十的年饭和跨年的春节晚会,更是各种宴席扎堆的时间。于乡里人而言,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很难有机会合家团圆,也很难有机会使乡里乡亲聚在一起。
于是过年前后,娇美的新娘在暖冬时,披上圣洁的嫁衣;人们举起红酒白干恭喜在外打拼的朋友终于赚足了立户金,迁入新居;可爱的宝宝借着喜庆的时节办上一个满月酒,见见他忙碌的叔叔阿姨们。
这时的年味不再是辞旧迎新,不再是“总把新桃换旧符”,而是所有喜庆的总和,所有幸福的积累。它使独居老人开怀,使亲朋好友举杯共酌。
粉蒸肉。观赏鱼。老卤味。
没有松鼠桂鱼,没有鲍鱼鼎汤,没有剁椒鱼头,有的是赵家村自制粉,用来蒸鱼、蒸肉还可以蒸菜。乡里人的餐桌上,都是自家的乡土秘菜,老卤味是隔壁家三爷爷做的',一身深蓝色的制服,是原先三爷爷帮人掌勺时的统一服装,指头夹着一根烟就干活了,揉面、切菜、切肉、成团、浸油、下锅,自有一番年味。
再就是那观赏鱼了,虽不吃,但够看,红的、黄的、绿的佐料让人觉得年年不仅有余,更有五彩的生活。
回乡人。乡里人。一家人。
老家的房子,门户相对,总是开敞着的,过年时,东家借米,西家借炭,像是一家人。
叔叔总打发弟弟向别家借材料,弟弟则自称专业跑脚的。
到了人家家,别人就问:“你是哪个屋里的啊?”弟弟便说:“去就会军屋的。”
别人就懂了,马上拿上自家特色,抱给弟弟,还让弟弟带上些其它吃食。
回乡后,我听到最多的是:
“璇璇,你回来过年了,来,带上鸡蛋回武汉。”
乡里乡间的年味是有着泥土芳香的,伴着最幸福的味道。
早已是2020年了,在国际上讲这已经过了新年。但在老祖宗为中国人留下的东西里,有那么一个叫农历的,按照它的计算来说,新年,才刚刚向我们走来。
现在的新年已经不像以前了。年味儿少了,每家每户本都应该挂起的红灯笼没有了,家里本应该挤满了在外工作求学的人,但现在却迟迟不见踪影。家门外面这时候本来已经响起了口哨声,这是我们相约出门的信号。已经日上三杆了,口哨声却一直没有响起。小店的烟花摊子前面不再挤满各家争抢着买鞭炮的小孩,也没有一堆人蹲在一起商量着怎么用小小的“扔炮”玩出新花样。这些预示着新年到来的行为已经不见了,走在路上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快要过年的小村子。
烟花声到底还是响起了,但却不是从我们手中的爆竹里炸响的,而是从小小的电子屏幕中通过电线在我们的耳边炸响。当爆竹声响起的时候我们不再是一脸惊恐又无比兴奋的跳开,而是用脸更加贴近屏幕里的爆竹,嘴里还和话筒那头的伙伴唠着放爆竹的方式。很快游戏开始了,我们操纵着人物在地图中的大街小巷奔走,捡起有用的物资,渴望得到最后的胜利。很快,另一种“爆竹声”在耳边炸响,是各种枪械的射击声,它和地图上极其有年味儿的装扮映衬,制造出了过年的假象。
放下手机抬头后在眼中的还是一部部手机,大人埋头于朋友圈,而十几岁的我们都沉迷于虚假的新年氛围,仿佛游戏中的新年福利便是过年最好的的。象征。我们已经忘记了年的意义,我们记得过年要回家,却忘了回家为了团聚;我们知道过年要一起吃饭,却忘了那是家里人对于劳累一年的人最好的嘉奖;我们知道过年要看春晚,却忘了那是家中老人期盼了一年的温馨时刻。
中国人的新年是独特的,不仅因为这独特的日期,更因为是在这几千年的日子里,一代代中国人给年赋予的独特意义。我们记得回家,也要记得爱家;我们记得吃饭,也要记得做饭的人,我们记得看春晚,更要记得和我们一起围坐在电视旁的家人。
年味不是透露在表面和爆竹声中的红火热闹,而是在一家人之间流转着的温馨气息。
每逢春节,大家都显得格外地忙碌,但脸上却写满了说也说不出来的喜悦,这不,下面就是我在春节将要来临时在重庆的各个地方观察到的。我终于感到春节的热闹、繁忙与喜悦。我终于又能闻到浓浓的年味了。
一。五金日杂店里。
快过年了,我们家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大扫除,清除了今年所有的“臭虫疙瘩”(包括去年、前年所有没打扫干净的陈年老垢)。要知道我们家的人个个都不太勤快。用老妈的话来说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甭怪老妈狠,我们确实也懒,一年了,都没正式打扫过房子。那次打扫为期三天,清除了近20袋垃圾。大扫除第二天的下午,爸爸发现我们家有五个灯泡和两个灯管坏了,因此,我奉父亲大人之命,五金店买五个25瓦的灯泡和2个灯管。一路上,我看到大街上,已是农历二十八了,街上好不热闹。这儿,是卖彩灯的;那儿,是卖烟花爆竹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来到五金店,我看到那里的人都快排到门口了,那些人都是买灯泡呀、水龙头呀之内的,我想他们也是正在大扫除吧。嬉嬉!他们怎么也这么懒呀。哎呀,也怪不得他们,有谁不希望过年时自家干干净净的呀!
