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读后感(精选30篇)
今年这个春节我过得很开心,也很有意义。因为我看了令我感触非常大的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没了父母,居住在六叔奶奶家,靠上山打柴谋生,吃了我们现代孩子的好几倍苦,所以使他变的坚强自信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叔叔经过自己克苦的学习入了伍。他在伍中是一位平凡的战士,他和别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一次,雷锋叔叔在路上脚被螺丝钉硌了一下,他不耐烦地一脚把它踢开,这时张书记拾起这颗螺丝,擦干净,便装进了兜里。雷锋奇怪的问:“您捡它干吗?”张书记说:“把它交给工人师傅,总会又用的。你别小看这颗螺丝钉,如果每个人都像是这么小小的螺丝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啊!”这件事对雷锋的教育很大,从此以后,雷锋工作起来更加认真,对任何事情,从来不因为它是小事而有任何的大意。
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是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他让我懂得做人的意义,也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事。通过读了这本书后,将雷锋成长的困苦和自己作对比,感受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十分幸福,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同时,也让我想起了雷锋叔叔说过的几句话:“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 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
《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 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最令人欣赏的是诸葛亮。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中,一位不可小视的谋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这个名字能传颂至今,是因为诸葛亮善于运用兵法,合理地安排人员,百战百胜,从“空城计”“巧摆八阵图” “火烧新野”“三气周公谨”这几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足智多谋。
诸葛亮忠心之度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如果诸葛亮是为了荣华富贵的话,那在“白帝城刘备驾崩”后,他完全可以夺阿斗之位,自封为王。可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却要支持辅佐阿斗,为了汉室的大业,为了天下的老百姓,付出了太多,终于积劳成疾,53岁就死于军中。
诸葛亮是个诚信之人,从“草船借箭”“捕孟获七擒七纵”中看出了他并不是一昧地屠杀生灵。虽然诸葛亮具有那么聪明的才智和忠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并没有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实在是太可惜了。在后世他受到极大的尊崇,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我们以后应该奋发向上,争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华好儿女。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很有道理,为了发昏者的利益,成千上万无辜者丧失家园乃至生命。
尽管说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善良的人们提到战争,总会将它与血腥、残酷、痛苦、灾难连在一起。也因为如此,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共识。
本单元作文训练的主旨就在于引导同学们重温历史、认识战争,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
战争,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所理解的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只能从电视上接触一些,通过反映战争的电视剧,以及报道国外战争硝烟的新闻报道来了解一些。因此,对于大而远的战争话题,在谨防学生把它写空洞化,议论化。
防止空洞化,议论化,就必须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有依赖具体的故事情节,你的所感所想才不会显得空洞无力,才会觉得你的所感所想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就是常说的“化大为斜,以小映大。
要写好这一主题的作文,收集资料,使用资料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你的资料真实、具体、感人,你才有写好作文的可靠保证。
理论指导不多说了,说了也没有用,老方法——范文引路,边走边谈。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都看过了,每本都是我受益匪浅,都是以近代金融历史为案例,货币5更是讲这几年发生的一些金融事件。这不仅仅是一部金融类的书,也是以伦理人性类的书,更是财富类的历史书。读起来就像是小说一样的存在,情节跌宕起伏。
资本永远都是逐利的,更准确的说,是资本背后的人性永远都是贪婪的。当人类不是在理性的状态下获取财富,而是在充满欲望的强烈情绪下追逐财富,就会引发金融爆炸,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人类过度贪婪的后果。人性,与生具俱来的贪婪,是驱动经济运转的根本力量。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财富跟分配财富展开的,而人性的贪婪始终伴随着左右。
货币并不是财富,而只是财富的收据,代表着财富的索取权,外加国家的担保。人们每天辛勤劳动,将劳动成果托管于银行,拿到的是一纸收据,希望在自己年老退休以后用收据跟以前相当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收据所对应物贬值了,这不就等于掠夺或者欺诈了吗?
