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精选5篇)
今天,我闲得发慌,看起了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
书中那些花妖***,幽冥世界的故事。读起来耐人寻味,有曲折而巧妙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使我 深深的陶醉于其中,突发遐想。
我想:为什么蒲松龄会出这样的一个书名呢?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那一天,我看了书中的“前言”,才得以其解。原来“聊斋”就是他书斋的名字,而“志”就是记的意思,“异”指的就是千奇百怪的事物。
蒲松龄写的故事,表面看上去只是狐鬼精怪的事情,但故事里却包含着一层层意思。他的故事有些反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尔虞我诈;有些是赞美诚实守信,孝敬长辈,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有些也是弘扬底层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了。我不禁大声朗诵,吸取其中精髓。俗话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清末 有一"柳泉居士",其书《聊斋志异》在后世广为流传,此人谓之"蒲松龄"。松龄兄甚怪,怪在爱鬼狐,鬼狐在他笔下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绝之书,是中国古典短片小说之巅峰,史上志怪传奇之绝唱。我自认此书三绝:背景绝,鬼狐绝,结局绝,三绝充满在《聊斋》的灵魂中,使《聊斋》熠熠生辉。
背景绝,绝在背景深入现实。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开对事实的论述。本书选材牢牢扎根现实生活。"聊斋先生"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甚至请人喝茶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奇闻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炉中铸成一颗文学界璀璨而难以多得的宝石。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疾苦和社会现状,引我入胜,无法自拔。
鬼狐绝 绝在鬼狐真切性情。封建时的科举制度害人之深,就连蒲老也不例外。聊斋先生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因此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寄托于鬼狐之上。幼稚点说,鬼分好鬼恶鬼,狐分好狐恶狐。鬼狐之情于我,终究是情,有情有恩,必会报答,但鬼狐之情于愚昧书生,也只是一种顽劣的追求,可有可无。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蚀魂,或是索命。然后,鬼狐们如愿以偿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结局绝,绝在结局出其不意。鬼化成女郎,引诱书生,无非就是想变成人,体验一次人生。于是尽力帮助书生,以为能让书生永远记住自己,其实却不然。帮助书生达到目的,迂腐书生贪图富贵荣华,与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经的"鬼女郎"抛在九霄云外。忘恩负义啊,也是一种可悲的性格。结局无非另一种开始,纵然啼笑皆非,也敌不过那些怙恶不悛的人。或许,人比鬼恶吧。
小话《聊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文/颜煊豪
《聊斋志异》这本书是我同学推荐在暑假里要看的书,起先我对这本书根本没有兴趣,觉得都是说那些妖狐、幽冥世界没有什么好看的,等看完其它九本书才懒洋洋的翻开这本书,读完第一个故事后立刻被它生动的描写吸引住了。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一个个故事人物生动感人、离奇曲折、书的内容十分广泛,表面上看上去只是狐鬼精怪的事情,但故事里却包含着一层层的意思,我知道书中的的恶鬼就是当时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那些软弱的书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作者蒲松龄是借用这些故事来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被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我觉得最好看的《画皮》这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遇到了一个美女,回家以后,那美女变成鬼要将青年杀害,后来是一个道士及时赶到救出了青年杀了魔鬼,为民除了害。这篇写得十分惊险、刺激、虽然电影《画皮》我也看过,但故事的情节有些不同,书中写的更神奇。
我敬佩蒲松龄,他前后历时四十余年时间经过不懈的努力,坚持撰写《聊天志异》,终于赢得伟大的成就,这本小说不仅仅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它也告诉了人们要想使恶人受到惩治,必须要救困扶弱,世界才会变的光明和美好。
听到《聊斋志异》这个名字,我就不由得毛骨悚然,因为听说这本书里全都是关于妖魔鬼怪的恐怖故事。可是,今年暑假赵老师却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作为我们五年级的必读书目。没办法,当妈妈把这本书买回来的时候,我只好硬着头皮,怀着恐惧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
刚看第一个故事《小官人》,我就被那离奇的故事情节,充满童趣的语言给吸引住了。没想到,越往后看越精彩,书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让我在阅读的同时收获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崂山道士》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七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他去向一位崂山的道士拜师学艺。刚开始,道士只让王七干粗活,他忍了很久,道士还是什么也没有教他,他就准备下山回家。在王七回家之前,他恳求道士教他穿墙术,道士教会了他,并在他临走之前嘱咐:“回家后不要卖弄法术,否则就不灵了。”王七当时答应了道士,可是,他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炫耀,并给别人表演,结果法术果然不灵了,他的头上被撞了一个大包,还遭到了别人的嘲讽。
我觉得故事中的王七真是自作自受,他只学到了一种简单的法术,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一回到家就把答应别人的事情给忘到脑后。我真想对王七说,你虽然学会了一种法术,但是你不应该那么的骄傲自大,回家以后你应该先去刻苦地练习,即使你练习的已经很好了,也不要这么骄傲,不要急着去向别人炫耀,而是要把道士的话牢记在心,因为骄傲只会带给你失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我也有骄傲自满的时候。有一次,我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而且全班就我一个考一百分的,我觉得考一百分太容易了,自己真是太了不起了,就有点儿骄傲。结果第二次考试,我一看题真是太简单了,所以根本就没把这些题放在眼里,拿起笔就马马虎虎地做了起来,做完后也没有细致、认真地检查,就把卷子交上去了。我美滋滋地等着一百分再来找我,结果,发下试卷后,我却只考了九十五分,而那次考试班却里有30多个考一百分的。自从那次以后,我就明白了“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个道理。现在,我认真地看书,认真地写作业,认真地练小提琴,再也不敢有一丝的马虎和骄傲。
这本书,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却都蕴含着深奥的大道理。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让我在以后更加懂事,更加优秀,这本书,真是让我收获多多。
《聊斋志异》中精彩故事颇多,而《田七郎》则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
让我们来品味蒲松龄对该文的小结:
异史氏曰:“一钱不轻受,正一饭不敢忘者也。贤哉母乎!七郎者,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所谓“一钱不轻受,正一饭不敢忘者也。贤哉母乎!”是对田七郎母亲的高度评价。文中对田母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将田母之义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富户武承休千方百计要结交猎户田七郎,但起初遭到了田母的拒绝,因为她不允许田七郎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田母说:“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但当田七郎殴人致死,依仗武承休的帮助才逃脱牢狱之灾时,她又改变了教育方法,田母慨然曰:“子发肤受之武公子耳,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但祝公子百年无灾患,即儿福。”教导儿子不可忘却他人的“一饭之恩”,必须以命相报。
正是因为田母的教导,成就了田七郎舍身取义的壮举。作为一个女配角,蒲松龄尚且描写得如此传神,况主人公乎?
作者对田七郎的死添加了神话色彩,“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是说田七郎诛杀贪官未果,遭役卒杀害,身首异处后,神奇般的站起,最终挺剑刺杀了贪官,报了武承休的知遇之恩。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大呼过瘾。“七郎尸弃原野月余,禽犬环守之”,更是讲故事的神奇推向了高潮,“环守之”三个字,其实是在表彰忠义,也渗透着作者对田七郎殒命的惋惜,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宣扬善有善报的思想,读到此处,似乎田七郎人是死了,但神还留着。
“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这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蒲松龄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借助于笔下的英雄形象去扫荡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的确可悲!这最后一句真的叫人荡气回肠,如果你用心去读,一定能体会到蒲松龄当时的心境,如果联系目前的社会的种种不公,或许你的感悟会更多些,你也会更喜欢田七郎这个艺术形象,当然也会更为蒲松龄犀利的文笔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