感受:过年了,大家都在清理“窝”里的臭虫疙瘩和陈年老垢使自己家更干净、更整洁呀!
二.超市里。
打扫完房间,我和老妈到沃尔玛去买年货。哎哟!沃尔玛里一片火红色,真可谓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哈!好热闹呀!哟!商场里到处都挂满了金色的猪猪,都是毛绒玩具。我想,今年猪年,怎么非要挂金猪呀?喔!我想起来了,今年可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呀!再往前走几步,放眼一望,每个柜台都挤满了选购年货的人,热闹极了。我们买了一些糖果和零食后来到汤圆柜台只见汤圆柜台也挤满了人,售货员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我们买了三大包龙凤汤圆,居然送了三罐醪糟,我想:够我们好提的。来到收银台,那儿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害得我们等了好一会儿。
感受:过年了,大家都到超市里去办年货了!
三.家里。
第一,不用说是家里干净了,然后是家里买了零食,小孩可要大饱口服了。另外家家户户门上都帖上了新“福”字,新春联,阳台上都挂上了彩灯、灯笼。
这是一个两个字的词语,但包含着很深的意思,有一些人认为它就是团圆饭、吃饺子,而我对它有一种更为深刻的体会,“年味”不是单纯的情感,也不是物质上的体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盛!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转眼间在这个世上,我不觉已度过15个除夕夜,但我却觉得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还记得奶奶小时候给我讲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做“年”的怪物,经常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为害人间,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于是用“红”这种颜色来恐吓那怪物,并做了鞭炮吓跑了它,这个故事的习俗被保留并传承了下来。可是,就在今年,国家下发了新的环境保护令,禁止和限制放烟花的场地与时间,我的家刚好卡在了禁止区域,禁止放鞭炮烟花,这样一来鞭炮也放不成了,过年不像以前,到处“噼噼啪啪”的声响,也闻不到那充满年味带着火药的味道了,虽说保护环境,可我总觉得变了味,我和妈妈曾约好在烟花下许愿,也没有那种感觉了!
还记得看过作家冯骥才写的《年味》,里面介绍年文化的内涵,就是驱邪降福,对新的一年有着美好的期盼,可是,现在的生活正如同他所写,大家都埋头玩起了手机,这样的年味再一次变味,家中只有微信、QQ的信息提醒声音,再不过就是小孩手机中玩“王者荣耀、荒野行动”的战斗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长辈,只会如同机械一般,说一声“新年快乐”之类的,就再也没有多的话了,不过人们还是会按照老传统老习惯去干,就像贴春联,吃一餐团圆饭,只是偏偏这个时候有人又会拿起手机这个新时代的“武器”来拍照,发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家是如何过春节的,只是我觉得这个“武器”又把春节变了味。
经常听到朋友们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越来越虚拟,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难道年味真地离开我们了吗!