ZZ制度的本质,就是保证国家财富的分配按照定下来的方案走;所谓的阶级矛盾,其本质也就是财富的分配矛盾而已。良好的制度,不是能够避免贪婪,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贪婪。因为贪婪是人性,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无法根治,历史也就是在重复人性的贪婪而已。人类的知识可以累积,科技也会进步,但是人性改变了几许?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人们太健忘。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地域相隔万里,时间相差千年。古罗马与中国北宋,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土地兼并,税负不公,财政赤字,货币贬值,内忧外患,甚至连危机爆发的顺序都一样。历史竟能如此惊人的相似,只因背后的人性基本没变。
古罗马立国以来,以氏族为基础,早期实行共耕制,耕地共有,私人财产仅限于“牲畜和奴隶”,罗马法不承认土地的私有,这样的罗马就形成了一个以公民,公有土地,公民军队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坚强内核。古罗马之所以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个战士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而战的。随着罗马的经济稳步发展,财富日增,人性的贪婪就开始萌生了,首先打破规矩的就是终身制的国王跟世袭的贵族,他们开始公田私用,还迫使公民无偿劳动以满足他们的私欲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财富分配不公就出现了。随着豪强大户的势力日益膨胀,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土地,压榨平民,导致内战不断。期间有一段转折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外扩张代替了对内压迫,但是随着版图的不断增大,管理越来越难实现,最终还是崩溃了。因为贵族跟豪强大户的势力壮大,对平民的压榨不断。通过不断的贬值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导致的反抗力量越来越强大所致的。再者,就算把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罗马,可是由于人性的贪婪,财富也会向小数人集中,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
中国的北宋也曾盛极一时,与古罗马帝国那种基于ZZ统治和军事的需求不同,北宋时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跟经济扩张的自然结果。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各种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贸易也发展迅速。北宋也因此兴起了第一批的银行家,由于与官府的地缘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把“引”都集中在手里,随着他们的“筹码”越来越多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也就越来越强,然后通过各种高利贷,典当之类的业务发展壮大了势力,最后富人与官员勾结起来就成了左右政策的力量。与古罗马一样,也有遇到反抗力量,但是最终还是被利益集团的力量压回去了。富人兼并大量土地但鲜有纳税,然后农民肩负这财政收入的重担,还要被地主剥削,再加政府赤字,贬值货币欲望高涨,导致物价上涨,最后民不聊生,人民力量反抗。
当改革的力量不足以击破已经固化到制度的贪婪的时候,就是国家破裂之端。无节制的贪婪所导致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永远都是国家破裂的主要因素。
如果历史可供借鉴,那么美国不是是在步入财富兼并,税负不公,财政赤字,货币贬值,阶级对立的恶性循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随后30年里,基本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这是中国财富分配的一个新的开始。人类文明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人试图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由于每个人的勤奋程度,性格,资质,成长环境,机遇都不同,最终有差距是逻辑上的比如。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都需要存在勤奋聪明的人,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30多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社会阶层也在变化着,会不会有像罗马跟北宋的豪强大户正在生根呢?利益集团的出现呢?
ZZ制度的本质,就是保证国家财富的分配按照定下来的方案走;所谓的阶级矛盾,其本质也就是财富的分配矛盾而已。良好的制度,不是能够避免贪婪,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贪婪。
畸形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这是不是“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呢?全国房产一天不联网,没有人会知道房产的分配情况。但是这个明明不是技术问题,大家都知道只有知道全国房产的分配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那为什么就是不能克服呢?难道其中已经有“豪强大户”在阻挠?如果历史可供借鉴,全国不动产联网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这是现行制度的力量跟人性贪婪力量的较量。
最后,宋鸿兵先生在金融的角度给出了几点建议:
推行房产税的重大阻力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因为高地价才能产生财政收入;金融系统同样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因为这样资产质量就下降,影响收益。那么能不能把房产税的现金流证券化?那就是“房产税抵押证券”。这样既能有效的刺激地方政府推进房产税的积极性,同样对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巨大的收益来源。
中国历史上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中国没有步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忽视农业重要性上面的后尘,但通过取消农业税,加强美农业补贴等也只能勉强维持农业发展。种粮不赚钱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土地流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因为流转的必然结果就是土地的集中,而且是向资本密集的方向集中。就像“豪强大户”那样,他们得到了的土地只会租给别人去耕种,因为他们不善于去耕种,利润不及资本的翻滚来的快,他们主要目的是追逐地块的升值空间,绝非看重了种粮的利润。因此他们不关心土壤的质量,也不会去精耕细作,兴建水库之类的支出肯定是越少越好。而租地者更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补贴别人的田地,也负担不起,只会把土地当工具,用瘦了的田就去租别的咯。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才是对扭曲的粮价的校正行为。农民消费能力扩大了就刺激城市经济与服务的增加,带来稳定的就业增长,又反过来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向良性发展。
最近我读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是美国劳拉·英格斯·怀德写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描写劳拉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驾着马车,经历了重重困难搬家到大草原的故事。劳拉一家人是当时第一代西部拓荒者的缩影,他们一家人生活在风景如诗如画的大草原上,虽然衣食无忧,但也时时面临着危险与威胁。他们勇敢而坚强,重建房子的辛苦他们不怕,被狼群包围威胁他们也不怕,熊熊的烈火他们更不怕……他们用智慧与行动克服了重重困难。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劳拉一家的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他们经历的是常人没有经历的,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过伤害,可他们没有哭泣、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坚强。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简陋的小木屋里却装满了爱,充满了幸福。
和他们相比我们更幸福,我从很小就有爷爷奶奶的照顾,爸爸妈妈的呵护,小狗陪伴我玩耍,还有一个又大又明亮的家,又有一个大大的卧室,还可以吃零食,但我们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缺少劳拉一家人的精神。