一到春节,我记得我们家整个屋子总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的。
那几天,外婆总是带着一个大购物袋去采购年货,那个袋子就如同一个百宝箱,里面有着数不尽的好东西:瓜子,花生,糖果,应有尽有,只要是我和表姐平常眼馋的,这回总能吃个饱,吃个够。外婆回来时,我们一件件地将年货拿出来,一件件地放在茶几上,不一会,茶几上便堆满了东西。看着这满满一茶几的零食,我和表姐再也不用藏着掖着,这回,大人们一定会准你吃,任你吃。
我和表姐贪心地用两只小手,尽可能多地抓起一大把瓜子。奈何手太小,这瓜子总是会从指缝里漏出来。瓜子不断地从指缝间掉出去,我们边松开手,再抓一把,紧紧攥着,生怕再掉出来。就这样掉了抓,抓了掉,乐此不疲。到最后,谁也没抓到多少瓜子,更别提吃了,倒是抓着抓着玩了起来,干脆把手放进瓜子里面搅来搅去,许多瓜子掉在了桌子上,地上,我和表姐大笑起来。瓜子掉落和碰撞的清脆声,我和表姐的笑声,厨房煮汤的咕嘟声,亲戚们的大声交谈交织在一起,与暖黄的灯光相融弥漫在屋子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可算到了年夜饭的时间,我们被香味馋了一天的小嘴巴可以开吃了,这时我跑到祖父的供台前,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合十,紧紧闭上眼,心里盼着曾祖父能够告诉妈妈多奖励我点果冻。我悄悄睁开眼,偷看一眼大人们在干什么。瞥一眼,瞥到大人们还在认真的作揖,“嘻嘻”笑一声,又赶紧闭上眼,装模作样起来。听到妈妈喊着吃饭,这才赶紧跑到餐桌旁,见桌子上足足有十多道菜,平常永远摆不满的桌子今天一点空隙都没有,再多一个盘子就挤不下了。金黄的茄盒,白里透粉的水饺,还有色泽泛黄的鸡汤,红的,绿的,荤的,素的,你能想到的,喜欢吃的,好像都在这桌子上了。看着这一桌子菜,我不由得咽了咽口水双脚踩在凳子上,伸长脖子,好像要把所有的菜都装进肚子里去。
看着妈妈给我夹的一大碗菜,嘴角总是不住的上扬,那感觉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到了晚饭时间,窗外烟花“砰、啪”声不绝于耳,我们一家人不约而同举起杯:“春节快乐!”
屋外大人小孩欢笑声掺杂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油锅中翻滚着的饺子,在漏勺的摆弄下泛着朵朵白色浪花,发出“嗞嗞”的声响;案板上停不下来的剁菜切菜声,构成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春节交响乐。
人们熬着岁月,熬浓了年。
年永远是鲜浓的红。年三十,大人们早早就起床了,今天,要进行大扫除。他们忙里忙外,扫去了年前所有的积尘、脏乱、以及不愉快,换上了简洁、干净、鲜艳的。大红!此谓辞旧迎新。
到了年三十晚,一家人围在大圆桌前,欢聚一堂。饮一杯忘愁水,食一顿团圆饭,在欢笑声中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穿新衣贴对联,最期待的莫过于和奶奶一起包饺子、炸饺子!每当奶奶要包饺子时,我会立马跑到她身旁坐在桌子旁。看奶奶卖力的揉着金稻色的面团,我仿佛看见一个个茂腾腾的金元宝活蹦乱跳!
外婆是怎么包饺子的呢?首先,她将大面团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圆球。再将小圆球似的面团搓成一个平面均匀的圆,勺一勺花生碎在圆心,最后将边黏合在另一边,放入油锅炸至金黄,香喷喷的炸饺便出锅了。
看着一个又一个面团在奶奶手里拿起又放下,好似一个个胖嘟嘟的小精灵,在奶奶的揉捏下变得小巧精致,不错的,是奶奶赋予了它们生命。
在整个环节中,最让我佩服的便是奶奶捏花边!饺子的花边如果直接黏合太过低调,毫无技巧可言!而精致的花边才是饺子的点睛之笔。
想捏出好看的花边可不简单,奶奶为饺子捏花边好像变魔术一般,凡是她手指轻抚过得饺子皮都泛起了层层涟漪,一浪翻过一浪,整整齐齐,圆圆鼓鼓。我看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掌握到其中的诀窍。我包的饺子样子很滑稽,花边大小不一,实在是捏不好,就干脆将面团捏成各式各样的小人儿,爷爷奶奶看着我捏的饺子,总是“咯咯”地发笑。
年依旧过,眼前的年也依旧带着记忆的红。鞭炮声在人们的期待中通响了一夜;除夕夜,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团圆饭;零点钟声过后有压岁钱;初一后要去亲戚家拜年……
虽然人们总是一边感慨:人越长大,年味越淡!可是,于我而言:年味,就是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奶奶包的饺子!就是那浓浓的人情味!
“滋滋滋滋”,奶奶的饺子又要下锅了……
锅中的油熬去了岁月,岁月熬热了每一年。
我随父母离家进城快十年了,今年回家乡过年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大年三十早上,爸爸正在贴春联。农村的春联大部分是村里人写的,闻着一股墨香味,对联的内容有的随口即兴传创作的,现在城里的春联,多是印刷厂成批印出来的,贴在门上,虽也好看,却总觉得少了点年味,而且千篇一律,没有特点。上午,我、爸爸、爷爷全家一起去祭祖,走过泥泞的田埂,我们终于到了,我们一起为祖先烧钱、磕头,爸爸对我说:“儿子,以后你不论到了哪里,你都一定要每年回来祭祖。”我不太明白爸爸的话,但我觉得爸爸想让我不论怎么出人头地,都不能忘了祖先,忘了自己的根。
晚上,我看见厨房有好多菜,我便问奶奶:“奶奶,你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菜?吃几天也吃不完呀?”奶奶笑道:“因为有一个习俗,在大年初一到初三都不能用刀,只有三十晚上把所以菜烧好,而且放的炮竹,还有家里的卫生必须过了初三送完年才能打扫出去。”我点了点头,不一会酒香味,蒸馒头味,饺子味弥漫在各家各户,家乡的年味真独特。还有我更喜欢的是在老家,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左邻右舍的娃娃,手里拿着二踢脚、麻雷子、摔炮、拉炮,变着花样放,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特别是除夕夜,那鞭炮几乎要响上一夜,鞭炮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说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鞭炮味,这还叫过年吗?
原来,父母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其实,城里也不是没有年味。那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张灯结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收到的成堆贺卡,打爆的拜年电话,成千上万条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门的电子邮件,酒店里丰盛的年夜饭,还有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不都是年味吗?可是我魂萦梦绕,日思夜想的还是家乡的年味。
大年三十那一天,看着从那蒸锅的“鼻子”里钻出来的一缕缕烟,激动的心情早已不能自已
“奶奶,我回来了!”推开门,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进房内,就看见摆在茶几上的那一碗红枣,在自然光线的折射下,红的透亮,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玛瑙,在撩拨着身体内的小馋虫。我随手拿了几颗丢进嘴里,一扭头就看见厨房里奶奶的身影。“唔,奶奶,你在干啥呢?”我含糊不清地问道。“哦,和面呢,等会要做枣花馍。”奶奶边继续着手上的动作,边回答我。我走近了几步:“奶奶,我看你每年都要蒸枣花馍,这有什么寓意吗?”“这当然有寓意啦!我们这老一辈把蒸好的枣花馍给你们晚一辈的吃,是在祈福你们平平安安啊!”奶奶刮了刮我的鼻子,“囡囡,等会儿奶奶做枣花馍,你要一起吗?”我激动的跳了起来:“可以吗?哦耶!”
枣,发好的面,盘子,一切准备就绪,“万事具备只欠行动”。奶奶拿了几张面皮和几个面团,一顿操作,最后再拿刀在上面划了几下,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就做好了,再拿牙签支撑着他高翘的尾巴,一片片鱼鳞跟真的似的,拿红枣放在他的眼睛处,白色中的一点红色很是醒目,那目中无人的样子立刻就活灵活现起来了。我瞪大了眼睛,手不由自主的去拿面团,一搓,一按,一捏,一划,一朵饱满的桃花,立刻就出现在我手上,再切几条红枣把他们对着刚才的划痕贴上去,简直就是画龙点睛。我骄傲的欣赏着手中的桃花,仿佛它就是一个世界名作,“哎,太简单了,就像捏橡皮泥一样!”说着,我就放下手中的“名作”,继续创作下一个。
奶奶把蒸锅摆好,把枣花馍放了进去,说道:“这是聚福笼,在蒸馍的时候,千万不能说黑了,没熟这些词,要不然,福气就会跑了的!”我用力地点着头,聚精会神的看着那一缕缕烟从大蒸锅的“鼻子”里钻出来,弥漫在整个厨房。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那烟里,似乎都夹杂着枣花馍的香气。
大年三十那一晚,我吃着自己做的枣花馍,格外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