这本书让我知道,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爱,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的决心,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暑假里,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读过之后,我感触很深。
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油麻地小学。油麻地小学的老师才华出众,善解人意,油麻地小学的孩子聪明活泼,可爱伶俐,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无话不说,不隐藏任何秘密。
《草房子》里的人物个个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桑桑是个调皮可爱的男孩,他喜欢做一些夸张的、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把碗柜改成鸽笼,用蚊帐制成渔网去河里打鱼,在炎热的夏天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以吸引大家的关注。六年的小学生活让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领略到同学间纯真的友情,师生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以及与至爱双亲之间的亲情……这一切在他小小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草房子》的一开头,就深深吸引了我,秃鹤同学天生秃顶,同学们总是嘲笑他,为了报复同学们对他的轻视与侮辱,在参加汇操比赛时,他突然摘下帽子,露出光溜溜的脑袋,使学校和同学们失去了荣誉,同时也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冷淡。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文艺汇演上,他主动要求饰演伪军秃子连长,由于他的努力一举获得成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得到了油麻地小学师生们的尊重和喜爱。
书里还有很多可爱的人物:纸月是个内向的小姑娘,她的心灵如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既当爹又当娘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操心,当受到男生欺负时,她也选择默默承受,悄悄地流泪,就这样她还总想去帮助别人,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白雀是个漂亮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如银铃般清脆,她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灵也很美。蒋一轮、桑乔、温幼菊……和蔼可亲,谆谆教人的老师形象、秦大奶奶、邱二爷、邱二妈……朴素善良的乡村农民形象都一一晃动在我的眼前。
这本书魔力般吸引了我,我与文中的主人公同乐同悲,同喜同愁,我在《草房子》里看到了令人感动的真情!
一些幽默的书总能把你逗得哈哈大笑,父与子就是其中的一本,作家埃·奥·卜劳恩用轻快的笔调描写了一对有趣的父子。看完这本书,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父亲一直都陪伴着孩子,无论是一些幼稚的还是一些别的事,爸爸都会与孩子一起做。父与子之间没有任何无法解决的事情,爸爸干什么都会去体谅和理解自己的孩子,这使我觉得,这一对父与子,不像父与子,却更像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餐桌上,一家都没有做所谓的“低头族”。而是十分融洽的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就算孩子吃饭时在看书,父亲也不会去阻挡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去吃饭,自己却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在街上,每当孩子被人欺负时,父亲总会站出来,即使对方很厉害,但父亲仍然不怕,为了孩子,父亲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多么伟大的父爱啊!平时,当父亲带孩子出去玩时,父亲总是制造出一些很尴尬的事,把自己的孩子逗笑,也把我们这些读者弄得哈哈大笑,孩子见父亲失败了,也总会去帮助自己的父亲。当他们被困在岛上,他们也没有苦,无论是孩子还是父亲,都在想尽办法走出这个岛,最后,通过父与子的团结,也走出了小岛。父与子发现自己是富豪后,他们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不会因为金钱的关系,父与子就变了,而是接着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他们总能从一些小事中找到无穷的乐趣,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大家都该好好学习的。
父亲尽管很忙,但他依然会抽空陪陪孩子,现在的家长们,你们也抽空多多陪陪孩子吧!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关于叶圣陶的书,叫做《稻草人》。
这本书是爸爸在新华书店给我买的,里面有很多小故事,我都十分喜欢,有《跛乞丐》《稻草人》《书的夜话》《小蚬的回家》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就是《书的夜话》和《小蚬的回家》这两篇故事。
《书的夜话》描写了晚上图书馆里书籍大讨论的场景,作者叶圣陶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很是陶醉,总觉得手中的这本书也变得有了生命。故事里的每本书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是却都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热爱并且爱惜它们的好主人:有的人只是为了得到利益,发财之后就将它们弃之不顾;还有的人对他们十分不爱惜,一本好好的书被弄得破败不堪;然而有的书虽然干干净净好像新的一样,可是却没有被人们认真阅读过。我觉得我不能让自己的书变得像书中的那些书一样,我要好好地阅读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更多地去了解它,而且好好爱惜它,不把它弄脏,给它包上好看的书皮。珍惜自己拥有的书籍,这就是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小蚬的回家》这个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男孩儿杀死了一只虾之后十分的内疚,最后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把小蚬放生回河里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故事里那个教导男孩的人,我感觉他就像叶圣陶本人一样,十分慈祥。他见到小男孩把虾切成几段之后并没有严厉地呵斥他,反而给男孩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唤起了孩子纯真善良的本性,每个生命都有母亲,小蚬最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这个故事让我知道施恩的美好,就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只有好好地阅读它,才能发现隐藏在书中的道理。
暑假里,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细细地品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很大的震撼,很多的启示与感悟。
《安妮日记》主要通过一篇篇日记告诉人们一个活泼,聪明的犹太少女安妮·弗朗克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以及邻居们躲进“后屋”。在狭小、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两年的生活十分的艰苦而又难熬。但是即使这样安妮仍然勤奋学习,每天仔细记日记。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凶恶的纳粹党徒逮捕了,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的故事。
我十分喜欢安妮,他是一个纯洁、率真、热爱思考、热爱生活、坚强的小女孩,她渴望着自由,她渴望着和平,她渴望着不再受到歧视。
最令我佩服的是,安妮的坚强与对生活的热爱,十三、四岁的她本该尽情的享受生活、阳光、友情和欢乐,可是却不得不躲藏在与外界隔绝的小屋里,他们每天都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不能开灯,一个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渐短缺,天天说话只能低声细语,生怕被人发现。但是她很坚强的,即使在密室这样的环境里的两年生活仍然没有让她自报自弃,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她依然对一切充满希望,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绝望,她曾说过:“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这就是她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安妮勤奋学习,用自己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每一天的所发生的事情,她对战争、人性、反犹太人主义进行思考,对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进行思考,逐渐的从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人。安妮严格要求自己,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自我反省精神,每天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言行,纠正自己的缺点,锤炼自己的性格。最令我感动的是,安妮看到自己悲惨的遭遇,看到人性的丑恶,看到自己理想被粉碎,感到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是的,正是安妮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活的品质,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绝望的精神,使我感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为安妮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也为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而感动,更为安妮身上的精神品质而震撼,所折服……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着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很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人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百态红楼》
《红楼梦》,这本书是清乾隆年间,曹雪芹写的原名为《石头记》的小说。当时全书只有80回,后来由高鹗补全了后44回,定名为《红楼梦》,它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这本名著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贾宝玉非常顽劣而且屡教不改,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不务正业。林黛玉虽然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却很爱哭,时不时就会痛哭一阵。王熙凤伶牙俐齿、机敏善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使许多人都很怕她。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很尊重贾母她们,却看不上普通人民,遭人嫉恨。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她们悲剧的命运。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作者的写作功底真的是不容小觑。
红学里有很多分枝和学派,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历史的轨迹,探秘《红楼梦》里说的是哪朝哪代的故事;有人研究《红楼梦》里面描写的食物,做出了美味的红楼美食;有人认为高鹗补的44回《红楼梦》曲解了曹雪芹的本意,又自己续写了《红楼梦》……我想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本不一样的红楼梦吧。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了。据说曹雪芹花了十几年,共增删了5次,才写成了这部文学名著,所以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他字字斟酌的结果,有的诗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其中有《红楼梦》中的开头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讲述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都让我记忆深刻。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是的,《红楼梦》是一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好书,是一本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去读的好书,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
前几天看完动画片后,自己果断的买了一整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我认为,无论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一位企业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位军事家,就像之前听说过的一句话“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在战场上,你的炮架应该摆在哪里”没错这就是战略。
特别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把握全局观,如果你的逻辑思路是错误的,如果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课本上,那你只会离终点(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我选择《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为自己的战略启蒙老师,学习古人在军事上的战略,我个人认为才是最本质的,最真实的。这篇文章首先从整体上介绍《孙子兵法》的架构,日后,我大概会用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更新一部分,我对《孙子兵法》的读后感或者是所学所得,来分享给大家,也作为自己反思学习的一种手段。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瞻,逻辑缜密严谨,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合欢树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有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忘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当一个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却从不记回报,甚至连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命剥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
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了。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在前部分里,我们始终不见合欢树的半点踪迹,从文中看来,第八段有一句话“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合欢树似乎已在作者记忆中遗失了。记忆的闸门在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中打开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乘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倾泻而出。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
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悦是大师手笔。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起母亲,说起合欢树一般,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在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我感受到鲁迅小时的天真童趣,长妈妈的善良淳朴,古代封建孝道的麻木不仁,教育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无常的可爱善良,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三味书屋的枯燥,父亲的严厉与温柔,衍太太的可恶,藤野先生的大爱与范爱农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
鲁迅先生对小时候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与封建社会的不满,在十篇文章中透露着。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这也使鲁迅先生成为了一个斗士,一个爱国的斗士!
《平凡的世界》这是我最近在朋友家借到的书,原本只是因为好奇的驱使借来这本《平凡的世界》,却被这本书给深深的吸引了,我花了两天两夜,才把这本书看完。
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
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李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关于少平,我认为他们的爱情有点不平凡,有点牵强。如果说他们有缘分,那么他们谈恋爱也说得过去。但是感觉总有点别扭,对于少安来说,他也必须舍弃点什么。之前,少平说他的理想是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苦役,当晓霞来到矿井找到他后少平对晓霞说:他要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术学校,准备重新学习数理化,以便参加考试。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迫切的说出他的计划。我想他在潜意识里也为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感到担忧,他迫切的想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为此,他不得不对他的理想做出妥协。到最后,晓霞牺牲后,他还是去重拾他的理想了。
书中还有一人,跟少安一样,我非常的喜爱,那就是我们可爱的润叶。为什么我会喜欢她呢?因为他的善良,还有他的坚强。润叶与少安不能在一起不是他们的错,是这个时代的错误。润叶相对来说更加的积极,她是主动示爱的,可是结果让他措手不及。她难以接受,润叶对感情是极为专一的,这也决定了她注定要承受痛苦。她很平凡,在少安结婚后她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在长辈们的压力下,她冲动的屈服了一次。可是之后她再也没有屈服过,她并没有接受他的丈夫。直到李向前失去双腿,她的大爱无私终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真正的大爱无私啊!令人钦佩。如果在一个好一点的时代,他与少安就是天生一对,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平凡的世界,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的都是些平凡的事情,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事情,带给我们不平凡的感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子叫做《伊索寓言》其中有一篇故事的名字是《蚊子与狮子》的寓言。读完后,我深受启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非常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它冲到狮子的脸上。专门咬狮子鼻子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蚊子,他非常难受,只好认输,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沾沾自喜。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但是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后面有能人。骄傲自满的人一定会得到惩罚。最终会落到和蚊子一样的下场。
在我平时的学习中.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稳定.有时候能考出全班瞩目的名次,有时又只能考六十、七十、八十分。过去,我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是,我读了这则寓言,我终于明白了,我的成绩不稳定那是因为骄傲自满的缘故。每当考到前面时,我总是沾沾自喜,认为下一次我也是那么好的成绩。可是,每一个下一次考试时成绩总是不理想。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今后我要更加刻苦学习,不骄傲自满。争取学习成绩保持名列前茅!
读史书应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对一些平铺直叙的文字,心中毫无感触可言;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另类的史书,感觉截然不同了,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有点随性,似乎在调侃我们,其实,这更能凸显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锐准确的判断;朱元璋,一个身经百战的传奇!可是,又有谁能了解他的起义是多么被动、无奈?又有谁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单纯、简单?又有谁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劳作后,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只怪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战乱,身边的亲人不是去了远方,就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来,他仅仅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当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弃、鄙视,最后竟落得化缘(就是讨饭)的地步。可是为了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来信一封劝他起义,被元军知道后告他谋反。终于他别无选择了,就试一试——起义!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庆幸的是征途上总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与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边。如天下第一谋士刘基,得力虎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等,能人奇才众多。
要说朱元璋的大将之风应是他那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用他那天才的军事头脑去剖析每场战争。真理总是在少数人那边这句话说得果真没错,朱元璋独到的观点往往成为致胜的关键(虽然还是有几次失误)。
虽然朱元璋最后还是成功创建了明朝,但还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个最大的死对头: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与这三个人的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们就来说说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生死之战可谓是惊心动魄。其实当时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时候,兵力远不及陈友谅的强大。而且朱元璋的弱点水军正好是陈友谅的强势,且装备还是以前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很差(陈友谅的装备不停改进,与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怎么看,这场游戏,朱元璋根本是以卵击陈友谅这块大石头嘛!可导致鄱阳湖这场血战中朱元璋扭转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陈友谅的性格心狠手辣,导致军中人心涣散;二是陈友谅战术用得不得当,竟把几十艘大船连了起来,重现赤壁之战的悲剧;三是朱元璋过人的判断。虽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陈友谅的大船小了几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灵活性攻击大船的这个弱点,这不正是过人智慧的体现?一个领导者不是应该智勇双全,才能打赢对手吗?
此战开打之时,朱元璋就已经做好准备,殊死一搏了。赢,则得到一切;输,则失去一切,再也无法翻身。我想,换做是别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过人的胆识和自信让他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大战在即,临危不惧,这不正是大将之风吗?朱元璋不愧为“英雄”!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领军人物!他的智勇双全,他的临危不惧,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的准确的判断,都无不让我震撼!
就这样,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奇人物的征途经历。作者用他独到的目光诠释了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也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明朝的开端!
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
——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24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父爱就是一本书,一本满含生活哲理的书!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叙了其童年生活和青年生活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于往日亲友的怀念之情。
记录鲁迅青少年期的生活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散文的经典之面,在生命的长河里,露曦与朝暮更替交织,在看不清前方的时候,拾起脚边下路边的野花,装进思想的背蒌。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均是稀奇古怪,一些罕见而又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原本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师医道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他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揭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我们要像孙悟空那样,拥有火眼金睛,看清所有事物的正反两面,不要心急看病,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稻草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有着“优秀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爷爷。
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书中写了田野白天的情形,作者把它写成美妙的诗,画家把它画成生动有趣的画。看到这里我以为就是稻草人和田野里的小动物、农民开心的故事。但是看下去发现文章不仅写了稻草人眼中美丽的景色,还有悲伤的事......
燕子一丛棠棣花在柳树下开得多美丽呀,仿佛天空的繁星放出闪闪的光。顽皮的风推着,摇曳着,棠棣花怕羞,轻轻地摆动腰肢。风觉得有趣,推着,摇着,再也不肯罢休,棠棣花的腰肢摆动得真有些累了。我最喜欢这一段文字的描述,看出作者把棠棣花比作人,文字描写非常生动,最后一段把风也拟人化了,写出它的顽皮可爱。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我读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的所剩无几时,我的心随着作者的描写陷入悲伤中,麦子是农人辛辛苦苦一颗一颗种植,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坐享其成,我似乎可以感觉到老农人的汗水夹杂着酸苦的泪水,流在脸庞的情境,而稻草人也是可悲的,他有苦说不出,但是农人的苦他都可以看到,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但是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稻草人着急的想去帮助农人,但是最后却倒在了田野里,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不愿意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吧。
这本书还有许多过人之处,需要你和我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它,然后你会觉得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有深度。
叶圣陶老爷爷的文章描写富有意境,描写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点描写了稻草人,其实“稻草人”也存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我们生活中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着既平凡,又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工作,像交警、教师,还有这次我们疫情期间的所有医护工作者等等,每一个人的工作看起来平凡,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却像一砖一瓦一般,不可或缺,只有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这本书作者是杰姆。巴里(1860至1937),这本书是1904年出版的。当我捧着这沉甸甸的书看了起来,我就发现彼得。潘乐于助人,而他的精灵却可歌可泣,温迪善良可爱。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温迪的妈妈给温迪讲故事,讲的是彼得。潘的故事,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只要他来过你家见过你,你就会幸福!结果,彼得。潘和他的精灵在温迪妈妈走后来到了他们家。接着,他把温迪带到了神秘岛……
等我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道理:应该做个心宽大肚的人,不能小气!我一定要把这个毛病改掉!
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格林童话》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书中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嫉妒心重的王后,聪明的三兄弟,善良的蠢儿,无所畏惧的王子,身世凄凉的幸运儿……无一不令我如临其境。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格林童话》教会了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时刻帮助别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社会,奉献祖国。
在假期中认真阅读了孙立广所写的《南极100天》,这是一本散文体的南极故事集,讲述了作者在南极考察期间身边所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比如探访企鹅家族、珍惜南极和平、海鸟之趣等,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与动物、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宽容的景象,领略了个人的微不足道,领略了人的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超越、攀登,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其乐无穷。
这本书通过各种有趣的故事,倡导我们要与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宽容相待,学会珍惜、懂得感恩、传播真情、诚心回报,让人世间充满温情和理解,让世界充满爱和关怀。
我们要学会珍惜,尤其要珍惜动物。动物本是大自然的一员,是人类的好朋友,但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比如高跟鞋踩猫、硫酸泼黑熊、虐杀流浪猫等,其罪恶行为令人发指,我们应该与动物们和平共处,家里的宠物、动物园的动物,甚至野生的动物,我们都应该全力保护,共同建设和谐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我们周围的一切。在自然界中的动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也都知晓知恩图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动物都能做到,我们更要学会用感恩的心来感受人间的温情、用感恩的眼睛来欣赏美好的生活、用感恩的双手来建设和谐的社会,共同创造美丽的家园。
我们要传播真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人间真情、世上大爱,我们不能阻止灾难来临,但却能用爱来消除痛苦。有爱就有希望,用真情去交流,坦诚相待,以诚待人,就能更好地相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要诚心回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时,你是快乐的,而别人帮助你时,你是幸福的。快乐和幸福让我们心里充满爱,使人世间充满欢声笑语。
大自然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又回报给了它什么呢?让我们拉起手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新生活吧!
《金银岛》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叫吉姆的小男孩,偶然得到了金银岛的藏宝图,他跟着船长司马雷托等人一起去寻宝藏。在金银岛寻宝过程中,他发现船上大多数人是以西尔弗为头目的海盗。于是在金银岛展开了一场为争夺宝藏的可怕战争,吉姆凭着勇敢和智慧,最终战胜海盗,回到了家乡。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在我们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碰到一些棘手、难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才可能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学习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每到周末,我在家中写作业的时候,总是听到小朋友们在楼下欢快的笑声。我真想扔下手中的笔,和大家一起玩个痛快。妈妈说,学习一个小时后才可以出去玩啊。我一下子想起了金银岛中的吉姆,勇敢的面对挫折,机智的对付敌人。我要勇敢的战胜自己!于是我放弃了先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写我的作业。我立即觉得作业题目也不那么难了,我的钢笔也很流畅了,不用很长时间,作业完成了,我出去玩了个痛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上,我们要努力,不怕困难的阻挡,用好奇心去发现问题,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勇敢的去面对困难,战胜自己。“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寓言就像一个魔袋,虽然很小但是能拿出许多道理;寓言就就像一盏灯,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寓言就像一座宝库,蕴涵着许许多多的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狮子与狐狸》,它讲的是:一头年老的狮子假装生病,躺在山洞里,让小动物去探望它。小动物进了山洞都被吃掉了。狐狸来探望老狮子时识破了诡计,远远站在洞外。狮子问狐狸为什么不进来?狐狸回答说“如果我没发现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出来的脚印,我也许会进洞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细心观察。
最近我的数学很多的地方都将加号看成了减号,而且还老是将数算错。当我看了这则寓言之后,我才明白:不是因为我不会做,而是我没有细心观察好算式就急着做,结果算式的答案错了。我要学习《老狮子与狐狸》中的狐狸,它的细心观察使得老狮子没有吃掉它。同时,我以后无论做什么题目,都要细心观察好题目再做。
书中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有的故事教导人们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海豚、鲸与白杨鱼》;有的则说明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月亮和她妈妈》;还有的告诉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身规律,不要盲目去追求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乌鸦》……
读了《伊索寓言》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还让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夕阳的余晖,投在巷口,像一方铺成诗笺,像桃花笑,春风绽。这里是,缝隙。城市的缝隙。属于修补匠的缝隙。
撕开城市表面的浮华,露出孤独的心灵。夕阳明明灭灭,草木枯枯荣荣,生命浮浮沉沉。贾飞黄的笔下,一个挤进城市末梢的修补匠,一个孑然独立,颓然无依的修补匠。
似乎全文铺陈写了许多有关“网络”的描写,更衬托出了修补匠的文化质朴与精神可贵。“在一派买买买的气氛中,修补匠们被挤进城市的末梢和角落,但如果肯留心,就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则写出了内心的孤寂和荒芜,灵魂的丧失,生命的憔悴,一个没有精神的社会,一个忽略了初心,而未得始终的社会,似乎正以飞速发展,殊不知,是内心的凋零与枯竭。
生命的色彩,往往在某一刻挥泻出极致的美丽。可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遗忘那些美好,那些渲染了历史色彩的古朴。由是观之,而今的社会,正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前行,那些本真,似乎同缝隙一起消失殆尽。
“我常想,他们修补的一定不是旧物”,文末的一句话,似乎平淡,实而极具韵味。修补匠们修补的,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一个心灵的温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的灵魂,将是缝隙里回荡的钟鼓,将是轮轮回回亘古不绝的誓言。
儿时,于一堆漫画书中翻出了那本连环版《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一章一节、一画一人,令我欣喜不已。透过一位位英姿飒爽的好汉、看着一件件形状各异的兵器,小小童心中充满了钦佩。从此,我的心中便占据着那方英雄的热土——水泊梁山。再读水浒,已是十年之后了。携着那份崇拜,于静静深夜中,毕恭毕敬地捧起那本厚厚的线装书,咀嚼着一字一句,寻访着一地一人,我的心被触动了:水泊梁山,汝中之人皆英雄乎?寻访徽宗一章,深疑其人其事!
还记得那章: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一时间荒野染赤,几路人马铩羽而归,宋公明更是寝食难安、心急如焚。一日汤隆献计,乃使时迁盗甲,遂赚徐宁上山,大破呼延灼,双鞭将兵败山倒,亦于此后青州一役,上山作了头领。读至此章,余心中大为不爽:
一曰,汤隆与徐宁乃至亲,然汤竟无视血亲,以计欺之,甚至于途中扮徐宁杀人以绝其后路,岂不是害之?至亲尚且如此,吾弗敢深思!二曰,青州一役,双鞭将不幸被捉。兵败之将,自当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份勇气,慷慨就死,一无反顾。然其被缚堂下,宋公明仅以解其缚之行,几字之语而轻易赚之。虽曰“义气相投”,然余亦恨之不忠!此等臣子,即使于盛世,国家岂有不亡之理?
其实,梁山好汉之中似汤隆欺害至亲者,不独其一。似孙新逼兄之事亦此。大丈夫不心系亲人反害之、欺之,此乃真英雄乎?而好汉之列似此轻易倒戈之人,亦不独双鞭将一人,关胜、凌振亦如此。轻易降敌,非专一之人也!余读此一事已深疑梁山好汉。又见黑旋风杀李鬼而食其肉,祝家庄一役滥杀扈氏一门以至于剁杀奸夫淫妇,其行之残忍,令人发指。此即腰斩《水浒》的金圣叹所评论的“天下第一等真性情之人”?吾甚疑之!此等之人谓其“真性情”,不若称之为了无人性的杀人魔王。余观众头领手中亦多握冤魂屈鬼,甚气之。
单此之类实可忍受。读罢《水浒》,一个更令我苦恼的问题始终:梁山起义被描写得如此轰轰烈烈,然起义目的究竟何在?怒骂世道污浊的一百单八将何至分金大买市、全伙受招安?宋公明,这个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仁义之士竟也以招安为终极目标。及至毒酒发作,及时雨竟恐黑旋风乱为毁其一世英名而亦毒杀之。其做如此不堪之事竟独为青史留芳。无论何等英明,也终未逃脱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呜呼哀哉!两次阅读《水浒》而得不同见解,可见读书用心去体味方得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农村阿丰利的一所叫绿山墙的农家,农家的主人是一对孤身卡思伯特兄妹。哥哥叫马修,妹妹叫玛丽拉。由于年岁已高,他俩想从孤儿院收养一名男孩,既可以为这寂寞的农家增添生活的乐趣,也可以多一个帮手,以减轻马修的负担。可是阴差阳错人家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小姑娘安妮。
绿山墙的这位新成员长着一头红发,满脸的雀斑。她虽然从小丧失父母,经历生活种.种磨难,却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她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原来闭塞的绿山墙。
她的善良和率真博得了同学和乡亲真挚的友情及关爱。
她聪明而勤奋,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顺利地考取了女王学院,一年后取得了一级教师证书,并且获得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她不忍离开朝夕相处温馨亲切的绿山墙,更为了照顾为自己付出心血而形单影只的玛利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
安妮最突出的特点是爱幻想,少年儿童最普遍的性格特征在安妮身上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她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汲取无穷的乐趣在平凡中发现绚丽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一个普普通通的湖,在她眼中成了闪光的湖,一方小池塘被她称之为柳池,一株开花的树她认为那是白雪皇后
当然,她的爱幻想也给她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还闯了祸,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安妮之所以爱想象是因为她不安于平庸的生活,是她追求美的率真表现,是她善良本性的流露。
作者在绿山墙的安妮中除了重墨浓彩的揭示了安妮那美丽而善良的心灵之外,还塑造出了多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他们对安妮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绿山墙的主人马修和玛丽拉。这两兄妹性格迥异,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俩具有劳动人民特有的朴实真诚,对安妮关怀备至,但做法却截然不同。
马修是安妮忧乐的倾听对象和最忠实的观众,他于安妮的情感息息相通,可以说是没有马修,就没有绿山墙的安妮。玛丽拉也深深的关爱着这位乐天的小姑娘,但她的爱只默默的表现在行动上,不但忌讳在语言上流露出来;而且表面看来对安妮有时还过于挑剔和严厉。
如果说,马修兄妹在物质上保证了安妮的成长,那么牧师妻子阿伦太太和斯塔西小姐在精神上予以对安妮的指导和影响。他们的言行几乎成为了安妮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更是一曲展示人性真、善、美的颂歌!
寒假期间购买书,并阅读完了《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奇,以往读的书都是条理分明,目录之后直接进入书的内容,或阐述主题,或讲述故事。但是这本书却是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大块共同组成。更特别的是每章节都会出现反思、要点提炼、还要自己提炼要点,章节后还有问题需要回答。不过对于网师中已经经历过深度阅读的我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都用绿色加粗字体标注了出来,我需要阅读的是字里行间的的沧海遗珠。很快的读完理论章节,并用铅笔在书上写了问答题答案。
3月开学,讲师公布作业,二选一,我选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等于帮我又筛选了一遍知识点,对于文中的脉络已经大概清晰。但是结合自身的阅读,我还有话想说。
邓彤教授谈到“为什么要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小说可以延长人有限的生命,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这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时有限的,我喜欢看精彩的世界,除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以外,能够开阔眼界,使生命更加厚重的,就是阅读。不同的作者书写的书,多少都带有自身的痕迹。如严歌苓的书,如毕淑敏的书,作家的书写只能是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的作品禁不起时间的磨砺。在书中,散文和诗歌不如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大。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读路遥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得热泪盈眶,还节省了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在代销点里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旧书,一读就入了迷。路遥当时给我展现的路,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比老师天天教导要好好学习力量要强大的多。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我是农村娃)历经了求学生涯后,我又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城一所乡镇小学教书。虽然脱离了农村,但生活的环境仍旧很局限,但是阅读却能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观看古今,欣赏中外,书中人物的虚拟人生,却让我的生活日渐丰盈,人生愈加厚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情,使我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了、多样化了。腹中有诗气自华,小说读多了,对人生也更通晓,人情也更练达了。安身立命知足常乐,不都是阅读教会我的吗?
小说的语言有两方面,一个是具体化,一个是抽象化。其中抽象化就是用最基本的词汇,即非常平白、朴实、简单的语言来勾勒,来塑造,有时称之为“白描”。这种文字写的好的,当推汪曾祺。记得大学时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特别推崇汪曾祺,说汪老的语言平白、朴实,却很有味道。使我印象特别深刻,还找来许多汪老的书来读。现在读书,我还认为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不如直白朴实的文章好看。
当然,读到许多知识对自己大有裨益,对于以后的教学也会有许多影响。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使用一两点知识,这样我才能有真正的进步。